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我爱你
近代中国也有童子军,又称中国童子营。解放以后,学习苏联的做法,中国把童子军改为“少先队”。因此,现在的中国没有所谓的“童子军”。
童子军也称童军运动,也称童子营。 1912年2月25日由严家麟创始于武昌文华书院,其后流播渐远,为各地所仿效。 民国时期的童子军教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各地自主创办时期(1912—1926年);(二)中国国民党领导时期(1926-1934年);(三)中国童子军总会领导时期(1935-1949年)。
北京的童子军教育最初创设于清华学校,时在1917年,不久,京师学务局颁发《京师童子军办法》,统一指导京师地区的童子军运动。 本质上,无论童子军、少先队都发源于19世纪的“童子军运动”。
扩展资料
童子军是一种野外活动的训练方式。不同级别的童军要求掌握不同的技能。
初级童军,要求认识至少20种植物,能独自找到五公里外的目标,掌握2种辨别方向的方法,说出至少5种野菜等。高级童军则要求除野外生存技能之外,还有自己的艺术技能和手工技能。这种方法用以培养青少年成为快乐健康有用的公民。
共青团脱胎于童军,但现在,初中的共青团几乎不再走出校园,从孩子天性出发来看,共青团颇有些闭门造车的尴尬。
原因有很多,比如所有学校都怕极了学生的安全问题,而在安全问题上并不显得游刃有余。再比如考试机制问题,大家都知道考试并不是检验孩子是否健康成长的唯一标准,但鉴于考试是一种较为公平的一种人才检验方式,大家还是都接受。
童子军是一个有益儿童身心健康的游戏,一个符合我国少先队及共青团发展利益的健康活动。从这个层面上讲,童子军中的户外活动是少先队及共青团运动的必要促进与补充。 开展童子军活动将极大地激发少先队及共青团运动的活力,从而有利于将优秀的青少年教育思想融入到中国的具体教育工作中。
参考资料来源:郴州新闻网-少先队 共青团与童子军
笨笨的2003
童子军美国现在还有,只不过相对于夏令营或军训童子军的由来 童军创始人童军的创始人是英国爵士罗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贝登堡先生,贝登堡鉴于当时英国青年道德堕落,体格衰弱,恐遭古代罗马帝国亡国的覆辙,是故研发出一套可行的训练方法试图挽救这种危机。创立经过贝登堡先生回忆儿时生活及军中服务所得之经验,并参考各民族训练青年的优良方法,拟具一种儿童训练的计划。最初贝氏召集了20名儿童,到英国南部的[白浪岛]举行实验性的露营,当时正值民国前五年(1907)年夏季,这应该算是世界童子军成立的第一团了。童军运动创始者1903年,贝登堡从非洲回到英国,并发表他的军事训练手册《侦查指引》,而这本书成为了畅销书籍,而且经常被教师和青少年团体运用。 1907年,恰巧是贝登堡50岁,他召集了20名少年、自己的侄儿和营友的1名兄长,在英国南部白浪岛露营,教导他们生火、炊事、追踪、露营等训练。并发表了营火谈话,也就是我们常阅读的《童军警探》[2]。这次实验露营非常成功。很多童军小队相继组织起来,童军运动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运动。 贝登堡也受到欧尼斯特·汤普森·西顿(丛林印地安人组织的创办人)的影响。西顿给了贝登堡一本他的著作《The Birch Bark Roll of the Woodcraft Indians》,并且他们在1906年会晤。 1908年,《童军警探》出版,成为很多机构的训练教材,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及方言。贝登堡更于同年年成立办事处,处理大量有关童军运动的查询。 男女青少年们开始自动地组成童军小队,童军运动就此开始引爆,刚开始时只有一个国家(英国),很快地就变成了国际潮流,逐渐成长。1909年,童军大会在伦敦的水晶宫举行,此时贝登堡创立了第一支女童军团。女童军运动随即于1910年在贝登堡的妹妹安尼斯·贝登堡及贝登堡的朋友茱丽叶·高登·罗(她受到贝登堡的鼓励,把童军运动带到了美国,并成立了美国女童军)的赞助之下成立。 1910年,贝登堡得到英皇爱德华七世的鼓励,辞去了军职(当时他已是中将),专心致力童军运动。其后贝登堡致力于童军及女童军运动的发展,并作环球旅行,宣扬童军运动。1912年,他与奥利芙·贝登堡结婚。贝登堡夫人对于贝登堡的助力很大,常常协助他发展童军运动。 1920年,第1次世界童军大露营在英国的奥林匹克竞技场举行,贝登堡被各国代表推选为世界童军总领袖。自此与夫人周游各地,巡视各地童军的训练,致力童军运动的发展。 1922年,贝登堡被封为从男爵;1929年,适逢《童军警探》一书出版21周年,第3次世界童军大露营在英国阿娄公园举行,贝登堡更被英皇封为男爵,封地在基维尔,所以又称基维尔勋爵。