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lycai4141
会计报表附注一、公司简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是在***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设立登记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万元。主营业务为**加工、销售;***销售。二、公司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1、会计制度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及其有关规定。2、会计年度会计年度为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3、记帐本位币记帐本位币为人民币。4、记帐基础和计价原则记帐基础为权责发生制,计价原则为历史成本。5、外币业务核算方法公司以人民币为记帐本位币,无外币核算业务。6、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无会计报表合并。7、现金等价物的确定标准公司现金等价物是指购买在三个月以内即到期或可转换为现金的投资。8、坏帐核算方法公司按年末应收帐款余额5‰计提坏帐准备,发生坏帐损失时冲抵坏帐准备。坏帐损失按下列原则确认:(1)因债务人已经破产,依法清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2)债务人死亡既无遗产可供清偿又无义务承担人,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9、存货核算方法公司存货按用途分为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和产成品;各类存货的取得以实际成本计价,发出存货的成本以加权移动平均法计价;低值易耗品采用一次摊销法;产品成本采用“分批法”核算;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固定资产计价和折旧方法公司固定资产标准为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经营性资产,或不属于生产经营的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资产。固定资产按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分类直线法”,同时按预计净残值率5%和规定的折旧年限确定的年折旧率如下:资产类别折旧年限(年)年折旧率(%)房屋及建筑物204.75机械设备109.5运输设备811.87511、在建工程核算方法在建工程按实际成本计价。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利息支出予以资本化,计入购置成本。在建工程完工并办理竣工决算交付使用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对于个别的金额大、建设期间长,并可分期完工的项目,按分期完工的移交单暂估转入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待总工程完工决算后按实际决算价调整固定资产原值。12、收入确认原则商品销售,公司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公司不再对该商品实施继续管理权和实际控制权,相关的收入已经收到或取得了收款的证据,并且与销售该商品有关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13、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公司所得税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三、税项1、公司主要适用的税种和税率税种计税依据税率增值税产品销售收入17%营业税营业收入5%城市维护建设税增值税额5%教育费附加增值税额3%地方教育费附加增值税额1%印花税购销合同0.3‰水利基金上年同期销售收入0.6‰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25%四、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1、货币资金项目期初数期末数现金724038.781286247.75银行存款4102336.704844094.01合计4826375.486130341.762、应收票据项目期初数期末数银行承兑汇票1425382.501947302.513、应收帐款项目期初数期末数帐龄金额比例(%)金额比例(%)一年以内19198458.5198.1219006607.2297.631-2年343539.851.76428972.602.202-3年23609.700.1233145.500.173年以上4、其他应收款项目期初数期末数帐龄金额比例(%)金额比例(%)一年以内的8858214.00100.006258420.00100.00合计8858214.00100.006258420.00100.005、预付帐款项目期初数期末数预付购货款2355043.613800530.006、存货项目期初数期末数聚乙烯原料4419390.075243233.95其他辅助材料264823.50165400.00合计4684213.575408633.957、固定资产及折旧项目期初数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期末数机械设备102928.900.000.00102928.90房屋及建筑物2799604.180.000.002799604.18运输工具84810.000.000.0084810.00固定资产原价合计2987343.080.000.002987343.08机械设备折旧8429.703767.640.0012197.34房屋及建筑物折旧519078.93124391.450.00643470.38运输工具22156.538056.500.0030213.03累计折旧合计549665.16136215.590.00685880.75机械设备94499.200.003767.6490731.56房屋及建筑物2280525.250.00124391.452156133.80运输工具62653.470.008056.5054596.97固定资产净值2437677.920.00136215.592301462.33
奋斗1989
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规范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试点期间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工作,确保政府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务院关于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3号)、《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令第78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第三条 政府财务报告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包括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由政府部门编制,主要反映本部门财务状况、运行情况等,为加强政府部门资产负债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等提供信息支撑。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由政府财政部门编制,主要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等,可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绩效、开展地方政府信用评级、评估预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以及制定财政中长期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本办法所称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是指政府财政部门将各部门和其他纳入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各主体的财务报表进行合并汇总,并以合并汇总的结果反映的政府整体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第二章 政府财务报告主要内容第一节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主要内容第四条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应当包括会计报表、报表附注、财务分析等。第五条 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及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等。资产负债表重点反映政府部门年末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分项列示。