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样的胖子
从古代到农耕社会,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强,经济管理要求的提高,对于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开始有清晰的记录和要求,这就是会计的起源。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迹可寻,如中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刻符记字,古埃及的法老制度下的官厅会计等。我国“会计“命名源于西周,最早见于《周礼》。世界上第一本复式簿记著作是意大利的卢卡.帕乔利所著的《数学大全》,该书于1494年11月10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出版。卢卡.帕乔利因此被誉为"近代会计之父"、"近代会计的奠基人"。世界上第一所会计学校是1581年在意大利创立的威尼斯会计学院。也是最早的会计师组织。
恶魔漫步
“会计”一词人人皆知,它是监督和管理财务工作的代称,而今,也用“会计”称谓做此类工作的人。“会计”的历史颇久,古已有之。据记载,我国从周代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亦即,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再追溯根源考查一下,相传“会计”一词是大禹留下来的。今日浙江省的绍兴、嵊县、诸暨、东阳等地之间有座山,古代曾叫做“苗山”。大禹晚年时,在苗山自此改名“会稽山”了,至今仍沿用此名。“会稽”即“会计稽核”之意,故此词是大禹发明,并且流传下来的。古书中多处都有使用“会计”一词:《孟子》中有“会计当而已矣”记载;《战国策》有冯谖为“孟尝君市议”故事,孟尝君想派员去薛邑替他取债款,他问他的门下,“谁习计会?”古代的“计会”就是如今的“会计”,冯谖立即站出来,自荐为孟尝君做会计。汉代把周朝的会计官职又作发展,设立了管理这些会计事务的官职了,也许这就是最早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财政司呢!-------------------------------------------------我们老师讲的是:最早是由日本翻译的英文(accountant)然后,又由清朝第一位会计师谢林由日文翻译成会计的
矩阵时差
08年下半年最新版书中这样下定义:什么是会计?一种通俗的说法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我国古代“会计”一词产生于西周,其基本含义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和的核算,通过日积月累到岁终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这时“会计”主要指对收支活动的记录、计量、考察和监督。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对“会计”两字的解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进一步说明会计既要进行分别核算,又要进行综合、系统的核算。
信息全无
“会计”命名起源于西周,已为我国著名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研究证实,西周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会计的起源提供了客观条件。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无论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以及经济制度的建设都是前所未有的。西周王朝较之以前的朝代都要更注重对各经济部门的严格控制,并注重其中的财政与会计工作,以至推动了官厅会计的发展。《周礼》中记载了许多财务会计的行为和标准,如《周礼·大宰》中记“会其什伍而教之道艺。月终则会其稍食,岁终则会其行事”。意思是:将宫中各官府官员的子弟按照军队的编制形式组织起米,教给他们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每月终了统计所发月俸,年终时要统计一年所办的事情。“会”与“计”连用成为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深刻意义和影响的专业名词,在西周时代它用以表示中国人最初对会计基本概念的认识,以及这一概念的最初含义。“会计”两字的连用,形成专有名词,其含义在西周有关的典章制度中体现出来,最早见于《周礼》。《周礼》中把主管会计的官员称为“司会”,会计的功能在书中有详尽的阐述。到了战国时代,《孟子》中又记录有孔子对会计的评述。汉代《说文》中称“会,合也”。“计,会也,算也”。清代数学家焦循对“会计”予以了更详细的注释:“会,大计也。然则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周礼》称:司会掌邦国会计之法度“以参到考成,以月要考成,以岁会考成。”日成为一旬之会计记录,是在每一日会计记录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总合性质的会计记录,凡一日之计,由每笔账目核算而成,表现为“零星算之”,故为“计”;凡一旬之会计记录,由十日账目总合而成,故称之为“会”。“月要”核算,时间单元为l个月,自然是在每旬核算的基础上产生的,故相对而言,月要为总合算之,日成是零星算之,依此类推,岁会为总合算之,月要则为零星算之。《周礼》中称:“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意为每3年要进行一次总的会计,所以,相对3年一次的总计而言,“岁会”又体现为零星算之了。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