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居士
导语:青春是一片广阔的海洋,蕴藏着无穷的神秘矿藏,等待着人们的探索和挖掘,下面是青春励志的短篇文章(通用11篇),欢迎阅读。
青春像一部电影,没有开始没有结局,却让每个人都难以忘怀,只是青春,便足够回味!青春没有散场,更不会落幕。——小记
当生活的车轮碾过残留的回忆,留下岁月的痕迹时,才知道生活如同大浪淘沙。淘走了昔日朋友的欢笑和共度风雨的艰辛,留下的仅仅是自己和自己那支离破碎的记忆和记忆中若隐若现的对未来的期盼。
流逝的青春,翻转的年轮,如同一粒倔强的昙花种子,明知道绽放只是那一瞬间的美丽,也要执着的冲破泥土,迎着风雨坚强的成长。
心,禁锢在别离和孤独的黑暗中渐渐成长。如同泥土下掩盖着的生生不息的昙花种子倔强的成长着。当它挣脱束缚重获新生时,它获得的是昙花一现的美丽。那绽放的是内心深处不灭的希望,是青春最耀眼的光芒。
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青春的过往和点滴最终也只不过是年久失修的泛黄画纸,轻轻一碰,就飘于风中,化于尘埃……
给青春谱一曲赞歌,让生活的列车在赞歌里欢快前进,如同指尖溜走的沙,一粒接着一粒,一粒牵着一粒,向前是无边的沙堆,向后是停留指尖的回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它,在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不同的形态,也许头顶着天使的光环,也许长着小恶魔的犄角。大人们时常感叹它的离去,又将它的美好寄托在我们身上。人们为了纪念它曾经的存在,赋予它一个好听的名字——青春。
小时候,在我们的世界里,它是一只温情的小兽。长着毛茸茸的皮毛,圆滚滚的身形像一个小皮球,半透明的翅膀呼啦呼啦地扇动着。它喜欢在草坪里打滚,沾上花草的香气,鼓着腮帮冲我们笑。每天,它都会俏皮地蹭蹭我们的鼻翼,或是深情地给来一个拥抱。
那时我们纯真的笑是它最喜欢的东西。
长大后,在我们的世界里,它化作一只矫健的雄鹰。我们在竞赛人生的路上挥洒汗水,翻过崎岖险峻的高山,渡过气势磅礴的大江,它默默地在蓝天之上翱翔,用锐利的目光关注我们的进度,适时为我们引领方向。
想必我们胜利的微笑是它最喜欢的东西。
是它在我们心中播下叫“青春”的种子,让我们日夜用心灌溉,也许哪天它含着眼泪,不得不离开,可心中已播下的种子届时已经开花结果……我们可以回首和它走过的日子,摸着自己跳动的心口,勾起嘴角绽开一个完美的微笑,向它说声谢谢。
湛蓝的天空中飘浮着五彩的云,一片片,一朵朵,时而变幻着,这五彩的云啊!就好似我们那绚丽多彩的青春!
在这短暂又极其漫长的青春岁月中,我们何尝不是经历了欢笑,痛苦,磨难与挫折。对于短暂的青春来说,经历过这些之后,还有什么呢?而对于漫长的青春岁月来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处处布满荆棘坎坷。
青春是绿色的,像那未成熟的果子,青青的,酸酸的,涩涩的。它静候着丰收的秋天的到来,但同时却让人感受到另一番滋味!
青春是粉色的,处处布满了欢笑与温馨;青春是灰色的,里面有痛苦,磨难与挫折。
青春就好似一杯苦咖啡初闻时感到很新奇,呡上一口感到十分苦涩,细细品味,又有另一番滋味萦绕在口头。
青春如诗,一首首浪漫又极其优美的诗。
这一首首诗歌共同演绎着一个主题———青春!
对于成年人来说,青春已然逝去,成为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对于儿童来说,青春依然是是充满了梦幻与新奇;对于我们来说,正扮演着青春的角色,经历着青春带给我们的无限欢乐!
青春哪!就是这个样子不断的`演绎着,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
青春如诗,一首优美的诗,充满着酸甜苦辣;岁月如歌,一曲动听的歌。青春,岁月,共同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脚印!
