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156
1983年,巴菲特总计了15条与所有者相关的企业原则,以帮助伯克希尔的新股东了解他的管理思路。我们一起来学习。 1.以合伙人的态度来行事。 伯克希尔不同于一般的私募基金,从组织形式上,是一家公司制企业,但巴菲特和芒格仍以合伙人的态度来行事。也就是说,作为公司的股东,不需要支付管理费,也不需要支付收益分成,就能享受到巴菲特和芒格的高超投资业绩。 2.吃自己做的饭。 很多公司的管理者其实并不拥有公司的股份,只是帮股东打工而已,换言之,帮别人做饭,但自己不吃,但伯克希尔不同,巴菲特和芒格的绝大部分财富都集中存放在伯克希尔的股份上,欢颜着,他们做饭,跟大伙一块吃,亏了一起亏。 3.长期目标是伯克希尔公司每股内在价值的平均年回报率最大化。 很多管理者以公司市值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市值越高说明自己经营得越好,美其名曰“市值管理”,但巴菲特完全不一样,不关心市值变化,而是专注在公司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的增长至少要超过美国大型企业的平均增长率。 4.第一选择是直接持有一系列多元化的企业,获取稳定的现金流和高资本回报,次选是通过保险公司,持有一些股票。 从这个角度考虑,巴菲特更加期待一个低迷的股市,这样才能以低的价格买入好公司股票,伯克希尔从下跌的股市中获益,就像我们从下跌的物价中获益一样,所以,作为投资者,我们不应该害怕熊市,而是充满期待。 5.不同于传统会计报表,向股东报告所控制企业所产生的收益和其它重要数字。 伯克希尔是一家投资公司,不同于实体企业,仅从其会计报表上,是很难衡量它的真正价值的,所以巴菲特和芒格会告诉股东那些真正重要的数字,以了解伯克希尔的真正价值,而非简单的报表数字。 6.在收购时忽略账面资产,专注未来可带来收益的资产。 账面的结果不会影响到巴菲特的运作和资本分配的决策,宁可购买那些未在账面体现,但实际可以到来2美元盈利的资产,而不愿购买可以在账面体现,但仅能获得1美元盈利的资产。未来现金流才是关键。 7.非常谨慎地使用债务。 当进行借款时,尽量将长期利率固定下来,宁愿拒绝一些诱人的机会,也不愿过分负债,保守的策略虽然会影响收益,但必须为投资者负责,这样才安心。 所以,谨慎使用杠杆,别因为失去一些机会就寝食难安,机会常有,但本金丧失了就失去一切。如巴菲特所说,不会用家人、朋友所拥有和所需要的东西去冒险,为了得到他们原来没有和不需要的东西。 巴菲特实际使用的债务,即保险浮存金,几乎无成本,而是期限很长,而我们大多数人的杠杆,成本很高,期限很短,非常危险。 8.管理层的愿景不会让股东花冤枉钱。 很多公司的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不顾长期的经济结果,花高价格收购以追求多元化,规模化,太高自身的地位和权力。巴菲特和芒格使用股东的钱就像用自己的钱一样,会权衡收购后得到的价值,只关心能否增加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 9.定期根据结果反思决策。 会考察留存在公司的利益,长期而言,每留存1美元的利润,至少创造不少于1美元的市值。巴菲特会衡量这1美元到底是留在伯克希尔更有价值还是分给股东更有价值,伯克希尔长期不分红,就是说明这1美元还是留在伯克希尔更有价值。 10.只有在物有所值的情况下才会以发行新股的方式收购。 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因为伯克希尔的股票太值钱了,如果以发行新股的方式进行收购,会损伤伯克希尔股东的利益,不如直接现金收购来得更划算。除非伯克希尔的股票严重高估。 11.不太有兴趣卖掉伯克希尔拥有的优质资产,哪怕价格比较高了。 即使对于那些表现不尽如人意的企业,只要它们还能产生哪怕微薄的现金流,只要管理层和劳资关系还不错,巴菲特和芒格斗不会卖掉。不轻易放弃,这也是巴菲特的风格吧,所以才造就了原来的平庸的纺织企业,如今伟大的伯克希尔。 12.会坦诚、如实地汇报好与不好的地方。 巴菲特会换位思考,如果处在对方的位置,希望了解哪些内容。在信息披露上,不会双重标准,确保每个股东都能知晓所有其它人知道的内容。 伯克希尔和巴菲特总是这么另类,我一直奇怪,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么一个唯一的伯克希尔。 13.只在法规监管的范围内讨论证券市场行为。 既然是上市公司,自然要遵守规则,同时,巴菲特显然也不会讨论具体的投资活动,甚至那些已经出售的投资,毕竟,有些人人尽皆知就没办法玩了。 14.希望股东在持有期间能获得与公司每股内在价值损益同步的收益。 巴菲特既不希望股票价格涨幅超过内在价值,也不希望低于内在价值,保持同步,最好,这样对新老股东最有力。 15.希望长期超越大盘指数 即标普500指数,如果超不了,就失去帮股东打理投资的意义了,不如大家都去买指数。巴菲特确实做到了。
