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7

木鱼199210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中国茶会计划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撒旦情人518

已采纳

一、确定一个主题,此次茶话会的主题,围绕主题编主持词。

二确定主持人及开会地点。

三、下面开始布置;(1)准备喝的,比如:茶水。对于用来待客的茶叶,茶具,务必要精心准备,应尽量挑选上品。还要注意照顾与会者的不同口味。比方说是绿茶,花茶还是红茶。

(2)适当吃的东西也要准备,但不要求太多,否则不是以“话”为准,而是以“吃”为准了。

(3)安排座次。安排茶话会与会者具体座次的时候,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环绕式,散座式,圆桌式,主席式。其中环绕式是最流行的。

(4)现场布置,可以挂一些气球,贴纸,根据主题确定氛围。

四、排练一些小节目,比如:魔术,相声,唱歌。调动一下现场气氛。

五还可以由主持人组织做一些小游戏,比如:击鼓传花,真心话大冒险,猜灯谜,成语接龙等。

六、最主要的,大家都累了的时候,可以由主持人找出几个话题,大家一起讨论,自由发挥,言论自由,相信气氛一定会热火朝天的!

七·、最后,主持人致结束词,茶话会结束。

扩展资料:

一、话题设置很重要。茶话会不同于座谈会,要根据参与者的情况及氛围设置不同话题。话题要求是大家共同能感兴趣的、要轻松活泼的、要人人都能有话可说的、能引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鸣并且能够带动现场气氛的话题。

二、现场发言在茶话会上举足轻重。茶话会假如没有人踊跃发言,或者是与会者的发言严重脱题,都会导致茶话会的最终失败。因此会前组织者对此要有充分准备,落实几个重点发言对象。

三、茶话会上,主持人的作用很重要。圆桌茶话会的主持人应事先熟悉与会的每位来宾。在每位与会者发言前,主持人可以对发言者略作介绍,发言的前后,主持人要带头鼓掌致意。

四、茶话会与会者的发言以及表现必须得体。在要求发言时,可以举手示意,但也要注意谦让,不要争抢。不管自己有什么高见,都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肯定成绩时,要力戒阿谀奉承。提出批评时,不能讽刺挖苦。切忌当场表示不满,甚至私下里进行人身攻击。

五、对于用来待客的茶叶、茶具,务必要精心准备。最好选用陶瓷茶具,并且讲究茶杯、茶碗、茶壶成套。不要求精品但要干净,传统的带盖的白瓷杯也可,不要用一次性杯子。茶的种类要注意照顾与会者的不同口味。

参考资料:

茶话会---百度百科

中国茶会计划

278 评论(9)

