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bonbon
1946年6月,蒋介石信心满满地发动内战,高喊“六个月内解决问题”的旗号。
直到1948年年底,国民党军主力被解放军全方位包围,只剩下几个孤立的据点。淮海战役步入尾声,蒋介石见败局已定,只能退守台湾。
撤退会议上,蒋介石反复强调:“无论如何把这3位军官太太给我带到台湾去!”
蒋介石这个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3位军官太太又是何方神圣?她们去了台湾后,生活如何?
蔡若曙是正儿八经的“大家闺秀”,她的美貌堪比任何民国歌星,是江南大户人家走出来的女儿。她的丈夫是国民党的“得力干将”——黄维。黄维34岁就当上了国民党第12军团的军长,郎才女貌的两个人,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蜜里调油。
1948年黄维正和妻子在庐山避暑时,接到了蒋介石的军令——“立马赶回武汉”。
黄维虽然不舍大着肚子的娇妻蔡若曙,但他知道军令如山,他一定要走。于是他安慰自己的娇妻——“等我,我很快就会回来,孩子的名字等我回来再取。”
蔡若曙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我等你回来。”
当时他们二人谁也没有料到,这一等,蔡若曙就苦等黄维长达27年。
1948年11月25日,黄维兵团被解放团围困在双堆集,杜聿明作为战役指挥官立刻给蒋介石发去电报:“放弃救援黄维,才可保住自己麾下三大主力兵团有序撤退。”
黄维就这样被国民党军队抛弃了,成为战俘的黄维变成解放军的战利品之后,蒋介石无颜面对万千将士。他没脸说:“黄维是我抛弃的棋子。”
于是蒋介石把黄维包装成了一个“死人”,他向全世界宣布:“黄维是国民党永远的英雄,但英雄已逝,忘节哀顺变。”
挺着大肚子的蔡若曙听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后,哭到不能自已。
虽然国民政府为黄维举办了声势浩大的追悼会,但蔡若曙始终觉得,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丈夫,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更何况,丈夫黄维去世之时恰好是国民党败退台湾的节点,蒋介石下令搞这么大的阵仗追悼自己的丈夫,似乎有点“掩耳盗铃”。
蔡若曙一个弱女子,虽然知道其中必然有阴谋,但一道军令下来。
“国民政府考虑到你们的安危,决定带你们一起先退到台湾,这样才好安置你们。”
蔡若曙迫不得已跟着国民党残兵败将就去了台湾。她去了台湾之后,也在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皇天不负苦心人,几个月后她终于得知,丈夫黄维没死,死讯只是国民党为了掩饰战略失误的借口。
她对满口谎话的国民党彻底失望了,为了丈夫,她一个弱女子决定放弃台湾安逸的养老生活,回到大陆。
回到大陆后,蔡若曙找了一份图书馆馆员的工作。从1951年到1975年的27年见,她无数次期待,国民党特赦名单中出现丈夫的名字,但她的期待却一次又一次落空。
黄维是出了名的老顽固,中原野战军联络部长杨松青,曾动员12兵团的高级将领们一起给被围困在陈官庄的杜聿明、邱清泉写劝降信,想借此“将功折罪”,早日解放重获自由。只有黄维不签名,还几乎破口大骂,他慷慨激昂地说:
“只有战死的烈士,没有苟活的将军,”
“君子不事二主”
1959年12月4日,包括溥仪(伪满州国皇帝)、杜聿明(徐州剿总中将副总司令)、王耀武(第2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兼山东省政府主席)在内的第一批获特赦人员,共计33人重获自由,名单中没有黄维;
1960年11月28日,包括李仙洲(第2绥靖区中将副司令)、罗历戎( 第3军中将军长)在内的第一批获特赦人员,共计50人重获自由,名单中没有黄维;
1961年12月25日,第三批获特赦人员的名单没有黄维;
1963年4月9日,第四批获特赦人员的名单没有黄维;
……
1975年3月19日,黄维才出现在第七批获特赦人员的名单里,他的妻子蔡若曙欣喜若狂。
蔡若曙等到了阔别二十七年的丈夫,可她的精神在这二十七年间经历了无数次大起大落,早就已经像一条没有弹性的橡皮筋了。
丈夫晚归,她会生气;
丈夫一会儿不见了,她会崩溃;
她的耳边充斥着抓走丈夫的声音,她崩溃了。
那天,她走到了护城河边,她一个大家闺秀,忍受不了“神经病”的生活,在她最后的清醒时刻,她一跃而下,给自己留下了最后的体面。
那时,黄维刚刚被释放不到一年,后来无数次他都在悔恨,如果自己不是那么固执,没让妻子苦等那么多年,也许妻子不会选择这么决绝的方式跟他告别,可惜,世上本无后悔药!
