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888888oo
管理体制作为都市功能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性条件,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起到或促进或阻碍的显著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服务业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服务业概念界定
现代服务业管理论文摘要
提要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现代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分类列举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并对它们加以提炼,希望对后续研究者有所帮助。
现代服务业管理论文内容
关键词: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概念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是我国的提法,在国外没有“现代服务业”这一提法。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 报告 中首次出现“现代服务业”的提法,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在以后的历届会议中都沿用这一提法。但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在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没有确认现代服务业的界定范围。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依赖于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起来的
刘志彪等(2001)认为:“现代服务行业是从传统制造业的部分环节分化形成的,是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刘有章、肖腊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区别的,内涵极广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领域。”
邱立新、周田君(2005)将现代服务业定义为:“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密集的服务业。”
李江龙(2007)则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现代科技手段和组织方式,向社会、企业、政府和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公司与组织的总称”。
谭仲池(2007)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是指工业产品的大规模消费阶段以后出现快速增长的服务业。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包括那些不生产商品和货物的产业,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含量与技术密集型的特点。
以上概念基本上都强调了“现代服务业”是依赖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起来的,但是也并不是没有区别的,笔者比较同意谭仲池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二、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为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
朱春明(2004)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服务业是指与现代技术密集、产业分工深化和经社会发展相伴的信息服务、研发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物流、 市场营销 服务等,但主要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服务业。”
来有为、苏爱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又称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
郑吉昌等(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业、 保险 业、房地产业、咨询业、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 教育 培训等行业。”
晁钢令(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的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要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商务活动(公务活动)降低成本、扩展功能、提升效率而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部门。”
以上概念,前两个是着重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后面的两个阐述的比较全面,强调了现代服务业是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服务的。以上含义的界定仅仅是指出了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并没有指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点。所以笔者并不同意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三、强调“现代服务业”分为新崛起的和对传统服务业改造后的两类
常修泽(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不同于原有状态的传统服务业”。笔者对其内涵界定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新兴的或新崛起的服务业;二是指“传统服务业”当中经过用新技术、新流程、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后的那部分服务业。
夏杰长、霍景东(2006)则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其需求主要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
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也是现今比较典型的一种,为许多人所接受,其论述还是比较贴切现实的。
四、强调“现代服务业”分为现代生产性服务和现代消费性服务
黄繁华(2002)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服务业》一书中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为两部分:现代生产性服务和现代消费性服务。现代生产性服务是指应用现代科技和满足生产中间需求的各项服务;现代消费性服务是指主要满足个人提高生活质量和能力扩展所需要的服务。这位学者的定义,虽然在国内很少有学者支持,但是他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也不是不无道理的。不过究竟该如何区分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其实很难区分,比如说房地产行业,笔者认为既有生产性服务又有消费性服务。
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学者们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解越来越接近其本质。为了能很好地理解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从现有理论归纳的角度分析,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五大基本特征:1、高技术性,即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高;2、知识性,即现代服务业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3、高增加值性和集群性,即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使服务过程产生知识的增值,而且可以产生服务的规模效应和各种服务相互融合的聚集效应,引起服务的大幅度增值;4、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即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管理的能力,从而构成了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能力和“白领”、“灰领”阶层的聚集区;5、新兴性,即在时间上是现代兴起的或从过去演变而来的。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五大特点的描述,是针对现代服务业整体而言的,但具体到某一实际的服务行业,它可能同时具有五大特点,也可能只具有一两个特点。例如,旅游业的整体行业具有知识性和高增加值性,但缺乏高技术性、高素质性和新兴性,只有诸如航天中心游和未来的太空游之类的科技旅游,才同时具有五大特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管理论文文献
[1]刘志彪,周勤,欧阳良钻.南京市发展现代服务产业的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1(增刊).
[2]刘有章,肖腊珍.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学报,2004.3.
[3]邱立新,周田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5.3.
[4]李江龙.现代服务业与城市能级提升[J].理论探索,2007.2.
[5]谭仲池,向力力.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朱春明.关于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4.13.
[7]来有为,苏爱珍.中国现代服务业差距何在[J].科技决策,2004.7.
[8]郑吉昌,夏晴.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4.11.
