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xingdejimi
一、杨汝梅杨汝梅(1899年8月——1985年9月)男,汉族,河北省磁县人。1920年毕业于铁路管理学校高等科(北京交通大学前身),1921年夏前往美国留学,是学校派往美国得第一批留学生。在美国就读于密歇根大学,主修经济学并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26年攻读哲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1926年底回国后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讲授《会计学》。1927年夏调上海国立暨南大学,任教务长兼《会计学》教授。后历任光华、齐鲁、沪江等大学教授。1949年去香港,1950年在新亚书院先后任系主任、商学院院长及会计长等职。中文大学成立后曾任大学商学院院长及系主任等职。后即转往浸会学院任教并担任商学院院长等职。杨汝梅用英语所著的《商誉及无形资产》(Goodwill and Intangible Assets)一书,成为他的成名之作,蜚声于欧美会计学界。杨氏还是我国最早列入世界名人录的会计学者。该书问世后,受到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先生的重视,后由施仁夫先生译成中文,于1926年列入当时潘序伦主编的《立信会计丛书》出版,并定名为《无形资产论》。无形资产的会计理论以及它的会计处理方法,开始在我国广为传播。会计学中关于商誉和无形资产的研究和实务处理,是一个很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杨汝梅先生的著述和研究,不但在时间上是相当早的,而且对于健全我国工商企业的管理与会计科学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杨汝梅教授是我国公认的著名会计专家之一,对会计理论的造诣精湛,为我国会计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早在1926年就著有《商誉与无行资产论》一书,为美国财经学界所称许,引起当时财经各界的重视,该书直至1978年还作为《现代会计发展》丛书重印发行。杨汝梅教授任教50年,桃李遍及国内外。现在“我国研究会计帐薄学说的人,没有早于杨汝梅的,也没有比杨汝梅更精通于此学说。”---叶开琼 “杨汝梅(众先)是中国会计学者进入世界会计领域,成就达到当时世界水平的第一个人。”---李宝震二、顾准 1915年7月1日生于上海,1927年在黄炎培所办中华职业学校毕业后,进入潘序伦的立信会计事务所当练习生,随后通过自学,逐步掌握了会计学。16岁时,初次走上讲台,却被学生轰下了台。一年之后,再次上台,才站住了脚。1934年,他完成了第一部会计学著作《银行会计》,为国内第一本银行会计教材。以后,陆续出版的有《初级商业簿记教科书》、《簿记初阶》、《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中华银行会计制度》、《所得税原理与实务》、《中华政府会计制度》等。三、潘序伦潘序伦(1893-1985),因兄弟辈中排行第四,故又名秩五,宜兴丁蜀镇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国内外颇负盛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被国外会计界誉为中国会计之父。他14岁时,父亲去世,得长兄伯彦(古文学家)的教益很多。序伦12岁前读私垫,后入蜀山小学,毕业后,考进上海浦东中学,经常考第一名,颇得校长黄炎培的赏识。当他15岁将要毕业前夕,因抗议某教师而举行的交白卷风潮,被开除学籍。之后,转入常州府中学堂,毕业后,进南京政法大学,不到两年,学校因故被勒令停办。不久,他考进了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无线电收发班,毕业后被分派到海军某舰上任准尉无线电收发报员,可他无意久留,退出军籍,辞去职务。后来,曾到南京造币厂当过翻译员,又回到家乡做中小学教员,他立志出国留学,得到黄炎培的支持,进入圣约翰大学。1921年毕业,得到文学士学位,同年学校保送,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商业管理学院,选学了会计学科,因而奠定了一生从事会计学研究的基础。他在哈佛大学,勤奋苦读,放弃了假日休息与游览娱乐,经常是一只面包一杯开水充饥,争分夺秒地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从宿舍到教室、到图书馆,终日只是与书为伴,终于在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翌年,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博士学位。1924年,潘序伦学成回国,任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会计主任等职。1927年,创办了潘序伦会计事务所,并编译出版会计丛书和创办会计学校。他从实践中深深感到开展会计师业务,首先要取信于社会,因之取《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句,将潘序伦会计事务所改名为立信会计事务所。1927年,他先举办簿记训练班,因学生人数大增,为适应需要,后又创办了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立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主要著作:《立信会计丛书》《苏联会计述要》《国营会计概要》《新编立信会计丛书》《成本会计》《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公司登记规则》《公司会计》《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国营企业会计概要》《基本会计学西方会计》《基本会计学》《会计学》《审计学》《所得税原理及实务》《通用簿记教程》《政府会计》经典名言: 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四、谢霖谢霖 (1885-1969年) (字霖甫),教授,江苏武进人,男。我国会计界先驱,知名会计学者,我国会计师制度的创始人,会计改革实干家和会计教育家,中国的第一位注册会计师,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创办者,中国会计改革的先驱中国会计师制度的拓荒者。少年东渡日本,攻读明治大学商科,1909在毕业获商学士学位。回国后,应试经济特科,清政府收入商科举人学衙。因才华过人,深受当局重视,先后派任大清银行(即后中国银行)总司帐,交通银行总会计,四川总督署文案委员,四川劝业道商务科长等职。在任商务科长时,即举办商务传习所,自任所长讲授复式会计,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新式会计人才。由当时教育家胡元聘为两湖明德大学教授,讲授复式会计,著有《薄记学》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先于《银行会计学》),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记帐的著作,对学生启迪很大。谢霖教授以“母实业而父教育”的宗旨,在担任各种职务的同时,十分重视会计教育。他在热心教育事业,建立会计师制度,改革会计制度,设立会计师事务所和传播会计知识等方面,为我国会计科学发展和会计工作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1912年总结两行会计改革实践,加以系统化、规范化,编著了《实用银行会计》一书(商务印书馆出版),并为小商店设计了《改良中式帐》,著有专辑,使小商店在结帐、纳税时具有规范的数据。他在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改革会计一举成功,震动了经济界,全国工商企业争相效法,使我国由传统的单式记帐向科学的复式记帐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并为借贷复式记帐法在我国的运用打下了坚实基础。谢霖于1918年6月上书旧农商、财政两部,建议设立“中国会计师制度”。农商部是当时北洋政府主管全国工、农商业经济的部门,认为谢的申请“有利商民”,很快同意,并委托谢霖起草了《会计师暂行章程》10条。《章程》规定:凡中国人民年满30以上、大学经济学科毕业主修会计的,或曾在资本50万元的银行或公司任主要会计人员5年以上的,经农商部批准,即给予会计师证书,准其开业,办理会计的组织、查核、整理、证明、鉴定、和解等事务。