其中,资产应当按照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包括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等;负债应当按照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包括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等。收入费用表重点反映政府部门年度运行情况。收入费用表应当按照收入、费用和盈余分类分项列示。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重点反映政府部门权责发生制基础当期盈余与现行会计制度下当期预算结余之间的差异。第六条 报表附注重点对财务报表作进一步解释说明,一般应当按照下列顺序披露:(一)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声明;(二)报表涵盖的主体范围;(三)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四)报表中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和进一步说明;(五)或有和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重大事项的说明;(六)部门及所属单位代表政府管理的有关经济业务或事项的说明,包括政府储备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七)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第七条 政府部门财务分析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状况分析、运行情况分析、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及趋势分析等。第二节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要内容第八条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应当包括会计报表、报表附注、财政经济分析、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情况等。第九条 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及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等。资产负债表重点反映政府整体年末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分项列示。其中,资产应当按照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包括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等;负债应当按照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包括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等。收入费用表重点反映政府整体年度运行情况。收入费用表应当按照收入、费用和盈余分类分项列示。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重点反映政府整体权责发生制基础当期盈余与现行会计制度下当期预算结余之间的差异。第十条 报表附注重点对会计报表作进一步解释说明,一般应当按照下列顺序披露:(一)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声明;(二)报表涵盖的主体范围;(三)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四)报表中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和进一步说明,包括政府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情况,重大投资、融资活动等;(五)或有和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重大事项的说明;(六)与政府履职和财务情况密切相关的经济业务或事项的说明,包括政府储备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政府持有的企业的出资人权益等;(七)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第十一条 政府财政经济分析应当包括财务状况分析、运行情况分析、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分析等。政府财务状况分析主要包括:资产方面,重点分析政府资产的构成及分布,对于货币资产、政府对外投资、政府储备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重要项目,分析各资产比重变化趋势以及对于政府偿债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负债方面,重点分析政府债务规模大小、债务结构以及发展趋势。通过政府资产负债率、债务率等指标,分析政府当期及未来中长期债务风险情况。政府运行情况分析主要包括:收入方面,重点分析政府收入规模、结构及来源分布、重点收入项目的比重及变化趋势,特别是宏观经济运行、相关行业发展、税收政策、非税收入政策等对政府收入变动的影响。费用方面,重点按照经济分类分析政府费用规模及构成,特别是政府投融资情况对政府费用变动的影响。通过政府收入费用率等指标,分析政府运行效率。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分析主要包括:基于当前政府财政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结合本地区经济形势、重点产业发展趋势、财政体制、财税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全面分析政府未来中长期收入支出变化趋势、预测财政收支缺口以及相关负债占GDP比重等。第十二条 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情况,主要反映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的政策要求、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等。第三章 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第十三条 政府财务报告内容应当符合政府会计准则、政府相关财务会计制度等规定。对于政府会计准则、政府相关财务会计制度尚未作出规定的经济业务或事项,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相关报告标准规定执行。第十四条 政府财务报告按公历年度编制,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第十五条 政府财务报告应当以人民币作为报告币种。采用外币计量的项目,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第十六条 政府财务报告格式应当符合财政部统一规定。第一节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第十七条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由本部门所属单位逐级编制。政府各单位应当以经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数据为基础编制本单位财务报表。第十八条 政府各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财政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会计制度规定,全面清查核实单位的资产负债,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对代表政府管理的资产,各单位应全面清查核实,完善基础资料,全面、准确、真实、完整地反映。会计账簿相关数据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应当提取数据后按照相关报告标准进行调整,数据调整应当符合重要性原则,并编制调整分录。第十九条 政府各部门应当对所属各单位财务报表进行合并编制本部门财务报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部门内部单位之间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应当经过确认后抵销,并编制抵销分录,在此基础上分项合并财务报表项目。第二十条 政府部门财务报表之间、财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当相互一致;报表中本期与上期有关的数字应当衔接。第二十一条 各部门使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因特殊情形发生较大变更的,应当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并陈述相关理由。第二十二条 政府部门财务分析应当基于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并紧密结合政府部门职能履行、预算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绩效管理等要求。