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之独秀
1.B 采用公允价值剂量模式,应当按照该资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入账,同时,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2.B 首先在转换日应该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转入固定资产,为1500万,平均年限法就是直线法啦,能用15年,每年为100万,转换当月不提折旧,20X5年一共提9个月100/12*9=754.C 因为办公楼是用于出租,所以应该放在投资性房地产的类别里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以每个期末都回根据其公允价值调整帐面价值,差额进入损益,所以到2009年出售时,其帐面价值为500万,所以出售赚了20万5.C 这一题主要是消费税的问题吧,消费税是价内税,是成本的一部分就是算组成计税价格 (90+36)/(1-10%)=140增值税跟成本无关,而且这里只是按加工费征收,使干扰条件7.C 新会计准则为了防止操纵利润,对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已经不允许冲回,只能等到处置的时候一并处理8.B 1.计算该设备的入账价值880+3.75+(22.4+5)*(1+17%)+20/(1-10%)*(1+10%+17%)=944.03PS:这道题应该是今年的,新税法规定固定资产的增值税现在也可以抵扣,所以增值税不计入成本2 按年数总和法计算折旧2008的前3个月算第一个折旧年度月折旧率为 5/15/12=2.778%2008的后9个月算第二个折旧年度月折旧率为 4/15/12=2.222%2008的折旧额应该是(944.03-40)*(2.78%*3+2.22%*9)=256.029.A计算减值准备,要看公允价值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孰高该原料期末公允价值为(48+0.1)*100=4810元该原材料未来预计现金流为 50*110-50*0.2-510=4980元所以计提的减值准备应该是5000-4980=2010.C(40+0.3*0.93+0.15+0.08)*(1-35%)=26.33085万元合理损耗可以计入成本,非正常的则不可以 是你发的消息吗,我看不见,你有问题发到我的邮箱吧,
一人食24
假设该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一、该企业的会计利润:2500-1100-670-480-60-(160-120)+70-50=170万元二、纳税调整:【1】广告费扣除限额:2500×15%=375万元<450万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50-375=75万元【2】招待费的60%:15×60%=9万元销售收入的0.5%:2500×0.5%=12.5万元>9万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9=6万元【3】捐赠扣除限额:170×12%=20.4万元<30万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0-20.4=9.6万元【4】税收滞纳金不得扣除,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5】工会经费扣除限额:150×2%=3万元职工福利和教育经费扣除限额:150×(14%+2.5%)=24.75万元<29万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9-24.75=4.25万元三、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170+75+6+9.6+6+4.25=270.85万元应纳企业所得税:270.85×25%=67.71万元
月光下的芙蓉
(1)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100×(17%-13%)=4(万元)
(2)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200×(17%-13%)-4=8-4=4(万元)
(3)当期应纳税额=100×17%-(34-4)-6=17-30-6=-19(万元)
(4)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材料出口货物退税率=100×13%=13(万元)
(5)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200×13%-13=13(万元)
(6)按规定,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即该企业应退税额=13(万元)
(7)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当期该企业免抵税额=13-13=0(万元)
(8)8月期末留抵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税额为6(19-13)万元。
借:以前年度损益 100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00000
借:应交税金——应缴所得税 250000
贷:银行存款 250000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0000
贷:盈余公积-提取的盈余公积 100000
扩展资料:
若申报数与实际支付数有差额的,在下次申报退税时调整(或年终清算时并调整)。若出口发票不能如实反映离岸价,企业应按实际离岸价申报“免、抵、退”税,税务机关有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核定。
剔税:对进项税的修正(其中退还的增值税进项税总额中免税部分应该扣除,此处离岸价与采购价无法直接对应)
A 应纳税额: 免、剔、抵
B 尺度: 计算当期因出口原因而应退的总额(即寻找出应纳税为负的真实原因)
比较: A>B 说明A-B的部分不是因为出口而出现的,而是其他原因如当期大量购进而使进项税剧增,相应的就应留待下期抵扣的部分,当期应退B
A
注:对于免抵部分,因其免抵的是内销应纳的销项税故而这一部分应补交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免抵退税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