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眼皮姐姐
“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进一;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进一……”曾经,人们不断记诵着珠算的种种口诀。直到20世纪90年代,珠算还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内容。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珠算被取消,2011年重新修订后增加了“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三位数”。
“珠算重新回归到必修课,还不太现实,但通过校本课程、兴趣小组,在部分学生中开展是可行的,也是值得倡导的。”曹一鸣说。
珠算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珠心算正是最佳的传承载体。因此,珠心算再次进入幼儿课堂、纳入小学校本教材。
走过寒潮,这次回归是新的重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今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联合发布通知,决定自今年9月起,确定120所小学为江苏省第二批珠心算教育实验学校。在浙江慈溪,曾专门出台《关于重振珠心算事业打造特色文化教育品牌的若干意见》,从教学模式创新、激励机制强化等方面,有力推动珠心算的发展。
“时代在变,珠心算也在与时俱进,从以算制胜的‘神算子’时代,转向以增强儿童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与表象能力为目标的启智时代。”经历起起伏伏,浙江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周利民深有体会。
不再追求计算功能的强化,而是突出益智功能的彰显。周利民介绍,珠心算教学理念的变化体现在实践上,就是要相应降低运算训练的比重,转而增加双手拨珠训练、珠像记忆训练等新的训练方式,有意识地强化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等;协调听心算、看心算等多种心算任务配置,促进儿童对语言与视觉空间综合策略的运用,加快“脑珠像”的形成,并以各个脑区在数字认知加工中的协同参与,刺激脑区白质间高强度连接的生成。
对幼儿园小朋友来说,珠算像一件玩具。在浙江慈溪天元幼儿园,教师们研发了一套潜能珠心算操作材料包及配套课程,引导孩子遵循从实物到表象再到符号的过程,建立数量关系。孩子们可以边玩边学。
更让人惊喜的是,浙江鸣鹤小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珠心算教学实验,一直坚持到现在。因为这一特色,这所原本不起眼的乡村小学成了远近闻名的学校。
现实中,珠心算如何更好地发展,基层学校还面临不少难题:珠心算教学与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机有效整合,珠心算教学中如何继续保持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珠心算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更有效地结合和开发……
“这需要人们更多地达成共识,共同寻找答案。”王朝才表示。
珠算确实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S~夏末微凉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算盘在元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元末明初得到普及并逐步取代算筹成为中国的主要的计算工具。明代经济高度繁荣,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珠算得到普遍推广,逐渐取代了以前通用的筹算。在此情势下,明人程大位编撰的《直指算法统宗》为珠算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代以后,中国珠算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后又逐渐流行于美洲。16世纪时还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其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珠算开始走向衰落,其计算功能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2] [1]传承价值珠算文化涵盖了与珠算相关的数学科学、数学教育、应用技术及智能开发等内容,在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相关文化领域也有一定的作用。珠算适用面广,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1]传承状况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珠算已失去了原来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日渐边缘化,濒临灭绝,急需各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抢救保护。[1]保护措施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中国珠算心算协会获得“珠算(珠算文化)”项目保护单位资格。[1]社会影响重要展览2019年9月29日,华北首家珠算文化馆在正定塔元庄村落户,并于国庆节期间开门迎客。[7]重要活动2015年8月31日,长春市首届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珠算”知识竞赛决赛在长春广播电视台举行。[8]2018年,第一届山东省珠算文化传承盛典,在山东大厦举行。[9]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