住在心底的女孩还没长大,一转眼,在街上已被少年呼作大姨了,走在30岁+的路上遥望,不惑的指示牌已清晰可见。年龄不再是每年累加的数字,更是一面无情的镜子,将各色滤镜打回原形。即使是美颜自拍三千,也难挑出一张可以示众。嘴角的细纹,新增的眼袋,已昭示了叫做岁月的东西。
想起二十岁的狂欢,三十岁的迷茫,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无知无畏,却有满怀的未来与希望。如今少了憧憬,多了经历,只能在琐碎无奇的日子追忆曾经的铁马冰河。可已逝的青春,却换来成长的无价。
曾经连煮面都不知放多少水的我,如今也可以将一样食材烧出四菜一汤。曾经面对新生的柔软婴孩手足无措,摸爬滚打,也将她养成了和自己比肩的少女。初登讲台,手脚冰凉,语无伦次,日复一日,也能脸不红心不跳地纠正刚刚讲错的小题。不得已由讲台退到幕后,难以承受的失落如今也变成了坦然。
天知道这中间经历的一切。那最忙碌疲惫、脆弱无助的日子,也最让人收获,成长。苦痛是成长的最佳钙剂,让人在泥泞中奋力站起,走向下一个路口。
张爱玲说,你曾经的好,你曾经的坏,你曾经哭过,笑过,其实一直都在,并生生不息。
无论好坏,我们都应感谢岁月和生活的赠予,并相信人生得失的守恒。
虽然人生苦短,我们仍要祈盼岁月能静好。用逝去的青春换来岁月的坦然,我们没有遗憾。
自己靠自己,靠树树会倒,靠人人会跑。
历练了,所以成熟了,每天都在靠着自己努力的步伐前进,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苦吗?不苦!只是觉得有幸福的滋味;你累吗?不累!只是觉得有快乐的感觉。
要做到在生活中八面玲珑是需要磨练很长一段时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我不参与什么最高端的人脉交往同步,只需独守自己努力的资本,守住自己靠自己的一贯作风,树立自己的一面旗帜,稳稳的升上天空,让自己在高空中自由翱翔。
有的时候感觉自己胆大如虎,可又感觉自己胆小如鼠,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
在一个很平庸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之中我必然感到无比的幸福,因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所以,只有自己摘下的果实,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更有意义,你的身价才不会被贬值,在自己的努力中日积月累让自己去升值,突然一下子想到了喷泉,用喷泉的方式把自己驾驭在泉的正中央,任由泉水自由的喷驰。
天空中那一道道彩虹多么的美艳,好像在为自己而出现,在鼓励自己,前进!前进!前进!
有人说我们凉薄,也有人说我们骄傲得不可一世,其实,我们不过是外冷内热罢了。
但如果你接近我们,了解我们,你就会发现,我们的心,是那么,热情,与善良。就像石榴,你必须剥开它,一颗一颗地品尝。没有芳香,最后却会在你手上留下一抹艳丽。所有的伪装,所有的坚强,不过是为了等待那一双温柔的手。
有句话总结我们这类人很贴切:我们可以开导很多人,却永远说服不了自己。我们可以温暖很多人,却独独温暖不了自己。
的确。虽然外表总是冷冷地,也尽量让自己坚持没心没肺,可有一些天真的想法还是会露出来。比如。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很伟大,仿佛谁都离不开自己;有的时候,又感觉好累好累,想找个地方藏起来;有的时候,感觉好委屈好委屈,好想有个人能懂自己。
但回头想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难处呢。所以,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比如此刻,我光着脚丫,散着头发,吃着快烂的橘子,穿着睡衣盘在椅子上,静静地敲打出这些零散的文字,很希望你能懂。但你若不懂,我也不会怪你。我写了,你看了,便好。我们,谁都不是谁的谁。
