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5

晴朗天空85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元佑会计录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穿跑鞋的公主

已采纳

生平介绍1027年(仁宗天圣五年),李常生于南康军建昌(今永修)磨刀。警悟好学,文思敏捷。与孙觉后来都师事吕正献公;少年时与弟李布(公南)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僧舍(白石庵、白石山房、李氏山房、尚书山房、公择山房、白石书院是同名)读书,藏书万卷。成年,取表字公择;1049年(仁宗皇祐元年),三月中进士。将藏书9000卷捐献,成立第一家私人图书馆。苏轼35年后写《李氏山房藏书记》、《白石山房》诗;后任江州判官、蕲州与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向朝廷推荐李常,李常谦让给好友刘琦。杨深受感动,将二人一起推荐;1068年(神宗熙宁元年),任右正言、知谏院、秘阁校理。按林语堂《苏东坡传》里面描述,李常为苏轼至交、诗友,形象‘矮胖’;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任李常做‘权三司制置条例司’,李常拒绝。三月丙申,孙觉、吕公着、张戬、程颢、李常上疏极言新法,反对‘青苗法’。李常被封还诏书,坐罢职,守本官,落籍为“秘阁校理”。不久右正言孙觉、御史中丞吕公著、赵抃、程颢、张戬、王子韶罢官外放。四月壬午,右正言李常被贬通判滑州;1071年(神宗熙宁四年),复职为鄂州守;1074年(神宗熙宁七年),调湖州太守。筑‘六客堂’,六客集会,集‘六客诗’、‘六客堂词’;1076年2月(神宗熙宁9年),转齐州太守,灭除多年盗患,兴水利,赈百姓。苏辙在他手下任事一年左右。非常敬重李常,赠诗歌几十篇。1079年后李常又转调淮西提点刑狱等职务。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任太常少卿、礼部侍郎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吏部尚书,提拔苏轼受阻;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哲宗立,进户部尚书’,司马光坚决支持李常,认为任用李常掌管财政,可以让天下人知道国家不在急于征利。任职直到1088年。本年司马光薨。1087年10月奏请设立泉州、密州等地市舶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缘起。1088年(哲宗元祐三年),编成中国第一部全面的财政会计学专著《元佑会计录》。升御史中臣、加龙图阁直学士。1089年(哲宗元祐四年),“五月癸酉,诏自今侍读以三人为额,李常兼侍读”。“中丞李常、侍御史盛陶坐不论蔡确,改官”。改任‘兵部尚书’,李常坚辞,改任邓州知府。1090年(哲宗元祐五年),贬成都知府,道陕西闤乡县,2月初2日暴病卒。

元佑会计录

144 评论(13)

