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灵蜜蜜
从“毒奶粉”到“地沟油”,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医药安全等领域纷纷亮起了红灯,就连最圣洁的学术殿堂也沾染上了不良之风。诚信危机正侵蚀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刺痛着人们的道德神经,拆解着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向往。两会期间在央视播出的8集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诚信中国行动》拷问着人们的良知,试图和观众进行一次有效的心灵对话。历时四年精心筹备、知名专家倾力策划的我国首部以“信用”为题材的8集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诚信中国行动》于两会期间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强势登陆,直面现实生活中有关信用缺失的问题,探寻治本之策,该片一经问世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网友们评价说,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能够不回避矛盾,如此深刻地叩问社会尖锐话题,专家们评价说,该片是中国飞速发展时期的一次自我反思,它承载着历史责任,反映出了艺术家们勇于担当的精神。信用危机:引发对诚信建设的思考中国在创造一个个世界奇迹的同时,却经历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曾经的信义之邦正在遭受着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诚信中国行动》第一集初始就以“时代呼唤”的名义向人们描绘了社会生活中与诚信缺失相关的各类现象和问题,“近年来,在生产领域,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大案要案仍然时有发生;在流通领域,拖欠银行贷款、逃废债务、合同失信等现象并存;在消费领域,价格欺骗、服务欺骗、虚假广告、促销陷阱、形形色色的商业欺诈令人防不胜防;在证券市场,虚增利润、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一些上市公司的失信行为致使许多股民损失惨重;在发展迅猛的网络世界,盗版侵权、网络水军、钓鱼网站、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严重阻碍着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凡此种种现象归结为一点,就是信用的缺失。”该片的总制片人郑富权在谈到影片的创作源起时说:“从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国社会已经从一个"熟人社会"演变为"陌生人社会"。经济活动也日趋信用化,银行信贷、股市和债券融资、消费信贷、信用卡消费等各种信用交易蓬勃发展。但是,与此适应的现代信用制度和信用文化,却没有随之确立起来。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缺乏共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道德约束的弱化也是造成社会诚信严重缺失的原因之一。”他还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王海打假产品,到今天方舟子打假学术,诚信缺失如同瘟疫一般,逐渐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严重阻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损害着东方大国的国际形象,荼毒着人们的精神家园,侵蚀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根基,这迫使他思考和行动。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直言说,当下中国社会诚信流失严重,一些部门和地区陷入了“塔西佗困境”,即无论政府做什么,甚至做得很好,民众也不信任。其次是社会信任严重缺失,典型的是“仇富”现象。由此可见,加强当代中国的诚信道德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分重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精心筹备,以信用制度建设和诚信道德建设为主旨的电视系列纪录片《诚信中国行动》得以问世。伴随着影片中精美的画面和翔实的资料,从信用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我国的发展轨迹和改革前景,探寻中国社会诚信之道的美好愿景。四年磨一剑:融汇古今 演绎中国行动自2009年以来,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北京大学信用研究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共同策划、筹备拍摄《诚信中国行动》。4年来,摄制组相继采访了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等有关机构,走访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公安部等有关领导,奔赴北京、上海、黑龙江、辽宁、山西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此系列片共8集,分别为《时代呼唤》、《经商之道》、《恒业之基》、《财富之尺》、《公信之门》、《立信一方》、《信用之城》、《大道为公》。通过回溯中国传统诚信观念和商业原则,介绍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信用机制,重点梳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社会诚信建设方面的政策、措施,着力叙述国务院各部门、地方政府以及各行业、机构、企业和个人在探索信用体系建设,共筑诚信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从而达到普及信用文化、倡导守信意识、弘扬诚信道德的目的。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认为,纪录片《诚信中国行动》涵盖了公民、企业、政府信用和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建设等八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诚信建设取得的成果,思考当前一些领域诚信缺失的原因,探索解决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制的优秀电视作品,对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实现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吴晶妹评价说,《诚信中国行动》以鲜明的立场、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的事实说明了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无论是经济交易活动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信用。该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信用常识、信用管理知识具体地告诉给了人们,把宣传教育做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做到观众的心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宝成也对该片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该片凝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和民众的意见,站在历史和全球化的高度,呈现了我国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种种善举和困境,旨在激发人们对诚信机制和行为模式的深思。在全面推动诚信建设的大潮中,这无疑是一次负责任的尝试。无信不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呼之欲出如何建立和维护信用?为什么要重视信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电视系列纪录片《诚信中国行动》给出了答案。从我国目前的诚信状况来看,公众对信用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其实,诚信还包括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在更深层面上,信用是人类社会形成的一套与诚信原则相关的运行方式,只有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管理中真正运用信用体系,信用才能发挥行为约束和价值导向的作用。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胡晟盛分析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过而立之年,要全面深入攻坚突破,必须确立现代诚信价值观,直面现实生活中的信用缺失,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信用体系。“只有建立起并维护好自身的信用,个人和企业才能够被社会认同,获得长远发展;只有建设好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监管和服务,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正如该片在第四集中介绍的同仁堂、天福号等中华老字号以及辽宁瓦轴集团这样的老企业,依靠传统文化和企业自律延续了诚信经营的良好风范,并通过强化自身的信用管理,规避信用风险,赢得发展机遇。该片通过具体的事实和例子,以生动的画面教育人们如何建立和维护好自身的信用,向企业宣传真正的经商之道。”吴晶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经济、文化、价值观、道德与精神追求等方方面面,既抽象又具体,可以很庞大深邃也可以很细小琐碎。《诚信中国行动》结合具体的事例,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娓娓道来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诸多措施和构想,这是一剂开给社会的良药,专家们如是说。
品尝滋味real
关于建立会计诚信体系的探索 内容提要:会计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而且也是一条法律规则。目前在会计领域中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撼动了会计诚信基石。如何重塑会计的诚信,成为时下会计界所有人士亟需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遏制会计造假,不仅仅要加强法律、制度和规则建设,而且必须“法治”和“德治”双管齐下,积极倡导诚信精神,建立会计诚信体系,才能提高会计诚信度。本文就上述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字:会计诚信,诚信体系,会计诚信度 会计诚信问题的几点思考 会计诚信问题的几点思考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安龙、世界通讯公司等一系列会计及公司管制丑闻的接连爆发;国内一批诸如银广厦、郑百文、大庆联谊、黎明股份、活力28、麦科特等“优质”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的纷纷曝光,如一枚枚重磅炸弹,破灭了一个又一个市场神话,致使会计行业的公信力和独立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质疑,使会计信息这一“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的信誉受到了严重损害。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何走出诚信危机,重塑会计的诚信,成为会计界所有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会计诚信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会计诚信的含义 “诚信”二字,最早在我国古代汉语中是分开使用的。诚的原意是客观真实,无妄无欺。信的原意是人言谓定,诚实无欺。由于“诚信 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及对策 摘 要:会计诚信缺失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笔者从诚信缺失的背景、市场的弱有效性、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方的不确定性以及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并给出了治理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诚信 会计诚信 市场 委托代理关系 一、诚信及会计诚信的涵义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观念的思想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为中华民族所重视。“诚信”一词,从其涵义上讲,与我国古代典籍紧密相关。诚信一词由“诚”和“信”两个单字组成,“诚”和“信”既相区别,又联系紧密。诚,在中国古代典籍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自然宇宙的本体特性方面解释,二是从道德方面来解释。其一,诚是一个描述自然宇宙本体特性的哲学范畴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