孤单的人,会一直孤单,这样孤单一辈子。
人贵有志。立于上海各种傲岸巍峨的高楼大厦之间,看着数以万计的牛人在头顶的无数窗格间穿行,看着气象万千、华宇林立的上海滩,往往被提及的一个说法就是“感觉自己多么渺小”。每在这一刻,我能清楚地感觉到立志的支撑,志在天地、在国邦、在社稷,琼楼玉宇就自然包容于其中;没有这点东西,就很容易被极其浩瀚壮观的楼群和人潮瞬间吞没。
也只有志士才有最朝气蓬勃的青春。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份青春会很长很热烈。我们所谓的青春,更多的是气,是一种自由而蓬勃的气场,但真正的青春在志之中:
“或问人有少而勇、老而怯,少而廉、老而贪,何为其然也。子曰:志不立,为气所使然故也。志胜气则一定而不可变也。”
有的人的青春,离开校园就谢幕了;而对于矢志不渝的人而言,步入社会只是青春的开始。我不知道能否跻身这群人当中,他们确是中华文明的柱石栋梁。我想还是以一段经典来作结:
“或问入道之功。子曰:立志。志立则有本,譬之艺木,由毫末拱把至于合抱而干云者,有本故也。”
看着高耸凌云的千百楼宇,震撼于文明的高度,再一次想起这句话。
初夏的午后,树影里泄下斑驳的阳光,静谧安然。我坐在窗前,手执一本《月亮与六便士》,心里泛起难以言说的思绪。那是我第一次突破该书前面部分的生涩,一口气读完全本。于是明白,好的东西,有时会晚一点到来,可能就在苦涩之后。
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是个奇特的人,因为行为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往往被人们视为“怪物”。原本他是职业的证券交易人,有着不菲的收入和美满的家庭,突然有一天像是被魔鬼附了体,为了画画而弃家出走。
他到了巴黎,独自一人在破旅馆里画画,穷困落魄。作者见到他时,他已经形同乞丐。他往返奔波于两个地点,为了分别得到别人施舍的面包与汤。他不肯回头,不理会妻子对他的原谅和召唤。有一种强烈的力量驱使他,走向梦中的家园。
后来他到了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创作出一幅又一幅震惊后世的杰作。多年后,在他的精神之乡,他与他的伟大画作《伊甸园》一起归于沉寂。
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掩卷叹息,眼前似乎绽开一朵自由而肆意的灵魂之花。我想起另外两个人,他们用热爱与执着展示了生命的无限张力。
吉林财经大学国际会计专业女生李丽一击即中签约华为。
在她的同学眼里,大学四年,她做的每件事都是那么一帆风顺,这次签约也一样。而李丽却说,这次成功不只是幸运,她用大学时代的辛勤付出才换来了今天。
李丽高考失利,带着遗憾走进吉林财经大学,“那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我不能抱怨现在的学校,我要去热爱它,珍惜每一天,让自己变得更好”。
于是,李丽不断地去完善自己,她喜欢并擅长英语,从大一开始,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晨读,这个习惯,她坚持了整整两年;为了锻炼英语交际能力,她加入学校的CF英语口语社团,还申请成为布莱恩疯狂英语讲学团的助教;为了提升专业水平,她大二就开始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此外她还积极地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日程满满。好多次因为辛苦,她都想甩手不干了,但她还是咬牙撑到了现在,“大学才是真正积蓄能量的黄金时期,是寻找自己的重要过程,只有承受了困苦,才能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有了目标,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成功。
“你什么时候最爱穿校服?”
