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10

林子夕silva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融资会计实战培训课件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安德鲁鱼

已采纳

职位描述1 、负责公司融资,对公司短期、长期的资金需求进行预测,制订并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2 、对公司融资项目进行深入调研和收益测算。编制项目融资建议书、融资分析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3 、对目标项目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操作,时时跟踪推进;4 、监督内部各项资金的运用,确保资金安全,合理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5 、 建立和维护与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任职要求负责集团、股份公司贷款融资手续的办理,及时按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办理其他相关事务。有融资渠道及经验,熟悉投资程序及投资分析;具备银行信贷、融资管理工作经验,并熟悉相关政策法规;掌握多种投融资手段技能;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主要工作内容一、负责与各专业分行之间联络,协调银企关系。二、熟悉贷款办理流程,贷款到期前提请相关领导办理相应手续。三、办理银行保函、资金证明等资料。四、根据贷款、还款原始凭据正确编制融资业务相关记帐凭证。五、积极搜集整理相关贷款资料,做好贷款资料档案归集存档工作。六、从会计制度公司规范和节税原则,审核会计记帐凭证和原始凭证。七、配合做好月度会计凭证装订工作。八、月末自下而上收集信息编制下月资金收支计划,对上月收支进行统计分析并出具文字报告,每月6号前完成上述工作;每年12月份负责编制下年度财务收支预算。

融资会计实战培训课件

356 评论(8)

