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淡淡的忧伤啊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会计估计变更就是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未来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进行的重估和调整。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简单通俗理解就是,会计估计是依据对时间、金额的判断和原来不同而进行的变更,典型的是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原来估计的不同,而改变折旧金额,侧重与数量、时间、金额等。会计政策变更是侧重与质量相关的变更,采用与原来性质不同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在会计考试中独立成章,但分值占比不高,很容易让人忽略。如果我们在财务面试时提个问题: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你能分清楚吗?估计很多人答不上来,即使能答照本宣科的回答上来了,也很难让人满意,因为有时候,这就是个无解的问题。举个例子:某公司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是按账龄计提的,一年以内是5%,一至两年是10%,两至三年是30%,三至四年上50%,四至五年80%,五年以上100%。后来公司开董事会,认为公司的业务类型发生了变化,A类业务是原来的主营业务,还沿用原来的坏账政策,B类业务是几年前新拓展的,最近授信期限发生了变化,坏账准备政策变更为一年以内计提1%,一至两年20%,两至三年50%,三年以上100%。现在的问题来了,这个变更是会计政策还是会计估计或者是差错更正呢?通常我们说会计政策变更,是指对于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种会计政策,该公司的B类业务是几年前拓展的,以前采用的是老政策,现在用新政策,所以认定为会计政策变更似乎没有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公司变更比例还考虑了B类业务授信期限发生了变化的因素。准则规定:“企业据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新信息、积累更多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授信期限变化可以视为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所以当成会计估计变更也没错。那会计差错更正呢?所谓前期差错是指在编制前期报表时没有运用可靠的信息,对报表造成的省略或错报。授信期限的变化企业是有一定主动权的,如果前一年企业授信期就变了,但会计政策到了第二年才变,那是否可以理解为会计差错更正呢?也许有人会说,这三个变更既然区别不大,用那个不都无所谓么?其实还是有所谓的,不同的变更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大不一样!一般来说,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如同该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也就是说一旦确认为会计政策变更就要对以前年度的坏账准备按新政策重新计提一遍。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新的会计政策适用于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方法),不调整以前年度会计报表,也不需要计算会计估计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只调整当期利润。会计差错更正(主要指重大差错更正)一般是那年错的改那年,也就是追溯调整法。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当期报表的影响大不相同。还是上面的案例,由于该公司应收账款主要是新业务产生的,且新业务的应收款绝大部分都是一年期以内的。按老政策,当年计提坏账准备有6000万,新政策可能只有1000万,对当期利润的影响有5000万之巨!假如该公司当年亏损2000万元(按老政策),采用未用适用法,当年利润就可以变成盈利3000万元,采用追溯调整法可能还是亏损2000万元。所以定性很重要,它可能直接影响公司当年的盈亏!那么本案例到底适用那一种变更呢?我们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我们注意到该公司变更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主要原因是授信期限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会计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所以会计政策变更可以排除。那是会计差错么?这就要假设一些条件,如果公司在前一年新业务的授信期限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坏账计提比例没有随着变,而是第二年才进行的调整,这就是“编制前期报表时没有运用可靠的信息,对报表造成的省略或错报。”应属于会计前期差错,要采用追溯调整法(以防企业借此调节当期利润)。如果授信期限的变化是当年行为,那就是会计估计变更,未来适用法没跑!最后还要总结一下:实务中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有时是很难区分的,因为很多条件要企业自已提供,而企业总会有针对性的提供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这也就给了很多人调节利润的空间。当然,通常我们会很专业的称之为——盈余管理!
沐小宁橙紫儿
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区别在于该事项是否涉及会计确认、计量基础选择或列报项目的变更。当至少涉及其中一项划分基础变更的,该事项是会计政策变更;不涉及上述划分基础变更时,该事项可以判断为会计估计变更。1.以会计确认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项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是会计处理的首要环节。—般地,对会计确认的指定或选择是会计政策,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政策变更。会计确认、计量的变更一般会引起列报项目的变更。2.以计量基础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5项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处理的计量基础。一般地,对计量基础的指定或选择是会计政策,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政策变更。3.以列报项目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规定了财务报表项目应采用的列报原则。一般地,对列报项目的指定或选择是会计政策,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政策变更。4.根据会计确认、计量基础和列报项目所选择的、为取得与该项目有关的金额或数值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不是会计政策,而是会计估计,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估计变更。【拓展资料】1.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包括的会计原则、基础和处理方法。2.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由于商业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许多财务报表中的项目不能精确地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估计涉及以最近可利用的、可靠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举例 例一、某企业在前期将自行购建的固定资产相关的一般借款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当期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有关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企业因此将对该事项进行变更。该事项的计量基础未发生变更,即都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该事项的会计确认发生变更,即前期将借款费用确认为一项费用,而当期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同时,会计确认的变更导致该事项在资产负偾表和利润表相关项目的列报也发生变更。该事项涉及会计确认和列报的变更,所以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例二、企业原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根据固定资产使用的实际情况,企业决定改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该事项前后采用的两种计提折旧方法都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对该事项的会计确认和列报项目也未发生变更,只是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净值等相关金额发生了变化。因此,该事项属于会计估计变更。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