“是当我知道我再也穿不上它的时候。”
——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分道扬镳。
毕业考终于过去了,我也终于结束了六年的小学生活。
当我从学校附近的街角拐进另一条回家的路时,心里突然填满了失落。上一刻,我都还是坐在教室中听老师细细解题的小学生,转眼,变成了毕业的孩子。这一刻,我开始怀念老师讲过的每一道题,怀念每次轮到我们坐在窗边时噼里啪啦下着的大雨,怀念曾一起去食堂,一起回家,一起互掐的那些个死党。
戴了近六年的红领巾,怕是只有扔了吧,那鲜红的颜色,曾在我胸前随风静静飘荡着,此刻,竟然上几分岁月的沧桑。厚厚的一摞书籍,一页页密密麻麻的笔记,一本本似水的光阴,堆积成那浓浓的毕业愁绪,在盛夏之中,消融不去。
何时开始厌恶起夏天,厌恶这个属于离别的季节。没有多不舍,只是,这样的淡淡哀愁就如那吸入肺里的烟,连呼吸都稍带苦涩。
走了无数遍的回家的路上,回头,早已看不见曾视为牢笼的校园。夕阳照着我的身影,把影子拉得好长、好长,墨色的长发,孤孤单单,伴着夕阳,将一直走下去,渐渐隐没于人海里……
其实,我并不是个坚持,勤恳的孩子,本质上的我。还是慵懒散漫的人,做事从来只有三分钟热度,没错,最多三分钟,我每天给自己制定许多缜密,详细的目标,却一个也没有执行。总是想着还有明天,日复一日,没有尽头。
比如,我每天早晨起来跑步,最多坚持一个礼拜,比如,我每天背三个英语单词,也只背了一个月,比如,每天写一篇文章,最久的坚持三个月,现在是想起来才会写,没有毅力去坚持,还总是期待着成功。
心思太过活跃,没有任何毅力去坚持,还总是觉得自己尽力了,明白自己的缺点,也知道自己优点,但是却无力改变。
记得去年,心血来潮,想要提升自己,报了成人高考,买来一堆的相关资料,最开始每天在家,认认真真的学习,过了几个月,差不多都会了,边放在了一边,等待考试,结果恰逢工作忙绿,错过了考试时间,之后就在没有看过,彻底遗忘。
很多时候,不是成功没有降临,而是自己付出的太少,却想要双倍的回报。在每一次的失望之中,选择了放弃。
所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要让未来的自己,讨厌现在的自己,再见,那段荒废的岁月。挥手告别过去,微笑迎接新的人生。
十年自己
懂事早心理压力大,精力过剩的儿童容易易烦躁
这类孩子大多聪明灵敏、好奇心强、感情丰富,但部分孩子被列为差生。
比起其他孩子来,精力过剩的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高得多,原因在于,他们表现出来的好动、好问和淘气往往会被大人们视作不听话或不规矩。
据美国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科尔辛卡博士从事的一项专题研究,在学龄前幼儿中,精力过剩者所占的比例不小于10%。孩子精力过剩的具体表现因人而异,但大多聪明好动、反应灵敏、好奇心强、感情丰富,但同时也往往比一般同龄孩子更为顽皮。其中不少精力过剩的孩子还被列入类似朽木的差生中。
精神过剩与遗传有关
研究显示,孩子的精力过剩主要受到了遗传因素影响,他们体内一种内分泌腺素———肾上腺素的成分就明显高于普通孩子。专家们还惊奇地发现,比起其他孩子来,精力过剩的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高得多,原因很简单:他们表现出来的好动、好问和淘气往往会被大人们视作不听话或不规矩。
此外,过剩的精力由于找不到正常、足够的渠道发泄出去,他们还常会处于一种类似青春期少年才有的烦躁、焦虑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之中。
通过实施一项试验计划,科尔辛卡博士总结出了对付精力过剩的孩子的办法:建立亲密关系。
作为父母和教师,主动和精力过剩的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其潜台词是:你并非人见人厌的坏孩子。此举可帮助他们大大减轻心理压力。
因材施教。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可以向他们提出较难的问题,或让他们参与比同龄人更需要体力、智慧的活动和游戏,这样他们就不会盲目地自高自大。
让他们多与大孩子玩
鼓励与大孩子为伴。正因为他们精力过剩,让他们与比他们大二三岁的大孩子为伴倒不失为明智之举。
保护他们的独立性。精力过剩的孩子往往较早懂事,也较早成熟,由此让他们比一般孩子更早些享受独立性甚为重要。
可能因出类拔萃而自负
帮助他们克服自满情绪。这类孩子很可能因出类拔萃而产生自负情绪,家长和教师须合力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只是在某些地方比较好。
扩大他们的视野。经常带他们去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天文馆等地方,让他们过剩的精力有足够的通道得以发泄,同时也可帮助他们知道天外还有天。
这类孩子往往太有主见
教育须耐心。要培养一个精力过剩孩子成才,在某种意义上比培养一个智力和精力平平的孩子更为艰难,因为这些孩子往往太有主见,此时耐心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厌职情绪在女性当中相当普遍。不知怎的,这段时间厌职情绪高涨,只要一走进办公室就胸闷气短,真想辞职了事。我把这种情绪透露给了父母,他们马上大惊小怪地乱作一团,最后总结性地批评我:打工谋生的人有什么资格谈厌职?我一听,更是怒火中烧,我怎么就没资格厌职了?打工的就不能有自己的心情?必须毫无怨言地夹着尾巴做人?