艾迪奥特曼

一、融资原则:“匹配”的双重 融资与管理都和找钱有关。融资是企业从外部找钱,管理是企业通过降本增效,从内部找钱。 企业有两种主要的融资方式:一种是债务融资,比如找银行贷款;一种是股权融资,也就是找投资人。 融资决策的第一原则是,融资方式和投资项目之间必须要匹配。这个匹配有两层意思:一是时间上的匹配;而是风险上的匹配。 1、期限匹配 短期债务用于长期项目的做法,财务管理中叫“短贷长投”。短贷长投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财务运作。 在财务高手眼中,融资决策的首要关注点,不是资金够不够便宜,而是资金背后的风险。“短贷长投”带来的财务风险,远远要大于使用短期贷款,节省财务费用带来的那点收益 。 2、风险匹配 一般来说,低风险、有盈利能力保证的项目可以更多考虑债权融资;没有盈利保障,风险高的项目通常要靠股权融资。 因为投资人比债权人的风险容忍程度更高。 总结:财务高手看待融资方式有三点: 1、融资决策的首要原则是融资方式与投资项目之间的匹配。 2、“短贷长投”的融资策略虽然能够解约财务费用,但却会大大提高企业风险。 3、股东比债权人的风险容忍程度更高。低风险、盈利能力有保证的项目可以更多考虑负债融资,没有盈利保障,风险高的项目通常要靠股权融资。 二、融资关系:债权人和股东的制衡之道 在资金选择的这个问题上,金融学有一个经典理论,叫融资顺序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时,会首先选择使用内部资金,因为自己的钱,使用成本最低。其次选择债务融资,最后才选择股权融资。 不是每个股东做投资决策都是基于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当企业面临财务困境的时候,股东投资会表现的更加激进,反而更愿意投那些高风险的项目。 怎么才能平衡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关系,让公司能够获得更多的外部资金呢? 1、在借款合同中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比如加一些限制性条款。 2、使用近年比较流行的、创新的金融工具,叫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可转债了就是运行债权人按一定比例,将债券转换为公司普通股。 三、股权结构:怎么融资能保住控制权? 股权稀释意味着股权结构的变化和话语权的减少。 股权比例的大幅度降低意味着什么? 1、是对收益的影响。股份代表现金收益权。 2、是对控制权的影响。 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在设计股权结构时,使用双层股权架构,也叫AB股制度。就是公司可以同时发行AB两类普通股,这两类股票都可以享受现金收益,但是它们的投票权完全不同。A类股票,一股有一票投票权;而B类股票,一股有多票投票权。其中A类股票通常由外部投资人持有,B类股票则由创始人和他的团队持有。AB股制度本质上是将现金流权和控制权进行分离。这样就可以让创始人在持有少量公司股权的情况下,仍然能依靠极高的投票权牢牢掌控住自己的公司。 AB股能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以及专利的产出,因为创始人更看重企业长期的增长动力。 AB股的潜在风险 如果创始人团队决策失误,其他股东都成了决策失误的“陪葬品”。 使用AB股结构的公司财务信息更加不透明,而且存在更多的盈余造假现象。所以,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AB股结构是把双刃剑,需要谨慎使用。用好了,可以提升公司业绩,用不好,就会损伤小股东利益。 总结:双重股权架构可以让公司创始人在持有少部分股权的情况下,对公司拥有控制权。双重股权架构的本质,是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这是把双刃剑,需要谨慎使用。 四、一股独大:关联交易背后的真实动机 大股东短期的付出,支持和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不是最终目的,他们支持这些公司是希望公司继续生存以保留未来实施掏空的机会,他们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自己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那么企业怎么防止被大股东掏空呢? 1、如果能在股权分配时,保证有两个以上的大股东享受控制权。 2、引入机构投资者角色。公司的股东有两类,一类是个人投资者,一类是机构投资者。一般来说,机构投资者每天在研究这些企业,进行投资。所以他们就能很好地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监督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运作,参与公司治理,使公司的经营更加规范化、有效化。这样,就能减少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的机会。 五、融资创新:局部优化总和小于整体优化 大企业容易获得贷款,那中小企业该如何得到贷款呢? 这几年非常流行的融资方式,供应链金融。 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是因为他们信用水平低,怕放贷后收不回来。所以,核心是解决信息问题。 供应链当中的那个龙头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较高。 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不同企业之间的资金统筹安排,合理分散资金成本,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小化。这波操作被称为“财务供应链管理”。 财务供应链管理背后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每个局部的优化不等于整体的优化。 供应链金融模式,具体怎么操作? 1、一个常见的模式是应收账款融资。 银行需要核心企业承诺支付供应商的应收账款,并对他们的贷款进行反担保。一旦出现问题,银行可以要求核心企业承担损失。 2、还有一种常见模式是融通仓融资,简单说就是存货融资。医疗器械行业常用此方法。用货物做抵押。 解决供应链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核心思路,是利用信用高的第三方合作伙伴给这些企业背书、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核心企业的背书效应。 六、上市定价:把钱留在桌面上 当博弈双方是“一锤子买卖”时,大多会选择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方法。