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3

睿智杭州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布道会计志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玛雅家具

已采纳

王载 (1898-1975年)是福州人,国内的所谓「自由传道人」,「走方宣教者」的第一个,并不说是从他开始才这样做。不过踏实最出名,有榜样的。弃军传道王载生於非基督徒家庭,是新婚妻子潘少容引领他归向基督。 1917年,王载前赴南京海军学校就读,参加名牧高师竹(贵格会)、贾玉铭(长老会)及孙喜圣等的查经班。 1920年1月19日,时正严冬,他在厦门鼓浪屿海边受浸。 1921年,王载辞去海军军官,专门传道。开始在福州「子园」主持聚会。但他并没有任何差会支持,只凭信心生活。不接受固定的薪给;不借贷;不题捐;不将自己的缺乏告诉人或暗示人;自己还要奉献。甚至将自己的三张毕业证书烧掉。他初期的时候常常去露天布道。他走到哪里就传到哪里,常常穿上写有「信耶稣得救」、「人人都是罪人」的衣服上街布道。很像约翰卫斯理当时的情形。所以现在叫「走方宣教者」就是他随走随传。 后来他和一班比他年轻的人:倪柝声,弟弟王峙(后来「圣经报」的主笔),缪绍训,陆忠信,魏光禧一批青年学生组织一个团队的侍奉,成立了「基督徒聚会处」。王连俊亦辞去海军官职参加事奉。 但是他到1924年的时候分开。他主要是在一些看法上有一些不同,比如教会的组织,或是倪柝声他们的看法是反对宗派,但是王载认为应该跟西方宣教士合作。所以有些看法渐渐不同他们就分开了。 第一个中国差会1928年,在宣道会的翟辅民牧师的促成下,王载到南洋进行宣教工作,先后到过安南、新加坡、爪哇等地,1929年回来后,在广西梧州成立「南洋布道团」,后来改名叫中华国外布道团,他担任负责人。这是第一个中国差会。 此后四十多年,他马不停蹄,前后到过三十余国。直到在世的最后数年,始定居於美国加州。他讲道有一个特色就是每次讲道,不超过三十分钟。讲道长容易,其实江段最难因为你讲短,又要言之有物,又要令人有供应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像宋尚节的讲道常常都很长,因为圣灵感动他,然后指责罪恶。所以通常聚会都要粮,三小时是很平常的。王载通常不超过三十分钟,但是一个布道家三十分钟能够让人信主就需要很高的功力。 未读圣经,不进早餐他早年传道的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不读圣经,不进早餐」(No Bible, No breakfast)这一句话后来在中国夜游很大很大的影响。意思就是说早餐之前先读圣经,不要先管理吃饭的事情,这当作一种勉励就是要认真读圣经。 本时期具代表性的中国传道人石美玉 贾玉铭 刘廷芳 宋尚节 倪柝声 王载 王明道 中国自立教会

布道会计志文

104 评论(14)

