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吃货小两口
摘要: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而管理学中组织结构变迁的有关内容与管理会计之间也是有微妙的联系和影响的,本文浅显地对此进行简要粗糙的探讨。关键词:组织结构;管理会计;组织结构扁平化;会计信息;管理会计职能一、组织结构变迁影响管理会计管理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就业机会消失最多的是中层管理人员的职位,这实质上是组织扁平化趋势的必然结果。过去10多年中,西方大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市场增长缓慢;其次是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再次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许多企业从实践中体会到,速度、创新和知识将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今天高度竞争和技术驱动的环境中,限制企业增长和战略成功的稀缺资源不是资本而是专业化的知识和专长以及蕴藏在企业中的组织能力。换言之,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从资源分配、管理层次的设置、决策程序和部门间关系等多个方面对原有组织模式进行构造。尽管企业的组织变革各有侧重、具体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可以看出西方大企业的组织变革呈现出一种共有的趋势,存在了60多年被几乎所有大企业采用的事业部制的组织模式正在被一种新型的组织模式所取代,这种组织模式称之为扁平化网络组织或N型组织。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对员工整体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对于企业来说存在困难。管理会计要根据组织结构整体的扁平化,更加注重实际与理论的结合。管理会计规范性的理论方法通常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查找成本动因,就需要对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甚至是细微的环节总体了解,否则一旦遗漏主要的动因分析,那么下游工作的精确性就大打折扣。为解决上述问题,建议尝试组织岗位定期轮换制度,使得管理会计的操作人员能全面熟悉本企业,但这又涉及到时间、人力、精力和专业程度、人员素质等复杂因素影响。所以管理会计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要想普及推广有一定难度。好在如今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许多企业内部也单独研发了管理会计系统,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当然其研发成本支出需要企业具有一定实力。二、管理会计研究的新发展上述扁平化的网状组织结构能够借助于内部结构的变化来适应外部环境的不同要求,表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同时还能为内部组织成员的自我完善提供发展空间和支持条件,能较好地满足人本主义管理的组织要求,顺应了当今企业管理发展大潮的需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同时为提供对管理者有用的决策信息,管理会计开始呈现以下一些新的发展趋势。1.企业集团的管理会计应用(1) 分权管理的内在要求。(2)合并报表规范的影响。(3)传统事业部制会计的不足。(4)企业集团范围的扩大。(5)会计基础的变化。我们重点讨论第3点和第5点。关于事业部会计。将单个的事业部以及单个的子公司作为管理对象,并不意味着对合并企业集团之中的合并事业分部的控制,无法体现组织结构变迁对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集团的分权管理体系,不仅仅是有关特定业务的母公司的事业部,而且包含了从事相同业务或者相同品种的海外子公司的合并事业分部,对这些事业部进行业绩评价已十分必要。为强化事业部的业绩评价,实际管理会计工作中往往将国内的事业部与海外同类业务的子公司或子公司的事业部在会计处理上实施合并决策。这样的体系超越了过去的事业部制会计(包含子公司管理会计)的框架。为此,必须适应组织结构变迁的内在要求对以往事业部制的会计体系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创新。换言之,管理会计改革的核心就是要确立好企业集团内的各利润中心,若不这样,海外生产子公司正在设立并试图集团化,以及实施世界范围内的最适调配战略可能会受阻。关于会计基础的变化。组织结构向着扁平形、网络型方向转变,目的是为了提高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现金流量有助于增强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管理会计正是建立在现金流量制会计基础之上的,加之由于自由现金流量(FCF)及经济附加值(EVA)等概念在企业评价中的广泛采用,对从事企业集团“开放式组织机构”的组织再造、业务流程重组等的经营者来说,现金流量观念更为重要。这样就引起了会计基础的变化,即由权责发生制会计向现金流量制会计的重点转变。此时,企业集团管理会计问题的研究变得更为迫切,需要从企业总体对现金流量、尤其是其信息披露进行规范。因此,在组织结构变迁、信息传递速率加快的今天,管理会计必须从企业集团的角度,即从企业长远、整体的利益角度统筹考虑并制定会计政策,以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步步高论文发表网,励志打造论文范文格式最完整、财务管理职称论文范文最详尽的论文资源网站。为广大需要职称评定,管理会计论文写作的客户提供有效参考。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研究的结合或统一管理会计研究内容从单纯性研究转向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研究的结合或统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这种统一化趋势主要表现为:(1)会计信息使用目的的统一。(2)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统一。(3)会计处理上的共同化。(4)会计信息的交流。(5)管理会计职能增强的内在要求。重点说以下几方面:关于会计信息使用为适应组织结构变迁的需要,管理会计需要扩展原有思路,从信息使用者统一的立场上谋求企业整体利益的最优。近年来,我国大中型企业资本经营的实践就体现了这种统一性的内在要求。关于会计处理的共同化。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一些跨职能的网络组织结构开始出现,如作业组织、虚拟公司等,传统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适应企业组织结构发展的这些新变化,管理会计的作用将为人们重新认识,财务会计的处理也趋近管理会计的技术与方法。从合并事项的会计处理上看,财务会计合并事项分类上的分部损益计算处理,与组织结构转变后的事业部制管理会计的处理是相通的;财务会计上按合并事项的分部损益计算处理,包含了集团化的海外子公司的业绩,与业务部门管理会计对损益的预算编制和实绩评价的方法是相通的。再如,母公司费用等的分配处理、内部转移价格、内部利益的扣除方法等均具有这一特征。上述这些会计问题处理的特征,充分体现了组织结构变迁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客观影响。