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6

白色棉袜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滥用会计估计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inyulan1985

已采纳

估计收益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滥用会计估计

323 评论(15)

王小若1127

!!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冲回调节各期利润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巨额多计提资产减值,在"#公司或连续亏损的公司中,巨额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造成本期巨额亏损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主要目的是便于下期通过冲回准备实现“扭亏为盈”,以避免三年连续亏损而暂停上市;二是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即上市公司本期该计提而不提或该多提而少提,下期一次性计提,以达到虚增本期利润、增资扩股,或者避免三年连续亏损而暂停上市,四川长虹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四川长虹$%%&年度亏损’(!)*亿元,而亏损最主要原因是:公司对截止$+%&年末应收美国进口商,-./公司的货款美元&!(’亿元采用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计美元’!*’亿元,折合人民币$0!12亿元,扣除以前年度已计提的坏账准备+!1’亿元,本年计提30!+’亿元。美国进口商,-./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对该公司的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状况早在3++’年末甚至更早的时间已经存在,但公司一直没有合理地估计并足额计提准备,而到3++&年末才巨额计提,致使3++&年度出现巨额的亏损。如果公司分期计提准备,就可能导致公司三年连续亏损。3!计提秘密准备以调节各期利润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不允许计提秘密准备,然而一些上市公司则违背规定计提秘密准备,以调节各期利润。比如,长安汽车3+++年、3++!年通过“预提费用”科目计提销售补偿费分别为+!()亿元、’!’’亿元,3++3年前’季度又累计计提’!+(亿元,但第&季度却意外地冲回&!+1亿元,使3++3年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大幅度增加,从而达到3++3年2月修订后的增发新股的条件,随后公司成功增发新股!0+++万股,筹集资金!+多亿元。显然,长安汽车通过巨额计提销售补偿费,为达到修订后的增发新股的条件又巨额冲回销售补偿费的行为,属于滥用会计估计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利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调节各期利润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不同,各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则不同,由此对各期的利润产生影响。为了调节各期利润,一些上市公司故意对此作出不恰当的估计。比如,3++’年度新钢钒固定资产原值平均占用额为!!3亿元,全年折旧额为&!1’亿元,折旧率仅为&!&4。而同期莱钢股份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为2!$’4,本钢板材为2!)4,钢联股份为)!*14,安阳钢铁为1!&24。显然,新钢钒折旧率有失公允,其根本原因是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估计过长。如果新钢矾折旧率提升到2!$4,全年折旧额将增加’!*’亿元,这将导致公司$++’年度税前利润减少’!*’亿元,减少幅度高达&+!&&4(公司$++’年税前利润为2!2&亿元)。此外,首钢股份$++’年度固定资产折旧率为&!2$4,武钢股份为&!)&4,马钢股份为(!+(4,这些公司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滥用会计估计的嫌疑。&!利用预计负债调节各期利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符合一定的条件,企业应当将其确认为负债,即确认预计负债,并同时确认支出或费用,这将直接影响确认当期的利润。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就利用预计负债的确认、冲回来调节各期的利润。比如,至$++&年期末张家界由于对外提供巨额担保引起或有负债高达’&*++万元、涉及诉讼金额10++万元(未含债务人所欠利息及诉讼费用),而公司$++&年仅确认了*’00万元的预计负债。为什么张家界确认的预计负债这么少呢?其根本原因是:$++&年公司净利润*1*!)0万元,每股收益+!+*元,如果多确认预计负债,公司$++&年度将亏损。显然,张家界存在人为低估预计负债以避免$++&年度亏损的嫌疑。0!利用会计估计的变更调节各期利润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变更主要表现为随意调整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等的摊销期、随意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随意调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等方面。比如,华立科技$++’年实现税前利润*+++!()万元,变更会计估计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年公司大幅度调低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致使本年税前利润增加1’1!0万元,占同期税前利润1’!)14。其变更的理由为:“原坏账计提比例是原"#恒泰针对其热带水果业务而设定的,在经历$++*年的重大资产重组后,该坏账计提比例已经明显不符合公司现有的业务特性”。公司$++*年就实行重大资产重组,其业务早已发生变化,却一直未调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直到业绩不好的$++’年才进行调整,这明显是滥用会计估计变更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

281 评论(15)