老李重庆

十二岁那年,计志文的父亲逝世。此后,计志文随母亲及妹妹度日,母亲每天起早贪晚,耕田织布,独立支撑家庭。计志文也时常帮助母亲耕种、施肥、担水等。为了维持生计,母亲不得不忍痛把最小的女儿给了人家,以供儿子教育的费用,并勉励儿子,不怕贫穷,要刻苦立志向学。为谋生计,计志文到一家布店当学徒。置身商场,他很快染上不少恶习。这段时间的经验,使他明白,必须学习英文,才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后来发现,在距他家不远的地方,有一所伯特利中学,是石美玉医生和美国宣教士胡遵理创办的,因为是教会学校,收费不贵。就这样,他到那里就读。 有一天,内地会宣教士提班到伯特利中学讲道,讲题是:“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神在这次布道会拣选了他的仆人,计志文受圣灵感动,使他认识到自己是个罪人。当晚,他第一次跪在神面前,向神大声呼喊说:“我的神,你是我的救主,求你怜悯我这个罪人”。从此,神除去了他一切的重担,使他内心充满了平安和喜乐。1924年,计志文考入上海邮政局工作,收入颇丰,且有社会地位,前途充满希望。但他的内心并未因此感到满足。第二年,福州的王载牧师到上海布道,计志文听到他大有能力的讲道之后,深受感动,遂请王载为他施洗。此后,计志文更加渴慕神的真理,热心参加教会各种聚会。他为自己取名“安德烈”,立志能向使徒安德烈一样,做一个领人归主的人。接着,他先后带领自己的两个妹妹、母亲及祖母信主。 布道团于2月18日出发,四年间共跑了五万公里,足迹遍及全国133个城市,举行了3389场聚会,向40万人传福音,其中约有近二万人决志信主。在悔改归主的人中间,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有工人、农民、商人,也有青年学生和军人,甚至还有土匪、贪官、恶棍和谋财害命者。因着他们强有力的宣道和见证,所到之处,无不带来复兴。由于宣教工作的需要日增,伯特利布道团还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十个分团,传扬福音,复兴教会。在他们的带动下,许多地方的教会也成立了布道团。计志文和伯特利布道团,不仅把福音之火燃遍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也把福音的种子撒向内蒙古、云南、西藏和新疆等边陲地区。1938年后期,计志文和欧伊文博士经云南进入越南,到河内和海防等地布道,并在西贡举行全国性的布道会,同样给越南的教会带去极大的奋兴。在宣道过程中,他们除采取个人见证、露天聚会、福音大会和奋兴培灵等布道方法外,也常有神迹奇事相伴随。计志文将伯特利布道团的成就,完全归功于圣灵的工作。抗战爆发后,计志文将上海伯特利教会的同工,包括石美玉和胡遵理女士,还有神学生和孤儿等100多人带往香港,在九龙开办教会、小学和孤儿院。战乱造成许多孤儿流离失所,计志文响应宋美龄女士的号召,分别在香港和贵州创办孤儿院,收容战地难童。不久,计志文到美国讲道,并推动救助孤儿等事工,得到美国主内弟兄姐妹的支持,他们除志愿认领一千多孤儿外,还捐款支持计志文的孤儿院。 抗战胜利后,计志文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布道会”,从事布道和孤儿院事工。中国布道会的发展现已遍及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美国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社区。1949年2月,计志文应邀赴美,在美国基督教会芝加哥年会上担任讲员。计师母因肺病发作,赴香港医病。不久,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二人被阻香港。既不得返回国内,计志文就租借九龙佐敦道上的“快乐戏院”,作为聚会场所。每礼拜前来参加主日崇拜的都有1200多人。1951年8月,他与他的同工正式成立教会,由于聚会人数日增,他们就发动会众奉献,购地建堂。1956年10月新堂落成,取名为“中国布道会迦南堂”。 五十年代初,计志文开始了在东南亚国家的宣教工作。此后数十年间,他先后应邀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泰国等地开荒布道,建立教堂,主领奋兴会和布道会,为各地教会带去大复兴,成百上千人决志信主。计志文的宣教事工对东南亚诸国华人教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传福音的足迹遍及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环游世界达十五次之多。在宣教过程中,计志文还应华人教会的需要,先后在各地建立了多所神学院,其中包括台中圣经学院、印尼东南亚圣道神学院、香港圣道学校和泰国伯特利神学院等。造就出数以千计的传道人,其中包括东南亚圣道神学院院长的黄彼得及大布道家唐崇荣等。1981年,印尼圣道神学院为了纪念他,兴建起一座能容纳1200人的大礼堂,命名为“计志文纪念堂”。

312 评论(14)

