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8

芯是酸的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税法对会计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多肉的milk

已采纳

企业运营方面涉及的会计准则和税法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但二者又在确认方面、实际出发点以及计量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企业当中会计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阶段中,需要更清晰的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联系,使得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1 企业运行中会计准则和税法之间的具体关系分析1.1 会计准则是税收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石之一从税法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税法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高度规范性的制度,来实现国家以及企业的具体分配方式能更加的合理化,让分配方式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也能通过将税法落实到当代社会发展中而让国家财政收入分配更加的科学化,让税收能为国家宏观方面的调控服务,让国家整体经济运行情况更加的稳定、高效。而在税收制度落实阶段中,企业运营中需要上交的税款是否能准确、及时的被纳入国库中,则需要依靠企业当中会计核算工作,一旦会计核算工作出现了问题,那么也就会导致税收工作受到影响。而在企业运行中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时候,需要工作人员执行会计准则,使税收工作有良好的落实效果,也能让税法的目标更好的实现。因此税收工作实际开展的阶段中,需要以会计准则为基础,而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税收工作的执行质量,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着影响。1.2 税法对于会计准则制定有着影响在税法实行的阶段中,其具有固定性强、强制定强已经无偿性的特点,也就是在税法执行的阶段中需要纳税主体能严格的执行税法的各项要求,不允许纳税主体在纳税的过程中出任何形式的调。而企业运行阶段中的会计准则有着灵活性强、可调整的特点。并在企业当中财务工作人员在落实会计准则的时候,其工作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帮助企业完成税务方面缴纳工作,并且当代财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阶段中,为了能让企业降低在纳税方面的资金总量,通常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还会采取合理避税方式,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从财务工作人员实际工作内容以及会计准则特点来看,会计准则内容制定工作往往会受到税法内容的影响,一旦税法内容出现了调整,那么会计准则的相应内容也就会进行调整。尤其在会计准则当中关于税收缴纳方面,会计准则必须要依照税法的内容进行规定以及调整,不能出现和税法相违背的情况,这也说明税法对于会计准则有着客观上的影响,需要保证会计准则具体内容和税法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1.3 会计准则以及税法的具体服务对象存在内在同一性财务工作人员运用会计准则开展工作的阶段中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相应的企业,需要企业当中财务工作人员能依靠自身工作的开展,对企业资产进行严格管理,不但要保证企业资产有良好的保值效果,更需要在企业资产能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企业通过会计准则的落实,也就能让企业利益以及效益实现最大化,而企业的不断发展也就相当于扩大了社会税源,让社会整体均有了更为良好的发展。2 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的根本原因分析2.1 会计准则与税法遵循的原则不同会计准则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中,规定要遵循诸如客观性、相关性等八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尤其重视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因此,会计准则对收入依据其经济实质予以确认,对成本费用依据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予以确认。而税法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维护法的客观性、严肃性的国家调控途径之一,其计税依据必须是客观的、唯一的,因此,它不能带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税法对收入的确认侧重于经济业务社会价值的实现,对费用的扣除要求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税法虽然也遵循一些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但是基于税法坚持的法定原则、收入均衡原则、反避税原则等,在诸如谨慎性原则等会计基本原则的使用中又与其有所背离。2.2 会计准则与税法确认与计量的标准不同虽然会计准则与税法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的基础,但是两者的标准不同。会计准则对收入、利得与费用、损失的判断标准对等,收入确认已收、应收,费用确认已付、应付,而且会计准则的确认还需遵循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原则等修订性原则。对资产和负债采取双重确认标准,即既要符合它们的定义,又要符合它们的确认条件,这样才能确认相关资产与负债。而税法对收入、利得与费用、损失的判断标准不对等,收入侧重已收、应收,费用侧重实际支付。税法的权责发生制合理标准更多地依赖于合法性与确定性。因此,支出是以实际发生为标准,收入以合同约定为标准。同时,税法对权责发生制还需通过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来修订;而会计准则就不再以此原则作为确认费用与资产的判断标准,它是以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作为判断资本化的标准,即能够资本化的支出就属于资产,不能资本化的支出就属于费用。会计准则规定了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各种计量属性的适用对象取决于交易事项的经济特征。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要求适度、谨慎地使用,体现在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租赁等少数具体会计准则中。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外,其他计量属性在运用中均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存在着不确定性。而税法则出于减少不确定性,在计量中主要使用于两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3 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会计准则是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出发,对财务报告编制主体即经营者会计行为的规范。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目的是规范企业的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约束财务报告编制主体向投资者、债权人等说实话,提供有用的信息,使投资者能根据财务报告的分析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而税法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对纳税主体的涉税行为进行规范。3 结束语会计准则以及税法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两个关键性基础,在市场经济体系向前发展的阶段中需要会计准则以及税法能不断完善,通过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相互协调来达到平衡的状态。而会计准则以及税法在实际实行中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需要工作人员能充分的认识到这种内在联系,让会计准则和税法均能发挥更好的效果,真正达到推动是社会高速发展的目标。

