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子老头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恒等式、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等式。会计等式是指反映各项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表达式。
(一)会计等式的表现形式
财务状况等式,亦称基本会计等式和静态会计等式,是用以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平衡关系的会计等式。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也称资产负债表的要素,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第一会计等式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
(二)交易或者事项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经济业务,又称会计事项,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使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的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经济业务按其对财务状况等式的影响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九种基本类型:
(1)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2)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增加的经济业务;
(3)一项资产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的经济业务;
(4)一项资产减少、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5)一项资产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6)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7)一项负债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8)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9)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上述九类基本经济业务的发生均不影响财务状况等式的平衡关系,具体分为三种情形:
基本经济业务(1)、(6)、(7)、(8)、(9)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保持不变;基本经济业务(2)、(3)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等额增加;基本经济业务(4)、(5)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等额减少。
彩虹人生0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抽象的代表“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 利润=收入-费用,这是抽象的代表“利润表”的会计等式。 而一般会计教材上写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它的实质是告诉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存在的勾稽关系,那就是“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抽象成收入减费用)最终会归属到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中去,变成使所有者权益增加的因素。 所以你观察这个等式的时候,心里要明白它表达的经济关系的实质,而不要去纠结在某一时点每个要素的金额最后是否能相等。不要简单的从金额数量的角度去思考它,而要明白它所抽象出的经济内涵。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分开的,因为资产负债表是“时点”报表,而利润表是“期间”报表。你如果简单的根据这个公式把“期间”数据(收入、费用)加在“时点”数据(资产、负债、权益)上,这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缺乏明晰的会计理论功底的就很容易产生混淆。 下面给你转一段关于这个式子的详细阐述,你再理解一下: 会计恒等式是指各个会计要素在总额上必须相等的一种关系式。 会计等式(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即:资金运用=资金来源。 该等式是会计记帐、核算的基础,也是编资产负债表的基矗它表明了股东与债权人两者在企业的资产中到底占了多大份额。在负债不变时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方向变化。所有者权益不变呢,资产就与负债同方向变化,而当所有者权益与负债都变化的时候,其资产的变化则等于两者之和。 会计等式(二)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即:得到的-付出的=赚的(或亏的) 企业的目标就是赚钱,只有取得的收入抵消为这笔收入所花的费用还有剩余,企业才算是盈利了。 会计等式(三综合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企业在经营中,“收入-费用=利润”中的利润就表明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也就是企业资产增多,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一时刻负债不变,赚与赔都是股东的。 新的所有者权益=旧的所有者权益+利润=旧的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而,新资产=负债+新所有者权益=负债+旧的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个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状况,也就是企业经营中的某一天,一般是开始日或结算日的情况;而第二等式反映的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情况,所有的资产都是为了赚钱,而资产一旦运用并取得收入时,资产就转化为费用,收入减去费用即为利润,又叫净收益。净收益又会做为资产用到下一轮的经营,于是就产生了等式三。等式三并没有破坏等式一,当利润分配后,分成股东收益和一部分交税后,等式三便消失了,又成了等式一。所以会计六要素不管如何转变,最后都会回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在实际工作中要是等式不平了,那就说明记帐有错。
識食過人
会计基本等式主要有两个: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代表“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2、利润=收入-费用,这是代表“利润表”的会计等式。
具体内容如下: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
具体而言,它表明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以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都是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的。
2、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会计等式,称为财务成果等式,它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会计基本等式的动态图:
会计基本等式的分类:
静态等式
静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是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
其公式为: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动态等式
动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是由动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组合而成。其公式为:收入-费用=利润
综合等式
综合会计等式: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利润
会计等式是指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恒等式,所以也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式。
(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具体而言,它表明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以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都是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的。
(2)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会计等式,称为财务成果等式,它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3)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一等式综合了企业利润分配前财务状况等式和经营成果等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等式
JeffRen1966
1、资产=负债 + 所有者权益-------------基本会计等式;
2、利润=收入 - 费用---------动态会计等式;
3、资产 + 费用=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扩展的会计等式;
4、营业利润=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营业税金及附加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 +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投资收益;
5、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6、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 + 其他业务收入;
7、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 + 其他业务成本;
8、净利润=利润总额 - 所得税费用;
9、应付账款=应付账款明细账期末贷方之和 + 预付账款明细账期末贷方之和;
10、预收账款=预收账款明细账期末贷方之和 + 应收账款明细账期末贷方之和。
shengxj214
初级会计实务的公式需要理解性记忆。
公式一:会计等式
(一)基本的会计等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收入-费用=利润
(二)拓展的会计等式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公式二:会计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将上述公式变形之后,可得到: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公式三:发出存货计价方法
(一)个别计价法
(二)先进先出法
(三)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1.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2.加权平均单价=实际成本÷存货数量
(四)移动加权平均法
1.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2.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3.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公式四: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率
1.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
2.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3.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公式五:销售商品的核算
(一)毛利率法:
1.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2.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3.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4.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初级历年试题<
(二)售价金额法:
1.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
2.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3.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4.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公式六: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一)年限平均法:
1.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受命(年)X100%
2.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3.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额
(二)工作量法:
1.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某项固定资产
2.月折旧额=该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三)双倍余额递减法:
1.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
2.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3.月折旧额=每月月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四)年数总和法:
1.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
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总结的初级会计实务必备公式,大家一定要抓住最后的时间,记住公式,学会理解和应用,在做题时注重提高正确率与速度,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与付出,大家一定会顺利通过初级考试哒!
绿兮衣兮
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死记硬背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因为会计主要是来源于我们队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的专业处理,也就是会计处理。以下是主要的一些内容。 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发出存货计价方法1、个别计价法2、先进先出法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加权平均单价=实际成本÷存货数量4、移动加权平均法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率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销售商品的核算1、毛利率法: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2、售价金额法;: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方法1、年限平均法: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受命(年)X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X月折旧额2、工作量法: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X(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X单位工作量折旧额3、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受命(年))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每月月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X月折旧率4、年数总和法: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X100%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X月折旧率完工百分比法劳务收入及费用公式:1、本期确认的收入=劳务总收入X本期末止劳务的完工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收入2、本期确认的费用=劳务总成本X本期末止劳务的完工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费用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