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6

最真的poor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国际会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eteorakira

已采纳

余先生的学术成就不仅在国内有较为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国外学术界也十分引人注目。1983年与1984年,中美联合举办的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曾聘请余先生担任兼职教授。从1985年以来,余先生应美国国家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伊利诺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美国会计学会和加拿大国际开发署等的邀请,先后10次出访美国,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进行合作研究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专业领域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1985年,根据“美中高级学者交换计划”,余先生应美国国家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换委员会”的邀请,作为高级学者,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伊利诺大学和圣·克劳德州立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和学术交流。每到一处,余先生都围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管理会计的演变”为主题作专题报告,并开展一系列座谈、讨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86年,应美国伊利诺大学“会计国际教育与研究中心”的邀请,余先生参加由该中心主持的以“远东会计与经济的新发展”为主题的“会计国际学术计论会”,并在会上宣读了题为《The General Character of Chinese and U.S. Management Accounting Style》的论文,受到高度评价。该文已被收入由该中心编辑的题为《Recent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Development in the Far East》的专题论文集,于1988年出版,并向全世界公开发行。1988年,余先生应邀参加上述所提到的“会计国际教育与研究中心”主办的以“变动中的国际金融市场对会计的影响”为主题的“会计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宣读了题为 《The Fund Market in China:Its Formation,Development,and Impact on Accounting》的论文,受到高度的评价。该文已被收入由该中心编辑的题为 《Chang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ir Impact on Accounting》的专题论文集,于1992年出版,并向全世界公开发行。1989年根据中国——加拿大管理教育项目,应邀作为高级教授到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合作研究。1990年,余先生再次应邀参加由上述“会计国际教育与研究中心”主办的以“会计教育与实践国际化倾向”为主题的“会计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宣读了题为《中国大学会计教育改革10年回顾》的论文。1992年,余先生应邀参加由“会计教育与研究国际学会”(IAAER)和“美国会计学会”(AAA)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会计教育国际大会”,并在会上宣读了题为《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s and University Accounting Education in China》的论文。该文已被收入美国会计学会编辑的题为《Accounting Education for the 2lst Century:The Global Challenges》的专题论文集,于1994年出版,并向全世界公开发行。1994年,为了纪念卢卡·帕乔利《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发表500周年,余先生发表了题为《帕乔利对复式簿记的历史性贡献为此后会计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英文对照)的论文。该文已送往复式簿记的发源地——意大利参加全球性纪念卢卡·帕乔利《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发表500周年盛会展出。1994年底,余先生作为主请人与其指导的厦门大学管理会计研究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和博士研究生,出席了“中国海峡两岸管理会计研讨会”。余先生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论当代管理会计面临新的重大突破》的专题报告,获得海峡两岸代表的高度评价。余教授此行向海峡两岸管理会计界展示了厦门大学管理会计研究在全国的主导地位及其整体研究实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1995年11月7—20日,余先生作为高级学者应邀对日本的Kyushu大学、Sensu大学和Surugadai大学等作了题为《会计的变革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依存性》的论文。1995年11月20—26日,余先生作为高级学者应邀对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并宣读了题为《1950—1990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简述》的论文。1996年6月,余先生作为三位主体报告人之一在香港会计公会主办的第八届会计学术年会全体会议上宣读了题为《中国会计面向21世纪的改革与发展》的论文。1997年10月,余先生应邀出席法国会计学会主办的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会议教育与研究协会第8次世界大会,并宣读题为《On the Socio-cultural Analysis of Chinese Accoutancy’s Transformation Over the Period 1950s-1990s And Its Prospective Developments Heading for the 21st Century》的论文。之后,余先生应邀对London Guildhall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并宣读了题为《文化对会计的影响》的论文。同时,余先生还应邀对英国Hull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并宣读了题为《简论孙子兵法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应用》的论文。余先生通过以上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加强了校际间的国际学术联系,对扩大学术视野,掌握当代会计科学的最新进展和主要成就,有较大的帮助。目前,余先生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少会计界同仁建立了固定的学术交流关系,为中国会计走向世界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余先生的学术成就得到国际上的肯定和重视。余先生荣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荣誉成员证书”(1985);美国伊利诺大学“会计国际教育与研究中心”鉴于余先生“不平凡的学术生涯和对中国及世界的贡献”特聘请余先生担任国际权威性学术刊物《会计国际学刊》由美国、德国、瑞士、中国和日本等5个国家的5名著名会计学家组成的编辑政策部成员之一,并授予余先生“高成就证书”(1988);美国名人传记学院(ABI)授予余先生:(1)“1990年杰出人士”称号和“纪念终生突出成就银质荣誉奖章”(1990.11);(2)“成就的金色记录”金质奖章(1994.5);(3)“体现当代成就的国际名人传”(1995.3);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授予余先生“1992/93年度国际杰出人士”称号(1993.5)和“20世纪成就奖银质荣誉奖章”(1994.1)等荣誉。余先生的事迹和成就已被编入国内和英国、美国出版的许多权威性名人传记中,如中国编辑、出版的《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大典》、《东方之子》、《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录》、《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美国名人传记学院编辑、出版的《500位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世界著名杰出人士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出版的《世界有成就的杰出人士录》、《世界知识界名人传》等等。余先生虽然年过“古稀”,为了不辜负所处的伟大的时代,仍常以“发白未懈青云志”自励,积极追踪管理会计和企业理财、知识经济与现代化管理等学科发展的前沿,坚持不懈地进行开拓与创新。(来源:胡玉明《中国管理会计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余绪缨教授》)余绪缨奖学金在2001年余绪缨80华诞时,他的学生问他需要什么?他说,对我来说,学术生命比生理生命更重要。学生们便为他募集了一笔资金,设立余绪缨奖学金,专门奖励厦大管理学院学生。评审委员会是通过广泛的调查来甄选出那些“有公益心、诚实、正直和有爱心”的学生。余绪缨奖学金每年奖励4名研究生和8名本科生,奖励金额在3000元到8000元之间。