[9]晃钢令.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4.
[10]常泽修.论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体制创新[J].理论与现代化,2005.4.
现代服务业的研究
现代服务业管理论文摘要
摘要:研究现代服务业的含义与特征;分析嘉兴服务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剖析嘉兴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为嘉兴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建议。
现代服务业管理论文内容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服务经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角地位,成为衡量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面对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嘉兴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了 “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因此研究嘉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十二五”的战略目标更好的实现做铺垫,也为嘉兴现代服务业监管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内涵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含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觉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就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的具有高技术性、知识密集型、动态性、生产性的、新起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主要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及农村服务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为进一步生产或者最终消费而提供服务的中间投入,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及服务外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主要是指直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旅游业、批零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社区及家庭服务业等;农村服务业主要包括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及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等。
2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
2.1 发展现代服务业能改善环境缓解资源短缺 嘉兴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制造业已经相当成熟,但也面临资源匮乏和环境瓶颈的制约,如果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是服务业本身得到升级,而且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传统工业产业等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利于直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经济持续发展[1]。
2.2 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R·K·谢尔普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bricks),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泥灰”(mortar)[2]。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有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这表明服务业经济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加快传统服务业的产业升级,促进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发展现代服务业能提高区域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强力驱动下,世界产业发展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已经迈向服务经济时代[3]。目前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的服务业发展较好,服务业占GDP比重较高,北京达到71%,广州为58%,上海为52%。可见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嘉兴处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面对长三角地区中城市群的激烈竞争,只有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其在GDP中的比重和质量,才能提高综合竞争力。
3 嘉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1 嘉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012年嘉兴服务业增加值为1114.07亿元,同比增长10.2%。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3.1%。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8.6%,占比增幅达1.7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了服务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十二五”期间嘉兴市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服务业“倍增”计划,同时为促进服务业提速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出台了《2012年度嘉兴市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和《嘉兴市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管理办法》标志着嘉兴市服务业开始迈向标准化时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具体体现在:①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能力现状。服务业行业具种类多,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的产业优势,可以广泛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②服务业龙头行业快速发展。嘉兴港区将新建、续建19个三产服务业重点项目,涉及总投资29.17亿元。嘉兴港区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这一目标时,以临高物流和大型专业市场这两个为“龙头”,并以此带动科技服务业、酒店餐饮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及社区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此外,港区还将继续推进酒店餐饮业、商业和房地产业建设。③服务业聚集现象突出。随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的提出,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以服务业为主的聚集区不断涌现。目前,嘉兴首批15家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初步完成规划。在2011年已经有嘉兴现代物流园、嘉兴科技城、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海宁经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4个省服务业集聚区。在2012年又新增了4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另外10个市级服务业集聚示范点发展也呈现良好态势。
3.2 嘉兴现代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 ①嘉兴市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在长三角区域内,由于区域的划分和竞争,各地区部门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嘉兴在金融保险、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科研技术等方面仍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②新兴行业未形成规模。嘉兴市目前还是以传统行业为主,例如海宁皮革城和桐乡羊毛纱市场,新兴行业例如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还未形成规模,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并且其发展规模普遍较小;科技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工业设计、节能环保等新兴科技服务业发展不成熟,要依附于传统的工业企业,且规模偏小。③缺乏有影响力的企业。虽然目前服务业企业数目纵多,但大多以小规模的个体户为主,上规模的企业不多,没有品牌效应。方便的交通使得嘉兴的消费者大量流失到了上海和杭州等发达城市,导致嘉兴的消费品市场受到了制约。④宣传力度不够。政府追求高速的经济发展,往往注重生产,轻服务。企业和居民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地位,对新兴服务业的支持程度不大。⑤缺乏专业性人才。嘉兴市政府对服务业的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与当地的高校交流不够,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针对性,缺乏创造力。政府对服务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力度不够。
4 发展嘉兴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更加优惠政策,建立低门槛的准入制度,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进行招商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各类服务行业和领域。设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补助和奖励,重点扶持现代物流、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制定和健全各服务行业法律法规。
4.2 培养人才,争创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区位环境 高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对于人才,要重新认识人才的概念,突出 “适用即为才”,不以学历,出身论英雄,适当引进外来“淘汰”人群;搞 “人才本土化”,重视内部挖潜培养,充分利用本地高等教育优势带动成人职业教育。[4]通过政府与高校、企业的合作,加强进行各种培训和教育,注重实践,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同时制定完善的人才的奖励机制,减少人才的流失。
4.3 确定服务业主导行业 服务业行业具有种类多的特点,如果齐头并进,以同等的资源分配使用,那服务业的发展效率和速度就不具有竞争力。所以可以选取能够对整个现代服务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具有向导性和带动性作用,具有现代化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服务方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行业作为主导行业优先发展,重点培养。随着“八大产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加快科技、信息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使其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头羊。
4.4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近年来嘉兴市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较快,满足了人们对于日常用品消费的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却相对滞后。要坚持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提升制造业和农业的发展。重点把握好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创意服务外包和产业、金融服务业等五大行业。
现代服务业管理论文文献
[1]周易,王惠初.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报告[M].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10:106-107.
