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可可同学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可知,集美大学是公办大学。
集美大学地处福建省厦门市,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交通运输部与福建省、自然资源部与福建省、福建省与厦门市共建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福建省首批“海外华文教育基地”。
学校历史
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该校前身是陈嘉庚在民国9年(1920年)创办的集美学校商科,旨在培养商业人才,以期建设新国家。
1924年1月,商科改为商业部。
1927年3月,福建私立集美学校变更组织,所有各部均易其名,改部为校。商业部改为集美商业学校。
1937年10月,随集美学校内迁至安溪县后垵乡。
1938年1月,再迁安溪县城文庙,合并为福建私立集美联合中学,复改为商业科。
1939年1月,与水产航海、农林等科脱离联合中学,定名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辗转迁往大田县,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
1941年8月,与水产航海、农林等科一道各自独立为校,改称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并于1945年8月迁回集美。
1952年12月,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改名为“福建私立集美财经学校”,修业年限2年半。
1956年1月,应陈嘉庚先生要求,经国务院批准,私立福建集美财经学校由人民政府接办,易名为集美财经学校。
1959年3月,厦门纺织工业学校、泉州食品工业学校并入,改称为集美轻工业学校。
1965年5月,集美轻工业学校正式分为轻工、财经两校,财经学校定名为福建财经学校。
1973年3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福建财经学校复办,改名为福建省财经学校,划归省财政厅领导。复办伊始,仅设财会、银行两专业,后逐步增设财政、税务、基建财务与信用、对外企业财务与会计等专业。
1983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集美财经学校原名。
1984年4月,经福建省政府批准,升格为集美财政专科学校,为省属高等专科学校。
集美航海学院
该校前身是民国9年(1920)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科,几经变迁,由水产科到水产部、水产航海部、高级航海学校、水产航海职业学校、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
1958年3月18日,水产航海学校分开建校,分别定名为:福建省厦门市私立集美水产学校”、“福建省厦门市私立集美航海学校”。
1961年,“福建厦门私立集美航海学校”改称“福建集美航海学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航校曾并入厦门大学海洋系。
1972年,福建省革委会批准复办重办集美航海学校。
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集美航海学校改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
1989年5月11日,经国家教委批准,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又改为“集美航海学院”,设4个专业。
厦门水产学院
1972年,上海水产学院迁到集美,改名厦门水产学院,11月1日正式开学。
1979年5月,上海水产学院恢复,部分专业迁回上海,厦门水产学院仍继续在厦门办学。
福建体育学院
该校前身是1958年在福州创办的福建体育专科学校。
1959年7月,改为福建体育学院,1962年停办。
1974年,在厦门集美原“航海俱乐部”基础上创办福建体育学校。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福建体育学校扩建为福建体育学院,设体育系和运动系,学制4年;另设教练员训练班和2年制专科班。
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18年3月,陈嘉庚在集美捐资创办普通师范----集美学校师范部,后设高级师范选科,分文、理、史、地、艺五个专业,初具高等师范雏形;1927年又增办幼儿师范。
1958年,学校迁至鼓浪屿,改名为厦门师范学校。
1963年秋,该校并入设在漳州的福建省第二师范学院。
1972年,在鼓浪屿复办厦门师范学校。
1975年,迁回集美,开办厦门师范大专班(理化专业)。
1979年4月,重新成立厦门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在集美,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五个专业。
1980年8月,经福建省政府批准,改名为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厦门工业学校
1988年,鹭江职业大学附属中专学校创建,校址在湖里区南山路47号,为市属中专。首届招收机械、工民建两个专业,后又开办化工、食品专业。
1991年8月,独立设校并改名为厦门工业学校。
合并建校
1994年,在原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和集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五所高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集美大学。
2003年,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独立学院)成立。
2004年,原鹭江职业大学附属中专“厦门工业学校”并入集美大学。同年,集美大学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500人左右,高级职称教师750人左右。有院士9人(其中全职院士2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国家外国专家局外国高端人才(A类)1人,省高校领军人才1人,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百人计划”人选2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省青年拔尖人才3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座教授20人,省杰出科技人才2人,省优秀人才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2人,省企事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1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4人,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2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C类),省引进台湾人才3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5人,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4人,交通运输部行业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项目1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8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46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市双百人才5人,市拔尖人才12人,市台湾特聘专家1人。省企事业人才高地1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引进高层次人才预备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21个学院,74个本科专业;福建省一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2个特色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福建省高峰学科,4个福建省高原学科,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各11个,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8个,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6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轮机工程、财政学、航海技术、水产养殖学。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航海技术。
福建省A类高峰学科(2个):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群、水产与食品工程学科群
福建省高原学科(4个):航运与港口物流学科群、区域经济与管理学科群、闽台体育文化学科群、数理学科群
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2个):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8个):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体育学、数学、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
省级特色专业(11个):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轮机工程、财政学、法学、航海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民族传统体育、热能与动力工程等。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1个):水产养殖学、航海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轮机工程、小学教育、通信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术科研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有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4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高校特色新型智库,19个省级高校创新平台/研究基地,7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截至2020年3月,学校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包括原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60余项。
