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1

柔情似水9999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财务会计目标探讨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林公主

已采纳

会计目标的研究一直是会计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西方会计界(以美国为代表)主要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探讨会计目标,并逐渐将其视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这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70年代后美国会计界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而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于会计目标的探讨,也主要局限于这两个学派之争。烽火猎头公司专家认为会计是指为哪些人提供哪些会计信息,以及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哪些需要,因此会计目标是建立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基础,是会计理论基本结构的最高层次。在受托责任学派看来,由于社会资源(主要是资本)所有权和 经营权的分离,资源的受托者就负有了对资源的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因此, 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 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为了有效地协调委托和受托的关系,客观、公正地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首先,在 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应强调 客观性,在 会计确认上只确认企业实际已发生的 经济事项;其次,在 会计计量上,由于 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因此坚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模式以有效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再次,在 会计报表方面,由于经营业绩是委托者最关心的一个方面,因此 收益表的编制显得尤为重要。2缺点编辑尽管受托责任普遍存在,在会计上反映,或比较侧重这一责任的履行情况的反映也无可非议,但是,若将“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作为 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至少有以下一些不妥之处:(1)受托责任学派强调会计系统和 会计制度的整体完整性,认为只有完善的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才能确保 会计实务的正确性,但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内容复杂,保证两者的完善性这一提法比较抽象,一旦实务中出现问题,则难以确定问题的根源,造成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的局面。(2)在会计处理上,由于受托责任学派强调 客观性胜于 相关性,因此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虽然历史成本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会计作为一门服务性的学科,应随时注意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忽视市场的变化,只能使会计这门学科墨守成规,弱化其服务功能。(3)在 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资源委托者以外的 信息需求,按照这一思想, 会计人员往往难以体会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渐丧失完善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也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特点二、决策有用学派的主要观点及 局限性发展历程1964年—1966年, 美国会计学会发表了《基本会计理论报告》,初步提出了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的用途、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和 经济决策联系起来的会计目标思想。在报告中,会计的第一项具体目标被描述成:为了“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以及确定目的和目标”而提供有关的信息。1978年,美国财务 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 财务报表的目标则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1) 财务报告应提供对现 在和可能的投资者、 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2)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现 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 证券或借款等的实得收入的金额、时分布和不确定的信息;(3)财务报告应能提供关于企业的 经济资源、对这些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企业把资源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责任及 业主权益)、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

财务会计目标探讨

194 评论(9)

vera911213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应该达到的要求和目的, 有关会计目标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二是决策有用观。 1、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产生的经济背景。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且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阃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管理当局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报告资源的运用情况,即评价受托经济责任。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源的受托者就负有了对资源的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因此,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事情。 2、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是上个世纪7O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资成立的特鲁彼拉特委员会(Trueblood)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该委员会在1973年提出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十二项财务报表的目标,其基本目标是“提供据以进行经挤决策所需的信息”。决策有用观的的主要观点是:根据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会计的目标是:为了“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以及确定目的和目标”而提供有关的信息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财务报表的目标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1)财务报告应提供对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 (2)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的实得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的信息; (3)财务报告应能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企业把资源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责任及业主权益)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受托责任观重在委托者报告受托者的受托管理情况。主要是从企业内部来谈的,而决策有用观是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来谈的 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都暗古了“会计信息观”,即会计目标是提供信息。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目标是向资源委托者提供信息;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不但向资源委托者。而且还包括债权人、政府等和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同时,两者侧重的角度不同。受托责任观是从监督角度考虑,主要是为了监督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决策有用观侧重于信号角度,即会计信息能够传递信号。即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113 评论(11)