后来他捐出这块封地,作为童军训练的场所,此后基维尔这地方被各国童军公认为童军领袖的训练中心。在这次大露营上,贝登堡受赠了一台劳斯莱斯出产的汽车。这台车马上被冠上Jam-Roll(面包卷)的昵称。他又受赠了一台Eccles厂牌的有蓬车厢,也被冠上了Eccles Cake(葡萄干馅饼)的昵称。所以当时有人开玩笑,将赠送的旅行蓬车说成是“面包卷拖着葡萄干馅饼”。这辆有蓬车之后随着贝登堡一起在欧洲各地旅行。贝登堡也确实影响到青少年的教育改善程度。在贝登堡无私地大力指导统驭之下,童军运动快速成长。到1922年在全球32个国家有100万的童军会员;到1939年正式超越330万人。 2月22日,也就是贝登堡夫妇的共同生日,被定为世界怀念日(童军)或怀念日(女童军),以纪念和庆祝这对世界男女童军领袖的贡献。
妖精狮子
二战之前,童子军就存在了,二战结束以后,童子军也没有销声匿迹贝登堡于1907年在英国南部的白浪岛组织了一次野营。之后他写了一本名为《少年警探》的手册并于1908年出版。正是这本书的指导下,一支童子军很快建立起来了。现在,童子军依然存在童子军的结构:世界童子军总会=>各国童子军总会=>地方童子军会=>童子军团=>小队=>童子军
weiweivivianweiwei
云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广东最早人类活动的地区,也是广东最年轻的地级市,是著名的石都、禅都、六祖故里、龙母故里。在清末至民国期间,有不少云浮人因为各种原因而前往香港发展,当他们有了成就之后,都会情寄桑梓,以各种形式回馈云浮家乡,成为云浮旅港乡贤。那么,比较著名的云浮旅港乡贤都有谁?他们又有哪些值得一提的事迹呢? 第一章:莫贵良 莫贵良(1925——2013),今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夏洞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会长及永远名誉会长、香港肇庆云浮各邑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曾任广东省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广东省工商联合会常委、广东省外商公会顾问名誉副会长、广东省海外联谊会理事、广东省侨联会顾问、广东社团总会名誉会董、云浮侨联会副主席、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名誉顾问、广东工专校友会名誉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董、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理事、愉园体育会名誉会长、港九树胶塑胶鞋业商会会长、莫贵良降雪基金会名誉董事长。 莫贵良青年求学穂市,毕业于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华南理工大学前身),1947年赴港定居,在港从商数十年,先后创办了钜昌行实业有限公司、加拿大莫氏投资有限公司等。1956年,莫贵良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春交会上,应邀签署胶鞋总经销合约,以钜昌行实业有限公司为总部经销国货,为国产轻工产品走向世界市场作出显著贡献。1964年,莫贵良获邀参加工商界回塘头参加东江供水典礼;1965年以后,莫贵良每年与夫人一起获邀参加春节酒会。 莫贵良是香港云浮同乡总会创始人之一,他领头组织筹办、注册,使同乡会创会成功。之后,莫贵良连任三届会长,并被尊为创会会长。同时,莫贵良还领头组织香港肇庆云浮各邑同乡总会,并任永远名誉会长,为云浮、肇庆社团组织作出贡献。莫贵良对家乡感情深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与家乡密切联系,曾向县人民医院赠送一辆汽车。为扩大云浮知名度,莫贵良广泛发挥社交优势,多方邀请知名人士到云浮观光。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李冲曾邀请香港著名商人霍英东访问云浮,霍的访问,不但捐资兴建了英东体育馆,更有名人效应,为提高云浮知名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件事中,莫贵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莫贵良还邀请当时省港澳各界知名人士到云浮观光,为宣传云浮起到了积极作用。 