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6

吃货和世界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威县信和会计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eyouliab

已采纳

以下这12类人,没资格报考公务员!看看你属于其中之一吗?

威县信和会计

102 评论(10)

奕彩彩绘

【潘姓】 一、寻根溯祖 1、 出自姚姓,先祖为生于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迁陕西兴平北。商时,舜之后裔在潘地建潘国(今河北怀来、北京一带)。周文王灭潘国,亡国后的潘国人用国名作为姓氏。 2、 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毕,建立毕国。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后迁河南固始,子孙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时,姬姓潘国被楚国吞并,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姓氏的,从此改姓潘。 3、 出自芈[mǐ]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见于家传者始祖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师。《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潘岳家风诗自可见。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汉有潘瑾,后汉有潘勉。” 4、 出自北方鲜卑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潘」氏。 5、 清康熙年间,台湾高山族相继归顺,被赐姓潘。 分别发源于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二、迁徙分布 潘姓早期在河南发展,唐代扩展到河北、陕西等地。第一次进入广东是在西晋年间,后又发展到湖北、江苏、浙江。第一次进入福建是在唐代(现福建省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后又迁居广东、云南.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间,潘姓第一次移居台湾。由于《史记》载有潘崇的事迹,故潘氏大多以潘崇为始祖。潘崇之子潘尪[wāng]为楚大夫;孙子潘党,继为大夫。 三、郡望、堂号 1、 堂号: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2、 郡望: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四、历史名人 潘 崇:春秋楚成王时大夫,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子宫予公使太师,兼掌国事环列之尹。 潘 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以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与陆机齐名,世称“潘陆”,并有成语“潘江陆海”可证。其《闲居赋》《悼亡诗》为世传颂,明人辑有《潘黄门集》。潘岳墓在河南巩义。 潘 尼(约250-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卿。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潘 美(925-991):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封代国公、韩国公。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旋以业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 潘 骞: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屡建大功,开宝年间,封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追封晋平王。 潘大临: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潘 阆(?-1009):宋诗人,字梦空,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滁州参军。诗风清浅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遥集》。 潘 翼:宋代学乾,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潘季训(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潘柽章(1626-1663):明清之际学者,字圣木,号力田,吴江(今江苏)人。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 耒(1646-1708):清初学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吴江(今江苏)人。师事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丛三松堂集》,遍诵艺林。 潘恭寿: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潘 韬:清代将领,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 潘仕成:清广东番禺人,字德畲。好藏书。道光间辑刊《海山仙馆丛书》,首开于古籍之外,兼刻西欧翻译诸书之例。鸦片战争时曾聘请法国专家仿造西洋战船,向清廷报告,未被采纳。 潘龄皋:清末进士。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潘光旦(1899-1967):上海宝山罗店镇人,字仲昂。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主要从事社会学、优生学、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13-1922年在北京清华留学预备班学习。1922-1926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生物学、遗传学,获学士、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吴淞政治大学教务长、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并讲授优生学、遗传学、家庭问题、心理学和进化论课程。1934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社会学系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他是最早发现家谱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的大学者。他为了研究家谱,在住宅辟一室收藏家谱,静心研究。有朋友说他喜欢读他姓家谱,而不修自己家谱,潘听了笑而不语,好事者送楹联:“寻自身快乐,光他姓门楣”。 潘世忠(1889--1930):上海青浦赵巷乡人。中学毕业后,以勤工俭学赴法国深造,在飞行学校学习。以技术优秀获得法兰西国际航空联合会证书。回国后,任航空学校教官,兼任学校工厂厂长。潜心研制各种类型飞机。以自制飞机作飞行表演,为航空界人士所折服,系我国第一个驾驶自制飞机的人。1915年,在南苑航校研究设计航空炸弹获得成功。1917年张勋复辟时,驾机讨伐,迫其投降。1920年1月,被任命为航空厂厂长。后以脑伤致疾卒。 潘德明:1908年生于浙江湖州,少年时寄居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以自行车和徒步形式进行环球旅行的旅行家,1930年在上海参加中国青年亚细亚旅行团,行至越南时只剩他子然一身,但他坚持不懈,乃以7年的时间,历经40余国,1937年7月返回上海。1976年逝世,终年68岁。他有6位子女,多为画家,大儿子潘薇生为大连人。 潘序伦(1893-1985):中国会计学家。江苏宜兴人。20年代,在上海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建国后,任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名誉校长。著译有《会计学》、《审计学》、《劳氏成本会计》等。 潘梓年(1893-1972):中国哲学家。江苏宜兴人。抗战时期,在南京创办“新华日报”,任社长近十年。建国后,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 潘 菽(1897-1988):中国心理学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苏宜兴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之一。建国后,曾任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潘汉年(1906.1.12-1977.4.14):江苏宜兴陆平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长期领导敌区隐蔽斗争和统战工作,功勋卓著。上海解放后任常务副市长等职,协助陈毅市长为改造旧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蒙冤关押达二十余载。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确认“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久经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政治上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潘天寿(1897-1971):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寿者,浙江宁海人。长期从事绘画活动和美术教学。建国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擅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远师徐渭、朱耷、原济等,近受吴昌硕、黄宾虹影响,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气,朴厚劲挺,气势雄阔,题识跌宕疏斜,有黄道周风。能融诗、书、画、印于一炉,形成独自风格。又长于指头画。于画史、画论研究有素。作品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治印谈丛》、《潘天寿书画集》等。 潘氏名人不胜枚举,有兴趣者可去中华一家人看看。 南北两支潘氏 黄帝轩辕后代 关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 毕公,就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被他当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毕地,也就是现在陕西省长安和咸阳以北的一带。后来,他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而后周文王的这一支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为氏,统统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发源地,当然也是在陕西的北部。 大约四五百年以后的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又有人以潘为姓,这是根据《姓氏寻源》的记载。《姓氏寻源》上是这样说的:“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这一支潘氏,很显然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的发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苏和浙江一带。 分别发源于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譬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名将潘�307和潘璋,就是千百年来民间所熟知的人物。大家熟知的“走麦城”的故事中,关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到并加以杀害的。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宋代的大将潘美,也是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对他的印象都不好,把他列入“坏人”之林,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处处跟杨家过不去的缘故。 实际上,这真是冤枉了他了。正史上的潘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名大将,战功辉煌异常,曾经在太祖受禅之初,为宋室收复凶悍的陕帅袁彦,而巩固了赵家的天下。后来,他并且平定泽潞扬州,下江南广东、云南,以大功累官至忠武军节度使,还被封为代国公。像这样一位杰出的名将,竟被“杨家将”的作者,随便地在他的名字中加个“仁”字,就把“潘仁美”塑造成一个反派的角色。

