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09

shangbabayue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中级会计实务第二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萤火虫BB

已采纳

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报表

中级会计实务第二

240 评论(10)

童心惠敏

大哥你总得告诉我哪道题吧

127 评论(12)

鱿鱼女王

你题目中的条件没有打完整吧。应纳税所得额中420从哪里来的?给出的答案不正确。答案中少了一项纳税调整的数字。按照你给出的题目条件,应纳税所得额=1610-20-20-40-5010-100*50%=1440解析如下:年末转回应收账款坏账准备20万元。税法规定计提或转回的坏账准备不予考虑,因为坏准备账是估计数字,凡是不确定的事项(如计提的减值损失,预计负债等),税法一般不予考虑。只有实际发生损失时税法才允许扣除计提坏账准备时的分录为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坏账准备转回坏账准备做相反分录即可借:坏账准备贷:资产减值损失按照转回坏账准备所做的分录,贷方有资产减值损失,会增加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但税法对这部分利润不能考虑,因此要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2、关于保修费用的纳税调整处理其他事项你都理解,我就不再重复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企业销售商品有售后保修期的,一般都会估可能在保修期内发生的保修费用,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确认预计负债。实际发生保修费用时,再冲减预计负债。企业估计可能会发生的保修费用时借:销售费用贷:预计负债实际发生保修费用时借:预计负债贷:银行存款等预计负债是预计估计的数字,确认预计负债时企业还没有发生这笔支出。税法明确规定预计的产品保修费用在计算所得税不能扣除,实际发生时才能扣除。题目中,当年实际支付产品保修费用50万元,冲减前期已经确认的预计负债。这50元是当期实际发生的保修费用,税法允许扣除,由于会计上这50元并没有影响利润表的损益项目(见上边的会计分录),因此要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调减应纳税所得额50万元当年又确认产品保修费用10万元,增加预计负债。预计保修费用时税法上不允许扣除,但会计上却将其作为销售费用反应了(见上边会计分录),因此要在会计利润基础上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综上所述。应纳税所得额=1610-20-20-40-5010-100*50%如果你还有不明白的可以问我

159 评论(8)

可可京99

长投,合并报表,所得税,这三章学习算最难的吧。其实借款费用那章也难。但考得不多。但是考试不会考得那么难。且你说重点,个人认为,要考到才算重点,它再难,考不到,也不是重点了。个人觉得把这几章难度大的章节,基础搞明白,应付考试上相对章节的试题问题不是很大。当然其它章节也要整懂喽,你要知道,考试不会同时把这几章重难点一起上阵的。实务前十章都要好好学习,分值高

109 评论(10)

王生饮啖茶

第一章 总论,这章基本在2分左右,主要在客观题中做考察。

第二章 存货,预计分值4分左右,主要在客观题中做考察,也可以结合长期股权投资、财务报表出主观题。获取历年试题

第三章 固定资产,预计分值6分左右,主客观题都有可能考察,可能与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所得税等结合出主观题。

第四章 无形资产,预计分值6分左右,主客观题都有可能考察,可能与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所得税等结合出主观题。

第五章 长期股权投资,预计分值10分左右,考察主观题概率较大。

第六章 投资性房地产,预计分值7分左右,考察主观题概率较大。

第七章 资产减值,预计分值4分左右,主要在客观题中做考察。

第八章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预计分值10分左右,考察主观题概率较大。

第九章 职工薪酬及借款费用,预计分值4分左右,主要在客观题中做考察,也可以结合固定资产出主观题。

第十章 或有事项,预计分值3分左右,主要在客观题中做考察。

第十一章 收入,预计分值10分左右,考察主观题概率较大。

第十二章 政府补助,预计分值3分左右,主要在客观题中做考察。

第十三章 所得税,预计分值6分左右,考察主观题概率较大。

第十四章 外币折算,预计分值3分左右,主要在客观题中做考察。

第十五章 财务报告,预计分值10分左右,考察主观题概率较大。

第十六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预计分值4分左右,主要在客观题中做考察。

第十七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预计分值5分左右,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可以考察主观题。

第十八章 政府会计,预计分值2分左右,主要在客观题中做考察。

第十九章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预计分值2分左右,主要在客观题中做考察。

从整体来看,《中级会计实务》各章节分值分布广泛,各章分数分布差距不大,建议考生全面复习,首先要打好基础,学习好基础性的章节。其次,参考重要程度来合理分配各章备考时间,以上内容每年考的频率较高,考生应着重复习。另外要多做试题,把握出题角度,搭配学习计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74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