莫贵良是较早为家乡兴学育才、捐资办学的旅港乡贤之一,在家乡先后捐建有莫贵良中学、富朝教学楼、月明教学大楼、安塘中心小学莫爱莲夫人教学楼,并捐出其祖屋莲苑大宅兴办莲苑幼儿园,还与夫人朱雪映捐建云浮中学雪映图书馆;这些捐建项目落成时,他还邀请省港澳知名人士参加庆典,为宣传云浮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莫贵良还为广东省及肇庆地区的建设慷慨捐资。 第二章:黄来 黄来,曾用名黄福来,1936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思劳镇云贡汉坑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主席、同乡总会董事会第六届副会长、第七届会长及第九届香港肇庆云浮各邑同乡总会主席,曾连任三届香港电气工程上回会长,后为永远会长及顾问,并为港九电业总会永远名誉会董。 黄来出身贫苦家庭,只读了几年书,1947年赴港,他勤奋好学,且对机械与电器知识学有专长,为事业成就打下了基础。黄来从1948年开始从业维修马达、碾米机和小型变压器,1954年创办了永兴电器公司。黄来一边从业,一边晚上读夜校学英语,文化的充实,使他的事业不断发展。后来,后来看准塑胶玩具包装,就于1965年创办华达电机制造厂,研制了气动力真空成型机,这不仅是香港首创,而且比美国进口机优越,经过推介,销路十分兴畅。1976年,黄来转为从事电气工程业,再开办永兴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由于黄来在电器业上取得了骄人成绩,1987年他被推选为香港电气工程商会会长,他领导商会维护自身利益,为商会谋福利。当时,香港政府提出法例草案,从事电气工程必须考牌,黄来代表商会向港府建议,应分A、B、C三级,A级只是技术简单的电气工程,只要到工程商户证明有二年工作经验即可,而B、C二级则要严格考牌;港府接纳了黄来的建议。 黄来于1990年加入香港云浮同乡总会,从第四届起被推选为副会长,他热心团结乡亲,乐于助人,和蔼可亲,处事得当,为发展会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受拥戴。黄来情系梓里,热心支持家乡公益事业,为解决行路难,捐资修筑大坑至云初公路,为兴学育才,投资在家乡汉坑建成黄联小学,同时,还先后为兴建云浮中学联谊楼、云浮三中、云安中学、思劳中学蓝好楼及黄来综合楼、冲坑中学黄来教学楼、布贯小学、申浩小学、黄联敬老院、思劳冲坑卫生院、英东体育馆、肇庆体育馆、云安杜鹃花生态园等捐资多达五百多万元,还在云浮工业区投资二千多万元兴建升达气体制造有限公司。 第三章:吴国洸 吴国洸,1928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云城街道城北西塘人,毕业于云浮中学,香港云浮同乡总会创会人之一,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总会第一至第四届董事会主席,曾任云浮归国华侨联合会名誉会长、云浮海外联谊会名誉顾问。 吴国洸于1948年赴港定居,在冯强胶厂工作,1952年胶厂停产,吴国洸加入皇家香港警队,警衔升至警署警长。1975年,吴国洸退休后,即想尽办法与家乡取得联系,为乡亲传讯息,服务乡亲。吴国洸是香港云浮同乡总会创会人之一,他在居港乡亲程振球、莫贵良的晓谕下,广泛联络乡亲,以多种形式组织活动,不辞劳苦地串连发动旅港乡亲们回乡探亲、观光,接待云浮各界人士到港考察,协助乡亲们在乡间解决侨务问题,使多数乡亲深感组织同乡会的必要性,造成一呼百应之势,迅速达到组成同乡会的目的。 吴国洸在同乡总会日常工作中,经常传达家乡讯息,分享家乡发展情况,得到广泛拥戴,连任同乡总会四届董事会主席。吴国洸曾放弃香港多次的高薪聘请,曾在1984年担任广州花园酒店保安训练教官。1987年,同乡总会部分会董与云浮水电局合作,兴办拔萃鞋厂,吴国洸乃合股人之一,被其他各股东推为驻厂总经理,他携眷返回云城,效力于鞋厂的建造及投产工作,他以身作则、艰苦创业、团结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鞋厂业务蒸蒸日上。吴国洸与夫人为家乡的教育、医疗、卫生、敬老等事业捐资四万元及物质一批,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 第四章:李硕芬 李硕芬,1924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河口街道泰安新围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创会名誉顾问,先后任董事会教育部主任、福利部主任、财务部主任、交际部主任,第六至第七届董事会副主席,曾代理同乡总会书记。 李硕芬于1924年出生于香港,后于1930年返回云浮,19473月31日年再次返回香港。