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淘7011
内容摘要:实证管理会计研究已成为现代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重要手段。我国实证管理会计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看,实证研究比规范研究在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更具有理论价值。
关键词:管理会计 实证研究 规范研究 实地研究 案例研究
开展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意义
首先,实证研究是管理会计研究目的得以实现的方法和途径。管理会计理论是研究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进行反复认识后而形成的,在这一认识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上客观会计环境又在不断地变化,形成的理论是否正确,需要对其进行验证以确定是肯定或否定。实证法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手段。
其次,实证研究是摆脱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研究危机的有力手段。实证法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是推动管理会计研究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同时,实证法还是一种预测客观现象的方法,管理会计中大量的预测、决策问题都可以采用实证法来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才有可能给陷入理论脱离实际困境中的管理会计研究重新注入生机和活力。
再次,要提高我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就必须提高管理会计研究水平。管理会计的本质和职能,要求其必须在现实环境条件下解决实际问题。这使得现代管理会计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或差距的一个根本性症结。然而,“脱节”与“差距”在某种意义上正构成了管理会计发展的一种动因,关键在于如何连接脱节、弥补差距,使动因转化为动力。在这个方面,实证研究是一种最有效的研究方式。
最后,从管理会计的学科特征来看,管理会计既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时具有显著的灵活性,实证研究能充分体现这些特点,它的研究结果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它给实践者提供的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展示的是变化多端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与规范管理会计研究比较分析
实证会计研究就是通过分析、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寻找其发生的原因,以预测会计实务的一种会计研究方法。它区别于规范会计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关注事物是如何进行的,而不是关注事物应该如何进行;不是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是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侧重于对命题进行证伪;它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排除研究者的个人价值判断,以经验数据和数理统计分析来证伪理论命题或假说。而规范会计研究则运用演绎法兼用归纳法,主导思想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围绕经济政策行为的经济后果进行逻辑推理,提出政策,制定依据标准。
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都具有自身所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在运用时应该相互依赖、互相渗透。规范会计研究的大前提要接受、依赖实证会计研究来进行经验检验,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分析要依赖规范会计研究。
然而,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在研究中的侧重点不同。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看,实证研究比规范研究在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更具有理论价值。鉴于管理会计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显著的灵活性,因此,实证研究相比规范研究而言,在管理会计领域更有用武之地。但是,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经济计量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且经济计量学方法基本上属于“线性分析”的范畴,而实际中对一些管理会计系统变量关系的“线性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再加上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管理会计系统中社会人文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降低,甚至消失。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现实需要,更好地解决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提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方法主张到企业组织的实地去观察了解实际的管理系统是如何运行的、管理会计技术在实际系统中又是如何使用的,旨在弥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间距。“案例研究”则是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和有关分析结果,并以此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和管理会计教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从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实证会计研究者正是立足于许多不容辩驳的经验事实,有理有据地证伪了传统规范会计理论的一些主观臆断成分,从而推动了实证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实证管理会计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管理体制问题。主要反映在企业缺乏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因此虽然我国产生了一些运用管理会计方法的成功案例,但也难以将这些成功经验推广,这就进一步缩小了实证研究所赖于存在的组织场所的范围。
研究体制的问题。缺少专项经费,即使有项目,其经费来源也极其有限,用于规范研究尚能维持,如开展有效的实证会计研究则远远不够。另外会计研究工作者大多是非专职研究人员,不能全身心的投入,难以得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证会计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的素质制约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实证管理会计研究者从认识论上(如实证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和技术层面上(如掌握了从事实证研究的各种技巧,受到足够的训练等)都还没有为进行更高水平的实证研究做好准备。
资料取得问题。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上看,我国应用管理会计的资料主要是以实务人员为主介绍基本情况的较多,许多真实情况难以通过具体的数据反映出来,更缺少全面、连续、系统的资料汇集,这就导致研究限于就数论事,表象的东西多,只能采取推测得出结论,而且资料的时效性也存在问题。
研究方式方法问题。目前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以学术界为主,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虽然学术界具有理论研究的特长,但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面谈更是难以安排,而且花费较高,研究资金个人很难承担。虽然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但问卷回收率甚低,另外问卷的可信度也难以保证,从而难以保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另外,目前我国对企业的实证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大多参考国外已有的数学模型,换成国内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但由于忽视了国内企业的具体情况,因此得出结论的可信程度就值得怀疑。如何恰当地移植和借鉴国外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经验与方法,也是我国管理会计学者面临的新课题。
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传统实证会计观认为实证研究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或阶段——用来提供一个基本体系,对现实会计实务本身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经验实证是指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进行经验检验的过程。对于经验实践和理论结论相符合的部分,就应该当作正确的理论加以运用,直到被经验证伪为止,而对于被经验直接所证伪的理论结论,就必须逐渐修改原有的理论假设,再次进行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一般也应分为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两个部分。但由于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无论是发展管理会计理论,还是解决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和差距问题,都应采取先经验实证后理论实证的过程。首先,通过重点对企业组织实际情况的调查,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并写出案例研究报告与分析结论,再将具有价值的.技术与方法在实践中推广使用。然后,随着管理会计方法的成熟与时代环境的需要,实证研究应从典型的经验方法向更加严格的理论实证方法过度,不仅进行解释、分析与应用,而且涉及检验与预测。只有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才能够了解和把握时代环境需要哪些理论与方法,才能够明确企业等组织所实际关心的问题与现实遭遇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办法并作出理论概括,由此形成用于普遍指导实践的理论方具有价值。
