稥油菋精
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继往开来,精心制定了一套完备而又严密的监察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改善了吏治,政治的相对清明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历史上曾出现的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所谓“太平盛世”与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新版教材增加古代监察制度的内容,让学生多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成败得失,以古鉴今,无疑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然而囿于教材内容的限制,许多教师、学生无法较为全面地了解古代监察制度完整的线索,监察官的地位如何、他们拥有多少权力、监察官在封建社会的任何时期都起到什么作用。为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搞好监察制度乃至中国古代政治史内容的教授。对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沿革、权力和作用进行全面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包括御史纠弹制度和谏官言谏制度。不过作为监察官员主干的是御史系统。御史最初为史官,至战国时期始有监察职能。秦汉时以御史制度为主体的监察制度已经建立,秦时在中央设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但其本职责是“典正法度”,监察百官;在地方各郡设监郡御史。汉武帝时,为实现大一统,加强监察制度,一方面在中央御史府之外设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又创置司隶校尉,“捕巫蛊,督大奸滑”三者互不统属,但可互相监督,使中央和地方百官处于多重监察之下,另一方面在地方废监郡御史,始创刺史制度,“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即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各设一刺史。魏晋南北朝时,谏官系统初步规范化,并有了自己独立的领导机构──门下省或集书省,改变了秦汉以来谏官不成系统和职权不明确的局面。隋唐时期监察官制十分完备,御史系统在中央仍设御史台,下设三院,“御史台有三院,一曰台院…二曰殿院…三曰察院。”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严密的监察网。与此同时,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负责规谏皇帝。这样形成了台谏并立的格局,促进了唐的繁荣。宋元是谏官系统发展的顶峰时期,宋时谏官自成系统,设立谏院,但谏官“往往并行御史之职”,而台官也“监察兼言事”,这样台谏官职权相混,开启了台谏合一的先声。至元时,取消谏院,谏官职能归御史台,台谏合一。明改中央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它与六科给事中(明在六部各设行政业务监察官员──给事中)合称“科道之官”监察百官。清雍正元年将六科并入都察院,科道合一,封建监察机构达到空前统一。纵观秦以后历代沿置的监察机构,尽管其名称和内部组织机构不断变化,但封建帝王都将监察奉为治国治吏的圭臬,努力使监察体系自成系统、独立行使纠察弹劾职权,从而使监察官不受或少受其他部门的干扰,更加有效地行使职权。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充分发挥监察机关对百官的威慑制约作用,赋予了监察官广泛而充分的权力:1.弹劾权。它是指弹劾群僚结党营私,贪污渎职等非法行为。汉代御史中丞,“佐天子,专掌纠劾”;而晋南朝时为激发监察官纠劾精神,竟允许“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弹者不必署名,即使弹劾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监察官的弹劾对象可以说除皇帝之外的文武百官。监察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征求上司如御史台长官的同意,最后裁决由皇帝决定。2.谏净权。这是古代谏官的主要职权,古代谏官主要有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如教材中提到的唐谏官魏征是给事中。他们常常谏诤政事之得失,唐时唐太宗下令,凡讨论军国大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奏事”就是说凡遇朝廷决策,谏官有权闻政事,并对政策得失发表意见。正是因为唐太宗从谏如流,才有“贞观之治”的局面。3.司法权。这里的司法权,包括司法监察权和司法审判权,前者自秦汉御史就有这种权力,而后者到南朝陈时始有之,陈时建立朝廷重官会审制度,御史中丞也参与司法审判。后为唐所继承,唐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可以说古代御史既是监察官又是司法官。4.审计权。它是对国家财政预算的执行和决策编制的审核,井稽查财政上的不法行为。唐时,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即有检查屯田、铸钱等内容;宋代的转运使司,既是掌管财赋的长官,又是监察官,其职权中有“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到明清尤其是清代,凡封建衙门机构的收支帐目和会计报告,都要送呈都察院检查。 上述所举,为古代监察官的主要职权,此外,监察官还有处置权,即允许御史在特殊情况下从事先行后奏,“随事处置”,如明清御史纠劾文武百官,凡六品以下贫酷显著者就便拿问;还有监试权、监军权、调查权。其权力广泛,为世界监察史所罕有。 可以说,封建帝王为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的监控,有效防范、制止官吏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都给予监察官很大的权力,从而有利于监察功效的发挥。 纵观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官在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历史上出现的封建盛世大都与帝王加强监察有关,如:汉武帝时创立刺史制度,增司隶校尉,助其实现“大一统”;唐太宗大力提高谏官地位,对谏官之言,“虚己纳之”从而实现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亦重视监察官,开元十四年建立了“一台三院”,完善了唐的监察体制,因此当时吏治清明。而元世祖非常重视御史台的作用,他曾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的,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多次支持监察官对权臣不法行为的纠举,实现了“大一统”。 然而,古代监察官的作用也有局限性,特别是当一个封建王朝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或一个王朝进入中后期,出现统治危机,监察官就难以发挥正常作用,甚至会催化吏治的腐败。如:东汉中后期以后,外戚、宦官轮流专权,操纵监察官的任免,监察机关逐渐成为不法官吏胡作非为的工具,汉灵帝时,监察官竟把与宦官没有关系的26名勤政为公的地方官纠举弹劾。唐玄宗后期,由于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御史直言弹劾的事例就很少见了。而明代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在监察机关内安插党羽,当时的监察院实际上成为宦官专权的工具了。 总之,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社会里,尽管监察制度严密,但由于它以皇权为依托,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也不相同。这是封建专制政治的必然结果,也是古代监察制度无法克服的弊端。
明天星期天