秋风扫落叶
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这样解释过什么是一个企业的内在价值:
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提供了评估投资和企业相对吸引力的唯一逻辑路径。内在价值的定义也很简单: 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其存续期间所产生现金流的折现值。
但是,对于内在价值的计算并不简单。正如我们定义的那样,内在价值是一个估计值,而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此外,这个估计值应该随着利率的变化或未来现金流的预期修改而改变。不同的两个人,比如芒格和我,即便看到的是同一个东西,也会得到不同的内在价值数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会告诉你们,我们对于内在价值估计值大小的一个原因。
同时,我们会定期地报告公司的每股账面值,这是一个容易计算的数字,尽管用途有限。这种局限性并非来源于我们持有的可流通性证券,它们是按照当前的市值入账的。账面价值的不足与我们的全资控股公司有关,它们在我们账面上所显示出来的价值,与其内在价值或许相去甚远。
你可以将大学教育视为一种投资的形式,从中你可以得出账面价值与内在价值的不同。教育成本就是“账面价值”,如果想得到这个成本准确数字的话,它应该包括这个学生放弃的收入,因为他选择上学而不是上班。
在这个计算中,我们将忽略那些教育中重要的但非经济因素的效益,集中关注那些与经济相关的价值。首先,我们将估算这个学生毕业之后,一生中的收入总和,然后从这个数值中减去如果他没有受到大学教育所能够得到的收入总和。将二者之差以一个合适的利率贴现,得到一个毕业生的现值。这样得到的数值,就是所受教育的内在价值。
一些毕业生会发现他们所受教育的账面价值超出其内在价值,这意味着,他们对于教育的支出并非物有所值,无论教育成本由谁支付。在另外一些例子中,教育的内在价值远超其账面价值,这个结果证明资本的运用物超所值。显而易见,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账面价值并非内在价值的指示器。
将我们控股的公司和我们持有少数股权的公司的财报相比较,有一个有趣的会计现象颇具讽刺意味。1987年,我们持有少数股权的公司,股票市值超过20亿美元,但是,它们在伯克希尔财报上的税后利润仅为1100万美元。
在一个合伙企业中,在合伙人进出的时候,他们的利益应该得到合理公平的估值。作为一家公众公司,如果市场价值与公司内在价值一致的话,也就得到了公平。很明显,这一点并不能总是如愿,但是一个管理者可以通过其公司策略和沟通,促成这种公平的产生。
当然,一个股东持有股票的时间越长,他的所得与伯克希尔实际经营成果一致性就越高,他在买入时,相对于内在价值支付的溢价或折价的影响就越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吸引长线投资者的一个原因。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在这个方面的追求已经相当成功。在美国市场的大型上市公司中,就长期股东所占比例而言,伯克希尔可能名列第一。
尽管内在价值的计算非常重要,但它却无法精确计算,甚至计算起来经常是伴有严重的错误。公司未来的不确定性越高,计算内在价值的出错偏差可能性就越大。在这一点上,伯克希尔具有一些优势:我们拥有多元化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同时拥有极佳的流动性和极少的债务。这些都意味着,与绝大多数公司相比,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更容易准确地计算。
然而,虽然说伯克希尔的财务特征有助于计算的准确性,但仅仅依靠众多稳定的现金流来计算内在价值依然是极其复杂的工作。回到1965年,那时我们只有一个小小的纺织厂,计算它的内在价值简直是小菜一碟。现在,我们拥有68家公司,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财务特征。这些互不相干的企业,加之我们巨大的投资金额,使你根本不可能轻易地分析我们的合并报表,然后准确地预估其内在价值。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