她本来也是金枝玉叶的公主,却甘愿为爱“下嫁”张灵甫,成为他的第四任妻子。
1945年,王玉玲结识了抗日名将——张灵甫,她被这样炙热的灵魂吸引。
读过书的王玉玲见过些世面,她看不上那些纨绔的公子哥儿,她爱那些冰清玉洁的灵魂,爱有骨气、有志向的生命。
张灵甫自然也被才貌双全、气质清新脱俗的王玉玲迷住。抗战胜利这一年,王玉玲和张灵甫喜结连理,当时王玉玲17岁,张灵甫42岁。
两人婚后,没能过上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神仙日子,内乱就开始了。张灵甫是蒋介石的心腹,要跟着老蒋东征西走,那两年虽然是“颠沛流离”,但他们的日子也算得上温馨。
1947年,孟良崮战役开打,张灵甫带领74师浴血奋战至最后一刻,却不幸全军覆没。蒋介石命令83整编师长李天霞、第二十五整编师长黄伯韬,率领援军支援张灵甫,但黄伯韬实力有限,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拿下马天岭,更别说要去支援张灵甫了。
张灵甫战败,蒋介石元气大伤。但他到最后还是决定保全大局,隐瞒张灵甫战败的真正原因,只是悄悄将罪魁祸首黄伯韬撤职留任,“元凶”李天霞撤职入狱。
王玉玲一介女流之辈自然不懂这些内斗,她只知道丈夫张灵甫走后,蒋介石发了一大笔的慰问金,说会管他们到底。
为了坐实“张灵甫国民党第一忠烈”的旗号,蒋介石把遗属王玉玲亲手打造成了“第一烈属”。有了这样的称号,王玉玲成了军中明星。
1948年国民党兵败之后,蒋介石自然要把王玉玲和张灵甫遗脉这样的“宣传杀手锏”带到台湾,这样才能让国民党军相信,他不是忘恩负义之辈。
王玉玲到了台湾才发现,这一切都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她顶着第一烈属的称号,不仅没办法出去工作。每个月只能领到少得可怜的抚恤金,和不够温饱的食材。
国民党作为逃兵去往台湾,自然不可能事事周全,所以就开始克扣烈属口粮。张灵甫身份特殊,王玉玲在每年的5月16日,还要作为工具人参加国民党“精心准备”的张灵甫追悼会,看到一张张平日丑陋的嘴脸,假装真诚的悼念亡夫。
王玉玲也算读过些书,她非常看不起这些两面三刀的国民党人。一有机会就逃到了美国,在美国有了喘息的机会之后,她这才将国民党的虚伪公之于众!
在美国,王玉玲过得很艰辛,动荡中一个女子孤身去往一无所知的大陆,需要莫大的勇气。王玉玲虽然精神强大,但还是被现实的穷困难倒了。
她也曾在美国的深夜,对着孩子说:“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啊。”
1970年,共产党得知王玉玲现状之后,立刻给她发出邀请函,请她回国,并承诺我们会善待烈属。王玉玲感激涕零,带着孩子就投奔了祖国的怀抱,自此衣食无忧。
王玉玲回国之后,共产党还将给“张灵甫”正名的事情提上了日程。2005年,王玉玲替自己的丈夫在抗日60周年典礼上领取了“抗战奖章”。
为了纪念丈夫,王玉玲终身未嫁,晚年定居大陆的她,儿孙绕膝好不自在。
叶霞翟不是传统的女孩子,她是军统局出身的“女特工”,用英姿飒爽来形容她一点都不夸张。
胡宗南拜访戴笠时,对这位女特工“一眼万年”。戴笠城府极深,发觉胡宗南有这样的小心思之后,就把叶霞翟变成了自己的“诱饵”,引诱胡宗南入套。
胡宗南和叶霞翟恋爱谈的热火朝天之际,深谋远虑的戴笠一出手就把叶霞翟送到了美国去留学。
这便是戴笠的高明之处,洞察人心的他知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戴笠用这样的方式留住了胡宗南的心。
叶霞翟回国之后,发现早已过了娶妻年龄的胡宗南,尽管已经位至高官,却痴心一片地等她回国,立刻感动得稀里糊涂的。
1947年,52岁的胡宗南去求了蒋介石,终于把年轻貌美有才华的叶霞翟娶到了家。
胡宗南说:“我老了,你其实有更好的选择。”
叶霞翟回他:“放弃你,将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等到你证明我没白等那么多年。”