Lisa艳艳

计志文还是位慈善家,在其有生之年,为难童、孤儿创办多所小学、幼稚园和托儿所,其中包括澳门的儿童院“恩慈院”、印尼玛琅的中小学、台北的圣道儿童之家、马来西亚的圣道幼稚园等,为那些流离失所的儿童提供衣食住行和教育,不仅挽救了千百人的生命,还使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兴办过数所孤儿院,他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他收容的孩子以千百计。计志文还十分重视文字宣道事工。在香港,成立了圣道出版社,发行《生命杂志》,是华人教会读者相当多的刊物。先后担任主编的,有陈终道,吴恩溥等著名解经家。此外,并出版基督教书籍,供应生命灵粮。负责文宣事工最长久的,是李启荣牧师,直到他年老退休。计志文于1978年10月在美国洛杉矶中国布道会总会正式退休。他从年轻时就患有肺病,经常咳血,但神恩待他,重用他,并借他成就了伟大的事工。1985年2月13日,侍奉主53年的计志文安息主怀,享年85岁。

169 评论(11)

汀臭崽儿

王载 (1898-1975),福建福州人,1898年3月26日出生。福州是中国因战败而被迫开放的最早通商口岸之一,随�商人的进入,传教士也随之而来,因此福州也成为中国接受基督教最早的城市之一,同时亦是基督教在中国产生和培养出教会领袖人物最多的两个地区之一(另一个是山东),如有宋尚节、倪柝声、王载、王峙、王连俊、谬绍训、陆忠信、魏光禧等,他们对中国教会的复兴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弃军从主 载的家族并非基督化家庭,家裏没有一个人是信耶稣的,将王载带到教堂接触基督的人,是他的妻子潘少容。自从结婚后,王载在新婚妻子的带领下入教堂,查圣经,受圣灵的催迫,决心皈依基督。 1917年,王载前赴南京海军学校就读,得名牧高师竹(贵格会)、贾玉铭(长老会)及孙喜圣等的指导,设查经班,专请海军同学来查经。不过,王氏此时仍未确定自己是否得救,《王载见证录》写道:「1918年11月11日晚间,我心裏十分痛苦,自思我做了教友一年多,毕竟得救了没有?果能上天堂麼?又觉心灵中的污秽尚未除净,假若主今日来,我如何能安然见主?」 经过两年时间,王载终於被圣灵所感化,於1920年在厦门海边受浸归主,他的见证说:「主使我明白浸礼的意义,藉�浸礼归入主的死,和主一同埋葬,也在这裏与主一同复活,遂遵主旨於1920年1月19日浸於厦门鼓浪屿海边,时正严冬,虽全身浸入海中,而身体无恙。」 一年后,王载又面临另一次疑惑,他不知自己应该从事海军抑或专心传道。他说:「我在海军已经九年,受国家栽培,一旦言去,谈何容易?九年之功将废於一旦;平日所学将归於无用......然那离开吧,离开吧的声浪,催促我十分紧急。我瞻望主耶稣的十字架,我为他撇下一切,算得甚麼?遂立志离开海军,终身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靠主度日 王载相信神是信实的,对他的仆人绝对负责任,故他不受聘於任何教会,不参加任何教会团体,在没有资金、没有根据地的情况下,过信心的生活,成为中国最早的「自由传道人」。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有人以我既无资,又无根据地,虑我生活无以为继。但圣经说『耶和华是坚固台,义人奔入便得安稳。』(腓四:19)又说『我的神必照他荣耀的丰富,在基督耶稣裏,使你们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这就是我最丰富的『资本金』。」 