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福爷爷
实证会计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对别人的研究进行阐述、归纳和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同时揭示自己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以下是我整理的实证会计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资产重组对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并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业绩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企业资产重组中还存在着部分企业利用资产重组来给自己虚增资产和资本以达到操纵利润等目的。
为保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应当对资产重组中的无形资产进行规范评估和保护。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式,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评估也很难公正客观,不是低估就是高估。如果低估则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如是高估则是对另一方权益的侵害。因此,正确分析和界定企业无形资产,科学、准确地评估无形资产,合法公正地处置无形资产,对推动和保障企业的顺利实现,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资产重组过程中无形资产的评估与处置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广泛的研究。
汪海粟《无形资产评估实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刘玉平《资产评估教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陈仲《无形资产评估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朱秦丰《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风险及防范》合作经济与科学2007
三、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预期目标:
可行性:
无形资产是体现重组方对被重组方对技术项目的科技含量、新颖性、成长性成、成熟性、风险性等都很关注,然而他们更关注的是技术项目的市场获得能力。但如果拿着权威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对其技术无形资产出具的价值评估报告去找投资机构,一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国内对资产重组中无形资产的界定和评估存在如下缺陷:
偏重于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计量研究,而对无形资产的权利属性、无形资产价值运动规律、无形资产资本化的约束条件等基础理论研究较少。无形资产范围局限于传统认识,对现实中新型无形资产及其营运方法缺乏研究,尤其是关于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研究存在理论落后于实践的问题。偏重对国外无形资产评估技术方法的介绍,缺少针对我国具体国情的评估技术创新。缺少对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经验证据研究,无法为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理论提供可信的实证支持。忽视无形资产相关利益主体已经呈现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态势,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规则和方法研究不力。
预期目标:
通过调查研究,规避企业资产重组中关于无形资产的评估和界定的`黑洞,明确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对资产重组中的无形资产进行规范评估和保护。
提高资产重组中的企业各方和有关管理、评估、审计监督等多方对无形资产的充分重视,有效地防止无形资产流失,充分发挥无形资产运营的效率效益。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什么是无形资产
2.企业资产重组中对无形资产评估和界定存在的问题
3.无形资产在企业重组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如何规避企业资产重组中出现的问题
5.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作用
6.总结
一、论文选题的动因(背景或意义)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集团作为若干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最重要的联结纽带是资金。在企业集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情况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由于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可以综合地反映在资金运动中,有效合理地组织资金活动,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组织资金供应、降低资金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金控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与模式,以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论文的构思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基础上,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探讨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和作用,指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着重分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多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并对它们的适用性和现实中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提出作者自己对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建议。
本论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逻辑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图表分析进行了论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论文提纲
1.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特征;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内容;
3.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目标;
4.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原则。
四、解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1.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金池先进管理技术介绍
2.探索多种监督方式,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3.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健全财务规章制度,
减少人为因素,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
五、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序号论文各阶段内容时间节点
12008.9.10选题
22008.10.5确定论文题目
32008.10.10开始写开题报告
42008.11.1开始写论文初稿
52009.2.28完成论文初稿
62009.3.30论文定稿
72009.5.15论文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2]伍柏麟。中国企业集团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3]袁琳。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会计之友》,2000年第9期。
[4]马学然。树立资金管理的三个理念。[M],《经济师》,2006年第1期。
[5]赵东方。集团结算中心结算系统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5年第19期。
[6]任勇。财务结算中心:集团公司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的有效方式。[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年第13期。
[7]于增彪、梁文涛。现代公司预算编制起点。[J],《会计研究》,2002年第8期。
[8]张芳。论企业集团的未来财务管理模式。[J],《上海会计》,2001年第4期。
[9]陆正飞。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财会通讯》,2000年第9期。
番茄妹妹11
1997年后我国实证会计发展迅速。但是,仔细研读,仍可发现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尤其在研究背景上对中国特色关注不够。1、从论文的结构形式上看,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如,国外的实证文献往往在“Abstract”后注明“Data Availability: Contact the author(s)”。实证会计以可验证性为突出优点。为别的研究者验证提供方便,既是学术严谨的表现,也可节约审稿成本、节约进一步研究的成本。在我国,恐怕还没有人真正验证过已有的实证成果,因为这需要费时费力地重新收集数据。其实,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应用电脑软件计算验证并不十分繁复。因此,增加研究的开放度而不是敝帚自珍,将有利于实证会计发展。又如,有些实证成果在结尾处缺乏进一步研究的指引,也有待改进。2、在运用实证方法的各个环节上,我国学者都还存在掌握不够娴熟的问题。有些实证研究证实的是“冬天冷了要添衣服”、“肚子饿了要吃饭”之类毫无价值的命题;有些实证研究在对事实的观察分析、样本选择上存在明显的主观随意性;有些实证研究在假设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建立模型、推导结论;更有甚者,有些把低水平的问卷调查也堂而皇之地冠以“实证”研究,其结论让人怀疑研究者是否真正发过问卷、做过调查(赵德武,2000)。这些问题中,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原因应当靠前述有关制度的完善来解决,而技术上的问题则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对实证会计方法的认识。3、在研究背景上,我国实证会计普遍存在对中国特色关注不足的问题。表现在样本采集、研究选题、提出假设、结论分析等方面。如果说前两者所解决的是“形似”,中国特色问题则属于更深层次的“神似”。形似只能为匠,神似方可成家。中国会计研究面对的环境大不同于西方,其中最关键的是资本市场。前已论及,我国实证会计发展的必要条件中,最后形成的是资本市场,影响力最大的可能也是资本市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尚存在很多不够成熟、规范的因素,必然会对会计研究产生不良影响。举其要者,有:(1)国有股限制流通。我国A股市场上,国家股和法人股所占市值比重高达70%以上。国有股虽可协议转让,但转让价格远低于市价。(2)上市资格采取核准制,而不是注册制,配股权也受到严格控制。因此有了“壳资源”、“财务包装”之类的特殊术语。发行额度成了各行业与地区利益争夺与分配的结果,而难以体现产业政策,发挥资源配置功能。(3)境内股票市场被分割为A股、B股,境外上市的还有H股、S股、N股等。同时发行多种股票的企业未能做到同股同权。(4)将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于融资,而上市公司并未转变治理结构(林义相,1999)。(5)资本市场缺乏退出机制。琼民源也好,郑百文也好,都是中国股市能进不能出的典型。以上特色对实证会计的影响在于:(1)考虑到国有股流通、市场分割等问题,市场实际规模较小。这使实证研究的样本空间受限,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减弱,弃真错误与取伪错误的可能性加大。更具体地说,假设检验中的α值加大。(2)考虑到上市核准制、退出机制、公司转制等问题,我国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可信性值得怀疑。以之为依据所得的实证结论,也可能令人难以相信。从另一方面看,盈余管理、IPO(股票首次发行)行为成为当前一个研究热点,就是十分自然的了。(3)中国股市存在若干国外研究较少的特殊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国有股与社会公众股的股东行为差异、经营者非货币报酬的有关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质量、职工持股与公司绩效、外部董事监事的有效性等等。另外,我国资本市场还有历史短、发展快等特色,这使实证研究中时间序列分析受限,而横截面分析更为合适;还使一些论题可以用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同样方法的分析。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