[2]RonaId Kent Shelp:The Role of Service Technology in Development,in Service Industrie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ase Smdies in TechnologyTransfer,NY:emgerPublishers,1984.
[3]张宝利.洛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2):83-84.
[4]周洁.长三角产业转型与人才开发战略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有关现代服务业管理论文推荐:
1. 关于服务管理论文
2. 试论厦门市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论文
3. 试论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选择论文
4. 浅谈服务业对外投资论文
5. 服务市场营销研究论文
6. 有关电子商务服务论文
7. 浅谈物业管理论文
天津家具城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7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发展面积8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新城区。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江苏省委、省政府和苏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园区项目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予以全力推进。十二年来,在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40%左右,累计上交中央和省市各类税收46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40万个。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0亿元,同比增长1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5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增长11%;进出口总额500亿美元,其中出口251亿美元,分别增长23%和31%;新增注册外资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在较高平台上继续稳步增长。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同时,每万元GDP耗水5.8吨、耗能0.43吨标准煤,每度电产生GDP25元、工业产值超100元,达到了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招商理念,更加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成效,税源型项目、研发型项目、生产性服务项目以及高科技项目明显增多。目前全区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注册内资915亿元,形成了内资外资、二产三产“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从地区结构看,来自欧美的项目占49%,日韩占18%,新加坡占6%,港澳台地区占22%。从投资规模看,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超过6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000万美元,6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01个项目。从产业层次看: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尤其是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并成为中国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均居全国前三位。2、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1)加快完善创新载体。先后组建了科发、创投、教投等国资创新投资主体,累计投入130余亿元,启动建设了国际科技园(国家级软件园)、独墅湖高教区、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科技城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200余万平方米,构建了市场招聘、猎头招聘和上门招聘三大人才引进网络,引进中外一流高校10余家、各类人才中介机构50余家。(2)加速集聚创新主体。先后建成了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拥有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0余家、各类研发机构60余家、博士后工作站6个,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万名,尤其是院省市共建的中科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机构正式落户园区,标志着苏州独立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3)持续优化创新氛围。先后建设了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评测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三大公共技术服务与支撑平台;设立了总额超过30亿元的创投引导、创业担保、人才培养以及IC设计、软件动漫与生物纳米等领域的发展专项基金;成立了注册资金17亿元、排名全国前五位的风险创投公司,与台湾怡和、以色列无限创投开展合作,形成各类风险创投机构10家。目前,园区以占全国十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全国约3%的IT产值和16%的IC产值,汽车零部件和软件外包销售收入分别占到苏州市的55%和90%,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占苏州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3、三产发展后来居上。按照省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园区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重点围绕“金鸡湖、独墅湖和阳澄湖”做文章,先后投入200余亿元,兴建了现代物流园、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0余万平方米,建成了左岸商业街、金鸡湖商业广场等各类商业载体50万平方米;相继引进了沃尔玛、家乐福、世纪联华等10余个知名商业品牌,入驻了美国普罗斯、日本通运等20余家国际物流公司,集聚了香港汇丰、英国渣打等20余家中外资银行以及普华永道、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30余家知名专业机构,有力促进了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升级。2006年全区新增服务性企业1480家,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市新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心。4、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园区开发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较好地体现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环境优势。(1)坚持规划先行。从开发伊始,园区就编制了具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余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2)适度超前投入。先后投入400余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基本完成了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3)高标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积极打造生态园林城区,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累计新增绿地2000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超过45%,为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最佳的创业和居住环境。