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26

HY逆天的飞翔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什么山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olanda甯

已采纳

会是多音字,有kuaìhuìguì三个读音,此处读guì。参考如下:guì名词会稽:郡名,包括今江苏东南部及浙江东部一带,东汉以后郡制设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县)。huì一〈动〉(1)晤见(2)使协调一致;符合(3)[体力或智力方面]能(4)懂得(5)对…进行社交性看望(6)[多指在饭馆、茶楼中]付[款](7)领悟,领会(8)应当;应须二〈名〉(1)器物的盖子(2)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3)又如:晚上有个全组会;开会;欢迎会;欢送会;会文(兼含观摩、竞赛、考试等多种功能的写作集会)。(4)时机(5)定期市集(6)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7)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8)灾厄;厄运(9)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10)一小段时间(11)中医经络穴位名(12)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三〈副〉(1)必然,一定(2)恰巧,正好(3)——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kuaì(1)总计:~计(a.管理和计算财务的工作;b.管理和计算财务的人)。(2)姓。

会计什么山

86 评论(12)

PP的猪窝

会稽山1.【拼音】kuàijīshān2.【来源】会稽,古地名,绍兴的别称,故吴越地,会稽因绍兴会稽山得名。癸未,八岁,即公元前2198年,大禹大会诸侯于此。绍兴的会稽山,原来叫做茅山,因为大禹当初召集了全国的诸侯来,“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禹会后病死而葬于此,为纪念大禹的功绩,诸侯“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3.【基本释义】会稽通现代的“会计”,指会集、会计;“会”表示聚合、聚拢集合;因此此处读kuài;4.“会”的【其他读音】huì/guì【guì名词】会稽会(guì桂)稽:郡名,包括今江苏东南部及浙江东部一带,东汉以后郡制设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县)。【huì】集会;会合;领会;会议等;现代汉语中用得很普遍。

118 评论(14)

糖纸0035

我是绍兴人,在我们这里的本土话(土话)中,会稽山中的那个字是读作“gui”,但我们在普通话中是读作“kuai”。还有我在电脑这里打拼音,好像会也没有“gui”这个读音的。

181 评论(10)

挑剔宝宝

读kuai第三声,在绍兴方言才读gui,会计方言读做guiji

130 评论(9)

一吉一吉

不错啊!!!是和"快"同音

231 评论(10)

爱吃之虎虎

王冕逃亡会稽山中隐姓埋名生活,按《明史•王冕传》记载,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他认为天下即将大乱,为避乱而隐居。王冕回到越城后,宣称天下即将大乱。当时国内无事,有人骂他狂妄。他说:“我不狂妄,还有谁狂妄?”于是带妻儿隐居在九里山。没过多久,汝颍地方发生战乱,和王冕说的一样。

二是他认为没有明主。王冕曾经仿《周礼》写了一卷书,随时带在身上,不给别人看。到了深夜就拿出来读,然后摸着书说:“只要我不死,拿着这本书遇上明主,像伊尹,吕尚那样的事业就可以达成了。”

三是他愿意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会稽山,当风和日丽时,他就拿着纸写诗,写上千首都不停,都是很有气势的,让读的人无不激动得毛发耸立。客人来了也不需要宾主之礼,聊一整天也不累。有食物送来就吃,不用推迟。

123 评论(14)

janniferLEE

YES!YOUARERIGHT!

146 评论(10)

