•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1

密果儿小YO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初级会计师定额比例法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ele870401

已采纳

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如下:1、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期初生产成本和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应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是成本计算工作中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特点、组织特点及管理要求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分配方法对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进行分配。常用的分配方法有以下六种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2在产品成本按年初数固定计算。3在产品成本按其所耗用的原材料费用计算。4约当产量法。所谓“约当产量法”是指将在产品按其完工程度折合成完工产品产量生产成本按完工产品数量和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进行分配的一种方法。约当产量法的计算公式如下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产成品成本一单位成本×产成品数量月末在产品成本=单位成本×产成品成本在计算在产品约当产量时原材料成本项目和其他成本项目是有区别的。在计算原材料成本项目的约当产量时应注意原材料的投料方式。如果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则不论产品完工与否每一在产品数量应负担的原材料费用与完工产品完全相同因此不需要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如果原材料是随着生产过程陆续投入的则需要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换言之如果原材料是随着生产过程逐步投料的那么各成本项目都按完工程度计算出相同的约当产量如果原材料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的则原材料项目不需要计算约当产量或约当产量就等于在产品数量其他成本项目要按完工程度计算约当产量。采用约当产量法要求科学地确定在产品的完工程度而这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企业可以根据月末在产品数量采用技术或其他方法测算出完工程度。产品工时定额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可按每道工序累计单位工时定额除以单位产品工时定额计算得出。其中每道工序中的在产品其完工程度一般等于所在工序的 50如果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则原材料项目视为全部完工。[例]甲产品的单位工时定额为100工时经过两道工序制成。各工序的单位工时定额是第一道工序30工时第二道工序70工时。则每道工序的完工程度可计算如下第一道工序= 30×50%/100=15%第二道工序= 30 70×50%/100=65%5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算。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算是指先对在产品确定一个定额单位成本月末根据在产品数量乘以各项定额单位成本计算出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并进而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月初在产品成本加上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减去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即为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定额单位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 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定额成本法适用于定额管理基础较好、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动不大实际成本脱离定额成本的差异可以相互抵销的企业。6定额比例法。定额比例法是指按定额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或定额工时比例分配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与定额成本法相比定额比例法要求为完工产品和在产品制定比较准确的消耗定额因此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实际成本可以根据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或定额工时作比例分配。通常情况下材料项目按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而其他成本项目则按定额工时比例分配。在定额比例法下相关的计算公式如下材料分配率= 月初在产品实际材料成本本月投入的实际材料成本完工产品定额材料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额材料成本×100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完工产品定额材料成本×材料分配率工资或其他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工资或其他费用本月投入的实际工资或其他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工时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额材料成本×材料分配率完工产品应分配的工资其他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工时×工资其他费用分配率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工资其他费用=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工资其他费用分配率2.完工产品成本的核算企业的完工产品包括产成品、自制材料及自制工具、模型等低值易耗品以及为在建工程生产的专用设备和提供修理劳务等。本月完工产品的成本应从 “生产成本”科目转出。其中产成品转入“产成品”科目自制材料、工具、模型等转入“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科目为在建工程提供的劳务不论其完工与否均应结转至“在建工程”科目。“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余额表示月末在产品成本。

初级会计师定额比例法

196 评论(13)

汉朝文帝

初级会计实务》

1.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1)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2)移动加权平均法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2.材料成本差异

(1)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2)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3)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4)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3.商品流通企业发出商品的核算

(1)毛利率法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2)售价金额核算法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4.固定资产折旧历年试题

(1)年限平均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1-预计净残值/原价)÷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不考虑残值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

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折旧率

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折旧

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考虑预计净残值)。

(4)年数总和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折旧率

5.可供分配的利润=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年初未弥补亏损)+其他转入

6.某一时段履约义务收入和成本的计算

(1)本期确认的收入=交易价格总额×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收入

(2)本期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成本

7.利润的构成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净敞口套期收益(-净敞口套期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8.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1)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2)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3)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9.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2)约当产量比例法: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单位成本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或(总成本-完工产品成本)