笔岸四叶草

同安主簿卸任二十三年后,在朝廷的执意要求下,朱熹无奈出任南康知军,这是他第一次担任地方主官。朱熹在任上宽民力、敦风俗、砥士风,留下了诸多鲜为人知却足以称道的政事。淳熙五年(1178年),史浩再次出任宰相,急于进贤,下定决心起用朱熹。      史浩,明州(今浙江宁波)人,生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进士。宋高宗决定立嗣时,史浩为王府教授,为赵昚立为太子提供了帮助。宋孝宗(赵昚)即位后,史浩积极支持为岳飞平反昭雪,不久升任参知政事。隆兴元年(1163年),担任尚书右仆射(右相)。时张浚等主张北伐,史浩等主守。宋孝宗直接下御札命令张浚北伐,史浩认为军事决策绕开宰相、还要宰相何用,为维护宰相权威,遂辞官而去。淳熙五年(1178年),史浩复任尚书右仆射。史浩、史弥远、史嵩之祖孙三代拜相,史氏家族在南宋是显赫家族。 史浩以喜荐人才而著称,有人向他建议,说朱熹性格刚烈,不宜在朝为官,宜放外任。史浩接受建议,于八月命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宋代最基本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域为州和府,直辖于中央,在州与府之外,在重要军事区域设置“军”。宋代军将分开,军队由文官管理,将不带兵,只有战时领兵出战,这应是宋代军队战斗力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军在北宋初期均为县级,北宋中期军有了州级与县级的区别,至北宋末期县级军全部与县进行整合,南宋的军都是与州同级的。 军的最高长官为知军,全称为“权知军事”,意谓暂时主持地方军队。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就是不但管地方军队,还管民政事务。南康军位于江西,下辖星子(今庐山市)、都昌、建昌(今永修、安义二县)三县,军治在星子县。 朱熹无意仕途,上状辞免。九月,朝廷不接受朱熹辞免请求,命其便道赴任。十月,朱熹上状请求奉祠。十一月,朝廷再下命令,不同意朱熹请祠,着其迳直赴任。十二月,朝廷再下公文催促朱熹上任。 淳熙六年(1178年)正月底,在朝廷的催促下,朱熹无奈起程赴任。在赴任前,朱熹再上状请祠。也就在朱熹出发不久,朝廷另一道催促文书,又送上朱熹五夫家门。 朱熹在路上还幻想朝廷会收回成命,二月四日抵达铅山县时,入住崇寿寺,等待朝廷对他请祠的回复。陆九渊闻讯,赶来相会,两人潜心探研理学。十四日,在崇寿寺朱熹又上状请祠。 三月,朝廷再下文催促朱熹赴任。这时,好友张栻、吕祖谦也写信给朱熹,劝朱熹赴任南康。在朋友的规劝下,朱熹才有出意,于三月二十九日抵达星子县。 此时,朱熹离他上次出任同安主簿已过去23年。南康知军是朱熹第一次出任的地方主官,这时朱熹已经50岁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朱熹到任后,立即颁发《知南康军榜文》,下了三条政令:一是广为访求民间利病;二是令长者教导训戒子弟;三是劝民遣送子弟入学。这三条政令,被归结为“宽民力,敦风俗,砥士风”。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上任后最关心的还是教育问题。朱熹每五日到访一次学宫,为生员上课,并乐此不疲。在朱熹的影响下,当地“士风翕然丕变”。 朱熹把传播儒教作为重要职责,在南康建立濂溪先生祠,以程颢、程颐配享。 濂溪先生既周敦颐,曾于熙宁二年(1069年)知南康军,极喜境内庐山。熙宁五年(1072年),辞官归隐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将门前小溪命名为“濂溪”,还将母亲的坟墓迁葬居所附近。熙宁六年(1073年),病逝于濂溪书堂,终年五十七岁。 九江市为纪念周敦颐,修建了濂溪墓,设立了周敦颐纪念馆,开建了濂溪公园,还将下辖的一个区命名为濂溪区。 可见当时朱熹在南康军立濂溪先生祠,是无可厚非的。