叶霞翟是痴妹情深,尽管胡宗南已经年过半百,但她还是看到了胡宗南的赤子之心。对她来说,特务这个身份是她的铠甲,她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可以给她幸福,但她还是败给了胡宗南的真心。
她明白,戴笠把她送去美国是为了用她挟制胡宗南,但她还是被胡宗南感化,想要摆脱棋子的命运,这才有了他们这段凄美绝恋。
1949年,蒋介石带着残部退回台湾,胡宗南也跟着回了台湾。作为蒋介石的心腹,胡宗南为了分忧,将自己的大部分工资都花在了“安内”之上。厚待下属,收买人心这都是用钱的大头,虽然他顶了“总统府战略顾问”的头目,但谁都看得出来蒋介石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活不长了。自然对胡宗南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好在叶霞翟始终陪伴身侧,不嫌弃他年老、无权、无钱,将自己的首饰变卖以养家糊口。叶霞翟知道,丈夫的无奈,手中没有实权的将军,甚至不如一名士兵。可叶霞翟没有任何怨言,她只是默默的,用陪伴、用耐心融化了这一切。
后来胡宗南年迈,生了重病于1962年逝世。叶霞翟作为遗孀,终身郁郁不得。她始终难从丈夫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1981年她终于随着丈夫走了。
叶霞翟、王玉玲、蔡若曙都是巾帼须眉一样的“女英雄”,她们在丈夫出事之后,就充当了家里的顶梁柱,一介女流用孱弱的肩膀扛起沉重的责任,让人唏嘘,让人敬佩!
飘零雨迹
蒋家的女人大多长寿,宋美龄过世时已年逾百岁,蒋方良也年近九十高龄;但蒋家的男人却相反,蒋介石和他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早已先后过世。而他的4个孙子蒋孝文、蒋孝慈、蒋孝武、蒋孝勇,蒋家第三代的4个男人都已先后去世。如今蒋家的男人,只有蒋经国次子蒋孝严(蒋经国与侧室章亚若子)和蒋纬国的儿子蒋孝刚,以及作为蒋家第四代的蒋孝严的一个儿子、蒋孝慈的一个儿子、蒋孝武的一个儿子、蒋孝勇的3个儿子了。在女眷中,除了蒋方良外,蒋纬国夫人丘如雪也已80有余;第三代还有蒋孝章(蒋经国独女)、徐乃锦(蒋孝文夫人)、黄美伦(蒋孝严夫人)、赵申德(蒋孝慈夫人)、蔡惠媚(蒋孝武夫人)、方智怡(蒋孝勇夫人)。也就是说,蒋家第二和第三代的8位女人仍都在世,不过其中6位寡居。蒋方良虽是一位没有声音的蒋家遗孀,但她面对人生逆境表现出的坚强和毅力,却是蒋家的儿孙们的表率,更是蒋家六位遗孀的精神支柱。 她和蒋经国是在苏联认识的,那时的蒋经国正在莫斯科留学。二人在婚后先后生下孝文、孝章、孝武、孝勇三男一女,全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台湾。蒋介石对于这位身材高大、金发蓝眼、高鼻梁的俄罗斯媳妇,起先有些不习惯,在此之前,蒋经国曾写信告诉他父亲这桩婚事,蒋孝文出生的时候,还寄了一组黑白照片给他,所以,他对蒋方良还不算陌生,直到发现她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妇女的要求,是标准的贤妻良母型,蒋介石相当高兴,于是替她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芳娘”,这也等于是对这位媳妇的肯定。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三个儿子也相继去世。接连不断受到打击,蒋方良过着孤寂的晚年。蒋方良行事低调,深居简出。蒋经国在世时,蒋方良公开露面的时机,不外乎两个场合:一个是蒋经国出访时,她会到机场迎送,或有外宾来访时,她迎送宾客和出席宴会;另外一个时机是每逢大小选举,她和蒋经国总是一道去投票。蒋经国于1925年底,也就是他刚满16岁的时候,由蒋介石批准到莫斯科去留学。没想到蒋经国这一去几乎回不了中国,且差不多要了命。