于同年9月7日(也有资料说为9月6日)公布试行。同时向他颁发了第一号会计师证书,是中国第一个会计师。也曾被孙中山大总统聘为孙中山陆海大元帅府的会计长。191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去北京大学讲授新会计,后又任教于上海商学院、光华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商学院、铭贤学院等。五、徐永祚 徐永祚(1893—1961)又名玉书。金石墩(今属祝场乡)人。先后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和上海神州大学。曾任上海《银行周报》编辑、主编,上海银行公会书记长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会计科长。他经济知识渊博,会计业务精通。民国12年(1923)在上海设立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后改名昌明会计事务所),并举办会计培训班,普及新式簿记知识。当时尚流行中式簿记,他编著《改良中式簿记》一书,出版后颇受工商企业欢迎,纷纷采用。又主编《会计杂志》,经常介绍国内外财会管理的理论和经验。在30多年的会计师活动中,对提高工商业财务会计管理水平起了相当作用,被公认为名会计师。
人大菲菲
党内竞选制是指:我国在政府各级领导人的选用中以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条件下,为了引进竞争机制可以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允许出现两个派别,由这两个派别依法在社会的监督下推选出各自的候选人参加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选举,而选民只能从这两个候选人中选举产生领导人。这样的竞选制度就叫做党内竞选制。党内竞选制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需要。一、党内竞选制产生的原因1、 党内竞选制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政治体制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制度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体现为经济的飞速发展,所以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政治制度去适应它。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治制度是最先进的政治制度,这样的政治制度完全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东西,所以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政治体制必须不断革新。那就是说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同时进行,政治体制因经济体制改革而被动进行改革。政治体制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当人们认识到现有的某项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他们才会制定出新的制度来代替它。人们认识问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思考、去实践、去论证,大量事实证明政治上的竞选制度可以促进政治家们加强实践考察,提高认识水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政治家们为了在竞选中获胜,他们必须不断地研究社会、不断地探索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领导水平,从而使政治体制适应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2、 党内竞选制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伟大的事业,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共产党用最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用最先进的思想领导国家,用最先进的政治体制治理国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在她更能促进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即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引进了竞争机制,事实证明它的引入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是一种先进的制度。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我们也可以引进竞争机制,使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更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3、 党内竞选制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需要。党内竞选制这一政治制度的目的是:在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选用中引入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通过竞争使有能力同志走上领导岗位,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开放而有生机的用人制度;通过公开竞选,增加民主,提高社会监督能力,提高用人上的透明度。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要求党要始终保持先进、保持纯洁、永远有生机。而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国共产党也应该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就应该在党内存在合理科学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让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公开的竞争让黑暗的东西无处藏身,让党在竞争中更加强大。4、党内竞选制是廉政建设的需要。党内竞选制是反腐倡廉的需要。权力是腐败的条件,缺少监督或不受监督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选举制权力主要来自于竞选中选民的投票和授权,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再只是掌权者的一句口号,而成了授权者对掌权者的客观要求。而且各个派别为了在竞选中获胜会从正面、侧面全方位对候选人进行考察,选择最有竞争力的候选人。同时积极主动地监督对方候选人的一言一行。选民也会反复选择,挑选出尽可能优秀的管理者。竞选演说、施政纲领,不仅是选民今后监督、评价管理者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对管理者的选择,也代表了选民对未来施政方针、管理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了选民的集体智慧,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而任期制对掌权者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个人独裁。老百姓心中有杆称。那些想通过追求权力攫取财富的人,很难通过竞选走上权力的宝座。竞选中,竞选者的个人形象、个人品德对选民的情绪、亲疏、投票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新闻媒界经过记者的调查采访,又能把竞选者的个人性格、爱好、政见、品德、习惯、经历、甚至竞选者的家庭、婚姻,都向选民们披露得清清楚楚。