朱熹还注重乡土教育,建立了五贤堂,祭祀陶渊明、刘涣、刘恕、李常、陈瓘。 陶渊明就不用介绍了。刘涣、刘恕是父子。刘涣以高风亮节著称,辞官隐居庐山30年,苏轼、苏辙、黄庭坚、曾巩等,均以尊长事刘涣,欧阳修曾作《庐山高》一诗称颂刘涣。刘恕精研史学,是《资治通鉴》的副主编。为当好这个副主编,他尽职尽责,四处收书抄书,因风湿右手全废,仍修书不辍,估计用左手写字,也致眼睛患疾,估计是高度近视。 李常,生于南康军建昌(今永修),皇祐元年(1049年)中进士后,将藏书9000卷捐献,成立第一家私人图书馆;奏请设立泉州市舶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推动者;编成中国第一部财会学专著《元佑会计录》。是苏轼的知交好友,曾担任过苏辙的上司,是黄庭坚的舅舅。 陈瓘,号了斋,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以谏斥蔡京、蔡卞、章惇等而著称,晚年定居庐山。 将历史剥丝去茧,会发现历史很有意思。朱熹在南康建五贤堂,与在同安建苏颂祠、赵鼎祠,如出一辙。淳熙六年(1178年)夏,真正考验朱熹执政水平的时候来了。这一年,是大旱之年,旱情从七月一直持续到十一月。 面对灾情,朱熹多次召集星子、都昌、建昌三县官员,谋议救荒政策,全力救灾。先后发出救灾榜文40道,划出官钱3万贯,买米赈灾。并动员社会贤达,开仓放粜,共克时艰。放言对赈灾有功人员,将上表朝廷,推恩行赏。 同时,朱熹积极上奏朝廷,申报灾情,请求免除所辖三县的税钱,一共上了14道奏折。朝廷给予回应,免除全军苗米4.7万石。朱熹还向友邻州、县求援,得钱3万贯,大米1万石。在下辖三县办济粮所35所,设场赈灾,共济灾民21.79万人。 朱熹还采取“以工换赈”办法,向上乞钱米修建南康石堤,既解决众多灾民吃饭问题,又使过往船只有了安全的避风港湾。后人为纪念朱熹,将堤命名为“紫阳堤”。 在这场赈灾行动中,朱熹的领导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淳熙七年(1179年),有感于去年灾情,朱熹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二月春播时节,朱熹颁发了《劝农文》,要求对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方法,切合当地实际。 中国以农立国,历朝历代对农业高度重视。宋代以后,州县官员在每年二月十五日,都要下乡劝农,颁发劝农文。但许多劝农文,大谈道理,卖弄文采,脱离农业实际,为民所厌。在朱熹的带动下,南宋以后的劝农文,一改此前空洞说教的官样文风。 星子知县王文林,对当时种桑进行全面总结,写有种桑方法的专著。朱熹颁发了《申谕耕桑榜》,将王文林的专著再行印给当地农民,使桑农掌握了种桑剪技等方法。 这一年二月,让朱熹难过的是,好友张栻离开人世。而仅过一年,吕祖谦也离开了他,从此“东南三贤”只余朱熹一人。 中国人文第一圣山庐山就在南康军境内,朱熹知南康军,自然要与庐山结缘。在处理公务之余,朱熹携友探访庐山16次,在简寂观、卧龙冈、醉石、五乳寺、谷帘泉、五老峰等处留下墨迹石刻,在庐山上建亭13处,修桥4座,恢复和修建卧龙庵、清净退庵、归去来馆等建筑,作《庐山杂咏》类诗100余首,作《卧龙庵记》等文80余篇。 更令人尊敬的是,朱熹还校正《太极通书》,修订《诗集传》,补遗《语孟要义》,校注《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这些都是朱熹在南康军任上2年零28天完成的。 淳熙八年(1181年)闰三月二十七日,朱熹改任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与南康依依惜别。 南康百姓也没有忘记朱熹,人们为了纪念他,立“真儒过化”牌坊、建“六老堂”、“宗儒祠”、“二贤祠”、“紫阳祠”,以“紫阳” 命名的除紫阳堤外,还有紫阳门、紫阳遗惠仓、紫阳丹桂、紫阳路等。看来,南康百姓对朱熹是真爱呀。 (未完待续)