第二节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第二十三条政府财政部门应当以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报表、部门财务报表、土地储备资金财务报表、物资储备资金会计报表等为基础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表。第二十四条政府财政部门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财政管理制度以及会计制度规定,全面清查核实财政部门代表政府管理的资产负债等,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会计账簿相关数据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应当提取数据后按照相关报告标准进行调整,数据调整应当符合重要性原则,并编制调整分录。第二十五条 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本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报表、部门财务报表、土地储备资金财务报表、物资储备资金会计报表等进行合并,编制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表。对于未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反映的政府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等,暂按权益法从国有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中取得相关数据纳入政府综合财务报表。编制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表时,经确认后,应当对上述被合并报表之间经济业务或事项进行抵销,并编制抵销分录,在此基础上分项加总财务报表项目。县级以上政府财政部门要合并汇总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表和下级政府综合财务报表,编制本行政区政府综合财务报表。第二十六条 政府综合财务报表之间、财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当相互一致;报表中本期与上期有关的数字应当衔接。第二十七条 政府财政经济分析应当基于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结合经济形势状况和趋势、财政管理政策措施,对政府整体财务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第四章政府财务报告报送第二十八条 政府各单位按照财务管理关系,应当按规定内容和时限采取自下而上方式逐级报送财务报告。第二十九条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应当按规定内容和时限报送同级政府财政部门。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以及本行政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按规定内容和时限报送上级政府财政部门。第五章 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质量审核第三十一条 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质量审核重点是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具体包括:(一)内容真实性:报表数据与会计账簿数据是否相符,是否有漏报、虚报和瞒报等现象。(二)数据准确性:财务报表表内、表间勾稽关系是否衔接,纸质数据与电子数据、分户数据与合并汇总数据是否保持一致。(三)范围完整性:是否涵盖所有报告主体和事项。(四)格式规范性:会计报表、报表附注、分析说明的格式等是否符合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制度规定。第三十二条 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本部门、本单位财务报告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初审并负责。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部门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复审。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初审并负责。上级财政部门应认真做好对下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审核工作,确保报告数据资料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第三十三条 政府财务报告的审核包括自行审核、集中会审、委托审核等多种形式。(一)自行审核:各单位在报送财务报告前自行将本单位纸质报表、电子数据以及相关资料,按规定的审核内容进行逐项审核。(二)集中会审:各地区、各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对本地区、本部门所属单位编制的财务报告纸质报表、电子数据以及相关资料,按照财政部门的标准及要求集中进行审核。(三)委托审核:各地区、各部门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委托中介机构对本地区、本部门所属单位编制的财务报告纸质报表、电子数据以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第三十四条 各地区、各部门应当认真做好财务报告审核工作,凡发现报告编制不符合规定,存在漏报、重报、虚报、瞒报、错报以及相关数据不衔接等错误和问题,应当要求有关单位立即纠正,并限期重新报送。第三十五条 政府财务报告审核应当采取人工审核和计算机审核相结合方式进行,审核方法主要包括政策性审核、规范性审核等。政策性审核主要依据政府会计准则、相关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规定,对财务报告进行审核;规范性审核侧重于财务报告编制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及勾稽关系等方面的审核。第三十六条 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质量监督检查采取随机抽取与定向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对政府财务报告存在明显质量问题或以往年份监督检查不合格单位进行重点核查。第六章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资料管理第三十七条 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资料包括以各种介质存放的政府财务报告及相关工作底稿等。第三十八条 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会计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对部门财务报告数据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建档建库,并从计算机中传出备份保存。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照会计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数据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建档建库,并从计算机中传出备份保存。第三十九条 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资料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当严格实行密级管理。第七章 职责分工第四十条 财政部是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其职责主要是:(一)制定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的制度办法;(二)制定全国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报表体系,明确报表格式要求和填报口径,组织和指导全国政府财务报告编报及软件使用的布置与培训;(三)组织和指导全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收集、审核、合并汇总和报送工作;(四)组织和指导全国政府财务报告数据的分析利用;(五)组织和指导全国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质量监督检查;(六)建立和管理全国政府财务报告数据库;(七)组织和指导全国政府财务报告考核评价工作;(八)审核中央政府各部门财务报告,合并编制中央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九)审核省本级和全省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合并汇总编制全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第四十一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管理工作。