268 评论(8)

蘁嘬天唑地

威县信和在威县县城的东边快要出县城了

216 评论(10)

Joyce@静艳

只要是国家承认的学历都是可以报考的。 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 对学历的要求比例是 本科以上占了80%左右。 关于公共科目笔试 1、公共科目笔试科目是如何设置的?公共科目笔试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 所有报考者均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侧重法律知识运用)、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全部为客观性试题。 申论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个人推荐李永新的行测和申论教材! 其它的就不要买了,都不怎么好.真题网上都有下载的不用买.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群里问问其他人. 不知道你听说过华图出的 <申论宝典> 那个书也不错! 也推荐. 还有就是,宋震讲的申论,有时间在网上下一下,听一听. 李永新的视频就不用下了,做做他的书就ok了.关键是速度. 什么党史的,铁道的,人民出版社的,等等都比较垃圾! 都是和真题难度差挺多近年录取情况:国家公考比例大概四十几比一,地方的也在十几到二十几比一以上是平均说法,很多部门高达几百比一,也有的不足三比一 公务员的入取率是多少,连5%都不到啊! 你说能容易嘛! 我都考了5次了,最好的一次考了第八名(人家招6个,还是失败了.) 现在还在奋斗呢. 我看了一个新闻,一个哥们考了5年,终于考上了,大大小小参加了30多次考试. 怎么样,还用我说嘛,应该知道难易程度了吧. 而且趋势是越来越难. 目前高校毕业有三层以上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同时国家也放宽了公务员考取条件.双重压力啊. 铁饭碗这个称呼还可以。 总的来说一般情况下不会面临失业。上边各个楼层也基本说明了,还有比喻的也很恰当。“国家公务员是国家机器运转的螺丝钉,国家机器和国家公务员并存。”我说点题外话,其实这么多行业,不一定非要进入公务员。公务员 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大家争先想进入的职业。 中国也不例外。有句话不知道你听过没? 中国的牛人都进政府,香港的牛人都炒房地产,美国的牛人都进科研院所。在我看来,如果你是牛人,我觉得没必要考公务员,大可自己奋斗。因为公务员分为很多个等级,同时里边的关系相当复杂,即使你有本事,升迁的机会也不多。我们考入后大多是都是底层公务员,挣的钱略高于普通工人工资。但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比较安逸。同时也容易使人不思进取,堕落腐化。好的经验总结~ 写在前面 作为一名应届生参加了2007年浙江省的公务员考试,没有在国考中练过笔,也没有参加过任何辅导班,报名后才开始复习。但我绝对不聪明,甚至有一点点笨,曾因为一道三次方加减1的数列从晚上11点做到凌晨2点。当然,那是开始的时候。最终我以行测83.2分的成绩将后面的对手远远甩开。我想说在前面的话虽然很土,但是,真的非常有用,那就是:成功=勤奋+方法。也许你也是第一次参加考试,也许你已经经历过失败,但这些都不会成为障碍。作为过来人,写下些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此声明,文章中涉及到关于书、论坛、辅导班的评价,都仅代表个人见解。另外,我需要知道,是不是你已经准备好了,这次一定要通过公考,我需要你有这样的决心,因为,下面你将开始魔鬼式的训练,你需要有一个理念来支撑你走下去。天天在这里预祝你成功。 准确了解行测 不知道是谁开始说,行测就是考智商的,不需要花多少功夫去准备,全部看平时的积累。行测是做不完的,是一定要放弃很多很多才有可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行测不拉分,拉分都靠申论。