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慕宇装饰
我国的企业会计要素有: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利润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1、资产资产随处可见,比如房屋、机器设备、运输工具、仓库里的货物等。资产的概念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应用,但是在财务会计中对资产的定义与日常用语却存在很大的不同。作为一项会计要素的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另外,会计中入账的资产必须是可以可靠计量的。资产通常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两大类,前者如货币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等,后者如长期投资、房屋设备等。根据经济周转特性的不同,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另外,根据特殊的目标,资产又划分为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等类别。2、负债总结起来,负债确认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另外,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并且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负债一般按其偿还速度或偿还时间的长短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类。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以内(含1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以上(不含1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3、所有者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构成了企业资本的来源。所有者权益就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4、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因此,收入是会计活动带来的结果。5、费用有投入才有产出。如要销售产品,必须先生产出产品,为此,要消耗各种材料,支付工人工资,生产车间为组织管理生产也要发生各项制造费用;行政管理部门要支付各种管理费用;为销售产品要支付销售费用;筹集生产经营资金要支付财务费用;还会发生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营业外支出。此外,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也是一项费用……总之,费用的名堂可谓五花八门,令人应接不暇。会计上,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作为一项会计要素的费用可以看做收入的减项,也可以说费用是消耗掉或者转移出去的资产,它具备3个特征: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2)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3)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6、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一种收获。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滑了。从数值上看,利润就是收入(包括利得)减去费用(包括损失)之后的净额。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利润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记录是通过设置“账户”进行的。所谓账户,就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所作的科学的分类,例如,在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中,有现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等具体项目,就必须相应地设置“现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等资产类账户;在企业的负债中,有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等具体项目,就必须相应地设置“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负债类账户;在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中,有实收资本、盈余公积等具体项目,就必须相应地设置“实收资本”、“盈余公积”等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账户的名称,也称为会计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分类。在会计制度中,对会计科目及核算内容均有具体规定和解释。
真理在朕
【事业单位会计的要素】1、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间接导致资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来自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是非日常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或者是可以转化为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形式,或者是减少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形式。(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控制。(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只有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4)资产必须能够用货币来计量2、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一般按其偿还速度或偿还时间长短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类。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利息、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3、净资产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事业单位净资产具体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等。其中,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基金,主要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修购基金、住房基金等。同时,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它表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产总额在抵偿了一切现存义务以后的差额部分。4、收入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按来源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5、支出事业单位的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事业支出需要分别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进行明细核算。
nono521521
事业单位会计的要素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1.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4)资产必须能够用货币来计量.
2.负债
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事业单位的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费、应缴国库款、应缴财政专户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
事业单位的负债应当按照合同金额或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3.净资产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事业单位净资产具体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等。其中,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基金,主要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修购基金、住房基金等。4.收入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按来源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5、支出
事业单位的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事业支出需要分别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进行明细核算。
拓展资料:
事业单位会计是为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按行业可分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单位会计以及农、林、水利、勘探事业单位会计等。
它们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具有进行预测、控制、核算、分析、监督和参与决策的职能。
为此分设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个会计要素,按会计要素分类设置会计科目,以为会计图形,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运用借贷记账法,实行历史成本模式,编报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
参考资料:事业单位会计_百度百科
皇后镇Z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利润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更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会计要素定义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会计实践质量的高低。
长亭不再送别
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
具体内容如下:
一、资产
(一)货币资金
(二)应收及预付款项。
1、应收票据;2、应收账款;3、其他应收款;4、预付账款;
(三)存货;
(四)对外投资;
(五)固定资产;
(六)无形资产。
二、负债
(一)应缴款项;
(二)应付及预收款项;
1、应付票据2、应付账款3、其他应付款;4、预收账款;
(三)应付工资和津贴补贴;
(四)应交税金;
(五)借入款项。
三、净资产
(一)固定基金;(二)事业基金;(三)专用基金;(四)事业结余;(五)经营结余。
四、收入
(一)行政单位收入
1、拨入经费;2、拨入专款;3、预算外资金收入;4、其他收入。
(二)事业单位收入
1、财政补助收入;2、上级补助收入;3、事业收入;4、经营收入;5、附属单位缴款;6、其他收入。
五、支出
(一)经费支出;(二)事业支出;(三)经营支出;(四)销售税金;(五)成本费用;(六)上缴上级支出;(七)对附属单位补助;(八)拨出经费;(九)专款支出;(十)拨出专款。
拓展资料: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部1997年,为了让国内的国有事业单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制定的会计制度,从而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管理,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该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1988年发布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同时废止。
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进行了修订。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997年7月17日财政部印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同时废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事业单位会计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