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西哈西哈西
会计处理方法:也称会计核算方法,包括会计确认方法,会计计量方法,会计记录方法,会计报告方法,即会计核算的四个环节:
1、确认:解决是否可记账或用不用记账;
2、计量:对已确定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经济活动确定其应记录的金额;
3、记录:将发生的经济活动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进行登记的工作;
4、报告:通过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信息。
会计信息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和格式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会计报告就是要把按照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确认、计量、记录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数据编制成财务报表,向使用者提供有关部门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莎拉波哇
存货非正常损失的不同会计处理对于大多数的生产企业来说,存货是企业生产制造及销售过程中最主要的基础物料,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中,不可避免要发生存货损失,笔者就存货非正常损失有关增值税税务筹划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所谓非正常损失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正常损耗以外的损失,包括自然灾害损失,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货物盗窃、发生霉烂变质等损失和其他的非正常损失。虽然税法规定非正常损失存货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然而会计上对于存货非正常损失的不同的账务处理却可以对增值税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通过举例来说明不同的账务处理对于存货非正常损失增值税税务筹划的影响。【案例】甲公司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使用17%的增值税税率。2006年甲公司购入一批生产用原材料,该批原材料不含税价格为100万元,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额为17万元。后来该批原材料由于管理不善变质导致无法使用,甲企业对其进行清理后作价出售,取得变价收入10万元,假设甲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第一种会计处理方法(1)转入清理时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1170000贷:原材料10000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70000(2)取得变价收入时借:银行存款100000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8547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4530(3)结转清理损益借:营业外支出1084530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1084530分析:按照上述会计处理方法甲企业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将该批原材料全部转入清理,这就意味着该批原材料全部发生损失,因此与该批原材料有关的进项税额也应全部转出,不得抵扣。同时企业在将原材料清理出售时取得的变价收入还应按17%的税率计算应交纳的增值税。然而事实上,企业在将原材料变价时取得收入10万元,我们可以认为该批原材料并不是全部发生损失。由此可以看出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应该是发生非正常损失部分的进项税额,应该将这部分对应的进项税额转出,而对于取得的清理收入部分则可以认为未发生损失,在税法上对此也未作明确的规定,只要企业在进行账务处理时不将其作为非正常损失处理,就无须将该部分的进项税额转出。第二种会计处理方法(1)转入清理时企业实际发生的存货非正常损失金额=1000000-100000/(1+17%)=914530(元)存货非正常损失应转出的进项税额=914530×17%=155470(元)企业实际发生损失时,按扣除取得的变价收入后的金额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1070000贷:原材料91453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55470(2)取得变价收入时,将取得的变价收入确认为“其他业务收入”,同时结转该部分原材料的成本计入“其他业务支出”借:银行存款100000贷:其他业务收入8547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4530借:其他业务成本85470贷:原材料85470(假设本例中原材料按成本价出售)分析:相比第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少缴增值税14530万元。该文章转*载自无*忧*0考
奈奈fighting
一、所用会计科目不同在处理同一业务时,事业和企业单位所做的会计分录形式相同,借贷方向相同,但因不同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不同而将有关内容分别记入不同的账户。如借款的核算,在借入时,企业按期限长短分别记入“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科目,而事业单位则不分长期或短期借款,一概记入"借入款项"科目。二、因单位性质不同存在账务处理差异1、因是否从事产品生产而导致的差异。这类差异应分两种情况,一是要区别从事产品生产的事业单位和不从事产品生产的事业单位在账务处理上存在差别,要区别对待。二是同样从事产品生产,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在账务处理上仍有差异。以材料采购业务为例。企业的做法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前者在购入时采用不含税进价,以区分进项税额;后者则采用含税进价。会计分录为:(1)一般纳税人企业:借:材料采购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2)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借:材料采购贷:银行存款事业单位在该项业务上的会计处理不仅要区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还要针对自用或非自用作不同的处理。除一般纳税人事业单位购入非自用材料采用不含税进价核算以外,其余情况即:一般纳税人购入自用材料、小规模纳税人购入自用材料和非自用材料均采用含税进价核算。会计分录为:(1)一般纳税人事业单位购入非自用材料:借:材料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2)其余情况;借:材料贷:银行存款2、因是否实行内部成本核算而导致的差异。众所周知,企业每期都必须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并和当期的收入相配比,以最终确定经营利润。而事业单位则分以下情形: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发生领用材料等支出时,记入“成本费用”账户,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发生同类支出时,则记入“事业支出”等账户。同时,以此为开端,还会发生一系列的结转,该结转过程图示如下:企业:“材料”→“生产成本”→“产成品”→“产品销售成本”→“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事业:1、(实行成本核算的)“材料”→“成本费用”→“产成品”→[“经营支出”→“经营结余”、“事业支出”→“事业结余”]→“结余分配——未分配结余”2、(不实行成本核算的)“材料”一“事业支出”一“事业结余”→“结余分配——未分配结余”3、因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可分性而导致的差异。由于事业单位的活动根据其是否属于专业业务活动或辅助活动可划分为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两种。相应地,事业单位有关业务活动的收入和支出也包含了事业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等。这部分内容的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一大区别。以支出的核算为例,如支付行政部门办公用品费用,企业的做法为:借:管理费用贷:银行存款而事业单位则作为专业业务活动支出:借: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又如:结转已销产品成本,企业的做法为:借:产品销售成本贷:产成品而事业单位则作为专业业务活动之外的支出处理:借:经营支出贷:产成品三、和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在同一业务的处理上,增加了核算步骤这类差异一般多出现于有关基金的核算。以购入短期有价证券为例:企业的做法:借:短期投资贷:银行存款事业单位的做法:借:对外投资贷:银行存款同时,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同为有价证券购入业务,企业只需用增加短期投资,减少银行存款一笔会计分录就可以表示清楚,而事业单位则因为对外投资引起事业基金内部结构发生增减变化,必须通过两步分录予以反映。又如:购买固定资产企业的做法: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事业单位的做法:借:事业支出等科目贷:银行存款同时,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同一笔业务,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相比,既要反映支出的增加,又要反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增加。因此,其账务处理相对复杂一些。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