其职责主要是:(一)组织和指导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编报及软件使用的布置与培训;(二)组织和指导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的收集、审核、合并汇总和报送工作;(三)组织和指导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数据的分析利用;(四)组织和指导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质量监督检查;(五)建立和管理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数据库;(六)组织和指导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考核评价工作;(七)审核本级政府各部门财务报告,合并编制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八)审核下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合并汇总编制本地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第四十二条 各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财务报告的编制管理工作,其职责主要是:(一)组织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告编报及软件使用的布置与培训;(二)组织和指导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告的收集、审核、合并汇总和报送工作;(三)组织本部门财务报告数据的分析利用;(四)组织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告数据质量监督检查;(五)建立和管理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告数据库;(六)组织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告考核评价工作;(七)审核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表,合并编制本部门财务报表。第八章罚 则第四十三条 编制部门或单位未按照政府会计准则、政府相关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要求编报,导致政府财务报告内容不完整、信息披露不充分、数据信息质量较差的,责令重新编报,并予以通报批评。第四十四条 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工作中有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以及严重故意漏报、瞒报等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毕筱倩mm
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会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和项目所作的补充说明和详细解释。编辑本段编制原因 之所以要编制会计报表附注,首先,是因为它拓展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内容,打破了三张主要报表内容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又必须同时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限制。其次,它突破了揭示项目必须用货币加以计量的局限性。再次,它充分满足了企业财务报告是为其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的要求,增进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最后,它还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比如,通过揭示会计政策的变更原因及事后的影响,可以使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差异更具可比性,从而便于进行对比分析。 编辑本段内容 它是为了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做的解释。 一般地讲,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不符合会计假设的说明; (2)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3)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 (4)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 (5)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说明; (6)企业合并、分立的说明; (7)重大投资、融资活动; (8)会计报表中重要项目的说明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编辑本段编制形式 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形式灵活多样,常见的有以下五种: 1、尾注说明:这是附注的主要编制形式,一般适用于说明内容较多的项目; 2、括号说明:此种形式常用于为会计报表主体内提供补充信息,因为它把补充信息直接纳人会计报表主体,所以比起其他形式来,显得更直观,不易被人忽视,缺点是它包含内容过短; 会计报表附注3、备抵账户与附加账户:设立备抵与附加账户,在会计报表中单独列示,能够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有意义的信息,这种形式目前主要是指坏账准备等账户的设置; 4、脚注说明:指在报表下端进行的说明,例如,说明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和已包括在固定资产原价内的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原价等; 5、补充说明:有些无法列入会计报表主体中的详细数据、分析资料,可用单独的补充报表进行说明,比如,可利用补充报表的形式来揭示关联方的关系和交易等内容。 编辑本段附注内容 会计报表附注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一般而言,传统报表附注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l、企业的一般情况:包括企业概况、经营范围和企业结构等内容,必要时,还可对诸如上市改组时资产的剥离情况进行说明; 报表编审技术2、企业的会计政策:包括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会计期间、记账原则、计价基础、利润分配办法等内容,对于需要编制合并报表的企业来说,还要说明其合并报表的编制方法;对于会计政策与上年相比发生变化的企业,应说明其变更的情况、原因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3、会计报表主要项目附注:包括对主要报表项目的详细说朋,例如,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报表项目的异常变化及其产生原因的说明等; 4、分行业资料:如果企业的经营涉及到不同的行业,且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人的10%(含10%)以上的,应提供分行业的有关数据; 5、重要事项的揭示:主要包括对承诺事项、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关联方交易等内容的说明。 随着报表内容的日益复杂化,以文字辅之以数字来表述的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也将进一步增加以下信息: (1)有助于理解财务报表的重要信息; (2)采用与报表不同基础编制的信息; (3)对可以反映在报表内,但基于有效交流的原因而披露在其他部分的信息; (4)用于补充报表信息的统计资料。 编辑本段分析要点分析税赋减免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上市公司需要承担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将影响主营业务利润,其他税金还将对净利润产生影响。上市公司税收优惠政策会引起各年上缴税额变动,投资者应该对此进行分析,找出企业利润对税收减免的依附程度。并且应该关注税收优惠政策的变化,并考虑所得税减免优惠撤销时对总利润是否会产生重大影响。 分析子公司对总利润的影响程度 一家上市公司可以有多家子公司和关联企业,各家子公司对总公司利润贡献、盈利能力影响都不同。分析上市公司子公司和关联企业基本情况,可以找出对公司经营活动和盈利能力影响较大的子公司和关联企业,并作出重点调查和分析。 会计报表附注或有事项说明 或有事项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由未来不确定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加以证实。