虾子王0001

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1.上市公司质量控制制度的失衡首先,上市门槛过高是导致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根源。对公司申请上市的制度法规主要有《证券法》、《公司法》和《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公司要上市必须满足上市条件,这是监督部门优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以保护投资人利益的重要措施。但由于其财务指标的设计过于简单,一方面造成企业管理层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很容易通过会计处理来调节,公司为了达到上市标准,就千方百计地进行造假,以达到上市筹资目的。如《公司法》第152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上市必须满足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原国有企业依法改建而设立的,或者本法实施后新组建成立,其主要发起人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可连续计算。其次,配股条件、ST的处理制度和摘牌制度也会导致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我国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配股必须符合:公司上市超过3个完整会计年度,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上市不满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按上市后所经历的完整会计年度平均计算;属于农业、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高科技等国家重点支持行业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可以略低,但不低于9%;上述指标计算期间内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均规定,符合以下规定的股票实行ST处理:(1)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其净利润均为负值;(2)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其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资本(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在实施ST处理期间内,财务状况无明显改善,根据该年度审计结果已构成三年连续亏损的,将暂停其股票交易,并向证监会提交暂停上市的建议。这些也是监管部门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措施,但对企业而言却构成了无形的压力。他们为了达到配股和免于ST处理和摘牌,就有动机和压力去虚假披露企业财务报告。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制度失衡信息披露行为制度包括信息披露行为规范和信息披露质量规范。信息披露的行为规范主要是指进行信息披露的行为主体的行为约束规范和制度,它依靠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来落实;信息披露质量规范是指对会计信息和财务报告质量进行规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会计法规。财务报告的质量保证在有一个严密的行为主体规范约束制度和一套科学合理的会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但这两方面我国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衡。(1)信息披露行为规范的失衡。企业财务报告呈报者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因而信息披露行为规范主要应是针对企业管理当局而定。各个国家为了规范企业管理当局的行为都设计了一套公司治理结构,以保证公司管理当局能够遵循法规,履行好信息披露义务。我国上市公司同样有一套公司治理结构,但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典型的内部人控制。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国有股和法人股呈现“一股独大”。而国有股存在一个弊病是多级代理,在多级代理制下,造成了所有权虚置,所有者缺位,中小股东又有搭便车的倾向,没有监督的动力,以致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权利制衡机制失效,企业的管理者成为企业的真正“主人”。由于管理当局和股东之间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在二者的利益相冲突时,管理当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会欺骗股东,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管理当局的操纵下,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的会计人员是无力反抗的,甚至他们也与管理当局有相同的经济利益与管理当局通同作假。(2)信息披露质量规范的失衡。对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来进行,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准则的质量。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有一个“充分程序”就是为了让各个利益集团进行充分博弈,以使会计准则这个合约越发完备,成为各利益集团都能遵守的契约。但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基本上是单边行为,企业博弈的动力不强。会计准则制定出来后,当企业意识到对他利益的约束时,就希求博弈。这可能表现为:一是对现有会计准则不遵守,违反现有会计准则规定的经济业务处理方法来追求企业利益;二是更为谨慎的做法,对会计准则中还没有规定或者是解释不清的业务处理方法,尽可能寻找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是一种事后博弈行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存在企业可利用的制度空间。例如: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全性,包括会计准则因博弈不充分而产生的倾向性、会计准则定义和释义的不准确而带来会计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会计法规之间的不协调。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控制度失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控制度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和证监会监管处罚制度。(1)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失衡。目前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要求问题。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的年报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但对于中期报告却没有这样的要求,这就使不少企业利用中期报告来进行虚假披露,一方面是对自己企业财务状况的一种调节,另外一方面是配合一些炒家进行股票的投机炒作。二是注册会计师监管问题引起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和独立性问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管理不力,致使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够,审计质量堪忧。三是我国存在审计合谋的制度环境。审计合谋是指审计人员和管理当局合作欺骗审计委托和社会公众从中牟利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利益倾向的支持和脱钩改制前的挂靠制是滋生审计合谋的制度环境。尽管我国的法规规定:公司聘用、解聘或者不再续聘会计师事务所由股东大会作出决定,但内部人控制使得股东大会是名义上的委托人,管理当局成了实际上的委托人。当注册会计师真实地向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披露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不利于管理当局时,管理当局会对注册会计师施压,要求隐匿其不利的信息,注册会计师是否屈服于管理当局的压力,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承受能力强弱。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抵制管理当局压力的承受能力差,很有可能被管理当局“俘获”成为同谋。尽管脱钩改制使事务所脱离了政府行政部门,但我国上市公司的鉴证会计师事务所绝大部分是本地所,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事务所产生影响,使其失去审计独立性。(2)证监会监管制度失衡。会计监管主体是指监管活动的实施者。我国有关法律和法规将监管主体定义为两类:政府机构和行业自律机构。但从实施监管的效果来看却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机构监管范围过宽而其人员的专业技能有限,导致政府制度全面,实施管理片面。我国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管的机构主要是证鉴会。证鉴会则作为最高监管部门其监管范围广泛,包括从证券市场到期货市场的所有具体事项。例如:指定两个市场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起草两个市场的法律、法规;批准企业股票上市;批准企业债券上市;监管上市公司及其信息披露义务;股东的证券市场行为;对券商的管理;对交易所的管理等。范围过广而人员有限,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往往被局限在:事后监管、查处力度不够、监管成本过高、市场波动反应慢等。二是作为监管力量一线的交易所权利范围狭小。交易所是上市公司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入的自律机构。它的这种特性是任何机构不能取代的。但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证券会掌握着对上市公司的管理权。而交易所只有监督权。证监会有时鞭长莫及,交易所又权利有限,上市公司的监管出现真空违规事件屡屡发生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28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