现在有一个想法,就看你敢不敢想。行测是可以拿到满分的。理论上可以。所有题目都是选择题,都很客观,为什么不可能拿到满分?首先对行测要有这样一个意识。题目都不难,慢慢做,真的有可能做全对。当然,不可能出现全对的情形,那是因为受到时间、考试心态、知识面等方面的影响。但这些都不防碍我们朝着全部做对行测的目标去努力。 行测的题目不难,为什么大家都做不对?因为做得不够多。行测的题目是不是真的做不完?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练得不够熟。听到说做不完题目的,都是最终没有考上的。没有考上的人多,所以说行测做不完的人也多。总的一句话,行测的高分一定要靠做题,要考100道,平时的练习就要达到10000道。要考150道,平时练习就要达到15000道。明确了要走的路,下面就是方法问题了。 准备材料 1、大量的草稿纸:养成打草稿的习惯。平时的练习,几乎超过一半的题目需要用到草稿纸。不要告诉我以前你都是直接在题本上打草稿,那样的习惯非常不好。题本上空间小,你必须要把字写得很小,并且过程非常简略,这就为失误埋下了伏笔。 2、收藏一个论坛:也许你已经光临过很多关于公务员考试的论坛,也许你从上面也拉过资料,但是,请收藏一个你认为值得收藏的论坛,每天上网都打开它。养成泡论坛的习惯,多与论坛上的考友交流,掌握最新动态。 3、历年真题一套:当然,理论上只要你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都是有的。但你需要合理利用这套真题。最好的方法是,将真题分成两个部分,最近两年的和以前的。先做以前的题目,感觉一下自己的实力跟考试要求差多少。再将最近两年的真题混到模拟题当中,放到最后做,这样可以检测你练习后的效果。 4、打印机一台:或者,有一个随时可以打印资料的地方。为什么要准备这个呢,因为网络上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你经常可以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一些零碎的题目或者经验,在线看或者做会让你的注意力不集中,效果也不好。你需要打印下来,混到题库里一起练习。这样可以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 5、题库一套:必须强调题库的重要性。所谓题库,是大量的题目在一起,而答案非常简略,答案通常集中到最后。当然,也有厚的题库有详细的解答。推荐一套题库,360度的。题目有点难度,题量很充足,非常适合集中突破。另外,如何挑选题库是非常重要的,有些题库,虽然很多题目,但是重复率很高,难度也不够,做了等于浪费时间。挑选题库,首先要看的就是图形推理那一块。打开一本书翻到图形推理,如果你一眼就能看出规律,那这套题库是不合格的。 6、模拟题20套:至少需要20套模拟题,如果有精力,你可以准备更多的模拟题。并不推荐李永新的书,他的书被看得太烂太多。试想,所有要参加考试的人都看了做了,那你也随大流,不就成为那失败的大多数了么?但是,也必须准备一套,那是因为,既然大家都做了,如果你不做,岂不是起点就比别人低了?要求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把李永新的书备好,以快速和批判的精神去做它,做完,甩掉,站在新的起点上去做更值得做的。当然,360度系列的模拟题同样是不错的,个人感觉难度比它的题库更大,因此可以选择难度稍微低点的作为刚考试的模拟题。这里就不好推荐了。但是有一个选择模拟题的标准,首先是看题量要符合考纲要求,其次是题型要完全对应,最后当然是难度了,同样可以参照选择题库的方式,看图形推理的难度。 7、男/女朋友一名:或者,可以经常在你身边鼓励你,智商正常的人一个。超过两个了不合适。理由是,做行测其实是非常枯燥的一件事情。题目有时候很简单,但是你却想了半天想不出来,这时候,如果旁边有一个人,也许,他换一个思维,就想出来了。同时,行测的题目很适合在平时聊天的时候当作话题。此外,找一个伴,可以让你在整个考公路上有一个精神支撑。不要忘了,除了笔试,还有面试这个大关,这个过程很辛苦,有个人陪着,效果会很好。