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面向东南亚、毗邻台港澳等区位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学校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1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航标协会(IALA)、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等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与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开展战略合作,共建出国留学培训基地;是福建省较早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闽台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较早具备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华侨学生资格的院校;是教育部授权对港免试招生院校和对台湾学生单独招生院校之一;是厦门市“海丝”国家留学生“陈嘉庚奖学金”招生院校之一,是交通部海事局批准大陆唯一具有开展台湾船员无限航区海船船员适任培训和履约过渡期适任培训资格的院校;是香港特区政府“青年内地交流计划”福建省唯一资助单位。作为国家汉办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的主要院校和福建省首批“海外华文教育基地”,自2007年起,每年向菲律宾、泰国、印尼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
公办大学与民办大学的区别
公办大学:通常是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举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比较高,有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经费支持,学费通常较便宜不过公办大学中也有中外合作等部分高收费专业。中外合作专业录取分数线比普通类专业通常低10-20分,家庭条件不错的同学可以考虑填报。民办大学:通常是社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举办的大学,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经费支持,需要自筹资金办学,学费一般比较高;公办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办学性质也属于民办大学,但是民办大学也是正规大学,是受国家认可的,毕业证、学位证等都是在学信网可查的,国家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办学。
呆呆呆cat
集美大学是公办院校。集美大学,地处福建省厦门市,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交通运输部与福建省、自然资源部与福建省、福建省与厦门市共建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猫咪灰灰
可能涉及到:收获为农产品的生 物资产,包括生长、收获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 ,
借记“农产品”...”,贷“生产性生物资, 产累计折旧”等相关科目。
在账务处理时可能涉及的会计科目很多,如“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性生物资产”、“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成本”、“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等。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1421 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农业)持有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价值。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种类、群别进行明细核算。
三、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主要账务处理
1:外购的消耗性生物资产,按应计入消耗性生物资产成本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
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科目。
2:自行栽培的大田作物和蔬菜,应按收获前发生的必要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
科目。
自行营造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应按郁闭前发生的必要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自行繁殖的育肥畜,应按出售前发生的必要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水产养殖的动物和植物,应按出售或入库前发生的必要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3: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消耗性生物资产,按不同方式下确定的应计入消耗性生物资产成本的金
额,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
天然起源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应按名义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4:产畜或役畜淘汰转为育肥畜时,按转群时的账面价值,借记本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
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已计提减值
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育肥畜转为产畜或役畜时,应按其账面余额,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已计提
跌价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跌价准备。
5: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而补植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借记本科
目,贷记“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达到郁闭后发生的管护费用等后续支出,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
行存款”等科目。
6: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应归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费用,按应分配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
记“农业生产成本”科目。
7: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为农产品时,应按其账面余额,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本科目。已计提跌价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跌价准备。
8:出售消耗性生物资产,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应按其账面余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已计提跌价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跌价准备。
9:有确凿证据表明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消耗性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比照“投资性房地产”科目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价值。
矮油没游
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生物资产出售
生物资产出售时,企业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应按其账面余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等科目,已计提跌价或减值准备或折旧的,还应同时结转跌价或减值准备或累计折旧。
【例】甲畜牧养殖企业于20×7年土月将育成的40头仔猪出售给乙食品加工厂,价款总额为20000元,货款尚未收到。出售时仔猪的账面余额为12000元,未计提跌价准备。
甲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账款——乙食品加工厂 2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 000
借:主营业务支出 12 000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育肥猪 12 000
(二)生物资产盘亏或死亡、毁损
生物资产盘亏或死亡、毁损时,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余额先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待查明原因后,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场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生物资产因盘亏或死亡、毁损造成的损失,在减去过失人或者保险公司等的赔款和残余价值之后,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属于自然灾害等非常损失的,计入营业外支出。
【例】甲企业于20×7年8月4日丢失三头种牛,账面原值为1600元,已经计提折旧600元;8月29日经查实,饲养员赵五应赔偿300元。甲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11000
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600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种猪 11600
借:其他应收款——赵五 3000
管理费用 8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11000
(三)生物资产转换
生物资产改变用途后的成本应当按照改变用途时的账面价值确定,也就是说,将转出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转入资产的实际成本。通常包括如下情况:
