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7

方可可同学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上海中国弹簧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高小贱大琪琪

已采纳

1、鄄城县佳畅弹簧厂

主营产品:弹簧,疏通器,手摇疏通器,管道疏通器。

地址:鄄城县郑营镇陈集开发区。

2、张家港市兴诚精密弹簧制造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弹簧;压簧;扭簧;拉簧;异型弹簧;电池簧;冲压件。

地址: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珠江路。

3、诸暨市联谊弹簧厂

主营产品:弹簧、五金配件。

地址:大唐镇金家村26号。

4、合肥力新弹簧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弹簧,弹簧加工。

地址:合肥市繁华大道与徽州大道交叉口。

5、武汉力唯特五金弹簧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弹簧,拉簧,压簧,扭簧,电池弹簧,异形弹簧,卡簧,线成型弹簧,线簧,钩簧,汽车弹簧。

地址:武汉市蔡甸区常福天润工业园03栋。

会计上海中国弹簧

353 评论(12)

内务府大总管

列举部分厂家如下:

1、上海中国弹簧制造有限公司:

始建于1937年,隶属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是中国知名的弹簧制造企业、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协会弹簧专业分会会长企业。专业生产汽车悬架弹簧、发动机气门弹簧、稳定杆、模具弹簧、异型弹簧、碟型弹簧、热卷弹簧、机车弹簧、各类冲压件、精密弹簧及其他各类弹簧。

2、斯泰必鲁斯(浙江)有限公司:

公司于2019年01月17日成立。经营范围包括:减震器、气弹簧以及自动开启和关闭系统产品及其组件的开发、设计及制造,销售自产产品;从事上述产品的进出口及批发业务;佣金代理(除拍卖外);提供上述产品的安装,贸易咨询以及其他相关配套业务及售前、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自有厂房的租赁业务等。

3、慕贝尔汽车部件(太仓)有限公司:

成立于1916年,世界知名汽车弹簧品牌、汽车弹簧及相关部件供应商,涵盖汽车悬架弹簧/稳定杆/气门弹簧/变速器碟型弹簧/中间轴/柔性轧制板等产品。

4、谢德尔精密部件湖州有限公司:

创建于1890年德国,世界知名的弹簧制造商,专业提供涵盖汽车动力、汽车内饰、车身、刹车及底盘系统等汽车部件产品的现代化产业企业。

5、浙江美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创立于1990年,是国内弹簧行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之一,也是民营弹簧制造企业中的佼佼者,主要生产悬架系统弹簧、动力系统弹簧、车身及内饰弹簧、通用弹簧及其他弹簧产品。

227 评论(13)

悠闲小猫

从1998年起,连续四次实施悬架弹簧技术改造项目,加大对科技项目的投入和研究,悬架弹簧的制造技术已基本能满足OEM出口配套的要求,年生产能力从1997年的280万件猛增至800万件,也为日后的科研与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企业积极探索与实施外部交易型战略:1997年与牡丹江弹簧厂合资兴办以生产铁路车辆减震器弹簧为主的中牡弹簧公司,是企业实施外部交易型战略的首次尝试。2001年,为打开西南市场,收购了重庆长江弹簧厂,继而就地改造建设悬架弹簧生产线;2002年,日本中央发条株式会社(CHKK)收购中星悬架件有限公司中的澳大利亚 有限公司的股权,组成中日合资的中星悬架件有限公司;2004年,与日本日炼公司合资在上海建立“中炼线材有限公司”;2005年,与日本中央发条株式会社共同投资,在天津组建“天津中星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2006年底,为进入安徽奇瑞轿车市场及中原市场,在芜湖建立了全资子公司“芜湖中瑞弹簧有限公司”……从2003年开始,实施“出海工程”。短短三年时间,企业成功地走出国门,直驱欧美市场,为美国福特、通用等OEM厂商直接供货,在国际汽车零部件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声誉,累计出口悬架弹簧332.5万件,出口稳定杆45.43万件,累计出口金额2182万美元……而十年来,最值得浓彩重笔记述的,是中国弹簧厂管理机构与体制的改革。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企业就逐步开始了“一厂多制”的经营体制模式的尝试。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企业组织结构功能滞后、干部队伍老化、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陈旧的诸多弊端已日渐显露,代表着新时代知识的年轻一代得不到破格重用与提拔。这就迫切需要对管理组织机构实施重大改革,以期建立全新的把握市场的企业结构体制和干部队伍。1995年,中弹厂就破格提升一名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年轻干部为质量保证科科长。这看似平常的举动,如同石子激起水中的涟漪,激发了年轻干部的上进欲望;更如同一道绿色的信号,直接引发了1996年的破除“科级中层”几十年一贯制的高台阶格局的改革,果断推行了部、科二级职能管理体制。这一改革,使管理机构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一大批青年业务骨干被推上了部门领导岗位和关键岗位,给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得以更新,渐趋前卫;相当一部份老“中层干部”有了传帮交替、逐步过渡的台阶。这一改革,也为以后的深化改革从观念上、经验方法上、干部队伍的储备上,作了有益的铺垫。时至二十一世纪,企业又面临了新的压力:伴随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管理手段的采用,富余人员愈加增多,五年前推行的部、科二级职能管理体制,干部队伍处于新老交替阶段,不可避免地迅速膨胀,人浮于事的现象自然孳生;当核心业务迅速拓展时,非核心业务逐步萎缩的局面却难以改观;小补丁式的激励分配制度需要以新的制度替代;等等。当昔日的改革随着时代的变迁渐失它初始的弹性时,中弹人考虑的,已不仅仅是短时期内生产经营规模的简单扩大,而是瞄准了“国际化”的方向,以适应国际大环境的发展态势为前提,酝酿、策划了新一轮的企业制度改革的三部曲:消肿、瘦身、改制。

13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