117 评论(14)

龙真妈妈

潘姓起源一 :「潘」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和《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邑于「潘」,其子孙以邑名为氏。 二 :出自「芈」,以字为氏。据《通志.氏族谱》及《潘岳家谱》载,春秋时楚之公族,潘崇氏也。楚成王时任世子商臣之太师。 三 :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潘」氏。关于潘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子毕公高后。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据说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采邑命氏。 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潘氏,见于家传者始租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师。 《 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潘岳家风诗自可见。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汉有潘瑾,后汉有潘勉。" 出自北方鲜卑族,后魏时,代北鲜卑有姓破多罗者,后改潘氏。由于《史记》载有潘崇的事迹,故潘氏大多以潘崇为始祖。潘崇的儿子潘尪,为楚大夫;孙子叫潘党,继为大夫。地望分布 河南荥阳郡,河北广宗郡,河南河南郡。 迁徙分布 潘姓,从人数上说,是台湾的第四十二个大姓,大都聚住在北部的台北等县。潘姓自闽迁台的资料,却非常丰富。据记载,永历二十八(公元1673年),有一位潘步曾在族后盖寮捕鱼;康熙二十年,有潘、蔡、王、洪、李、白六姓,倡建今高雄市旗后妈祖宫;乾隆末年,有漳州人潘盛清、潘恭人入垦今台北县石门乡的德茂、富基、七股三村,以及有潘碧公入垦同乡的老梅村等等。堂号 "黄门堂":晋代潘岳为河阳令,累官黄门侍郎,诗作是最好,和陆机合称"潘陆"。 潘氏又以"荥阳"为其堂号。四、家乘谱牒 山西:荥阳重修潘氏宗谱四卷、潘氏合谱一卷、潘氏族谱不分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江苏:山阳潘氏统宗谱十卷、山阳潘氏统宗谱十二卷、淮安潘氏续修宗谱、润东顺江洲潘氏宗谱四军四卷、贤庄潘氏宗谱四卷、毗陵永宁潘氏续修宗谱十二卷、潘氏族谱十六卷、毗陵桃原里潘氏宗谱四卷、毗陵棠林潘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潘氏宗谱三卷首一卷、荥阳潘氏家谱不分卷;浙江:富桐潘氏宗谱八卷、萧邑崇化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钱清北祠潘氏宗谱六卷、慈溪潘氏宗谱四卷、吴兴纯孝里潘氏世谱、潘氏宗谱三卷、潘氏家谱不分卷、古溪潘氏家谱十二卷、东洋潘氏宗谱八卷、华墙潘氏家谱不分卷、临海潘氏宗谱四卷、荥阳潘氏宗谱二卷:安徽:历阳潘氏宗谱四卷、庐江潘氏宗谱十四卷、新安潘氏宗谱四卷、新安潘氏宗谱不分卷、新安潘氏源流族谱、大阜潘氏族谱、潘氏支谱、六安潘氏宗谱十卷;江西:万载湖源潘氏族谱三卷;湖北:潘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潘氏宗谱十九卷、潘氏宗谱四十七卷、潘氏宗谱二卷、潘氏支谱四卷;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潘耒: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到丛三松堂集77遍诵艺林。 潘恭: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潘平格: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人录》。 潘柽章:明清之际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岳:以其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为当时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与陆机齐名。其《悼亡赋》为世传颂。 潘美 字仲询,大名人,为宋初名将。从石守信平扬州、定金陵、北伐太原皆有功,官至忠武军节度使,封韩国公,卒谥武惠。潘安 (?~300) 字安仁,西晋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东)人。美姿仪,出洛阳道,妇人尝萦绕投果。为文词藻绝丽,尤长于哀诔,有悼亡诗,为世传诵。后孙秀诬以谋反,族诛。亦称为潘河阳、潘安。

138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