1.产畜或役畜淘汰转为育肥畜、或者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转为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时,按转群或转变用途时的账面价值,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育肥畜转为产畜或役畜、或者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转为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时,应按其账面余额,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已计提跌价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跌价准备。
【例】20×7年4月,甲企业自行繁殖的50头种猪转为育肥猪,此批种猪的账面原价为500000元,已经计提的累计折旧为200000元,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为30000元。
甲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育肥猪 270000
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200000
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30000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种猪) 500000
2.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转为公益性生物资产时,应当按照相关准则规定,考虑其是否发生减值,发生减值时,应首先计提减值准备,并以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作为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入账价值。转换,应按其扣除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借记“公益性生物资产”科目,按已计提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账面余额,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例】20×7年7月,由于区域生态环境的需要,甲林业有限责任公司的12公顷造纸原料林(杨树)被划为防风固沙林,仍由公司负责管理,该林的账面余额80000元,已经计提的跌价准备为5000元。甲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公益性生物资产——防风固沙林(杨树)75000
存货跌价准备——消耗性生物资产 5000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造纸原料林(杨树) 80000
公益性生物资产转为消耗性生物资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时,应按其账面余额,借“消耗性生物资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公益性生物资产”科目。
【例】20×7年9月,甲林业有限责任公司根据所属区域的林业发展规划相关政策调整,将以马尾松为主的800公顷防风固沙林,全部转为以采脂为目的的商林,该马尾松的账面价值为2000000元。其中,已经具备采脂条件的为600公顷,账面价值为160000元,其余的尚不具备采脂条件。20×7年11月,甲公司根据国家政规定,将乙林班100公顷作为防风固沙林的杨树转为作为造纸原料的商品林,该杨树账面余额为180000元。
甲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20×7年9月: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马尾松)1600000
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马尾松)400000
贷:公益性生物资产——防风固沙林(马尾松)2000000
20×7年11月: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造纸原料林(杨树) 180000
贷:公益性生物资产——防风固沙林(杨树) 180000
谈生物资产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差异
一、生物资产的特征与分类
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农产品与生物资产密不可分,当其附在生物资产上时,构成生物资产的一部分。收获的农产品从生物资产这一母体分离开始,不再具有生命和生物转化能力,或者其生命和生物转化能力受到限制,应当作为存货处理。比如,从用材林中采伐的木材、奶牛产出的牛奶、绵羊产出的羊毛、肉猪宰杀后的猪肉、收获后的蔬菜、从果树上采摘的水果等。
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
新企业所得税法首次引入了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概念,《实施条例》第二章第四节资产的税务处理第六十二条规定,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农产品、提供劳务或者出租等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这一定义,税法与会计准则规定是一致的。
二、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与计税基础
在会计处理上,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外购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以及可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其他支出。自行栽培、营造、繁殖或养殖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自行栽培的大田作物和蔬菜的成本,包括在收获前耗用的种子、肥料、农药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自行营造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自行繁殖的育肥畜的成本,包括出售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水产养殖的动物和植物的成本,包括在出售或入库前耗用的苗种、饲料、肥料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自行营造或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自行繁殖的产畜和役畜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成龄)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是指生产性生物资产进入正常生产期,可以多年连续稳定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自行营造的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森林保护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确定。应计入生物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借款费用准则规定处理。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在郁闭时停止资本化。投资者投入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名义金额确定。因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而补植林木类生物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应当计入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成本。生物资产在郁闭或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发生的管护、饲养费用等后续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在税务处理上,根据《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一)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二)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三、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与税前扣除
在会计处理上,企业对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按期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企业应当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使用情况和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确定其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产量法等。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应当考虑下列因素:该资产的预计产出能力或实物产量;该资产的预计有形损耗,如产畜和役畜衰老、经济林老化等;该资产的预计无形损耗,如因新品种的出现而使现有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产出能力和产出农产品的质量等方面相对下降、市场需求的变化使生产性生物资产产出的农产品相对过时等。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或预计净残值的预期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或者有关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处理,调整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或预计净残值或者改变折旧方法。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计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估计。
在税务处理上,根据《实施条例》第六十三条规定,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企业应当自生产性生物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停止使用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企业应当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残值。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第六十四条规定,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10年;
(二)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3年。
企业按照会计准则确定的折旧与税法规定方法、年限不一致的,计提的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允许扣除,应根据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