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年凉薄
严把五关才能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健全稽核制度把好外来原始凭证第一关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的,载明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明确经济责任,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依据。从检查的情况看,出在原始凭证上的问题不少。一是白条,白纸领据和其他非法凭证报销多;二是虚假发票多;三是原始凭证内容不全,手续不完备,甚至出现了不少无日期、无经济业务内容、无经办人的发票。
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稽核制度,各单位一是要设立稽核岗位和稽核人员,执行对各种凭证的稽核工作。凡需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凭证都须首先由稽核员审核,并加盖“合规凭证”或“不合规凭证”印章。单位规模小,会计业务量不大的稽核职能可以由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履行。二是要明确责任,凡属经稽核员审核并加盖“合规凭证”的原始凭证,如被财政部门和其他政府监督部门查出为不合格、非法凭证而受到的经济处罚应由稽核人员负责。
加强收款票据管理把好自制凭证第二关
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收款票据比较多,最少的有二种,最多的达六种,如财政部门发放的“收费收款收据”、“内部往来结算收据”、“罚没收入收款收据”、“当场罚款收据”,税务部门的“经营性发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收款收据”等。这些收款凭证各有其使用范围,款项的性质不同,会计核算方法也不同。
加强收款票据的管理,一是要实行岗位分离,空白票据的保管、填开、收款和审核要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二是要正确使用票据,按收款性质和内容使用票据。三是要规范填写票据,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字迹清楚、要素齐全。四是要严格销号,对已开完的票据要及时销号,防止票据丢失、挪用公款。
明确会计岗位职责把好会计核算第三关
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不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不需进行成本核算,但多数单位收款项目多,支出分类项目细,政策性强,对各收、支项目需要准确地核算和反映。
明确会计岗位职责,把好会计核算关。一是要重视人才,选用原则性强、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上岗;二是会计人员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客观、真实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内容,做到不隐瞒、截留应上缴的各项收入,不乱挤乱列各项支出。三是要明确责任,凡是在财务检查中被查出隐瞒、截留收入或乱挤乱列支出,而这些行为又不是领导授意、指使和强令的,其所受到的处罚应由会计人员承担,或至少承担一部分。
规范凭证流转程序把好内部牵制第四关
凭证流转程序不规范,内部牵制制度不严,是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流失、造成损失浪费的根源。检查中发现有个单位现金出负数90多万元,其原因就是收款不开票;有个单位的会计人员贪污公款2万多元,其原因是多造工资无人审核;还有个单位1994年分两次借出现金12万元,致使形成坏账损失,其原因是领导一个签字算数。
规范凭证流转程序,加强内部牵制,就要开票、经办、审核审批收、付款,记账等职责严格分离。对收款凭证要先开票,后审核,再收款,最后制单、记账;对支出凭证要先报批,后经办,再审核,再审批,再付款,最后交会计人员制单、记账。
分解费用指标把好开支标准第五关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及其相关法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数支出项目都有明确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然而,检查中发现不少单位都没能把支出控制在规定标准之内,超发津贴、补贴、奖金,超支业务招待费的情况比比皆是,有家单位今年1至10月开支招待费16万余元,占全部支出的19.8%,是财政部规定业务招待费开支标准的14倍。
分解费用指标,把好开支标准:一是要按照年初公用经费预算,把各项费用分解落实到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内部费用控制指标体系;二是要严格考核,会计上要对各部门费用开支进行单独核算,准确、及时地反映各部门的实际开支情况;三是要建立奖惩机制,实行节约有奖,超支自负,奖罚分明。
摘自:
18302209800L
内控是内部控制的简称。指一般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运作。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为了保证单位各岗位之间的协调运转,相互制衡,有必要按照各岗位之间的业务内容和关联性进行有效分工,主要原则是不兼容岗位的设置。按照不相容岗位设置原则,坚持不兼容岗位相互分离,确保不同岗位之间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兼容岗位的设置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期的控制效果。货币资金的收付及保管应由被授权批准的专职出纳人员负责,其他人员不得接触。出纳人员不能同时负责总分类账的登记和保管。出纳人员不能同时负责非货币资金账户的记账工作。 因此,会计和出纳不能由一人同时担任。另外,可以由会计担任人事工作,由出纳员担任劳资工作,彼此合理安排分工,做到即高效运转,又彼此制衡。
duxingdejimi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滞后在改革进程中,企业作为经济领域的细胞,较早开始进行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和控制规范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与国际接轨,逐步规范和完善起来。相比较而言,众多事业单位,尚缺乏具有可参考操作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制约措施。客观上环境不够充分,从单位的领导到员工都欠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更谈不上要求去设计和建设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即使建设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也缺乏相应的认识和能力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存在薄弱环节(1)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内控意识淡薄,重事业发展,轻内部控制。在建立内部控制中存在误区,认为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简单,运转环节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简单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尚未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有的单位只注重制度的制定,忽略了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导致内控制度的制定走过场。(2)岗位设置不合理由于事业单位经济业务较为简单,人员较少,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规模较小的单位,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职务均由一人担任,内部审计制度则根本没有。(3)会计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薄弱建国以来,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都因承担着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工作而设立,进而发展壮大。这些事业单位在人才的引进、培养方面,尤其重视这一技术领域,而忽视了对财会等“辅助”岗位的专业人员的培养。不少单位的财会人员,都是由其他技术人员转岗而来的,会计业务素质较低,缺乏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辨能力,在执行会计制度、法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从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3.内部控制执行不力,制衡机制“失灵”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法人管理结构,其内部控制制度实际上是“授权监督”机制,而这种授权机制很容易造成内控制度失效。很多事业单位实际上从事的工作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延伸,以提供某方面社会公共服务为其主要职责。在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极其微小的状况下,个别事业单位很容易造成“公众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倘若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一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内部控制自然也是形同虚设。众所周知,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人员受单位领导管理,其行为必然受控于管理层,反映管理层的意图和目的,体现管理层的意志,领导层往往凌驾于内控之上,致使内部控制监督“名存实亡”。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