李硕芬回港初期,在其兄弟的理发店当理发工,1947年报考皇家香港警察并被录用,警号为633号。1957年,李硕芬调往侦探部工作,至1984年6月退休。无论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退休后,李硕芬一直都是热心帮助乡亲,为在港乡亲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帮助新到港乡亲排期领取身份证,使他们能够在港安居乐业。一些在港乡亲家中办理红、白二事,都喜欢找李硕芬作参谋,李硕芬也乐意为乡亲出谋划策,是在港乡亲心目中名副其实的“二叔”。李硕芬退休后,更致力于为家乡公益事业的建设献计出力,联络各方乡亲,云浮河口敬老院、河口卫生院、河口中学、红光小学等的建设,都离不开李硕芬的多方奔走,为这些项目的建设争取到在港乡亲的支持。同时,李硕芬虽然薪俸微薄,但他平时节衣缩食,在有需要时慷慨解囊,资助家乡架桥筑路等公益事业,据统计,历年来他共捐资达十万多元。 第五章:陈况祥 陈况祥,1930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下白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创会人之一,总会永远名誉主席,总会第一至第七届董事会副会长,兼任第七届董事会主席;1984年起,历任香港肇庆云浮各邑同乡总会副会长、云浮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是香港天康国际有限公司董事。 陈况祥于1930年出生于香港,曾因父患病,举家返回乡下,1947年再次返回香港。陈况祥先后从事过理发、汽车维修、摩托车维修、无线电设计及安装维修等行业,艰苦的岁月和经历,传统势力的压抑,造就了他踏实、深沉、朴素的性格。陈况祥不断努力,先后创办东方金属影印制品厂、天祥电业制品厂、天康国际有限公司、增城新塘石下工艺制品厂等实业,取得了事业上的骄人成就。 香港云浮同乡总会筹办期间,陈况祥积极为同乡总会注册事务多方奔走,劳心劳力;同乡总会成立以后,陈况祥一直热心会务,除经常捐资补充总会经费、支持春节联欢会活动外,还经常回会出席各种会议,参与会务管理和总会组织的各项活动。陈况祥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慷慨捐资,曾为云浮中旅社捐赠旅游车一辆,并且先后为云浮中学、安塘中学、香港云浮同乡总会云浮会址、云浮英东体育馆、云安中学、云安杜鹃花生态园的建设捐资,为家乡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第六章:李林兴 李林兴,1931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桐围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会长,同乡总会董事会第一至第四届副主席、第四届代主席、第五至第六届主席。 李林兴于1949年赴港从事理发职业,经营好彩理发公司。1955年,李林兴参加理发化妆工会;1958年,李林兴在该会当核数员;1969年,李林兴任该会主席,1991年兼任书记,1969年和1979年参加内地活动。李林兴曾主持在伊丽莎白体育馆大兴发型化妆表演及为劳工子弟学校筹款等活动。 李林兴于1981年参与香港云浮同乡总会筹备工作,任筹备委员。同乡总会成立后,李林兴任该会第一至第四届副主席、第五至第六届主席,积极推动会务工作,尤其在维护香港人长远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在董事会或会员大会上发表正确意见。李林兴热心支持家乡建设,先后为兴建安塘中心小学、架设桐围自来水工程捐资,并为支持家乡的敬老、办医、扶贫、救灾等事业不遗余力。 第七章:严昌运 严昌运,1929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思劳镇思劳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名誉主席,同乡总会第一至第三届副主席、第四至第七届副会长,曾任云浮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云城区侨联会名誉会长。 严昌运于1949年以前赴港就读高中,1950年回广州投考南方大学未果,遂回乡执教,1962年重返香港从事建筑搭棚业。1980年,严昌运积极参加香港云浮同乡总会筹备组建工作,被选为第一届总会副主席。严昌运积极协助主席推动会务工作,联络乡亲,组织内地观光、联谊活动,1966年起被选为总会副会长。 严昌运情怀乡梓,为家乡公益事业出钱出力、任劳任怨。