颂美装饰

中国有着五千年茶文化发展的深厚历史底蕴,历经浮沉,是中国古文化发展中的一朵奇葩。而茶会是茶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茶会也是茶文化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到当代,随着茶叶复兴计划口号的重新提出,茶会承载的历史内涵也越来越重要,茶会也被越来越多的茶人接受和使用并使它发扬光大。这篇文章就着这个历史机缘,以茶会的主题与形式的历史发展为中心论题,分别从茶会的最初历史起源;茶会在中国和日本的发展;茶会主题与形式的多样化和探索茶会的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论述主题。呈现了茶会在茶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茶会发展的一幅历史长卷呈现在我们面前,以求认识它,弘扬它,最终发扬光大它! 茶会的最初历史起源          茶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茶事活动,作为社会化的产物,茶会具有鲜明的功能性,是茶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也是茶文化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又是茶文化的源头,我国的饮茶自西汉开始出现,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饮茶风尚渐渐由南向北推进,茶叶也从原来帝王将相的专享品由上而下逐渐向庶民百姓普及。这一切都是缓慢的,而且茶的作用也一直在药用与饮用间徘徊。进入隋唐以后,饮茶风俗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但那时的饮茶还是解渴型的粗放饮法。到了唐代,饮茶活动更加兴旺,尤其是步入中唐以后,尽管有些文化现象似乎开始走向衰退,但另一些文化现象如唐代传奇、说唱文学等,却在中唐发出异样光彩,茶文化就属此列。茶会,在古时称为茶宴,作为茶文化的一种衍生物,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它兴于唐代,盛于宋代。我国茶宴亦称“汤社”、“茗宴”,是指以茶宴请、款待宾客。当时茶宴一般都在上层社会和禅林僧侣间进行。一般文人举行茶宴,多选择在风景秀丽、环境宜人之所进行;僧侣茶宴多在庄重肃穆的禅寺中举行。东晋陆纳是茶会活动的最早发起人,被称为“开路者”。《晋中兴书》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旨纳,纳兄子淑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珍馐毕具。及安去,纳杖淑四十,云 :‘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因此,东晋吴兴太守陆纳的“以茶设宴”是历史记载最早的茶会活动。           茶会是以茶聚会,是一种社会活动,重在社交。在唐以及唐以前,其形式有两种:一是“茶佛事”,作为僧侣生活的一道程序,以击“茶鼓”为号,召集僧众到茶寮饮茶。品茶解渴之时,也可相互参证辩论佛理。二是“茶汤会”,遇寺院作斋,则往往以茶汤助缘,供应所谓善人。寺院请施主喝茶,实则是一种变相化缘,一般在新茶采制之后举行。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茶会逐渐演变、发展,便不再限于佛门,而成为俗家世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茶会在中国和日本的发展            历史发展到中唐,中国人饮茶开始进入更细腻实在、更富有闲情逸致的阶段,中唐大批文人墨客的加入更加快了饮茶从实用上升到精神的艺术化进程。从精神需要出发的中国茶饮文化在中唐闪亮登场了!茶会活动在此基础上掀起了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唐代有一种“宫廷清明宴”,可视为一种大型的茶会。清明茶宴排场盛大,热闹非凡,是君王以新到的顾渚贡茶宴请群臣的盛宴。其仪规大体是由朝廷礼官主持,既有仪卫以壮声威,又有乐舞以娱宾客。席间,香茶佐以粽子、百花糕等各式点心,还出示精美的鎏金宫廷茶具,君王希望通过盛大的茶宴来展示大唐威震四方、富甲天下的气象,也同时显示出自己精行俭德、泽被群臣的风范。          茶在隋唐时期还是士人及上层人士的专享品,而到了宋代则是“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宋王安石语)。饮茶的民间化,自然也就推动了茶文化的普及与扩散,而反过来又促使了茶文化自身的发展变化。宋代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煮茶法演变为点茶法,而点茶法的盛行又相应促进了斗茶的习俗。斗茶始于茶宴,足见宋代茶宴、茶会之风在唐代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其中径山茶宴就是有代表性的一种。           径山茶宴,自身有一套固定和较为讲究的仪式:佛徒们围坐在一起,按照程序和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瀹茶、叙谊。先由主持法师亲自调沏香茗供佛,以表敬意;尔后命近侍一一奉献给赴宴者品饮,这便是献茶;僧客接茶后,先打开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色,接着才是细细品尝;一旦茶过三巡,便开始品评茶色、茶香,称赞主人品行;最后,论佛诵经,谈事叙旧。          径山茶宴还对日本茶道的起源、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日本和尚南浦昭明来中国,拜径山虚堂法师为师,1267年回国时,获赠径山寺茶道具“台子”一式并茶典七部,后由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发展开创了日本茶道。径山茶宴在我国禅文化史、茶文化史和礼文化史上享有至高地位,尤其是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地位突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迨至明代,文士茶会一时兴起,蔚成风气。明代文人寄情山水,饮茶、茶聚也趋于自然化,力求饮茶过程中自然美、环境美与茶饮美之间的和谐统一。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宫廷茶宴的鼎盛时期,茶在清朝宫廷礼仪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乾隆时期的“三清茶宴”就是其中的有力代表。“三清茶宴”于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间择日举行,由乾隆钦点能诗的大臣参加。茶宴的主要内容是饮茶作诗,每次举行前,宫内都会择一宫廷时事为主题,群臣们则是边品饮香茗,边联句吟咏。而茶宴所用到的“三清茶”,是乾隆亲自创设的,系用梅花、佛手、松实入茶,以雪水烹之而成。乾隆认为,以上三种物品皆属清雅之物,以之瀹茶,致幽香而不致夺茶味。他还曾作诗云:“何必宣城寻旧器,越窑新样寻三清。”可见,他对三清茶的偏爱之情。            随着中国现代时期和新时期的茶文化复兴的口号被重新提出来,并且得到了许多人的滋养和发展。“无我茶会”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台湾,先是在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老师们内部举办,后来应用到公开场合,并邀请僧侣及各界人士参加。茶会以“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品茶”的大众化、新颖茶会形式,迅速在世界茶文化爱好者中传播开来。通过“为他人泡茶”“坐忘”“心斋”而蜕解俗骨,与人、自然、万物冥合,这种深具禅意境界的无我茶会,显然已超脱于一般意义上的施茶与茶会了。 茶会主题与形式的多样化和探索茶会的发展方向             “天气澄和,风物闲美”陶潜的这几个字放在茶会中,也是最适宜不过的。良辰美景,应时应季是茶会中变幻而永恒的主题。茶会的种类如按茶会的目的而划分,通常可以分为节日茶会、纪念茶会、喜庆茶会、研讨茶会、艺术茶会、联谊茶会、交流茶会等;在国际视野中的茶会可包括日本茶会、韩国茶会、英国茶会等。茶会的形式其实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茶境、茶品、参与者来随机而灵动地设计。这样才会有更多的趣味,令人在期间感受到茶不同角度的美丽,事茶的乐趣也会由此而增。而且,茶会也不应该是一味的私玩,有的时候我们要培养起对茶、对物、对人的恭敬之心,需要一种仪式感,茶会便是构成这种仪式感的枝条,就像那指向月亮的手指一样,眼中的明月才是充满喜乐的圆满。

