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气lulu
管理会计师初级办公室整理:
主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管理会计的研究焦点是成本确认。成本会计系统围绕全部成本的认定而展开,其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得到精确而又真实的成本。在高级成本会计中,还专门研究如何在复杂的生产环境中归集成本的问题。为了得到精确而又真实的成本,成本会计人员便用的是一种财务特性很强计量方法,而衡量这种计量方法的基本条件,是它必须能提供特定的、明确的、可以适用于所有目的的历史成本信息,只有这样它才能被接受。而使用者只要根据自己的期望来调整这种绝对真实的成本信息就可以了。
在开发管理控制系统以协助多元活动及纵向一体化企业的成长方面。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是杜邦公司(Du Pont Powder Company)。作为最早的纵向一体化多元经营活动公司之一,它要决定的不再仅是经营单一产品的营业规模大小,还要决定应拓展的营业活动类型。于是,杜邦公司开创了许多管理控制技术方法,到1910年为止,当今大公司进行管理控制所用的差不多所有基本技术方法在杜邦公司都已得到使用。
在这些基本技术方法中,最主要、影响最持久的则是投资净利率(Return-on-investment, ROI)指标的运用。该指标最早被杜邦公司的Pierre du Pont用作衡量各个营业部门的效率和整个公司财务业绩的指标,而当时广为使用的销售净利率、成本净利率指标在杜邦公司则受到冷落。1912年,杜邦公司的财务经理Donaldson Brown进一步将ROI指标分解为产品销售周转率和营业销售净利率两大指标。这样,既可以让各部门知悉其业绩如何影响产品销售周转率或营业销售净利率并进而影响公司总的投资净利率,又可以让管理者解释在特定期间内ROI的实际数为何偏离预算数。Pierre du Pont和Donaldson Brown将ROI指标应用于部门层面上,这也是现代多数公司所用的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起源。另外,杜邦公司还为审批营业预算和资本预算专门建立了资本配置程序和系统。无疑,在当时,杜邦公司成为管理会计控制方法应用的先驱者。
1920年,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 GM)成为杜邦公司的子公司后,Pierre du Pont,Donaldson Brown和Alfred Sloan又在20年代早期在GM进行了管理控制系统的革新。实际上,多数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报告评价体系都是从GM演进过来的。GM的目标是着眼于整个商业周期获取满意的ROI,而不强求盈余逐年增长,把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目标定位在整体管理水平的最高,而不仅仅是利润的增长。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现代行为管理思想的缩影。Donaldson Brown独创性地设计了一套定价模式,在生产量和销售量为正常、标准量(生产能力的80%)的条件下,来决定能达到期望ROI水平的目标价格,这套定价模式使高层管理的财务策略与部门的短期营业计划保持紧密的沟通和连动。Pierre du Pont和Alfred Sloan为公司的高层经理设计了程式化的激励和利润分享计划,其利润观念是公司利润而非部门利润。后者还采用了市场基础的内部转移价格制度。这些管理会计控制技术方法的应用,不但大大促进了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并使其管理控制系统更趋完善。
第二阶段
则主要在二战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使用者,尤其是管理层的需要。从而,为计划和控制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得以发展起来,其技术方法也不断丰富。与强调全部成本的确认相比,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强调相关成本。为了得到相关成本,管理会计强调“不同目的不同成本”这一指导思想,强调潜在用户的决策需要,强调演绎推理的方法。从这种意义上讲,相关成本要反映的是有条件的真实(conditional truth)或有意境的真实(contextual truth)。而这一阶段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第三阶段
主要是在六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代初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对管理会计系统应为决策提供信息开始得到认同,使决策分析成为管理会计新的研究焦点。先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框架被管理会计研究人员广泛运用于决策分析。新古典经济学派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是边际分析法,其基本理论假设是信息完整充实、不需要任何成本便可取得信息,其重要概念包括边际成本、边际收入、增量现金流量等。在上述方法论、理论假设和概念的基础上,用严格的数学方法分析管理会计决策问题成为可能,管理会计的研究向着精密的数量化技术方法的方向发展。本量利分析、成本估算、投入产出法,线性规划、学习曲线、存货控制和方差分析等计划决策模型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在以后的时期里,管理会计研究人员将不确定性引入决策过程,但管理会计信息本身是一种有成本的经济商品,应按成本效益原则进行生产。这里有一种形象的说法,管理会计有关信息、模型、专家的“市场”需要受成本效益原则这只看不见的手操纵(Horngren,1975)。于是,信息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的技术方法,被广泛用于不确定环境的决策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还通过对信息系统选择与信息系统设计分离出来,大大简化了决策模型的复杂度。 第四阶段
在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下,又产生了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这些理论则试图进一步解决多人决策(multi-person decision)问题。不同于传统的单人决策(single-person decision)方法,多人决策方法更多地关注管理会计的行为层面,被用于解决最佳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的选择等行为问题。但目前多人决策方法所能解决的还只限于明确问题,要想在复杂的多人决策情形下,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并要求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能提供明确和切实的指导,还存有较大的困难。
勤添Jacky
阶段一:出纳→普通会计职业现状:还在找工作或步入会计行业两年的新人;对会计行业的分工、发展认知度较低;对会计工作充满兴趣与信心。段二:普通会计→总账会计职业现状:步入会计行业三到五年,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对于会计工作比较熟悉;阶段三:总账会计→财务主管职业现状:从事会计工作五到八年,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对于公司整体财务工作比较熟悉,有望晋升;不满足于现状,渴望向上一个台阶。逐步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努力晋升。阶段四:财务主管→财务总监职业现状:在会计行业有八年以上工作经历,具备整体统筹能力;运筹帷幄,一切财务工作尽在掌握之中;野心勃勃,瞄准“人生巅峰”的位置。
卷卷小白菜
现 代 会 计“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为起点。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公认会计准则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催产的作用。经济危机过后,人们认为松散、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挽救会计职业,会计界认为必须着手制定会计准则。1934年,第一批会计准则得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协会的共同认可,这批准则共包括6项内容,即(1)利润必须实现;(2)资本盈余不得用以调剂任何一年的当年收益;(3)子公司并购前存在的盈余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赚取盈余;(4)公司职员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单独列示;(5)库藏股股利不得作为收益;(6)捐赠资本不作为盈余。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并在ASR No.4中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赋予会计职业界,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保留有监督权与最终的否决权。以后,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以及现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其中,FASB自成立以来,迄今已经公布了13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C or FAS)。