需要明确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检验标准实质是以企业利益为导向并由此制约的企业需求为标准。因此,在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中应以企业需求确立的课题为出发点,这既是形成管理会计理论的最终归宿,也是开展实证管理会计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大量开展实地研究(FieldStudy)和案例研究(CaseStudy)。尽管这样做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证实和证伪什么,但是却可以力求对管理会计实务和管理会计现象的本质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作出恰当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实地研究与案例研究将是我国未来开展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是管理会计研究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实证研究之中应有效运用数学方法、模型开展量化研究。有的同志对提倡应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进行研究持否定态度,并对国外会计文献中充斥着数学表示担忧和不理解。但实际上,数学方法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应用有其必要性,具体体现在实证研究没有量化分析是不科学的,而数学方法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运用数学方法,一方面便于从现有的理论中演绎出新的理论,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另一方面,有助于暴露出会计研究中的错误,以便加以匡正。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中数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当然,主张有效运用数学方法并不是主张走极端。
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合作。实证管理会计研究需要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密切配合与相互协调,实务界离开了学术界的协调,其经验往往停留在基本情况介绍的范围内,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无法在大范围内推广与应用;而学术界离开了实务界的支持,仅靠问卷调查难免出现空洞、脱离实际的现象。而合作的效果要受政府行为的导向性、研究内容和方法与企业实践的紧密性、企业与研究者合作的自愿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这方面问题已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建立应用管理会计协调机构。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尽管中国会计学会在1999年成立了“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并作了许多实质性工作,但基本上还是局限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上,在成果转换与实务应用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这样的组织从数量上还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要。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加强会计实务界与学术界的协调和配合,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管理会计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实质性地推动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
参考资料:
1.冯巧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英)布拉米奇,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潘飞,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地球是个圆曲奇
艰难的使命从理论研究方面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主要属于规范研究。不同成本服务于不同目的这一指导思想和新古典经济学(如信息经济学、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引人,为规范研究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领域。七十年代以来,一大批学者使用经验分析和模拟方法对简单和复杂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发现简单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有时可能是对信息成本效益的最佳反应,从而证实了管理会计实务使用常规技术方法的合理性 (如投资回收期法在企业投资决策中使用最为广泛,而折现的现金流量法使用却不多)。这导致了管理会计研究人员开始注重解释观察到的管理会计实践,管理会计实证研究的倾向开始抬头。当代管理会计研究人员使用作业研究、概率论、统计、经济学理论中的定量技术作为分析工具,主要在简化的生产环境中研究复杂的信息和订约问题,而对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管理的信息需要的研究则不多。在新制造环境下,管理现代化的实践和发展,早已领先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由于企业对环境变迁的反应除了引进新的组织形式和产品生产技术之外,也可能引进新的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研究人员还应深入企业组织现场进行实地研究来归纳和总结这些新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实地研究的倡导者针对实际作业或过程,通过直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获取研究数据,从而能够得到真实和精确的研究结果。正是由于实地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弥补理论和实践的间距,保证理论的创造性和指导实践的生命力,这种研究方法已成为当代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向。从实务改进方向来看,新制造环境下,企业侧重于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统,并以新观念和技术弥补传统技术方法之不足。发展和完善这种新观念和技术,正是成本管理会计今后改进的方向。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统,仍然沿袭二十世纪早期以投资报酬率(R0I)指标为基础的管理控制系统,偏重短期财务业绩,而忽视长期和非财务量度的业绩表示。这种管理控制系统对经理人采取有效行为以增加企业实际的经济价值的激励能力,较之早期下降很多,甚至还会反向地激励经理人采取牺牲企业长远竞争能力的行为。我们注意到,由于全球范围内激烈的竞争,短期财务业绩的更大压力,机会主义行为的更大空间,职业经理在企业间的频繁更迭,以会计数字为基础的红利计划的广泛使用,导致企业经理进行财务、会计方面的盈余管理的情形十分普遍。靠非生产性、非增值性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最具破坏性的后果,可能就是影响企业的长期竞争地位。如减少产品和流程开发、质量改善、顾客联系、人力资源、技术更新等方面的支出后,企业从长期来看将处于不利的地位。而通货膨胀对ROI计量的扭曲,更使以ROI为基础的管理控制系统对增加企业经济价值的相关和有用性受到质疑。望采纳点赞。
wangjue0512
实证研究方法在西方管理会计研究中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从技术性的层面上对管理会计中实证研究的方法结构进行了中肯的分析(王光远和贺颖奇,1997)。近几年来,我国也出现了理论研究者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企业成功的管理会计案例进行归纳和理论总结的实例。实证研究方法在管理会计研究中目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管理会计研究中对实证研究方法的采用还只是处在一个相当稚嫩的阶段。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1)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就叫观察法。(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2)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分为有组织与无组织谈话两种。须注意:一是目标明确。二是讲究方式。三是注意利用“居家优势”。四是尽量做到言简意赅。)(3)测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心理特点的方法。(问卷测试,操作测验和投射测验)(4)个案法: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方法称为个案法(个案研究)。(5)实验法:研究者在严密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试者一定的刺激以引发其某种心理反应,并加以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