会计国际会议

93 评论(10)

锦瑟无端2325

1.3.1 国外文献综述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是新近出现的概念,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市场经济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学者们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塞缪尔斯和派(Samuels and Piper,1985)曾提出:会计准则的发展是一个由若变强的过程,应该是“比较—协调—标准化—统一性”。 这一排序的意义在于它客观地描述了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而达到趋同甚至统一的发展过程。2、乔伊和缪勒(1991)指出解决全球会计问题的两种形式:一是协调化,通过各国会计3标准的不断协调,求同存异,增进共同的内涵,缩小存在的差异,提高国家间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二是标准化,即制定和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来取代各国的会计标准。3、关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结果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涉及到某一时点上会计准则实质趋同(Em enyonu and Gray, 1992; Herrm ann and Thomas, 1995),以及通过一定期间内趋同变动的计量来研究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过程( Yang and Lee, 1994;Archer,eta l ,1995)。在大多数情况下,该类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全球和区域性的对准则趋同努力的影响。例如,Em enyonu 和Gray(1992)研究了 EU 第 4 号指令对一些欧洲国家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会计国际化对区域水平趋同的影响。例如,Doupnik 和 Taylor(1985)、Yang 和 Lee(1994)研究了 IASC 准则的发布分别对西欧和泛太平洋国家准则趋同的影响。Barth 和 Clinch(1996)、Harris 等(1994)假设会计准则实质趋同与会计规范趋同相关,并体现于股价的波动中,进而研究了股票回报与使用不同国家会计规则计算的盈利之间的联系。Ball 等(1998)拓展了对会计趋同的市场基础的研究,研究了普通法和大陆法国家会计盈利的市场相关性,引入了一种检验环境变量对会计信息影响的方法,结果发现这两种类型国家的不同制度因素确实会影响盈利的价值相关性。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仍可能存在两个问题:首先,他们没有研究不同国家规范机构的不同力量的后果,而即使在规则类似的情况下,不同的影响力也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实务。其次,他们几乎没有对不同国家趋同水平的差异进行解释,而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其它环境差异因素 (如产业特征因素等 )引起的。将“趋同”的概念正式应用于会计领域,应该“归功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化,其目标在总体上是“协调化”的思想。即:协调意味着不同观点的调和,尽可能协商调整各国会计差异,达到国际间相互沟通、理解、减少障碍和矛盾。然而,自2001 年实现成功改组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目标有所转变,它明确规定制定高质量、可理解并具有强制性的全球性的会计准则,并促使这些准则得到严格运用,促使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达到高质量解决方法的趋同。这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从全球会计准则的协调者转变为全球会计准则的制定者,“趋同”的概念正式提出,并得到了各国会计界的普遍认可,而且许多国家都表示愿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41.3.2 国内文献综述综观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会计的国际趋同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等问题。1、盖地在《大同小异:中国会计准则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会计研究,2001.7)中将中国现行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对比,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企业会计标准己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小异,即会计差异。2、汪祥耀、骆铭民在《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财经论丛,2004.1)中探讨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性、可行性,以及分析各国会计准则趋同化形势的基础上,比较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之间的主要差异,并进而提出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一些建议。3、冯淑萍在《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会计研究,2004.1)中指出“在对待会计国际协调方面,我们一贯坚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会计环境的前提下,除了那些相关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者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的情况之外,我们都努力促使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或者一致。这一指导原则已经体现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将指导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建设”。4、盖地、刘慧凤在《会计原则协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切入点》(会计研究,2004.2)中指出“在会计界,从主张会计的国际协调到现在提出的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字面的差异,而是实质内容的变化,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对会计国际协调的更恰当表述”。5、2005 年9 月在西安召开的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明确表示了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积极态度,并提出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四条基本原则。本次会议对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改革、 加快我国会计国际趋同步伐、 推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6、2005 年11 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联合声明”,明确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实现趋同,表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和会计国际趋同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57、2006 年2 月发布的新会计准则目标是,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以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从“形式”上实现与国际准则完全趋同,并且进一步减少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在实质上与国际趋同。楼继伟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可贵实践和崭新突破》(会计研究,2006.2)中指出“2006 年2 月发布的39 项会计准则在关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的趋同”。从国内相关的研究文献来看,学者们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程度,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会计确认原则、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己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思想正式建立的时间还不长,相关的研究文献比较少,且研究的角度也比较单一,主要从国际大环境中探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及相关对策,很少有人从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的经济后果角度来阐述。尽管我国会计准则已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给我国带来一些负面经济后果。本文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角度,具体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给我国带来的正面、负面经济后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提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则和策略

289 评论(15)

eugenewoo1986

我恰好学习会计理论老师说真正的借贷记账是中世纪的佛洛伦萨的我国的会计追溯到大禹时期,会计在中文来源于浙江的会稽山一此但是个部落为治水而算帐,所以有了会计的说法

105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