这是一个朋友在酒吧里对我发的一番牢骚。看着她义愤填膺的样子,你根本无法想象她是全球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高级雇员,薪水丰厚,待遇甚优,是诸多人士嫉妒得眼睛发绿的对象。可作为好朋友,她时不常就会跟我发布一通马上辞职!的宣言。
想不明白工作狂人对职业何来那种颠扑不破、不离不弃的热爱,作为职业女性,哪个人没有被厌职的情绪困扰过?有真的痛快地一走了之换工作的,有嫁人的,有干脆赋闲在家的……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忍气吞声地熬下来,毕竟工作是为了糊口,新房子等着供款,吃喝玩乐离不开钱,看在money的面上,忍受吧!
女人工作,真的全是为了钱吗?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理,如果不缺钱,那就完全可以不工作;或者仅仅是凭兴趣工作,厌烦了就一走了之?工作,在我们的生活里到底是什么角色?当厌职的情绪袭来,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职业专家分析,女性的厌职情绪有阶段性和周期性之分,如果更加细分,在周期性厌职中可以分成不满型厌职、情绪型厌职和压力型厌职;在阶段性厌职中又可以分为挫折型厌职、平台期厌职和逃避型厌职。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压力型厌职
如果我每年不能挣到一定数额的利润,我的业务就无法运转下去。在平面广告业奋斗了11年的高海燕每天都面临这个问题。10年前,我什么困难都不怕,一心往前冲,多大的困难都认为自己有能力克服。可现在,我的经验多了,胆子倒变小了。面临同样的压力,我无法做到盲目乐观了。我为人不够老到,在工作中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时,常常表现得束手无策。这时我就会想,那么多女人不用做事都可以生活得衣食无忧,而我少年离家就苦苦打拼,承受巨大压力,我这是何苦来呢?
每当这时候我的厌职情绪就滋生出来,非常想逃避,不想去上班了。其实我心里明白,不能就此放弃。于是为了排遣压力,我就找个没人的地方坐在车里听着伤心的歌大哭一场,这办法还真挺管用的,哭过之后心情会轻松不少,算是给自己减压的办法。
我的性格温和,又特别执着,认死理,一条道跑到黑。我总是认为,做事业就像抚养孩子,既然生下了他,怎么可以撒手不管?一定要负责到底才对啊。尽管工作中的压力经常让我茶饭不思,愁眉不展,我也不会就此放弃的。
专家点评: 很多销售员、创意人员和公司的经营者都在抱怨:连续不断的业绩考核和生存压力使神经濒于崩溃,想放弃工作又舍不得高薪的待遇或已经取得的成绩,可如果神经长期处在紧张的压力中,对身心都是没有好处的。如果想长期从事压力大的工作,就需要具备激情、经验、毅力和好心态。如果对照之后发现自己有某些不足,应该着重培养和锻炼。一旦发现自己因为压力开始厌职,就应该给自己放个假。压力应该是阶段性的,由放松的假期来补偿,由此恢复平衡的心态,这样才可以举重若轻地对待困难。
从来没受过什么委屈--挫折型厌职
某著名上市it公司办公室主任李丽说:我算是个幸运的人,顺利地考上大学的热门专业,毕业后又分配到当时非常令人羡慕的国字号外贸公司。然而工作了几年之后,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以及沉闷的工作环境,使我的工作热情渐渐冷却。我越来越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加之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从前的热情已被无奈取代,上班几乎成了负担,强烈的厌职情绪与日俱增。与其这样混下去,不如回家算了,我甚至希望通过婚姻来改变现状,放弃工作。想想自己还这么年轻就对未来丧失了信心,有时还会感到不寒而栗。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同事,尤其是同期或后来分配来的同事纷纷辞职,我又开始蠢蠢欲动,甚至想通过移民改变现状。