目前,中新合作区就业人口超过12万人,居住人口近10万人,其中外籍人士近万人。5、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园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注重资源集约利用。积极探索“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率先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大力推广“零土地”招商,鼓励商品房和标准厂房等各类建筑向高层发展,区域发展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能耗有所下降、利用外资增多—工业用地下降的“两增两降”良好态势。(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牢固确立“绿色招商”理念,坚持环保部门“一票否决”制,努力从源头控制污染项目进入。十多年来,因环保因素被否决的项目有200余个,累计合同外资超过20亿美元。同时,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创建试点,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3)注重和谐社会构建。坚持“以德治区”和“以人为本、重在建设”方针,通过“虚事实做”的形式,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从富民、亲民、便民角度出发,统筹社会资源力量,综合推进科教文卫、生态环保和扶贫帮困等各项实事工程,全面建立完善以邻里中心为依托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平安园区”,完善社会综合治理网络,努力打造最佳人居和创业环境。6、富民工程优先实施。我们始终将执政为民和富民优先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不断加大富民强区、城乡统筹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力度。(1)注重区镇联动开发。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区镇基础设施对接,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南北呼应”的大开发格局,全区累计新建动迁房近700万平方米,90%农户已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2006年所辖三镇综合实力均居全市前列,在最近的全国千强乡镇排名中,娄葑镇位居第五。(2)加大富民工作力度。在加快推进“就业创业五个一工程”(即建立一本IC卡就业管理台账,强化一种技能培训,腾出一批适应性岗位,培育一个创业光荣氛围,探索一条股份合作、失地不失业的共同富裕新路子)的同时,进一步实施“新农村建设五个一工程”( 即建设一批创业园、专业市场等富民载体;积极培育一批富民合作社、民营股份公司等富民实体;发展壮大一批螃蟹、水八仙、苇编等特色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小老板、土老板、经纪人等致富带头人;尽快兴建一批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便民利民设施),进一步提高农民富裕程度与文明程度。目前,95%征地待安置劳动力已重新上岗就业,其中自主创业当老板的超过5000人。(3)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建立了以预筹积累、个人账户为主,涵盖医疗、住房、养老和失业救济等各项社会保障的区域性公积金制度,健全完善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统筹制度、征地农民保养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社会和农村弱势群体,建立了贫困帮扶制度,对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目前,企业参保率已达100%,各类参保人员超过27万人,基本做到了“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难有所助”。今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园区在高水平小康新起点上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转折之年,我们将瞄准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苏州工业园区要建成全国发展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园区之一”的目标,按照“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突出和谐社会主题,深化中新友好合作,进一步加大跨越发展力度,努力走出一条又快又好、富有园区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产业层次升级,加快主导产业向高增值知识经济阶段转型,促进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领域集中,鼓励企业“大脑”在园区、“核心技术”在园区、“高中端工艺”在园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二是强化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实施“科技跨越计划”,不断推进微电子、生物、纳米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以市场为纽带的“官产学研”互动机制,努力将开放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力争“十一五”期末,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左右,形成200家以上研发机构、300万平方米科技载体、3000家以上创新创业企业群体,努力实现从“园区制造”到“园区创造”的提升。三是推进城市加速繁荣。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新城区要求,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形态构建力度,全面推进服务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流量经济”、“消费经济”与城市功能“要素经济”,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构筑东部新城区的核心商圈。同时,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力度,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力争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超过20亿美元。四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更多地关注增长均衡、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妥善处理好“平均数与大多数、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鼓励先富与追求共富”的关系,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力度,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积极繁荣园区文化,注重打响园区品牌,努力走在省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列。五是深化先行先试改革。充分发挥园区“先行先试”的功能优势,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升中新合作水平,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通过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科学的决策体系、现代的企业制度、完善的信息网络、动态的人事管理制度、弹性的分配机制、健全的监督和社会保障体制,确保体制机制活力永存,更好地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