(3)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产成品产量

(4)定额比例法:

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完工产品定额+月末在产品定额)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完工产品定额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月末在产品定额

10.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

分配率=待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各部门应分配的费用=分配率×该部门耗用的劳务量

(2)交互分配法:

对内分配率=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劳务总量

对外分配率=(交互分配前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108 评论(8)

小于吃饭了

初级会计实务

从教材角度来看第一章打基础,二到六章是考试重点核心,最后的七章、八章不起决定性作用。

第二章是资产是考试重点。有句话叫做,学懂资产过初级!其中损益类账户是核心。(营业外收入是收入吗?不是,它是利得是损益类的益。)损益类无余额,期末要通过反方向结转到本年利润。

第七章是管理会计基础。主要是成本分配的流程,制造费用怎么分配,原材料怎么分配,人工怎么分配,当然里边两个考点需要大家记住会做的:辅助生产费用怎么在完工和没完工中分配,没完的就在生产线上怎么分配;另外一个就是辅助生产费用怎么分配一共7个分配方法,每年都考的两个点,是约当产量比例法和定额比例法,考的比较浅显。

第八章是政府会计基础。考试的分值在5—6分,分值也是容易拿到了。必备知识点:坏账准备、交易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与增值税相互渗透、长期待摊费用与企业所得税互相作用、负债、收入、费用和利润。

《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法律关系的主体与客体(P4页、P5页)、法律事实(P6页)、法律效力等级(P10页)、仲裁-适用范围(二)(P14页)、仲裁协议(五)(P15页)、仲裁裁决(六)(P16页)、公开审判制度(P18-3页)、地域管辖(P19页)、中止中断(p21页)、行政复议的排除事项(p24页)、行政复议机关(p25页),行政诉讼(P27(1)-(4) 页)、审理判决(p28(四页))。

第二章:新加的会计从业基础知识,本章涉及的知识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大致重点是在P34页-3、P35页-5、P37页(四)和P38页(2)、P39页-2、P40页-(一)、P41页-(3)、P42页—表、销毁程序P44-(五)、会计监督(P45页)、P47页—(二)、P48页(三)、P49页一、P50页(二)、P51页、P52页—(六)、P54页第五节。

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是关注的重点,会出不定项选择的概率特别的大。比如银行的结算的账户和票据的知识点,例如:(P59页—四)、(P62页)的第三自然段、P63也的第三段、第四段、P64-3、P65-3、P66-(四)、P67-2和4、P68、P72-1和2、P74(二)(四)(五)、P75-2、P76-(五)、P79(二)背书、P80(3)(4)(四)、P81(一)(二)(三)、P84(三)(五)、P86第一自然段和(四)等。

第四章:本章是经济法基础的重点章节,会涉及到计算的。例如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以及里面的特殊情形,融资性的售后回租等知识。教材范围例如视同销售货物行为(P122页)、零税率(P133页)和免税的情形等都是很重要的知识点,一定要把握好。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P133页)、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等(P144页)。消费税也是重点,相关的知识点也要掌握准确。例如(P155页)消费税目。

第五章: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法律制度这一章也是重点章节的,关于企业对于特殊规定扣除比例的计算(P176页)关于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例如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计算要记好及税率和相关公式,例如(P209页(五)),需要仔细看。

第六章:这一章都是一些小税种,指的是其他税收法律制度,主要是以小题,涉及不定项选择大题的概率比较少,例如房产税、契税、印花税、新增环保税等。这些都要掌握,例如车船税(P251页)要掌握,印花税(P258页)等。

第七章:第二节是本章的重点章节的,税款的征收与税务检查,这个地方是本章重点章节。例如教材的(p291页)。

第八章:关于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本章的知识点不是很难,预计再10分左右,涉及大题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例如,医疗期(P351页(六))一定要掌握,可以与合同解除相结合等。工伤保险(P352页)也比较重要,运用在不定项选择中。

以上就是关于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相关分享,送给正在备考的考生们,希望小编的分享能够给你带来帮助哦!

134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