思劳中学、冲坑中学、云贡小学、鸡村小学、双华小学、邓发纪念中学、云浮中学、云安中学、云浮第三中学、王明中学、腰古中学、芙蓉小学、布贯小学、黄联敬老院、云浮人民医院、云浮英东体育馆等的建设,都有严昌运的捐资。黄来捐建黄联小学时,严昌运还受黄来委托协调关系、管理工程。严昌运积极参加家乡各项联谊活动,在各社团工作中,积极建言献策,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第八章:李钜 李钜,1926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河口街道冲边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会董,同乡总会董事会第二届总务、第三至第六角副主席、第七届副会长。 李钜自幼在港读小学,日寇沦陷时回乡,1948年回港,从事过理发业,后转从商,做士多生意。1983年,李钜加入同乡总会后,积极参与总会各项活动,是总会的积极分子。李钜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及敬老事业。1990年,李钜以花甲之年,仍然担任初城建校筹委会委员,与初城的在港乡亲走家串户,为初城建校筹集资金,李钜带头捐资一万元;学校建成以后,李钜又发动在港初城乡亲建立了初城学校基金会,作为长期奖教奖学之用。 筹建河口中学和河口敬老院,李钜是筹委会委员,他和冯金、李硕芬一起在港分工负责,向乡亲筹款,他们为了筹建学校、敬老院,不辞劳苦,各方奔走,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不负众望完成了任务。同时,李钜还为初城学校、初城街道、冲边道路、云浮中学、云安中学、英东体育馆的建设慷慨捐资。晚年的李钜,时常会出现在河口各中、小学校,为师生讲授云浮在港乡贤的事迹,勉励师生为家乡建设而努力奋斗,笔者在河口香港海员希望小学、河口中学上学时就曾听过李老先生演讲。 第九章:冯金 冯金,1923年12月生,今云浮市云城区河口街道田心栈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会董,同乡总会第一至第三届福利部主任、第四至第七届副主席。 冯金出身贫苦家庭,只读了几年小学,即作木器学徒,1946年赴港,在港澳之间来往做木器、床板、凳,在太古船坞做木工,又曾做过豆腐、做过地板工程等,后从事装修工程,开设永兴行。业余时间,冯金热心同乡总会联络乡情,专做为乡亲谋福利的工作,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支持会长、主席发展会务工作。 冯金热心支持家乡建设和各项福利事业,尤其是河口筹建中学、敬老院、卫生院,冯金与李钜、李硕芬都担负筹款工作,串联发动乡亲支持,受到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好评。冯金先后为田心小学、河口卫生院、河口中学、河口敬老院、英东体育馆等的建设捐资十万多。冯金不但出钱,而且不辞辛劳,为家乡建设筹集资金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家乡群众的称赞。在云浮市区总会联谊大楼基础建设期间,冯金也不辞辛劳,积极贡献力量。 第十章:陈国添 陈国添,1954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云城街道岔路罗石村人,1996年加入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是该会第六至第七届董事会秘书副主任,曾任云浮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陈国添于1954年生于香港,70年代中学毕业后从事制衣业,80年代创办佳业针车公司。1994年起,陈国添担任议员职务;1999年,在香港分区议会选举中,陈国添以3790得票当选而被媒体传为香港分区议会选举“票王”。由于陈国添工作出色,1997年6月29日,英国查尔斯王子亲手将“英女王荣誉奖章”颁赠给他。陈国添是香港沙田区议会博康村民选议员、沙田区议会发展及房屋委员会主席及青少年暑期活动委员会委员、沙田区博康村泰楼互助委员会主席、沙田区扑灭罪行委员会委员、香港童军总会新界地域营地及产业委员会委员、屋宇署承建商注册事务委员会委员、沙田区体育会名誉会长及副主席。 加入同乡总会以后,陈国添更加热心为乡人服务,关心家乡建设。陈国添积极参加总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捐资支持会务工作,为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第十一章:林正文、谭镜良 林正文,1935年生于香港,今云浮市云城区河口街道扶卓村人。