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来源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李姓的来源,希望你喜欢。李姓的来源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 文化 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得姓始祖 李利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上古帝王颛顼之后 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果子充饥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 李姓分布地区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湖北安陆(今湖北安陆),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云梦、应城,及孝感、汉川、汉阳、黄陂一部,辖区涉及今孝感地区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梓潼郡: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范阳郡:秦朝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梁郡:梁郡本为梁国,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 三国 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 李姓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 历史 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李姓 传统文化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 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赵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将秦代原有的邯郸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中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2世纪末)改为赵郡。相当于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此外还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等。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青莲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便以“青莲”作堂号,永示缅怀。 此外还有赵郡堂,平棘堂等。 遗产故居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中叶,龙宫座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龙宫祭祀祖先。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部分建筑物被毁于米喇印兵火。康熙元年重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龙宫毁于兵灾。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后裔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李家龙官,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清顺治、康熙、同治年间,屡建屡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新。 龙宫前部有戏台和五座楼,后部有龙宫建筑群和五座假山,谓曰"前五楼后五山",均为兵灾所毁,现五楼和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只存有龙宫建筑群十一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假山两座。今仅存牌楼,称头天门。李氏族人还绘制保存有李家龙宫图一幅,古建筑有待重建。1958年改建陇西四中时古建筑全部简易改修。1993年9月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北天第一门做了恢复原貌的维修。 李姓家族名人 李耳:即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着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 水利工程 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国 政治 家, 书法 家,文学家。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 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 李固:(公元94~147年),东汉大臣。字子坚。汉中南郑人(今陕西汉中)。曾在东汉时任三朝(顺帝、冲帝、质帝)太尉,博学多才、能言善变,有“北斗喉舌”之美誉。 李尤:东汉文史学家。广汉雒(今四川广汉雒城)人。年少时以能文著称,曾撰《蜀记》。安帝时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共撰《东观汉记》。 李密:西晋文学家。所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李暠: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武昭王。政治家,文学家。曾著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等多篇。 李龟年:著名乐曲兼演唱家。后人称为“歌圣”。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李渊:唐高祖(566~635)。唐代开国皇帝。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祖籍赵郡隆 唐太宗庆(今邢台市隆尧县)。 李世民:唐太宗(599~649年),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隆基:唐玄宗(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 神武 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大唐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李纯:唐宪宗(778年~820年),宪宗在位期间,勤勉政务,着手削藩,开创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史称“元和中兴”,是唐朝后期最杰出的皇帝。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贺:(公元790~816年),中国唐代诗人。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李商隐: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煜 :(公元937~978年),南唐李后主,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常:黄庭坚之舅。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最早的 会计 学著作《元祐 李清照会计录》三十卷。 李格非:北宋学者。著《洛阳名园记》。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 医学 家、药物学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廷机:著有《四书臆说》《春秋讲章》《通鉴节要》《性理删》《燕居录》《李文节文集》等。 李渔:(公元1611 ~1680年),戏曲理论家、作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 李汝珍: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留存现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镜花缘》。 李伯元:多才多艺,擅长制艺诗赋, 绘画 篆刻,金石考据。《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 李大钊:(公元1889年~1927年),中国最早的 马克思主义 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 李鸿章:近代著名政治家、 军事 家、外交家。 李四光:(公元1889~1971年),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著名地质学家。 李政道:(1926年~),美籍华裔 物理 学家。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 物理学 奖。 李先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将领,政治家,在第六届人名代表大会中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李鹏:(192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任国务院、前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李嘉诚:(1928年~),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香港地区首富,热心慈善和 教育 。 猜你喜欢: 1. 李姓的历史起源 2. 张姓的来源是什么 3. 2017李姓男孩起名方法 4. 中国古代贵族姓氏是如何分类的 5. 2017年李姓女孩名字