王载认为靠信心生活的人,有几个根本的原则:一是不接受固定的薪给;二是不借贷(不欠债);三是不题捐;四是不将自己的缺乏告诉人或暗示人;五是自己还要奉献。虽然没有薪给,但王载一点不担心自己的生活,他说:「我既完全靠主度日,免不了经过试炼,有时实无余粮,似乎不能举炊了;有时手无余资,似乎无以备膏油了。主却俯听我的祷告,照他荣耀的丰富,在基督耶稣裏供给我们以需用,所以我常以我有永不倒闭的银行。」 有一次讲道后,王载更将自己的三张毕业证书烧掉了,表示自己的义无反顾。复兴火炬 1921年,王载每主日在福州「子园」主持聚会,又开复兴布道会,受感而信者越来越多,后来为神所重用的陆忠信和谬绍训,就是在那次聚会中明白得救的真理。那时王连俊访问福州,见复兴之火蔓延,遂亦辞去海军官职参加事奉。其后大批青年学子加入,成为一支壮大的十字军,不单参加团体布道,更披上写有「信耶稣的就得救」、「人人都是罪人」的福音布上街,使碰�的人都得救。 除了在福州以外,王载也将复兴的火炬带到华东,1925年在上海,满有圣灵的力量,带领会众信主,很多基督徒把生命重新献上,为主作工,其中几人更成为教会有名的领导人物,其中便包括计志文牧师。 1925年,王载又将火炬传至华北,在陕西布道时有一千人归主。 1926年,王载曾被邀请到香港讲道,布道会的地点是利舞台大剧院,以剧院开布道会,实属破天荒第一次,可见盛况之空前。蔡邝爱平师母记录说:「利舞台楼下二楼、三楼、讲台上下、各人行道上,都挤满了人,可说是福音大爆炸,为我一生所仅见。」 1928年王载又被邀请到香港开第一届培灵研经会,期间,在翟辅民牧师的促成下,王载落实了到南洋进行宣教工作的计划,先后到过安南、新加坡、爪哇、巴城等地,1929年进入印尼诸岛,经东婆罗州和香港回国。 这次宣教工作十分顺利,亦坚定了他们在南洋群岛宣教的决心,於是在回来后,与几位同有负担的牧师起草章程,成立固定的传教组织,名为「南洋布道团」,设机构於广西悟州,王载为主席。 王载马不停蹄,在国内多处地方主领奋兴大会,先后到过上海、杭州、青岛、济南、北京等地,唤起国内同道往海外宣教,各地反应热烈,纷纷奉献,由是南洋布道团的工作,由中国教会的信徒共同承担,为名实相符,遂更名为「中华国外布道团」,成为中国第一个差会。 《中国基督教人物小传》写道:「此后王载更是全心全意於国外的布道工作,领导此第一个中国差会,风尘仆仆四十余年,前后到过三十余国,他在1955年左右,谈到该团到当时为止,已有三十余位同工,分布於越南、印尼各地,在1945至1955年十年中,共设立了九座新的礼拜堂,信徒在五千以上。」 王载晚年,来往於港、台、美、澳各地,布道宣教,全无倦意,直到在世的最后数年,始定居於美国加州。天天读经 王载没有进过神学院,也没有接受过传统的神学训练,他之所以能成为出色的布道家,是因为他一生研经不断,数十年如一日。他的弟弟回忆说:「他(王载)一生得力之处,是在於他爱慕圣经,如渴鹿爱慕溪水!诵读之余,昼夜思想。」 读经使王氏相信这裏有一位创天造地的真神,满有慈爱、怜悯和公义;我们都是违反了神诫命律法的罪人,但透过主耶稣基督的降世,为我们的罪钉死在十字架上,作了我们的中保,我们才得与神和好。 他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就是「未读圣经,不进早餐」,因为他看神口中的言语重於他所需用的饮食,所以他决定先进灵粮,然后才饮食。此后,他以此标语为座右铭,后来葛培理、比尔斯等布道家也曾引用这句标语。 王载一生读过旧约至少五十九遍,新约一百六十三遍,诗篇和箴言各五百一十三遍。 王载为中国教会的复兴贡献不少,因他而献身的名牧很多,都是那时复兴火炬的传递者。「主拯救他,主选召他,主使用他,主保守他。」这四句话可以说是对王载一生的盖棺定论。

30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