三、结束语组织结构变迁与管理会计之间的联系是很复杂的,我们要把握住企业结构扁平化这一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趋势去理解这种趋势给管理会计带来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把管理会计看成是成本会计的一种,也不能简单的看成是企业控制成本和风险的手段,因为管理会计同样与管理学相联系,本文只是粗浅的进行讨论,由于时间和精力以及能力关系,有很多不足之处,另外关于管理会计与组织结构之间的探讨是比较有难度的,需要不断地深入学习和思考,重要的是实践工作中得来的启发和经验。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应用定会成为我国企业发展内在的要求,管理会计也将不断完善,在我国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步步高论文发表网,励志打造论文范文格式最完整、财务管理职称论文范文最详尽的论文资源网站。为广大需要职称评定,管理会计论文写作的客户提供有效参考。参考文献:[1]孟焰,林金炳.经验研究在我国管理会计中的借鉴意义[J].会计研究,2003(05).[2]杨纪良.议管理会计的应用[J].会计研究,2002(12).[3]郝振平.会计研究中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J].会计研究,2000(08).[4]余绪缨.简论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会计研究,1999(07).[5]潘飞,等.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J].上海会计,1999(11).[6]孟凡利,等.管理会计应用:现状、问题与应有的改进[J].会计研究,1997.[7]暨南大学会计系管理会计课题组.中国管理会计透视与展望[J].会计研究,1995(11).[8]潘飞,文东华.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J].会计研究,2006(02).[9]余绪缨.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方向及其相关理论的新认识[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02).[10]潘飞,徐健儿,张丽萍.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J].上海会计,1999(11).[11]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9(10).[12]王建胜,朝来东.知识经济下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J].北方经济报,2007.[13]郑德亮《探讨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问题[D].当代管理会计新发展第五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14]张新贤《管理会计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设想[D].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二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第三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论文集,2002.
小顽童阿淑
杨纪琬 中国著名会计学家。上海松江人,1917年11月出生,卒于1999年2月6日。 1935年,杨纪琬考入国立上海商学院会计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攻读中英庚款基金会的在职研究生。1939年起至1949年止,先后担任国立上海商学院、东吴大学、之江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会计学助教、讲师、教授。 1949年调入财政部会计司工作,曾任会计司司长等职务。从1980年起杨纪琬教授主持起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会计法》,并于八十年代初与阎达五教授一道提出并完善了会计管理论。会计管理论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成为八十年代会计工作转轨变型的主要理论依据。其代表作品为《社会主义会计理论建设》。 杨纪琬在任其间,建议及推动恢复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所以是中国会计制度的奠基人之一。 1995年11月11日,杨纪琬教授从事会计工作60年庆祝会在北京举行。朱镕基副总理致电祝贺。 在逝世后,中国官方发表的《杨纪琬同志生平》中称他为“新中国会计界公认的一代名师”,为中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建设、会计理论、会计教育和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做出了巨大而杰出的贡献。逝世后,其弟子等在2002年设立了杨纪琬奖学金。主要出版物《怎样阅读工业企业会计报表》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63年 《会计理论探索丛书》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经济大辞典: 会计巻》 与娄尔行合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年 《中国现代会计手册》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年 《成本管理大辞典》 与许毅、王振之合编 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1987年所培养会计学博士一览1、汪建熙 中国的股份经济及其会计问题、1990年2、陈毓圭 宏观财务与会计准则、1991年3、于晓雷 跨国公司与国际会计、1992年4、晏加源 资产估价、1993年5、张良武 中国企业集团论、1993年6、夏冬林 中、美、日、法四国会计比较、1994年7、向德伟 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1995年8、谢志华 货币商品经营论、1995年9、李玉环 会计运行机制、1996年、10、马贤明 对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1996年11、王林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中的有关财务问题、1996年12、陈建明 独立审计概论 1997年13、郜卓 负债会计论 1997年 14、李洪辉 现代公司资本结构论 1997年15、孟焰 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1997年16、朱海林 金融工具会计研究、1999年、(也是王世定博士)17、刘海民 试论会计信息产品 2000年(也是王世定博士) 娄尔行 著名会计学家和教育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审计学会顾问,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名誉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娄尔行教授。中国大陆第一批四个会计学博士生导师之一(另三人为杨纪琬、葛家澍、余绪缨) 生于1915年7月15日,祖籍浙江绍兴,因病于2000年5月28日上午9时10分不幸逝世,享年85岁。1937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商学院会计系,同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院深造。