1986年,林正文加入香港云浮同乡总会,任该会第二届董事会康乐部主任、第三届董事会教育部主任、第四届至第七届董事会副主席,曾任云浮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先后担任深水埗大厦业主立案法团委员、民政事务署黄竹坑及赤柱分区委员、赤柱商会主席、黄大仙分区委员、大坑村居民委员会主席、南区灭罪委员会委员。 林正文在学校毕业后,跟父亲做过铁匠,当过机器厂工人和副厂长,曾经营过客运和·货运生意,后来在赤柱等区开设时装和体育用品连锁商店。加入同乡总会以后,林正文满腔热忱,积极为总会的会务发展出钱出力,为家乡公益事业慷慨捐资赠物,如先后为河口敬老院、河口卫生院、云浮天主教堂敬老院、云浮中医院等捐献物资。 谭镜良,1933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布贯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永远名誉顾问,总会第一至第五届副主席、第六至第七届副会长。 谭镜良于1949年赴港读书,曾在其父开设的超然美容院理发,1954年在程振球的振昌公司做文书,曾任宜发证券公司经理,1958年在港工学院读夜校,1964年自营集邮业务,开设友联集邮公司。谭镜良是同乡总会创会会董,1980年同乡总会筹委会成员,是注册小组成员之一,同乡总会成立后在担任副主席和副会长期间,协助主席和会长为发展会务做了大量工作,经常义务为总会处理各项日常事务,任劳任怨。谭镜良热爱家乡,支持家乡建设和各项福利事业,如先后为乡卫生院、安塘中学、布贯小学、布贯公路、云浮体育中心、云浮人民医院、云浮中医院等捐资捐物。 第十二章:程国祥、林嘉 程国祥,1932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河口街道马岗上呈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创会会员,该会永远名誉顾问、第二届董事会教育部副主任、第三至第五届董事会总务副主任、第六至第七届董事会总务主任。 程国祥先赴港从事理发,后开设豪华理发公司,在云浮开设有冠龙理发公司。作为同乡总会创会会员,程国祥支持组建同乡总会,并且从第二届起一直负责总会的总务工作,掌管总会名册、契约及策划各项事务,协助各执行部门办理执行未完成之事宜,特别是在每年的春节联欢活动中,他作为筹办人员,工作上认真细致、大方得体,为会务福利开展作出了贡献。此外,程国祥情寄家乡,先后捐资兴建总会云浮会址、云浮英东体育馆、云浮中学、马岗小学、河口中学、河口敬老院等。 林嘉,1949年8月生于香港,今云浮市云城区南盛镇益南大田头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主席,该会第六至第七届董事会副会长,九龙总商会会员,香港嘉捷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经理、嘉捷洋行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嘉捷旅游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嘉60年代曾在广州读书,70年代在美国半工半读,80年代开始经商,先是回内地收购土特产进行转口贸易,80年代后期成功收购了香港一间电容厂,并创办了香港嘉捷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嘉捷洋行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嘉捷旅游贸易有限公司三家公司,他一直致力发展农业,先后回乡六都、思劳、南盛、等地投资种植麻竹笋,又倡导当地农民使用高效有机肥料;进入21世纪以来,他又着力于林业的发展。大面积推广种植南抗杨,带动农民耕山致富。1993年2月加入同乡总会以后,林嘉模范履行章程,积极参加总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捐助经费支持会务,并为家乡公益事业捐物捐资不遗余力,还牵线引资,大力支持家乡的建设。 第十三章:李焕霞、吴少娟 李焕霞,1949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河口街道初城村人,是香港瑞华制皮厂董事长蔡瑞干的夫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永远名誉顾问,总会第五至第七届副会长,曾任云浮海外联谊会顾问,云浮旅港罗村同乡会副会长。 李焕霞1949年生于香港,英华中学毕业后,从事过护士、教师、文员、会计等职业,期间在红磡理工学院进修秘书商业信札。