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亓小屋
社会不欢迎半心人
半心人是指不论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永远只想着自己,一心二用并奢望占尽所有好处,却不想全心付出与投入的那类人群。但其实社会不欢迎半心人,不是吗?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火了,叫《人民的名义》,并且只要你一刷朋友圈或微博,哇,满屏都是达康书记呀!
据说,很多人都被达康书记圈了粉,而最近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达康书记的GDP,由我来守护~”
看到这些,我不禁觉得,其实不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有很多牛人,比如我们的达康书记,这不就成了全民网红吗?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有一个结果是肯定的,那就是,不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需要大量的精英人群,而那些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半心人”,迟早会被淘汰出局!
本文所指的“半心人”,是指不论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永远只想着自己,一心二用并奢望占尽所有好处,却不想全心付出与投入的那类人群。
我记得不久前,一位新手咨询师朋友和我说起,他接过一例体制内人士的职业咨询案例。
这起案例之所以让我这位朋友记忆犹新,是因为这位体制内的咨询者W女士代表着典型的一类人群——
能力不足,贪欲很大;既要稳定,又想多金。
听说,W做着一份外人眼里非常艳羡的工作,她自己对此很满意,常常会有一种无可言说的优越感,如果不是过年的那次同学聚会,W就不会深受刺激,也就不会找我的朋友咨询了。
和很多同学聚会的桥段如出一辙,W班里一些同学在市场中混得风生水起,豪宅住着名车开着,从头到脚一身名牌。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次同学聚会之后,曾经充盈在W心里的傲娇和优越感瞬间荡然无存。
她觉得心有不甘,但同时,这份工作给她带来的社会地位和稳定的保障,她也心知肚明。
于是她找到了我的那位咨询师朋友。
W开始在喋喋不休地抱怨,说什么现在的体制规矩越来越多,甚至多到阻碍他们的发财之路啦。
据W说,如今体制内的合同对每位从业者做了明文规定,一旦发现你一心二用,比如开展第二职业之类,单位有权终止合同,也就意味着,所谓体制内的稳定,如今再也不如以前了。
她觉得自己生不逢时,感慨说如果早几年进入体制内就好了,那个时候还能搞搞副业什么的,如今看来,这条财路已经被堵死了。
我的那位咨询师朋友委婉地提醒她,其实如今很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我们咨询师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如今想在体制内谋个闲差混个日子,到头来只会越来越难。
那位咨询者依旧怨气难平,她说:“你知道现在的中央精神是有多变态吗?说什么当公务员最重要的就是要放下当官的名利心,要好好为人民服务,你说这是人话吗?”
我那位咨询师朋友咨询阅历尚浅,最后实在忍无可忍了,直接回敬了句:“你要不是贪图稳定,谁逼你呆在那里了吗?你有本事你倒是直接辞职啊!外面天地那么大,谁绑住了你的手脚不成?”
最后这场咨询以失败告终,朋友气急败坏找到了我,和我吐槽说:“你说这些咨询者怎么都是满脑子的不合理信念呀,说实话他们还不听,看来咨询师这碗饭,真的`不好吃呀。”
我说了句:“是啊,如今的时代,敢问哪个行业的饭碗好端呢?”
我身边很多体制内的朋友纷纷告诉我,如今体制内的要求和考核标准越来越严了,他们每天工作量很大,并且也要时时学习,动不动就要培训,还要接受考评,如果一个人真没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单纯而炽热的心,里面的忙碌与繁琐迟早会榨干他最后的一丝耐心。
如果一个人对金钱有强烈的渴望,其实TA是不适合体制内的,因为体制内根本就不是赚钱的地方。
为什么呢?
毫无疑问,体制内的风险会小很多,只要你兢兢业业努力干活,一般情况下干到退休还是很有可能的,至少不会像企业那样朝不保夕;而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些本事和想法,完全可以去市场打拼啊,充分施展你的能力和才华,换来自己显赫的江湖地位,活出精彩的人生。
当然,如果你选择后者,你就必须学会承担市场风险——
你有可能会成功,但也有可能会败得一塌涂地。
从风险和报酬的关系来看,市场规律就是低风险对应低报酬,高风险对应高报酬。
于是这就不难理解,在很多发达国家,公务员其实是社会收入结构里的低收入人群,像任何一家公司一样,除非你做到了一定的位置,否则一名普通的办事员,永远只拿着仅能维持生存的死工资。
这难道不是市场规律完美的体现吗?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这些年来,恐怕很多人都有一种切身的体会,那就是很多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确实提高了很多,甚至包括之前让很多会计头疼的税务局,如今也在全面推行网上办税服务,大大节约了纳税人的时间和成本,同时,很多地方的税务局已经取消了专管员,包括从去年开始全面推行的“营改增”政策等等,都在说明一个趋势,那就是——
往后,任何一个人想要依靠体制享受安稳同时谋得灰色收入,只会越来越难。
你发现没有,其实整个大环境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相对于过去来说,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这不正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
我们的社会在进步,国家在发展啊。
还记得改革开放初期,邓爷爷说,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耗子就是好猫。
那个时候之所以没有像现在这么严格,是因为当时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泥沙俱下在所难免,而如今,随着《人民的名义》这样近似真实丰满的良心剧呈现,难道不正表明了政府的决心和态度,以及整个时代的大势所趋吗?
这个大趋势就是——
不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全心全意投入,既要稳定又要多金的贪婪,最终只是黄粱一梦。
请别再当个“半心人”了,体制内有体制内的规矩,体制外有体制外的风雨,这个世界,如果一个人奢望占据所有的好处,最终会落得一无是处的结局。
我从来没喝过水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
就叫小胖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 ②春雨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 徐俯《春游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③春色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唐·杜甫《登楼》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春晴》 ④春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⑤春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⑥春物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王维《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⑦其他带“春”字的诗句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栻《立春偶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唐·李白《月下独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唐·刘长卿《饯别五十一南渡》 2、绘秋 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唐·刘禹锡《秋风引》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 ·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元·黄庚《江村即事》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花》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 森林旧有高人隐,寻到梅花却系船。——明·马一龙《新丰夜泊》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