131 评论(15)

先锋之家

李常(1027~1090),字公择,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卒于哲宗元祐五年,年六十四岁。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登皇祐进士,调江州判官。熙宁中,(公元一〇七二年左右)为右正言,知谏院。王安石与之善。时安石立新法,常极言其不便。安石遣亲密喻意,常不为止。哲宗时,累拜御史中丞,出知邓州。徙成都,卒于行次。常著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及元祐会计录三十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生平介绍1027年(仁宗天圣五年),李常生于南康军建昌(今永修)磨刀。警悟好学,文思敏捷。与孙觉后来都师事吕正献公;少年时与弟李布(公南)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僧舍(白石庵、白石山房、李氏山房、尚书山房、公择山房、白石书院是同名)读书,藏书万卷。成年,取表字公择;1049年(仁宗皇祐元年),三月中进士。将藏书9000卷捐献,成立第一家私人图书馆。苏轼35年后写《李氏山房藏书记》、《白石山房》诗;后任江州判官、蕲州与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向朝廷推荐李常,李常谦让给好友刘琦。杨深受感动,将二人一起推荐;1068年(神宗熙宁元年),任右正言、知谏院、秘阁校理。按林语堂《苏东坡传》里面描述,李常为苏轼至交、诗友,形象‘矮胖’;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任李常做‘权三司制置条例司’,李常拒绝。三月丙申,孙觉、吕公着、张戬、程颢、李常上疏极言新法,反对‘青苗法’。李常被封还诏书,坐罢职,守本官,落籍为“秘阁校理”。不久右正言孙觉、御史中丞吕公著、赵抃、程颢、张戬、王子韶罢官外放。四月壬午,右正言李常被贬通判滑州;1071年(神宗熙宁四年),复职为鄂州守;1074年(神宗熙宁七年),调湖州太守。筑‘六客堂’,六客集会,集‘六客诗’、‘六客堂词’;1076年2月(神宗熙宁9年),转齐州太守,灭除多年盗患,兴水利,赈百姓。苏辙在他手下任事一年左右。非常敬重李常,赠诗歌几十篇。1079年后李常又转调淮西提点刑狱等职务。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任太常少卿、礼部侍郎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吏部尚书,提拔苏轼受阻;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哲宗立,进户部尚书’,司马光坚决支持李常,认为任用李常掌管财政,可以让天下人知道国家不在急于征利。任职直到1088年。本年司马光薨。1087年10月奏请设立泉州、密州等地市舶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缘起。1088年(哲宗元祐三年),编成中国第一部全面的财政会计学专著《元佑会计录》。升御史中臣、加龙图阁直学士。1089年(哲宗元祐四年),“五月癸酉,诏自今侍读以三人为额,李常兼侍读”。“中丞李常、侍御史盛陶坐不论蔡确,改官”。改任‘兵部尚书’,李常坚辞,改任邓州知府。1090年(哲宗元祐五年),贬成都知府,道陕西闤乡县,2月初2日暴病卒。编辑本段成就累勋至上护军、陇西郡侯,赐紫金鱼袋,食邑 1100户,实封300户。秦观(少游)作《尚书李公择常行状》、魏国公苏颂做《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李公墓志铭》、苏轼做跋。有《文集奏议》(有的史书称《庐山奏议》)60卷、《诗传》10卷、《元祐会计录》20卷。(见《宋史》。李常传)成就累勋至上护军、陇西郡侯,赐紫金鱼袋,食邑 1100户,实封300户。秦观(少游)作《尚书李公择常行状》、魏国公苏颂做《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李公墓志铭》、苏轼做跋。有《文集奏议》(有的史书称《庐山奏议》)60卷、《诗传》10卷、《元祐会计录》20卷。(见《宋史》。李常传)编辑本段家人哥哥李莘字野夫,领乡荐,官至转运使。姐姐文城君嫁本邑进士洪亶,生进士洪民师,民师娶黄庭坚长妹黄氏(1046-1070年),生洪朋、洪刍、洪炎、洪羽,皆名诗人。姐姐安康郡君生黄庭坚、黄大临等,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云:“长我教我,实惟舅氏”;李常孙李彭亦名诗人。藏书皇祐元年(1049)进士,历江州判官,调蕲州推官。神宗即位,除秘阁校理兼史官检讨。当时新法始立,他上书反对,被罢为馆阁校理官,王安石引为三司条例检详官,辞不就。熙宁中改为右正言,知谏院,同管勾国子监,知鄂州、湖州、齐州,通判滑州。元丰中召为太常少卿。出知邓州,徙成都府。哲宗立,进吏部侍郎、户部尚书,拜御使中丞兼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年幼即喜书,少读书于庐山五老峰白石庵僧舍,为官以后,而留所藏书9 000卷于室内,后增至2万余卷,世人称为“李氏山房”。南宋著名学者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其:“藏书之富,次如曾南丰及李氏山房,亦皆一二万卷”。苏轼作有《李氏山房藏书记》。其书不藏于家,而藏于僧舍,以供大家使用,苏轼称为其“此仁者之心也,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唯得数年之间,尽读其所未见之书”。现代学者袁同礼称其“不啻当时之公共图书馆”。南宋王明清论他的藏书和戚同文、沈立、曾巩等人均为士大夫中藏书名家。藏书后毁于兵火。著有《奏议》60卷。《诗传》10卷,《元祐会计录》30卷及文集等。

228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