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除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出台外,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与发展。早期的管理会计主要体现为执行性管理会计,侧重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逐渐由单纯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过渡到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把决策会计放到主要位置的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去,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另一个重大的发展是会计研究方法上的拓展70年代以前,规范性会计研究法占据主导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会计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与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共领风骚的地位。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这样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思路,从而既保证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一致性,也能使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经受检验,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尴尬!
wisteria1221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一)会计的产生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必须依靠生活动来创造衣、食、住、行等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而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促使人们要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关心自己的生产成果与生产它们所消耗生产资料的比例,讲求效益,力求少投入、多产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劳动过程进行组织和规划,同时对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进行观察、计量、记录、计算和比较,从而也就产生了融合于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会计。最初,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它是由生产者凭借记忆,或是简单的记录,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入、支出等事项记载下来。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过程日(二)会计的发展和计算。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日益社会化,节约劳动耗费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性日益增强,并且难度越来越大,对会计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会计从早期实物数量的简单记录和计算,逐步发展成为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综合地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会计的技术和方法,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以及广泛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渐完善纵观会计的发展历程,会计从其产生到现在,大致经历3个阶段。1.古代会计阶段古代会计阶段是指从会计产生到15世纪50年代这段时间。在我国,会计有着悠久的历。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会计”一词,并且有为王朝服务的会计,如“司会”。当时会计基本含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记录,又有岁终的综合核算,通过日积、月累到岁会的核算,从而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有了定期的会计报表和会计册,并实行单式收付记账,也出现了对“会计”一词精辟的解释,如战国时期鲁国的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到了宋朝出现了“四柱清册”,即管相当于现代会计术语中的初结存新收相当于现代会计术语中的本期收入)开除(相当于现代会计术语中的本期现代会计(三)近代会计阶段近代会计阶段主要是指西方从15世纪50年代产生意大利的复式簿记开始,到20世纪0年代末出现的第一份代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会计研究公报”为止的这一段历史时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近代会计形成的标志是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复式簿记的书籍—《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其中有一章专门论述簿记,对复式簿记及借贷记账法做了全面系统的描述和总结,标志着近代会计的产生,是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完成,以及以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特点的股份公司的出现,要求在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中以“自由职业”身份出现的注册会计师或特许会计师产生了,1854年,在英国的苏格兰成立了第一个会计师协会—爱丁堡会计师公会,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同时期在中国,也有相关的会计理论和技术出现。明末清初,在“四柱清册”的基础上又设计了“龙门账”,并且在规模较大的工场手工业,已专设“账房”,设置账簿,考核费用、成本润。清代学者焦循所著的《孟子正义》一书中,会计解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四)现代会计阶段还是会计实践都进入了一个快车道。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股份公司大量出现,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从而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反映和传递信息之外,还要进行规划、控制、分析并参与经营决策。随之传统会计被划分为以对外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财务会计和服务于内部管理需要的管理会计。另方面,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现代数学、现代管理学与会计的结合,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使会计在操作方法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十分重视会计工作,于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先后制定了许多统一会计制度强化了会计工作的组织、规范和指导。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使我国的会计工作进入了法制的轨道。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992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从1993年7月1日起实施。这表明了我国在会计核算法规体系、宏观会计管理模式、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及一些主要核算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与改革,并逐渐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会计的国际化已势在必行。2006年财政部在总结我国会计规范和进一步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发布了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使我国的会计从理论到实务都迈进了国际化轨道。此后,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会计准则具体准则及解释,进步丰富和完善了会计准则的内容体系。总之,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促实践的逐渐丰富和完善。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