税法对会计

271 评论(14)

自high患者

税法是一种法律主体。税务会计是服务税务的一种职业

176 评论(15)

乘风秋夜

1.新税法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督会计信息作为一个对外报告、对内管理的信息系统,真实可靠是其“生命”。然而,会计行业的现实却令人担忧。作为国际公认的会计楷模——美国,接连发生施乐公司等一系列的财务造假案。我国有色金属行业首批AAA级信用企业的中国铝业,被动地卷入一桩涉嫌财务造假丑闻中,而这桩涉嫌财务造假的始作俑者,正是2007年底换股吸收合并的山东铝业,也就是如今的中国铝业山东分公司。通过对这些财务造假案的剖析,可以看出财务造假的特点是虚报盈利水平、人为推动股价、提高债信评级和盲目扩张,导致投资者利益损失和国家税收流失,并引发财务信用危机。税法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税法的法定性和强制性使得其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具有“刚性”。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原税法与会计的关系过度分离,削弱了税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护和监督作用。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在纳税年度内,无论盈利或者亏损,都应当依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期限内,向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有关资料,同时规定企业有义务向税务机关提供年度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税务机关在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审查中,如发现交易价格不合理的,经过实地调查核实后,有权按合理的方法重新调整交易价格。对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等偷税行为,税务机关有权进行行政处罚,触犯刑法的,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为保证税款不流失,新企业所得税法建立了一套对会计信息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2.新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资、外资企业的税率、税前扣除标准及税收优惠措施,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企业核算所得税费用只能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协调,使各类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得到了统一。(1)新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我国原内、外资企业的适用的税率不一样,以致双方的财务指标没有可比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资企业的税率统一为25%,在国际上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税率的统一,不但使内、外资企业的财务成果口径一致,而且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2)新税法统一了税前扣除标准新税法扩大了工资全额扣除范围, 统一了公益性捐赠扣除比例和广告费扣除标准。原税法规定,内资企业按计税工资进行税前扣除,即企业按职工每人每月1600元的标准进行税前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据统计,2007年全国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4932元,月平均工资为2077.67元,按计税工资税前扣除,增加了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然而,外资企业则按全额工资进行税前扣除。新税法规定内、外资企业均可以按实际发生的合理的职工工资薪金进行税前扣除,扩大了工资全额扣除范围。原内资企业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比例有3%、10%和100%,但大多数企业都按3%的比例进行扣除。而外资企业的公益性捐赠可以据实扣除。新税法规定,各类企业公益性捐赠扣除比例均为年度利润的12%,既公平了税负,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原内资企业的广告费的税前扣除是按类别区分的,一般企业的广告费按当年销售收入的2%、8%、25%扣除。而外资企业均可据实全额税前扣除。新税法规定内、外资企业广告费均按销售收入的15%准予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在以后年度结转扣除,减少了扣除级次,降低了营业成本。3.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国采用了会计与税收相分离的做法,也就是,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依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而纳税申报时要依据税法规定进行。这一、两年,我国新企业所税法和新会计准则的陆续颁布实施,要求会计人员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这种剧烈的变化。会计人员在处理所得税会计时,既要掌握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又要了解新企业所得税法的法规,正确处理税法和会计之间的差异,并能在财务报告中准确反映,这都需要会计人员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新企业所得税法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项制度创新,真正实现了“两法合并”的改革。它推动税法与会计的协调发展,为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发挥了重要作用。

345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