但双方如果是一场重复博弈,他们就会把重复博弈的总体利益作为更重要的衡量标准。 所以,融资定价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大部分企业上市之后还要继续融资。 融资决策错误的财务和非财务影响 定价错误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影响,其实不是财务方面的,而是人才方面的。 研究表明,越是质量高,对未来发展有信心的公司,越是会选择在上市时折价发行,而不是想着“捞一笔”的心态。 财务高手看待融资定价的方式有两个: 1、融资活动是重复博弈。重复博弈中,总体利益比单次的融资收益更重要。 2、公司可以通过“把钱留在桌面上”的折价发行方式,向资本市场发送自己是高质量企业的信号。 七、效率管理:杜邦分析法 这讲是如何通过管理来降本增效。 在财务上,我们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给股东带来的回报率。 净资产收益率决定了企业自我可持续增长能力。 自我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公司在不发行新股,不改变经营政策的情况下,公司可能实现的最大增长率。 自我可持续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x留存收益率 留存收益率代表的是公司利润中有多少留在了公司,用于再发展,而不是以分红的形式还给股东。 所以,当公司收益率高,企业就越能自己供足,维持自我增长,而不依赖外部资金,大家对这家企业未来的发展就越有信心。 那么,企业怎么做才能提升净资产收益率呢? 这个分解净资产收益率的方法,财务管理中叫“杜邦分析法”。 销售利润率代表的是企业卖的产品是否赚钱,利润高不高。 权益乘数,和负债率有关。资产负债率越高,权益乘数越大,净资产收益率就越高。 资产周转率,核心是一个字--“快”。周转率越高,说明公司资产运用效率越高。 这两年房地产企业突然开始转型,推行高周转模式背后的财务逻辑。 当外部销售不能增加时,提升周转速度是内部提升收益,也就是在企业内部找钱的一个重要方法。 杜邦分析法的贡献,在于一个重要的财务思维,叫“分治策略”。它把一个复杂的,不知道怎么解决的大问题,拆分成了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就可以判断出企业在哪个方面能够获得提升。任何一方面问题的解决,都能够带动整体提升。 八、经营决策:如何筛选有效财务信息? 成本的相关性 财务高手会把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决策相关信息,一类是决策不相关信息。 决策相关信息,指的是那些会随着不同的方案二发生变化的信息。 决策不相关信息,指的是那些无论哪个方案,都不变的信息。 在自制和外包的决策中,是如何分类的? 决策相关信息只那些由于外包,能够节省下来的成本。 决策不相关信息,指的无论是不是外包,仍然会产生的成本。 在做是否外包的决策时,除了成本,财务高手更会考虑,这个产品是不是只有一家供货商可以做。如果是的,那就自己生产,如果有许多家高质量的供货商可以做,才会从成本角度选择最优方案。 实际上,任何商业决策都是非常复杂的,财务只是一个决策维度。 一个信息在决策中是否相关,有两个标准: 一个是这个信息必须会随所选方案的不同而变化,否则就是不相关。 还有另外一条标准,就是这个信息必须是对未来的预测,而不是历史数据。 这就是为什么分析财务报表不能100%做对投资决定。因为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是基于历史的,它是滞后的,而股价反映的是投资人对公司未来经营绩效的预期。 市盈率=每股价格/每股利润 财务高手用的每股利润不是公司已经实现的利润,而是公司未来12个月的预期利润。 未来利润才是投资决策最相关的信息。 九、成本识别:经营决策的决胜因素 在财务上,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这些非直接费用,被统称为“间接费用”。间接费用也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 错误的财务分析,会直接导致错误的经营决策。 用产量作为标准来分配间接费用,是传统的做法。 作业成本法:驱动成本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背后发生了某项活动。所以成本分配的基础,不是产量,而是背后涉及哪些活动。 总结:在管理者眼中,看待成本的方式有两个: 1、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2、精准的成本计算,首先需要精准的“成本动因”,也就是和某项活动最相配的计量维度。 十、反噬效应:怎么判断一项财务决策的好坏? 前期的投入,后期需要摊销费用,就叫反噬。 研发投入资本化虽然提高了当期利润,但实际上却留下了一系列“后遗症”。 有些拥有大量固定资产的企业,为了降低每年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提升当期利润,可能会刻意拉长折旧年限,放慢折旧速度。但是折旧年限拉长,也意味着未来有更多年的利润会受到影响。这就是改变折旧政策的反噬效应。 人力资源的反噬效应 技术员工比例和企业表现之间的关系是倒"U"形的。技术人员开始增加时,对企业确实有益处;但比例过高以后,就会开始对企业的创新产生和整体业绩产生“反噬效应”。技术员工比例越高,其话语权和重要性也会增加。他们就会要求更多的工资和薪酬,导致企业承受过多额外的成本。另外,技术员工过多,很容易产生“搭便车”现象,也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作用。 企业估值的反噬效应 每一轮融资估值都会被推高,超过企业价值本身。企业上市时会出现股价破发现象。这个现象被称为“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也就是企业估值的“反噬”效应。 十一、管理变革:人人都是一张利润表 企业作为整体是一张大的利润表,员工就是其中一张小的利润表,如果每个人给企业贡献了最大的利润,企业当然就能给股东贡献最大的利润。 公司的部门按照是否产生收入划分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的部门考核利润,成本中心的部门考核成本。 这样做会出现问题。 1、部门之间的目标不一致。 2、部门之间无形中筑起了一道墙。 凡墙都是门。 内部市场链机制。具体怎么实施? 1、转移定价(根据外部市场定价) 2、成本加价。就是在生产成本上加一点利润,转移给其他外部门的价格。 管理高手这样运用财务知识管理企业: 1、无论部门的属性,是否直接面向市场,每个部门都是利润中心。 2、当人人想的是利润最大化的时候,企业的整体利润就是最大化的。 3、建立企业内部交易市场,通过转移定价的方法,可以让所有部门都成为利润中心。

83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