轻舞飞扬舞翩跹
《史记.孝文本纪》:元年(公元前179)正月,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又十三年(公元前167)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其除田之租税。」1、重农抑末2、《汉书》中写经济专注农业摒弃工商在《史记》中,经济范畴,有农、虞、工、商。在《史记》中,讲经济的有两篇,一篇是《货殖列传》,讲述民间社会经济动态;一篇是《平准书》,讲述国家的经济政策。在《货殖列传》中,我们看到西汉前期(到武帝末年为止)社会百业兴盛的现象。而人民所从事的生产行业,大别为农、虞、工、商。《汉书》讲经济的篇章,为《食货志》,内容为农业与货币。《汉书.食货志》开头说: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我们如果将货币不看成是一种生产行业,则《汉书》中讲生产行业的只剩下农业一种了,已经不再提到工商业。即使农业,也已经简化到粮食种植这一个狭窄的范围了。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的农业是相当广义的。《史记.货殖列传》说:故曰: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若千亩茜(染料),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万户侯等。以上所列举的十多个项目,广义来说,都属于农业,如果试作细分,可以分为以下种类:一、牧畜业,二、鱼类养殖业,三、林业,四、果树业(枣、栗、橘),五、工业原料业(萩、漆、麻、竹、茜),六、粮食。可见西汉时期之农业及土地利用,是非常广义的。但在《汉书.食货志》中,就把农业缩窄到非常狭窄的范围,只是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农业缩小到只限于粮食种植的范围。经济观念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后世中国人的经济行为。东汉之后,一直到明、清,到近代,中国国民生产,只剩下农业,抑制工商。而农业又缩窄其范围只限于粮食种植,国民经济的偏枯,达到极点!《汉书》之后的史书,大体都是依照《汉书》的体例,在《食货志》中,提一提农业、户口,赋税等,工商业完全没有地位。例如《清史稿.食货志》,其项目为:食货一、户口、田制,食货二、赋役、仓库,食货三、漕运,食货四、盐法,食货五,钱法、茶法、矿政,食货六、征榷、会计。也完全不提工、商。工商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完全没有地位了!3、在古时的祭天大典上,首要的事情就是祈祷神州大地风调雨顺。帝王还要亲耕,以体验民生的疾苦,过去书香门第常悬挂这样的楹联以劝诫子弟——“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种地读书”有句话叫“国泰民安”——国家强盛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这话应该倒过来,“民安国泰”——只有人民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强盛。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农民的地位始终都被列在知识分子之下而远在工商之上。“仕民工商”这一稳定的社会结构一直持续了二千多年。然而实际上呢?这支农民军的队伍实在太庞大了,庞大到他们只能深居于社会的最底层。即使在“公私仓檩俱丰实”的开元盛世,农民也不过仅仅解决了温饱而已。若逢天灾人祸,号称“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甚至一次次地上演“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回顾中国近代的历史,人们往往困惑于国民党的失败。一支拥有大批美式装备的数百万大军,一支将狂妄的日本人拉下马的强悍之师,为什么偏偏在用小米加步枪武装起来的共产党面前,表现得如此软弱而又不堪一击呢?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就丢掉了中国上千万平方公里的河山,这不能不说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其实,这很好理解。国民党的政权是建立在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基础之上,它的政权是大资本家、大地主的政权,而共产党则是代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起码在二十八年的斗争中,这一性质没有改变。前些年党中央大力提倡的“三个代表”运动,以及现在如火如荼的“保先”运动,是不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共产党这一根本性质正在逐渐的蜕变,而它的领导人又不希望这种蜕变的发生呢?中国好比一座大厦,国民党是富丽堂皇的上层建筑,而共产党则是深埋于地下的基石。两次国共合作,使中国的大厦牢不可摧。北洋军阀,日本帝国主义都在这座大厦面前折戟沉沙。而国共合作一旦破裂,共产党撤掉了属于自己的基石,国民党的上层建筑自然土崩瓦解。曾经和别人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孙中山不死,国共两党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长期合作?结论是否定的。在国外虽不乏多党合作的范例,美国也是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交替执政,但是却和国共两党有着本质的区别。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执政纲领虽然不尽相同,但政党的根本性质并没有什么区别。国共两党则不一样,他们是基本性质完全对立的两个政党,虽然他们都抱有“救中国”的同一目标。而一旦完成了这个目标,两者之间的根本利益冲突就会显露出来。这就象六十八年前蒋介石在庐山上的预言一样“中国的事情,只能由中国人来解决。”可惜的是,蒋介石救中国的办法无异于扬汤止沸,而毛泽东则来了个釜底抽薪!又一个新的问题出来了,一个成立于1921年的政党,一种由欧洲传播过来的思想,是怎么样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获得了中国老百姓的认同,就赢得了中国老百姓义无反顾的支持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动了一场历史上最伟大、最彻底的土地革命。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的命运就是农民的命运,而农民的命运,往往也就是中国的命运。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农民战争的爆发,都是从土地开始的。从陈涉、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王小波、李顺的“均贫富”;从李自成的“均田免粮”,到太平天国的“四有三无”,以及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无一例外。然而,他们的革命都失败了。不是失败于官府的围剿,内部的分裂,就是失败于地主阶级的窃取果实。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虽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那样完备的土地革命纲领,但它并没有认真地执行。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才是最伟大、最彻底的。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