常见的或有事项有:商业票据背书转让或贴现、未决诉讼、未决仲裁、产品质量保证等。或有事项可分为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若确认为负债,则需确认支出,不确认为负债时只需做相关说明;或有资产不记入收益。但是或有负债确认为负债时,所确认支出仅是估计值,不确认为负债时不必披露金额,投资者需对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及金额予以估计。 编辑本段附注要点 会计报表附注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披露如下内容,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一)不符合会计核算前提的说明 (二)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说明 (三)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以及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说明,主要包括以下事项: 1.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2.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 3.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 4.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5.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 6.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 会计报表附注7.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 8.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 (四)或有事项的说明 1.或有负债的类型及其影响,包括: (1)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形成的或有负债; (2)未决诉讼、仲裁形成的或有负债; (3)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 (4)其他或有负债(不包括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或有负债); (5)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如无法预计,应说明理由); (6)或有负债获得补偿的可能性。 2.如果或有资产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则应说明其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财务影响。 (五)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 应说明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对一个企业的巨额投资、自然灾害导致的资产损失以及外汇汇率发生较大变动等非调整事项的内容,估计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作出估计,应说明其原因。 (六)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 1.在存在控制关系的情况下,关联方如为企业时,不论他们之间有无交易,都应说明如下事项: (1)企业经济性质或类型、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注册资本及其变化; (2)企业的主营业务; (3)所持股份或权益及其变化。 2.在企业与关联方发生交易的情况下,企业应说明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这些要素一般包括: (1)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 (2)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 (3)定价政策(包括没有金额或只有象征性金额的交易)。 3.关联方交易应分别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予以说明,类型相同的关联方交易,在不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的情况下可以合并说明。 4.对于关联方交易价格的确定如果高于或低于一般交易价格的,应说明其价格的公允性。 (七)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的说明 (八)企业合并、分立的说明 (九)会计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包括: 1.应收款项(不包括应收票据,下同)及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 (1)说明坏账的确认标准,以及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并重点说明如下事项: ①本年度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较大的(计提比例一般超过40%及以上的,下同),应单独说明计提的比例及其理由; ②以前年度已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较大的,但在本年度又全额或部分收回的,或通过重组等其他方式收回的,应说明其原因,原估计计提比例的理由,以及原估计计提比例的合理性; ③对某些金额较大的应收款项不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比例较低(一般为5%或低于5%)的理由; ④本年度实际冲销的应收款项及其理由,其中,实际冲销的关联交易产生的应收款项应单独披露 编辑本段存在问题 会计报表附注并非产生于证券市场,但它会随着证券市场的进一步繁荣而逐渐完善起来。可以说,证券市场越发展,对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要求就会越高。中国的证券市场目前还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披露不充分:附注信息要发挥应有的效用,有赖于其充分性的表示。考察目前我国的披露情况,可以发现很难令人满意。比如,对关联方交易的披露,有的企业“删繁就简”,有意回避;有的企业“点到为止”,模糊不清。许多企业对其主要投资人、关键管理人员以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的披露缺乏,甚至空白。 2.附注内容滞后:有的企业是故意使内容滞后。比如,对或有事项、提供担保等需要及时公布的内容有意延期披露;有的企业是非故意的,也造成了信息滞后,还可能主要因为企业管理层及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当时未能正确理解附注应披露哪些内容而造成的事后披露 3.存在虚假信息:附注中的虚假信息,局外人很难及时发现,所以容易被误导,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比如,对重要事项的说明,不少企业都有过不实的陈述。1997年以前的中国高科,1999年的宁波华通、酉藏圣地等,都因为有虚假信息披露而遭到证监会的处罚。 编辑本段解决对策 报表编制针对会计报表附注编制中出现的问题,应当从制度人手,全方位、多层次的进行治理,提高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质量。首先,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一方面,中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内容要不断完善,尤其是应该针对那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应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督机制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具有可选择性的空子,对同一行业相类似的企业,应对其会计政策选择的范围进行限定。其次,要强化信息披露的监督体系。会计报表附注的提供者应建立自身的内部监督机制,而注册会计师审计也应该强化,政府的有关部门应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加强对此的监督,“三管齐下”,而不是相互之间推委责任。最后,还要加大执法力度。1999年底新颁布的《会计法》以及在此之前颁布的《证券法》等相关法规,对于其内容的完善性的讨论曾沸沸扬扬,但如果不能严格执法,落到实处,是不能起到震慑作用的。字面上的表达再完善,如果行动起来只是隔靴搔痒的话,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后患无穷。应该认识到会计报表附注是一种工具,也是一个信息的载体。它对于经济决策的意义是深远的。理解它的含义,学会它的编制,更好的利用它的形式,应当是企业界和投资人的成功秘诀之一。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