小树旁的小树

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即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或境界,整个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部是建立在财务会计目标的基础之上。会计目标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会计目标虽然是人们主观认识的结果,但它并不是一个纯主观的范畴,会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性质。研究会计目标对会计的实践工作以及会计准则的制定既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又有较大的实践价值。目前在中国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仍处于见仁见智的状态。必须在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要求基础上,辩证认识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作为一种主观愿望,其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而其实现程度则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1,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包括以下三方面:(1) 提供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2) 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3) 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需要。2,经济实体本身是会计信息的最大利益相关方。会计目标不是为某个利益集团服务。会计目标应该是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由于经济实体是会计信息的最大利益相关方,每个人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会计信息的影响,那么把会计目标定义在为某利益集团服务是不公正的,会对经济造成伤害。 为了从理论上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反映经济实体的运行状况,应把会计目标定位在为经济实体这一最大利益相关方服务上。3,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所需要到达的目的,会计主要是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是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两大主流观点。“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财务会计应以提供反映经营业绩的信息为重心,且在反映财务信息时主要强调客观性和可靠性。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为了向财务会计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的信息,因此,财务会计应以提供反映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为重心,且在反映财务信息时主要强调相关性和有用性。显然,考察财务会计的目标必须与具体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相适应。在资本时常不大发达的情况下,受托责任观比较切合实际,它能使企业的会计行为与其经济行为一致。而在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决策有用观显得更为科学,它促使财务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产生质的飞跃。

122 评论(11)

小小追风者

1、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人们对会计也提出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目标,会计目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们总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会计论和会计理论构建》论及会计目标的概念及目标在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就会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企业在构造一种起服务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因为它是系统运行的方向.职能的理论体系中,第一个程序是建立职能的 2、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任何研究领域的起点都是提出其研究的界限和确定它的目标.会计研究也是如此.会计目标回答了会计为什么会产生并传递这种或那种信息的问题.西方会计理论的研究经历了逻辑起点由会计假设到会计目标的转变,研究方法由归纳法到演绎法的不断反复.因此,会计目标的提出为我们重新构建现代会计理论模式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将会计目标置于整个会计理论体系中进行考察,确立会计目标在会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借鉴西方在会计理论构造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应转向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会计目标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人类进行任何活动,都是出于某种动机和希望,目标就是这种动机和希望的结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目标是指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会计从“刻木为记、结绳记事”发展到今天,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行为.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这种有目的的社会行为均出自一定的动机和希望.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会计环境条件下,人们从事会计实践活动追求和希望达到的预期结果.会计目标是在信息论和系统论被普遍接受以后才提出的. 尽管财务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一种主观愿望,它体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观需求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客观职能的辩证统一,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职能所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或执行了反映和监督职能以后会计信息就会有用,财务会计目标就能实现.这里还有一个会计信息加工出来以后是否“适销对路”和“价廉物美”的问题.“适销对路”指的是会计信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要,而“价廉物美”指的是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任何事物都有其绝对性和相对性,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体现为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以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会计信息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具备了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因为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职能看,其力所能及的就是这些方面.至于相关性的问题,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个体和总体相关性之区分.从个体相关性看,由于其所涉及的是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和各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驾驭、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等因素,而所有主观愿望和能力因素都不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所能左右的. 因此,不宜将个体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或财务会计目标是否实现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从总体相关性看,由于财务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繁荣而产生、发展的,所以财务会计的“产品”———会计信息,就必然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所需要.也就是说,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而言,会计信息具有与之俱来的总体相关性. 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对社会生产、经济建设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如果将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也具备了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我们应该认为会计信息有用,财务会计目标已经实现.同样会计科研成果(会计理论、会计思想、会计观点等)如果能指导、规范会计实践最终得出具备以上特征的会计信息,则可认为该会计科研成果是科学、客观、可行和有效的且价值为正.

185 评论(8)

Nightwish阳光

1、财务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 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即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或境界,整个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部是建立在财务会计目标的基础之上。

2、会计目标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会计目标虽然是人们主观认识的结果,但它并不是一个纯主观的范畴,会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律、政治和 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性质。

3、研究会计目标对会计的实践工作以及会计准则的制定既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又有较大的实践价值。目前在中国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仍处于 见仁见智的状态。必须在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和 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要求基础上,辩证认识财务会计目标。

4、财务会计目标作为一种主观愿望,其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而其实现程度则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236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