李焕霞与祖籍南海罗村的香港人蔡瑞干结婚后,一直协助蔡瑞干经营管理瑞华制皮厂的生意,经过夫妻二人齐心合力,生意蒸蒸日上,先后在深圳、恩平投资开设分厂,在东莞开办了胶鞋制品厂,投资在饮食业上,是香港、九龙多家酒楼的股东。1991年加入同乡总会以来,李焕霞时刻关心该会的会务发展,经常联络会董、会员,共商总会发展大计,积极参加总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捐资支持总会,并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先后为总会云浮会址、云城区侨办、云安中学、云城区政协办公楼等捐资,还与其兄李国泉多次为河口敬老院、初城学校捐资,为支持家乡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吴少娟,1934年生,今云浮市云城区云城街道城北西塘村人,香港云浮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主席,总会董事会第一至第三届妇女部主任、第四至第五届副会长。 吴少娟于1959年赴港工作,结婚后随丈夫吴炳(恩平人)经商,1980年与丈夫一起加入香港云浮同乡总会,筹办云浮同乡总会会址时,伉俪同捐二万元,1989年再捐一万元,在会务工作上,她积极参与,大力发展会务。吴少娟热心支持家乡建设和各项福利事业,与丈夫吴炳一起捐资五万多元。 第十四章:陈翰池 陈翰池(1879——1957),又名陈成,今云浮市云城区思劳镇冲坑村人。陈翰池少年家贫,只读了两年书就辍学,16岁到佛山做锯木工人,由于诚实、聪颖、好学,受到老板赏识,当了五年工人后,老板支持他在禄步办起友和桂皮庄,专门经营桂皮生意。在陈翰池的苦心经营下,生意蒸蒸日上,业务不断扩大,先后创办和经营梧州公栈桂皮庄、梧州志成锯木厂、广州泰兴和机械锯木厂、香港志成机械锯木厂、澳门谦源炮竹厂、肇庆新街万和隆日杂商店、粤桂港澳万和隆运运输公司、安达运监公司等实业,成为当时云浮县最有名的实业家。 有所成就后的陈翰池热心家乡公益事业,1938年投资家乡兴修东、西水利工程,解决冲坑一带十一条自然村两千多亩受旱农田的灌溉问题,同年,捐资修建了冲坑至古律的新桥、冲坑往白诸的河伯桥、冲坑通大湾的头播河桥等三座桥,还捐资兴建了思劳往腰古墟途中的金岗岭茶亭。陈翰池更加热心家乡的办学教育事业,1942年为云浮中学捐建教室一间,1943年捐建云浮西山中学(今属阳春)教室一间,捐建腰古蓉华中学教室一间,1946年牵头在家乡冲坑办学,组成建校筹委会和校董会,担任董事长,经三年努力于1948年建成占地十一亩的冲坑学校新校舍(崇学堂),该校有八个教室、一座教室宿舍和一座西式礼堂,全校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陈翰池每年捐献稻谷5000斤作为学校奖学基金,实现学生入学不收费,并向学校捐赠图书一万册。1957年,陈翰池病逝于香港,享寿七十九岁。 第十五章:陈又山 陈又山(1878——1980),字又山,别名瑞山,今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石头地村人。陈又山少年时在县城书院读书,后在广州广雅书院毕业,民国初年任云浮县劝学所所长,1924年至1927年间任国民革命军萧秉良师的旅长。 1929年秋,陈又山获悉土匪围攻安塘红营迳口、抢掠民财,立即在县城借调驻军一个连的兵力,亲自带领围剿土匪,打伤匪徒数十人,枪毙被擒匪首、匪徒十多人。1932年,陈又山创办大兴股份公司,开采南乡大石山的石头,年产两万吨,还铺设运输小铁轨三公里,用手推矿车把石头运至西江黄湾码头上船。1940年初,陈又山牵头组织董事会筹建腰古蓉华中学,学校建成后任名誉校长,同时,与张子才等人组织云中学校新校舍筹建委员会,在春岗山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完全中学。1947年4月,陈又山任重建腰古新江民众医院董事长,重建被日军军机炸毁的医务所、病房、殓房、饭堂、厨房、治疗室等一系列设施,同时在南山河降水口创办实业。陈又山还先后出任县奖学基金会主任、宾兴善善堂董事长和县修志馆馆长等职。1948年夏末秋初,陈又山举家移居香港,在香港元朗青山道创办一个以养鸡为主的农场。1980年,陈又山在香港病逝,享寿一百零三岁。 陈又山之子陈崇范(1908——1998),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抗战期间担任第七战区中将兵站总监,1947年11月21日任少将军衔,同年退役,1948年赴港,经营红水桥农场,1998年在香港病逝,享寿九十一岁。 图源:网络 资料:《云浮同乡总会会志》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