131 评论(12)

0子爵绿子0

第一道:净手

在给客人斟茶之前,一定要先洗手,不管你手上有没有脏泥,一定要先净手,更要让客人知道你洗过手了,这不仅是一个喝茶卫生问题,更是表现主人对客人的尊重。

第二道:烫器

在为客人正式泡茶之前,主人还必须要进行的步骤便是“温器”,即将泡茶的一套器具都用开水冲洗一次。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卫生的需要,也是为了给茶具预热,使茶的味道更香浓。更重要的是,让客人看到主人的用心。

第三道:请茶

在茶道里,人们往往将第三个步骤称为“马龙入宫”,即将茶叶放到茶壶里。虽然过程比较简单,但从这个名字,大家也可以看出来,茶道体现的是对客人的尊重。

第四道:洗茶

在正式泡茶之前,一定要先经过“洗茶”这一步骤,将沸水倒入壶中,让水和茶叶适当接触,然后又迅速倒出,目的是为了清洁茶叶表面的杂质,让客人得以放心的饮用茶水。

第五道:泡茶

前面几个步骤,可能大家平时在斟茶的过程中,都能做到。而泡茶这个步骤,一定要注意,正式泡茶之后,在倒入沸水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壶嘴“点头”三次,这也是茶道文化里所谓的“凤凰三点头”,以示向客人致敬。

第六道:拂盖

这个步骤,体现的是主人的用心。“拂盖”的意思是,泡茶时,沸水要高出壶口一点,然后,主人要用壶盖拂去漂浮在上面的茶沫儿,防止客人喝茶时喝到漂浮着的茶沫。

第七道:封壶

“封壶”指的是盖上壶盖,保存茶壶里茶叶冲泡出来的香气,用沸水遍浇壶身也是这个目的。这个步骤为的是保存茶水的浓香,保证客人的口感。

第八道:分杯

这个步骤,更体现“茶道”的文化。主人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方便为客人加茶。这个步骤一定要注意,分杯时,先把杯子一字排开,而不是直接分到每个客人的面前。

第九道:回壶

轻轻将壶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这个步骤也是体现着茶道“公正、公平、公道”的文化。

第十道:分茶

这个步骤就是把茶汤均匀的倒入每个客人的闻香杯中,一般而言,斟茶只需七分满,以免客人饮用时茶水溢出,烫伤客人。并且,斟茶时,每个杯子的茶量要一致,不能厚此薄彼。

第十一道:奉茶

这个步骤,是茶道里主人的最后一步,等到泡茶、斟茶步骤都完成后,主人需双手把杯子送到客人面前,这也是中国“以茶奉客”礼仪的根本。

344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