专家点评: 轻度的'挫折型厌职来自对目前职业的不满:工作枯燥无味、工作条件太差、报酬太低、离家太远、工作时间太长、没有发展前途、同事关系难处、领导脾气太坏……年轻的女性经常因此产生厌职情绪。可考虑通过更换工作来消除。
山穷水尽疑无路--平台期厌职
怎么看张华都不像是一个会厌职的人。她性格爽朗,有话就说,不管是人前人后,很少有无精打采、多愁善感的时候。张华把自己比作赶大车的,从1992年以来,赶着自己公司的这辆大车一路快跑。当然,早起不想去上班的情况也不是从来没有过,但机会不多,一下子就忘记了。
消息:丧亲之痛非但不痛,还出现了一系列的情感倒错表现,旁人纷纷指责当事人不孝无情,又或者怀疑她们有精神分裂症的前兆,怀疑的目光令她们倍感煎熬。
专家分析说,这类个案并不鲜见,人的情感有多样并存的同时,也有优势情感之分。当优势情感占上风时,人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异于常人的心理及行为表现。周边宽松、理解的生活环境,有利于患者快速回复健康。
亡母之痛并不痛
最近,家住金花街附近的凌阿姨的情绪倍感困扰。原来,去年年底凌阿姨瘫痪卧床10年的老母亲去世了,清明节前几天凌阿姨就早早约上亲戚去扫墓。但不知道为何,自从老母亲去世后,从前沉默寡言的凌阿姨突然变得外向了。扫墓当天她表现得很活跃,有点不太像一个新近丧母之人。凌阿姨的表现让其他亲戚感到不解。老人家埋怨她不孝,年轻人担心她精神失常。
接受记者采访时,凌阿姨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开心。她说,10年来她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体力和经济压力。照顾病人端屎倒尿,忙完了工作忙家务,人都差不多累跨了。她觉得自己差点就崩溃了。母亲去世她固然悲恸,但不用再照顾病人了,她感到一阵轻松。
男友去世很开心
最近男友去世的阿玲也有和凌阿姨同样的心理感受。在某医院心理门诊求助的阿玲介绍说,早在相恋之初,她就知道男友有严重的心脏病。因此,他们这段恋情从产生之初就遭受双方家长的坚决反对。阿玲反复强调,她其实非常爱自己的男朋友,绝对不希望他死去。而当事情真的发生后,她反而觉得情绪很放松,之前从来不肯去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如今竟然主动邀约朋友组织球赛。
对此,专家分析说,像凌阿姨和阿玲这类病人其实并无重大精神疾患,但这类的求诊个案数量渐多。原因是社会生存压力大,碍于情面或者道德压力,不少人违背意愿维持生活现状导致压力渐大。当压力源骤然卸下,出现短时间性类似情感倒错的情绪反应。
广医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李幸民就认为,假如在3个半月之后,症状仍旧没有恢复正常,建议就医。他说,人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就凌阿姨而言,家中出现长期病患者,家人身心负担之重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凌阿姨10年如一日照顾病母,她的悲恸之情仿佛被透支了一样。在母亲离世后,她原本应有的悲恸之情或许尚存,但其身心重压骤去,随之而来的欣喜之情占了上风也是人之常情。同样,阿玲的遭遇也有相似之处。她因情感和社会道德始终坚持和重病男友相恋,但感情路上波折太多,令阿玲早感疲倦。男友的心脏病她早已预知,因此对方的死毫无悬念也构不成冲击了。所以阿玲并没有旁人想象中的悲哀。
情感倒错要注意
广医医学教育研究室尚鹤睿副研究员分析说,凌阿姨和阿玲前期的轻快感显然是可以理解的,而凌阿姨后期的惶恐不安也是由于不当指责对她形成不良刺激,构成内疚心理。她指出,造成这系列心理反应的根源很可能是因为当事人本身就有内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情感不分明等的性格。因此,有类似性格特征的人,在遭遇长期重压猛然消失后,情绪波动属于正常,身边人应该给予宽容和理解的环境,让其快速回复平静。
此外,尚鹤睿提醒,假若是长期或者无缘无故出现情感倒错,该笑时哭,该哭时笑的情况,则很可能是精神分裂的征兆,应该引起病患及其家属的注意。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