但蒋经国在苏联幸运地遇到了蒋方良女士,结为异国鸳鸯,而蒋方良也由此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1931年,苏联发生大饥荒。消费品、食用品,如鱼、肉、糖、肥皂、牙粉、鞋、袜等,不论城市农村,一概奇缺,蒋经国被送到农村体验生活。这对蒋经国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以后,蒋经国又到工厂去工作。在工厂里,蒋经国节节高升,被任命为工人航空学校招生委员会的主席,为工厂写“改良工厂生产组织建议书”。翌年,晋升为副厂长,兼工厂报纸的主编。事业得意,并带来了爱情,在他管理下的一位女工,芳名芬娜小姐,慧眼独具,看上了蒋经国。芬娜是个孤儿,金发蓝眼,有一种俄罗斯少女特有的魅力。不久前,刚从工人技术学校毕业,处处受到尼古拉(蒋经国的俄文名)副厂长的悉心照顾,内心感激不已。蒋经国卧病,她悉心奉侍汤药,情意绵绵。1935年3月,在悠扬的《国际歌》声中,一对异国情侣结下白首之盟。据日本人所写的《人间蒋经国》一书记载,蒋经国是在1934年担任重型机械工厂作业所主任时,认识蒋方良的,当时蒋方良刚自技术学校毕业。有关蒋经国认识蒋方良的经过,台湾曾流传了一段神话般的故事。故事说,在蒋经国派到那家工厂做工的时候,有一晚加班到11点多,很晚才回家,回宿舍途中,看到一个大汉挡住一位女子,她就是蒋方良。大汉意图不轨,这时蒋经国来了,大汉起初并不以为然,因蒋经国个子不高,以为没什么本事,没想到蒋经国体格壮硕,胳膊很粗,两三拳就把大汉打倒了。蒋经国以英雄救美的方式,得到这位俄国女子的青睐。芬娜女士嫁给蒋经国后,同年12月,生下长子爱伦,中文名字蒋孝文;1938年, 再生一位女孩子,小名爱理,学名孝章。蒋经国事业、家庭,样样得意。蒋经国于1937年4月,从苏联带着妻子蒋方良回国,手上还抱着他们的爱情结晶,总计前后在苏联住了将近13年。出去的时候是一位少不更事的少年,回来的时候却已偕妻抱子,能不感慨万千?他和蒋介石久违已12载,临别前,蒋介石曾有不少叮咛,想到他写的公开信对蒋介石批评指责,倍感不安,一旦见面,如何解释?而且他和蒋方良的婚姻,这位洋媳妇,他的父母能看得惯吗?蒋经国感慨万千,于1937年3月25日踏上归途。他的归来对于毛太夫人是极大安慰,她对着这位红眉毛、蓝眼睛、高鼻梁的媳妇感到很奇怪。可是,那个活泼又有趣的孙儿却使她爱不释手。这位洋媳妇穿起旗袍,学着用筷子,慢慢说起宁波话来了。蒋介石让经国回到溪口,有着很多层的目的。溪口非常安静,可以让蒋经国从容不迫地修身养性,慢慢熟悉周围的环境,若放在南京,他自己日理万机,焦头烂额,没有时间去照顾儿子,又怕和后母宋美龄合不来,引起误会和不安。而和毛夫人一起居住,可以使经国尽点孝,让她冷寂的心灵能有失夫得子的慰藉。蒋介石对于这位身材高大、金发蓝眼的俄罗斯媳妇,起先心中还是有点不能适应,直到相处两三个月后,他才发现这个俄罗斯媳妇,个性温柔婉约,孝顺公婆,体贴丈夫,又照顾孩子十分周到,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妇女的要求。毛氏觉得称小辈娘啊娘的,是个罪过,于是给改为“方良”,取方正贤良之意。蒋方良中文一窍不通,总不是办法,需从头学起,请位慈溪籍的女老师,教她学中国语文。蒋经国为了讨媳妇的欢心,在剡溪之边,文昌阁之下,特建洋房一幢,供小两口居住。1939年,蒋经国被派到江西南部当赣南专员,从事他第一次的公职生涯。蒋方良母子则留在老家,开始过一位平凡中国主妇的生活。她起先不会说中国话,蒋经国临走时,给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教她学习标准的国语,不教她有浓重口音的浙江官话,她在1年后就可以很顺畅地用国语和人交谈。平时蒋经国在家的时候,他们就用俄语交谈,但她的几个子女中,除了独生女蒋孝章会说一点俄语外,其余3个儿子都不会说俄语。蒋方良初到中国,比较不习惯的是饮食,不论在上海或浙江,吃的都是腊味很重的江浙菜,她嫌味道太咸,吩咐厨子煮淡一点。