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0

samantha427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论文提纲模板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春暖花开cai

已采纳

会计本科论文提纲范文

下面是我整理的会计本科论文提纲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我国有关企业所得税征收的基本现状:

1994年,我国实施了分税制改革。新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33%。这个税率对我国大中型企业和效益好的企业是比较合适的,但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税收负担水平与原实际税负相比有所上升。为了照顾小型企业的实际困难,也参照世界上一些国家对小企业采用较低税率征税的优惠照顾办法,税法规定,对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以下(含3万元)的企业,按18%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税所得额超过3万元至1万元(含1万元)的企业,按27%的税率征税, 另外,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在21年至21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正确理解税收筹划,做到合理避税。

(二) 企业所得税概述

内容:企业所得税是对各类内资企业和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是1993年12月13日由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的。

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从事物质生产、交通运输、商品流通、劳务服务和其他营利事业取得的所得,以及取得的股息、利息、租金、转让资产收益、特许权使用费和营业外收益等所得。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为中国境内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各类内资企业或组织。具体包括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制、联营企业和其他组织。

(三) 计税依据概述

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即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内的收入总额减除准予扣除的成本、费用、税金和损失等项目后的余额。

(四) 计算应纳税额根据的标准

计算应纳税额根据的标准,即根据什么来计算纳税人应缴纳的税额。计税依据与征税对象虽然同样是反映征税的客体,但两者要解决的问题不相同。征税对象解决对什么征税的问题,计税依据则是确定了征税对象之后,解决如何计量的向题。有些税种的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是一致的,如各种所得税,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都是应税所得额。但是有些税种则不一致,如消费税,征税对象是应税消费品,计税依据则是消费品的销售收入。

再如,农业税的征税对象是农业总收入,计税依据是税务机关核定的常年应税产量。计税依据分为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两种类型,从价计征的税收,以征税对象的自然数量与单位价格的乘积作为计税依据;从量计征的税收,以征税对象的自然实物量作为计税依据,该项实物量以税法规定的计量标准(重量、体积、面积等)计算。

会计论文提纲模板

294 评论(10)

Lizzy520520

会计职业道德的毕业论文提纲

时间过得真快,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同学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你有了解过毕业论文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会计职业道德的毕业论文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1.2.1 利益相关者相关文献回顾

1.2.2 会计政策选择立场相关文献回顾

1.2.3 文献评述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

2 关键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论文所及的关键概念

2.1.1 利益相关者

2.1.2 会计职业判断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理论

2.2.2 企业契约理论

3 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3.1 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现状

3.1.1 会计职业判断动机的现状

3.1.2 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现状

3.2 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问题分析

3.2.1 长期以来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忽视

3.2.2 过分偏向特定的委托代理关系,并未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

3.2.3 忽视管理层的决定性作用

4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主体因素

4.1.1 主体的职业道德水平

4.1.2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4.2 非主体因素

4.2.1 宏观环境因素

4.2.2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能力

5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公正立场及其保护机制的建立

5.1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的立场

5.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公正立场保护机制的建立

5.2.1 完善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的支持环境

5.2.2 完善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主体的监管和激励机制

5.2.3 完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机制

6 主要观点、不足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观点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122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