1939年毕业,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MBA)。学成回国后。他立志报效祖国。1939年至1949年先后在国立上海商学院。私立光华大学。国立临时大学任讲帅、副教授和教授。1950年起先后在上海财经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后改为上海财经大学)任教授,担任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主任、名誉系主任。娄尔行教授是我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会计学家之一,是新会计学科体系的主要创始人,为排动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会计界享有很高声誉。他先后担任过上海市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审计学会副会长及顾问、中国成本研究会顾问、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财政部会计准则中方专家咨询组成员,还受聘担任江西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和顾问。 60多年来,娄尔行教授长期坚守在教学岗位,撰写了大量的论文、专著和教材。1950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成本会计学》,50年代中期主编出版了《工业会计学》。1984年主编出版《资本主义企业财务会计》,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向国内会计界介绍了西方会计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对我国会计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年还主编出版了《基础会计》,在书中对我国以往受苏联影响的传统会计原理和教材体系作出了重大改革。1987年,受国家审计署委托,总结几十年来审计学研究成果,主编出版《审计学概论》,该书荣列1988年度十大中文畅销书之一。这些教材甫一问世,就为众多高等院校采用,并获得财政部、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多项荣誉。 娄尔行教授积极倡导和参与会计教学改革。1981年起,针对当时我国会计专业设置过细、知识面过窄的现状,他提出了‘扩大知识面,培养广博而专精的人才”的指导思想,重新设置会计课程体系。在他的领导下, 1987年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被评为全国财税系统先进集体,1988年由国家教委批准确定为个全国重点学科点。1992年,他以77岁的高龄,带领会计学系教师开展第二轮教学改革,教改成以排列财政部和原国家教委的高度肯定,并在财经高等院校中推广。他多次被评为教育系统的市级和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娄尔行教授毕生从事会计学研究工作,著述宏富、见解精深。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论文,推动了我国的会计改革和会计教育改革。198O年,他率先组团与美国学者开展中美比较会计研究。1987年,他率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部分教师与美国学者合作出版了用英又撰写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与审计》,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会计和审计历史、现状及制度的英文版学术著作,成为国际会计界了解中国会计的一个窗口。他通过毕生不懈的追求和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会计学术思想体系,集中体现在《会计审计理论探索》一书中。娄尔行教授一生致力于会计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倾其毕生的才智和。心血培养人才才。他一生育人无数,桃李遍天下。他积极奖掖后学,鼓励后来居上,扶持年轻人担任会计教学和科研的领导,带出了一批在会计界颇有影响的中青年会计学者。娄尔行教授一生致力于会计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倾其毕生的才智和。心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会计人才,上有人无数,桃李遍天下。他积极奖掖后学,鼓励后来居上,扶持年轻人担任会计教学和科研的领导,带出了一批在会计界颇有影响的中青年会计学者。所培养会计学博士一览1、汤云为 论重置成本会计、1987年2、张为国、会计目的与会计改革、1989年3、吴艳鹏 资产计量论、1990年4、周忠惠 论会计研究的方法论问题、1992年5、陈信元 净权益会计理论探索、1994年6、孙铮 论证券市场管理中的会计规范、1995年7、张鸣 成本计量论、1995年8、章国富 论我国会计及其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 1997年葛家澍 1921年3月生于江苏兴化。1945年厦门大学会计系毕业,获商学士学位。毕业后即留校任教。1956年晋升为副教授,1978年晋升为教授。在校内历任经济系副主任和经济学院院长。50年来,他致力于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的教学与研究,在国内达到了领先水平,在海外亦有重要影响。他先后受原教育部和国家教委的委托,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会计基础知识》(1982年改名为《会计学基穿�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会计学导论》、《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和经济效果》、《会计学》等,发表的专著有《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科研课题,由他主笔)、《通货膨胀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会计的基本概念》以及他的个人论文集《关于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等8部。建国以来他在国内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在100篇以上。此外,他和他的学生林志军博士合写的“Economic Reforms and Accounting Internat ionaliz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发表在美国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第2卷(1993)上;他和学生林志军博士、刘峰博士三人还在日本西村明教授主编的《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计》一书中撰写了该书的第5章中国部分(1995年已出日本版)。由于他的学术成就,从1981年起,被聘任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经济学)评议组第一届和第二届成员,前后共十年。他是我国1981年第一批授予的会计学博士生导师。他培养了我国第一位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系整个经济学方向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第一位审计方向的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和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由他指导的、来自台湾的博士生在1996年获得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此外,他还是我国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联系人,指导了第一位进站做会计、审计研究工作的博士后。