她在俄国的时候,吃奶酪,夹一片黑麦制成的面包或红烧一盘马铃薯,很简单的一餐就解决了,她没想到中国菜的名堂那么多。蒋方良到中国后,真正与蒋经国相处的机会并不多,直到抗战胜利后,一家团圆的时间才比较多。1945年,生次男(蒋经国四子)蒋孝武,隔了三年,生三男(蒋经国五子)蒋孝勇。在4个儿女中,蒋孝章最体贴懂事,平常在家里也很乖巧听话,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最受祖父母的钟爱。1945年,她们举家来到上海郊外,这时蒋经国在大江南北跑来跑去,很少在家。1949年到台湾初期,蒋方良最先住在中山北路四条,差不多在长安东路附近的巷子里,那里房子不大,附近住家环境又复杂,加上政治局势混乱,那几年住得很不舒服。她很不习惯台湾的炎热气候,尤其是到了7月的炎夏,更是热得要命。在西伯利亚,一年约有七八个月的时间温度在5℃以下。冬天气温平均都在零下4、5℃。初到中国的时候,江苏、浙江都属温带,她已觉得有些不习惯,但总比较暖和一点,夏天也不至于太热,到了亚热带的台湾,四季不分,夏天热到30℃,这是她难以想像的。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台湾轻工业还在初级阶段,只有老式电风扇,吹起来吱吱作响,不用说有冷气机了。那几年她确实相当不习惯台湾的气候。在台湾30多年,是蒋方良到中国后生活最安定的时期,几个子女逐渐成长,蒋经国的事业也一帆风顺,她几乎一直就是个平凡的家庭主妇,只管相夫教子,其他方面,特别是政治方面,她是概不介入的,这不单是环境的特殊,也由于她的个性使然,她学的是工程,属理工科,对社会人文科学方面兴趣不大,自从与蒋经国结合后,心力都投注到子女身上。她的几个儿女都没让她失望,只有蒋孝文后来长期染病,比较让她伤心。据传闻,蒋方良平时没有什么特别嗜好,偶尔会找一些朋友在外打小牌。因为她的形象特殊,加上个性使然,不常在公众场合露面。在称谓方面,蒋方良不习惯被称为蒋夫人,即便是后来宋美龄离台赴美,蒋经国当选为“总统”,她贵为“第一夫人”时,她还是坚持不要称呼她为蒋夫人。蒋方良千里迢迢从西伯利亚大草原到中国,她的心境如何呢?其对家乡的感情又如何呢?这是许多人感兴趣的。在抗战开始的第二年,亦即她生下独生女孝章不久,她曾独自返回故乡一次。随后到抗战结束不久,她又回去了一趟,这次是带着蒋孝文、蒋孝章同行,蒋经国还派了两位贴身侍卫同行。到台湾后,差不多有20年的时间没有回去过。据传说,1968年6月,蒋方良按捺不住思乡心切,再次返回苏联探望家乡的亲人。蒋方良在家乡停留一个星期后,终于挥别黄昏的故乡———俄罗斯大草原,搭机按原来的路线返回台北。1988年蒋经国病逝,这对有着五十多年夫妻情分的蒋方良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了寄托不尽的哀思,她经常到蒋经国的房间里摸摸丈夫曾经用过的东西,并经常要求随从带她去大溪———蒋经国的常眠之地去看望丈夫的遗容。一年后,当她还未从失去丈夫的悲哀中恢复过来,就又接连不断地遭到丧子的剧痛。长子蒋孝文病逝的噩耗传来时,对蒋方良而言,不啻是晴天霹雳。1991年5月,四子蒋孝武为了照顾母亲方便,请辞所谓“驻日代表”,返回台北任公司董事长,这令蒋方良特别高兴。谁料想,距此不到两个月,蒋孝武却因急性心脏衰竭突然病逝于台北。次子的死对于蒋方良来说来得太突然、太意外,她赶到医院抚尸痛哭。她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上苍对她的爱子为何这样残酷。次子走时年仅46岁!然而,悲剧并未结束,1996年,她又送走了最后一个儿子蒋孝勇,他也只有48岁。儿子们的英年早逝是蒋方良晚年生活中最大的悲哀。蒋方良恐怕是台北最孤独的女人了———没有朋友,晚辈大多定居异域,惟有她守着与蒋经国共同生活过的地方不肯离开,在对离去的亲人的思念中过着孤寂的晚年。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