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的老妈
有人问:感觉注册会计师好像没有前几年那么吃香了,为什么现在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考注会呢?前几年,在注会还能挂靠的时候,有注册会计师证书,就多了一份收入。但是现在随着政策法规越来越严,注册会计师证书挂靠不仅有风险,收入也没那么可观了。虽然冲着注会证书挂靠赚外快为目的而考试报名的人少了,但是最近几年注会报考人数激增,目测在2018年的时候将会达到150多万人。注会考试被称为“中国第一考”,正所谓“只要专业选的好,每年十月都高考”。注会考试难度大,通过率又低,为什么每年都有这么多报名呢?1、会计人员基数大2016年本科毕业生规模统计中,会计学以10万+的规模稳坐第一,财务管理后来居上,以9.5-10万人次排名从第十位上升至第六位。而且由于会计人员入门的门槛较低,许多慕名而转行的人也不在少数,造就了在中国有上千万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人员越来越多,水涨船高,自然考CPA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多。2、市场竞争激烈在每年毕业生人数都创新高的情况下,会计学、财务管理又是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两个专业,自然一毕业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低端会计人员基本趋于饱和状态,而高端会计人才还很紧缺的情形下,低端会计人员自然想向高端会计人才迈进,而在会计行业,除了工作经验,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含金量高的证书。虽然对于一个入行1-3年的职场新人来说,就算有注会证书也不能立马走上高端会计人才的位置,但是注会证书缺能让他们多了一些机会,再经过3-5年的积累,成为高端会计人才也不是一件难事。3、注会性价比高相比较与中国注册会计师证书来说,其实也有很多含金量高的外国会计证书,比如CMA、AIA、USCPA、AIA等,他们在中国的认可度都很高。但是这些证书的考试费用比较高,动辄上万,对于月薪只有3000左右的大部分财务人员来说,还是比较吃力的。其次,这些外国证书考试的难度也不小,全英文教材和考试,像AIA和ACCA的考试科目就有10科以上。相比较下,中国的绝大部分财务人员还是选择中国的CPA居多。身处千万人的行业,而且未来的会计人员还会越来越多,同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一些会计基础工作被机器取代的可能性比较大,千万会计人不想被淘汰,但何去何从呢?目前状况来看,只有考证才是目前最有效和最有保障的做法。一入会计深似海,活到老学到老,共勉。
情流感920
以下进行分类解释:
一、资本公积
1、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资本公积一般包括溢价或股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
2、资本公积从字面就可以知晓,它也是一种资本,与实收资本相匹配。企业增资时会增加实收资本,但如果增资的实际金额大于账面或合同金额,则多出的这一部分资本就属于资本公积。
3、收到实际资本的实际价值大于规定金额就属于资本公积。比较常见增资行为如:“接受资产投资10万,但市价15万“,这多出的5万就属于资本公积;又比如企业发行股票增加资本,都会发生实际资本多于合同或规定金额的情况。
二、盈余公积
1、是企业按照规定从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公司制企业盈余公积分为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各自计提的依据不同。前者以国家的法律或行政规章为依据提取,后者则由企业自行决定提取。
2、企业的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即股东为了盈利。所以企业经营有利润时会分配给相关股东,令股东获得收益。
3、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企业总得将一些经营所得利润保留下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个将部分收益保留下来的过程就是“盈余公积”。
扩展资料:
盈余公积是经营利润变动引起的变化。我国对于盈余公积有国家规定标准及企业自己制度标准两种,即“法定盈余公积与任意盈余公积”。
任意盈余公积企业自行考虑是否提取。如当期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后,未有其它用途则剩余收益计入“未分配利润”当中(盈余公积的一般用来:弥补亏损、增加资本、分配股利使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资本公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盈余公积
落落晓婷
资本公积(capital reserves)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接受捐赠、股本溢价以及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等原因所形成的公积金。资本公积是与企业收益无关而与资本相关的贷项。资本公积是指投资者或者他人投入到企业、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并且投入金额上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本。
盈余公积(Surplus reserve) :各种积累资金。盈余公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
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已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在计算法定盈余公积的基数时,不应包括企业年初未分配利润。
企业提取的盈余公积可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生产经营、转增资本(或股本)或派送新股等。
扩展资料:
盈余公积的会计处理
由于法定公益金与一般盈余公积(含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有不同的用途,企业应当分别进行明细核算。企业提取盈余公积时,借记“利润分配”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从理论上讲,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属于企业所有者所有,成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从其中提取的法定公益金也属于企业所有者所有。
由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的特殊性,我国法律规定企业必须从当年实现净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数额的利润作为法定公益金,用于企业职工集体福利方面开支的资金来源。企业使用这部分公益金之后,则意味着未来可使用的公益金数额的减少。
为了反映企业公益金的提取、使用和结余情况,企业应当在“盈余公积”账户下单设“法定公益金”明细科目进行核算。这部分公益金虽然是用于职工福利支出,但与用于职工个人的福利支出不同,其支出使用一般会形成一定的实物资产。
因此,企业在使用公益金购建集体福利设施等形成固定资产后,一方面应登记形成的资产的价值,同时还应当将其使用的数额从公益金账户中转出,转至任意盈余公积账户,从而使公益金账户结余的数额减少,反映为企业未来可使用的公益金的数额。
进行账务处理时,应当按照实际使用公益金的数额,借记“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科目,贷记“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对于用公益金购建集体福利设施等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应当将该资产购建的原始支出中使用的公益金的数额,从任意盈余公积转回到公益金账户。
进行账务处理时,应按照购建该固定资产原支出的公益金的数额,借记“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科目。
企业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应当按照转增资本前的实收资本结构比例,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的数额计入“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下各所有者的明细账,相应增加各所有者对企业的资本投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本公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盈余公积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