爱旅游的小M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讲长篇小说《浣纱王后》时,把浙江的会稽山(或古地名会稽)的“会”读作huì。我觉得这个读者不对。《辞海》对“会稽”的标音为guìjī,可是释文却作:“相传夏禹至茅山(或作防山)大会诸侯,计功封爵,改名会稽山,即会计之意。”从“会稽”即“会计”之意来看,“会”不是应读kuài吗?“会稽”的“会”究竟该读什么音?大连市沙河口区李沼江会稽山,位于今浙江省中部,古代本名苗山(或作茅山、防山)。相传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巡游南方,曾登山以望南海,并立石颂秦德,因此也称秦望山。综观建国以来出版的几部常用的词典,凡是收录“会稽山”或“会稽”条目的,其“会”字大致有两种读法,例如:(一)《四角号码新词典》《新华词典》和1988年版修订本《辞源》均注作kuài(快)。(二)1989年版《辞海》(通称新《辞海》)注作guì(贵);《汉语大词典》收“会稽”(原稿“会”印作繁体“会”)条,注明“会”属第二个音项kuài,但在该条下又加注“(今读guì——)”。kuài和guì这两个读音的根据何在?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应当确定哪一个为标准音呢?首先要交代一下,“会”是个多义多音字,其一是用于“会合”等的“会”,读huì(惠);其二是用于“会计”等的“会”,读kuài;其三是用于古汉语词“会撮”的“会”,读kuò(扩)。下面只就音义相近的一二两类作比较分析,第三类姑置不论。《说文·会部》云:“会,合也。”这是用于“会合”的“会”,唐孙愐《唐韵》注作:“黄外切。”《周礼·天官·大宰》云:“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郑玄注:“会,大计也。”又《周礼·天官·小宰》云:“听出入,以要、会。”郑玄注:“要、会,谓计量之簿书,月计曰要,岁计曰会。”以上是说,古代的大宰和小宰,每隔一定时期,必须会集有关人员,对所属官府的收支情况进行统计,每月一次(在月终)的称“要”,每年一次(在年终)的称“会”。连带这种统计的文书簿册也称“要”和“会”。后世“会计”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这个“会”字,也有“会合”之意,所以段玉裁在《说文》“会,合也”下注道:“会计者,谓合计之也,皆非异义也。”此义本应与第一类同音,但古人为了将这类专用义与一般的“会合”义区别开来,就定成了另一个相近而微别的音,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作:“古外切。”一经规定后,“会合”的“会”和“会计”的“会”,其读音便再不能混同了。那么,“会稽山”的“会”,与上述哪一类读音直接有关呢?古人又是怎样给它注音的呢?先看“会稽山”的得名。《史记·夏本纪》云:“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越绝书·越绝外传记越地传》说得更加详细:“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一本作稽),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原来,会稽山的得名,与夏禹在此山会合诸侯计功封爵有关,“会稽”就是“会计”,那么命名其山为“会稽”就完全顺理成章了。“会稽”的“会”自然也应与“会计”的“会”同音。所以,《周礼·夏官·职方氏》云:“[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左传·哀公元年》云:“保于会稽。”陆德明《经典释文》均注作:“会,古外切。”从以上论述,可得出如下结论:“会合”的“会”古代读音——黄外切“会计”的“会”┑┝古代读音——古外切“会稽”的“会”┙这里有一个问题:“黄外切”折成现代读音当读huài(坏),而“会合”的“会”今音却读huì;“古外切”折成现代读音当读guài(怪),而“会计”的“会”今音却读kuài,这两组古今语音的差别是怎么过渡的呢?先看“会合”的“会”。从唐代孙愐的《唐韵》,到宋代的《广韵》和《集韵》,都读“黄外切”,属于去声泰韵(韵母为uài),但到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却转入了“齐微韵”,与“惠、慧、贿”等成了同音字。以后明梅膺祚的《字汇》作“胡对切”,清代官修韵书《音韵阐微》作“户最切”,折合今音都读huì。这样,“会合”的“会”便完成了从huài到huì的过渡,直至今天再也没有改变过。“会计”的“会”,情况比较稳定。明《字汇》仍作“古外切”,清《音韵阐微》改为“固外切”,韵母并没有从uài变成uì。直至1918年(民国七年)旧教育部审查出版的《国音字典》中,改用注音字母后所注的音仍然作ㄍㄨㄞˋ(guài)。然而,变化毕竟还是发生了。1915年(民国四年)出版的《辞源》,在“会计”的“会”义项前,出人意料地注了个新的反切“去外切”。反切上字从“古”变成“去”,它的声母也就从不送气的“见”母的g,变成了送气的“溪”母的k。整个音节完成了从guài到kuài的过渡。这个变化,以前的韵书上是找不到根据的,肯定来自口语中的实际读音。到了1941年(民国三十年),kuài音终于为旧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纂的《中华新韵》所采纳,取得了合法的地位,直至今天也没有再改变过。那么,“会稽山”的“会”呢?本来,作为山名的“会稽”,既然直接脱胎于“会计”,其“会”字理所当然也应读kuài。但奇怪的是,1945年出版的《国语辞典》,却对“会计”和“会稽”的读音作了不同的处理:“会计”的“会”注成ㄎㄨㄞˋ(kuài);“会稽”的“会”注成ㄍㄨㄟˋ(guì)。这个ㄍㄨㄟˋ音,来路不明,可能是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从会稽山当地方言中取来的(绍兴、诸暨一带读“会稽”的“会”,其音似guì)。此音影响所及,就成了今天新《辞海》和《汉语大词典》“会稽”条注音的依据。然而这种方言音并不足取。“会计”与“会稽”,其“会”字既然意义相当,而且后者又直接脱胎于前者,读音理应相同。人为地别注新音,徒然增加人们记忆的困难,不符合语音规范化的要求,何况国家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也没有采纳guì这个异读音。因此,“会稽山”的“会”应当废去guì音,以kuài为标准音。

265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