在充分的舆论监督面前,竞选者几乎很难对自己进行伪装,或对选民进行隐满。上任后,由于任期制和罢免程序的约束,掌权者也很难胡作非为。一旦贪污腐化,头上的乌纱帽就有不保之虑。二、党内竞选制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中国近代革命史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八年的革命斗争带领中国人民解放了自己,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富民强国的经济大发展道路。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已经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制定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才能应对各种挑战,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我国发展到今天,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在政治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我国特殊的国情是任何政党都无法代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所以我国的竞选制度只能是共产党内的竞选。三、党内竞选制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多党合作制、政治协商制等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使其他各党派以及社会团体、无党派人士也可以参政议政,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采用党内竞选制后,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仍然是我国政治制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仍然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因为采用党内竞选制后我国仍然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其他各党派仍然是参政党。四、党内竞选制的好处。引入党内竞选制不是要搞党内斗争,更不是要分裂党,党仍然要讲团结。党内的两个派别虽然是竞争对手,一些政见肯定不同,在竞选中彼此还要接露对方的弱点和阴暗面。但是她们都信仰马列主义,她们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要采用党内竞选制,而且引入竞选制度有许多优越性如:1、有助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建立选举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民选择其政治领导人的过程规范化、制度化。一方面候选者为了当选,必须对其执政的政策与行为负责,并向选民说明自己的成就和对未来的设想,以取得选民的支持,从而当选。这为民众监督、控制当政者的政策与行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和可能性。另一方面,选民可以通过选举,在一定期限后更换执政者,使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致长期持续地被某个政治群体所把持,从而可能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和垄断,避免出现专制与暴政。这显然有助于提高国家政治生活中民主的程度与水平。2、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素质。民主政治制度的维护、发展和完善,国家政治生活中民主程度与水平的提高,需要有具备相应政治素质的民众为基础,选举制度在提高人民政治素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选民通过参与选举,有可能提高选民的参与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及提高选民参与政治活动能力,同时也使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更加巩固和坚实。3、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选举制度的正常运作,为各种政治人物争取执政,提供了公平、公正竞争的机会,即或在一次选举中失利,由于定期选举的存在,还可以继续进行努力以求获得下次选举的胜利。选举制度形成使政治权力交替能以和平方式进行,使那些认同现行体制的各种政治人物,不至于轻易地走向极端,采用暴力手段,从而避免出现严重的社会动荡,使社会能保持一定的政治秩序,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五、竞选的注意事项和程序在我国推行选举制,应以社会稳定为前提,我国是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稳定永远压倒一切。我们在竞选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为了防止政局动荡。我认为我国采用党内竞选制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因为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一直是执政党,有政治领导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领导中已经走向了成熟,驾驭局势的能力强,只要中共不到台局势一定能稳。另外在竞选制的推行中我认为要从基层开始,一步一步向中央推进。在基层可以先搞试点然后再推广,这样,我们就有一个足够长的适应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同时也让选民和候选人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让他们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积极的参与选举、支持选举,让选举制度逐步深入人心。从而使我国的政治体制能实现软着陆。竞选中的具体程序我认为应该是:第一阶段,候选人的提名阶段。党内两个派别分别推出自己的候选人,组建竞选班子。第二个阶段,竞选。各候选人提出自己的施政纲领,公开候选人自身情况等来宣传自己。第三阶段,选举。由选民从两个候选人中投票选出一个政府领导人。总之,我认为引入竞选制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种种弊端都可以通过竞选制度来克服。竞选制度的许多好处还可以大大促进社会的进步,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政治素质,对经济的发展也是有利的。政治体制中引入竞选制度也是我国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得到提高的重要标志。虽然竞选制度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总体上看利大于弊。所以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国的竞选制比资本主义国家的竞选制搞的将更好,竞选制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可以搞竞选。有0人推荐 阅读(18)| 评论(1)| 引用(0) |举报最近读者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sodyna 竞选制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可以搞竞选评论点击登录|昵称:取消 验证码:换一张《反低俗,文明上网通告》1分钟前1238我觉的这个方法好,既无产阶级专政,又可以让百姓自己选择管理者,不再依耐管理者的良心而用制度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单靠统治者的良心你能保证他每个人每代人都对你好吗?光喊几句空话不打欠条谁信你?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