所培养会计学博士一览(2000年后待补)1、林志军 会计的假定、假设、原则、1985年2、李松玉 完全历史成本计算的通用模型、1987年3、李若山 论社会经济权责结构与审计、1989年4、曲晓辉、论物价变动会计、1989年5、魏明海 基本会计理论结构、1991年6、陈少华 公司财务报告目标内容与表达方式、1992年7、李瑞华 中日会计比较、1992年8、何凡 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1993年9、黄世忠 股份制改造、1993年10、陈玮 论稳健会计、1994年11、刘峰 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现金流动制、1994年12、庄世虹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比较、1994年13、陈箭深 金融创新及其会计问题研究、1994年14、方荣义 商誉会计论、1995年15、李少波 税务会计基本理论方法研究、1995年16、李建发 论具有中国特色政府会计与财务报表体系、1995年17、涂春永 海峡两岸财务会计——准则与理论研究、1995年18、邓传洲 试论财务会计的现值计量基础 1997年19、林斌 不确定性会计 1997年20、刘宗柳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研究 1997年21、陈光 现代商业银行外部审计研究 1998年22、桑士俊 论企业分部财务报告 1998年23、项有志 企业兼并与收购若干会计问题研究 1998年24、程春晖、全面收益会计研究、1999年25、李翔华、试论市场经济下的会计信息系统、1999年26、任永平、中德财务会计比较研究、1999年27、范永武、试论会计准则及其变迁——主题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进行的思考、1999年28、刘杰、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1999年29.卢联生 两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与法律责任之研究 2000年30.吕胜光 国有企业新上市问题实证研究 2000年31.胡振超 论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 2000年32.刘玉廷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财务会计研究 2000年 余绪缨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中国现代管理会计学科奠基人,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会计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顾问,国际权威刊物《会计国际学刊》编辑政策部成员,原民盟中央委员、民盟福建省常委、民盟厦门市主委,厦门市政协副主席。(讣告语) 余先生,1922年8月出生于江西靖安,逝世于2007年9月23日上午7时。194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厦门大学。现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带头人,厦门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中山大学等七校客座(兼职)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会计国际教育与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权威性会计刊物《会计国际学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编辑政策部成员(该部由从世界多国选聘的5名著名学者组成);中国会计学会顾问;财政部人才中心高级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美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与研究国际学会和加拿大学术会计学会会员。曾任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级经济师评委会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大学会计与企业管理系主任、厦门大学会计系主任等职务。 1945年余先生毕业并受聘于母校厦门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一生从事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漫长学术生涯。岁月流逝,半个多世纪弹指一挥间。余先生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领域:会计基础理论、成本、管理会计、企业理财、管理学 ●基本观点: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将现代化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包括微观管理会计、宏观管理会计和国际管理会计 ●代表作品:《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理论与现代管理会计研究》、《企业理财学》、《管理会计学》所培养会计学博士一览(2000年后待补)1、孙宝厚 会计系统论、1987年、2、陈国钢 论代理人说与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1988年3、陈双人 管理会计与控制、1989年4、黄礼忠 论国际管理会计信息与控制系统、1991年5、卢焕立 论行为科学对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意义、1991年6、熊楚熊 增值会计学研究、1992年7、于文强 论国际管理会计、1992年、8、于增彪 行为会计基础研究、1993年9、毛付根 企业理财基本理论研究、1994年10、胡玉明 论资本成本会计、1995年11、怯来发 现代公司理财与财务风险研究、1995年12、陈胜群 现代成本管理论、1996年13、骆德明 以作业管理为基础的新管理体系研究、1996年14、孙航 战略管理会计、1996年15、傅元略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理论研究 1997年16、林勇峰 现金流动制会计研究 1997年17、王大洋 An Extract of Potential Implemention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China Companies 1997年 18、张金良 企业兼并理论研究 1997年19.胡奕明 金融工具创新若干问题研究 1998年20.沈艺峰 资本结构理论史 1998年21.庄昆明 管理控制 1998年22、林涛、股票首次公开发行问题研究、1999年23、李常青、股利政策理论综合性评述与股利信号实证研究、1999年24、高培业、企业失败判别理论与实证研究、1999年25、xiao-li、lin、options、in、corporate、finance、and、internet(e-options)26、陈志升、企业创新战略问题研究、1999年27.贺颖奇 管理控制会计中长期激励理论研究——现代契约理论的一种解说28.聂桢 环境管理会计研究 2000年29.丁鹏 可转换公司债券若干问题研究 2000年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