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爷一
中国书画之乡是1993年,文化部正式命名萧县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萧县,曾被国画大师李苦禅誉为“国画之乡”。1993年,文化部正式命名萧县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目前,萧县已经形成一支规模浩大的民间书画队伍,在这片不到19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施丹青者近3万人,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学龄儿童,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群众性书画活动的丰富多彩,使该县城乡遍被 文明之风。画乡文化源流长萧县位于我省最北部,春秋时称“萧国”,为宋属地;秦置萧县。史料载:萧县“城形争南北诸朝,风气兼东西两楚”。这里自秦汉起就为贯通东西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之地。萧县书画对中国画·水墨写意情有独钟,重笔墨,重生活,重诗情,人品与画品的统一是其特征。从数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开始,萧县书画就已出现。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系萧人。书画传统绵延至明代,乡村出现了乡土书画家群体,清中晚期形成民间中国画·水墨写意的“龙城画派”,享誉徐淮;自20世纪30年代后,从萧县农村走出了王子云、刘开渠、朱德群、萧龙士和吴燃、郭公达、欧阳龙,卓然等美术大家。还有当年合肥下放萧县农村走出的知青画家程立国,何南燕,葛茂柱等在美术界影响很大.改革开放以来,萧县民间,尤其是农民水墨写意和书法活动蓬勃展开,至90年代初,书画队伍达万人之数,笔墨成趣者近三千人。书画之花竞芬芳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间,萧县国画艺术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老一代艺术家成就辉煌,名震四海,新一代承前启后,创新发展,龙城内外可谓“作者相望,大雅为群,童叟妇孺,乐施丹青”。随着书画队伍不断扩大,为提高绘画水平,相互切磋技艺,他们还组织了多家画院。1981年,全国第一家县级书画院——萧县书画院成立,从而使国画艺术活动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书画院积极开展和举办书画展览、对外交流、培训辅导全县书画队伍等活动,同时,与有关单位合办了两所艺术高中,每年为艺术院校输送一批书画人才。至今,学业有成的学子已有300余人,分布全国各地。此外,萧县还形成了有40余家书画装裱店的书画一条街。1987年在萧龙士的故乡建立的全国第一家农民书画院——刘套农民书画院,更是推动书画向厂矿、农村、家庭辐射延伸。聚集在画院周围的有农民、建筑工和工匠等。他们根植于农村:种葡萄的画葡萄、种蔬菜的画蔬菜、养家禽的画鸡鸭,稻谷棉花、荷塘潇雨、翠竹红梅……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一物一景成了激发他们创作的源泉。农民理发员段自然在书画院长刘惠民、郑正的悉心指导下画虫鱼,他画出的群虾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在广州参展时曾被一日本客人误认为是齐白石大师的作品而惊叹不已。萧县书画艺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县参加县以上展览13000余人次,在市、省和国家级报刊发表作品者1200多人次,在县内外举办书画展览570多次,其中包括省级展览40多次。影响较大的除宁、沪、穗、蓉、京等书画展览外,自1992年以来在县城接连举办的四届书画艺术节,轰动全国。书画之乡的很多作品已被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元首收藏,更有众多的书画精品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和各省市收藏。农民书画院成为培养书画家的摇篮,目前,书画院已聚集1000多名书画会员,书画研究会会员达200余人,其中有16名安徽省书画家协会会员。和谐生活入画来“书画心画”、“字为其人”,书画艺术表情达意,同时优秀的书画艺术也能影响和陶冶人们的思想意识,丰富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在萧县书画代表作中,无论是刘惠民的狂草、刘世俊的行书,还是彭安民的写意花鸟等等,都能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从而纯洁人们的心灵和社会风尚,促进了农村和城镇和谐、美好、健康、文明社会的构建。群众性书画活动的开展,加快了该县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走进机关、学校、饭店、商店、农家,随处可见悬挂着的书画作品。探亲访友,以往送酒肉作礼品的习惯被送书画作品替代,青年人结婚,书画成了嫁妆。徐庵村女画家王淑玲在结婚时所带的红色画案、文房四宝陪嫁在当地传为佳话。如今在她的带动影响下,丈夫习画,婆婆裱画,家庭生活画意浓浓。聋哑人夏乾利在郑正先生指导下,通过多年的刻苦磨炼,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乡土画家。他已娶妻生子,而且还在镇上开了间画店,日子幸福美满。12岁的女孩刘娟自进入刘套农民书画院习画以来,通过4年的勤奋努力,水墨写意进步神速。前段时间,她利用假日创作一幅10米大写意长卷,受到徐州客商青睐,欲出高价收买。像刘娟那样,现在书画院已吸收100多名学生加入。带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萧县,受书画艺术的感染熏陶,处处吹拂文明之风,打牌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街头巷尾打架吵嘴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粗话脏话少了,讲文明讲礼貌的多了;无事生非的少了,尊老爱幼的多了;东邻西舍丢东西的少了,拾金不昧的多了。“书画”二字已深深的融入了人们的血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书画不仅能净化社会,还形成了书画市场,促进了萧县的经济发展。1992年至2004年,萧县县政府举办了4届民间书画艺术节,每次活动参展作品在3000幅以上,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县城的“书画一条街”已形成一定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此条街每年装裱服务收入720万元,加上通过其他渠道,如画家本人单独外出卖画等,估计全年总销售收入可达上亿元。
麦当当5188
大写意、小写意、墨骨。
白描也叫浅描,原是一种工笔技法,也可用来作写意画,放清笔墨,可单以不同墨线构成形象,也可用一种淡彩烘托,突出形象,或给主要物象局部加彩。
宋代《宣和画谱》中说:“画花者往往以色晕淡而成,独熙(徐熙)落墨以写其枝叶蕊萼,然后傅色,故骨气风神为古今之绝笔。”
可见水墨赋彩之法始于五代。特点是把物象形体、质感和色彩的表现分而治之,易于掌握,具有清丽、俊雅之感。
勾花点叶:此法传为明代画家周之冕的创造,是以上三法的综合。徐悲鸿先生作花卉、湖石有先点后勾的方法,可以说是勾点画法的发展。
晚清兴金石学,一些画家从中得到启示,熔金石、书画于一炉,参酌水墨、没骨诸法创大写意的新形式,后人称为点垛,赵之谦、吴昌硕为其代表。
元代张退公《墨竹记》说:“夫墨竹者,肇自明皇,后传肖悦,因观竹影而得意”。也有说始于五代李夫人描窗月影而来。
虽然这些说法都无画迹可证,但水墨画这个艺术形式是受竹影启示而来是可信的。宋元以来文人画的兴起,水墨画已成为国画的一种主要形式了。
单以水墨点画,不施丹青是其特点。排除色相,洗尽铅华,只从笔情墨趣中创造出美的境界也确乎不易,难怪士大夫文人把水墨画推为上品。工笔画中也有单以墨染的,也是水墨画的一种。
扬州宏宏
被称作“宋画第一人”是李公麟。他将画中袅娜的颜色放弃,以优雅博然的工笔白描闻名世界,做到了空前绝后的相对高度。除开人物,李公麟对山水、花鸟鱼虫、鞍马等画种无所不精,他书中这些拂去粉黛的著作被后世称之为“天地绝艺矣”。
李公麟的白描画反映出一种独有的写意画性,也十分合乎宋代人的审美观时尚。大家都知道,宋人们在很多事上面追求完美的是清爽淡雅,而不是“艳妆”。在李公麟的美术作品中,这类审美观被诠释得酣畅淋漓。
李公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造型艺术通才,美术绘画中的人物、释本、鞍马、山水、花鸟鱼虫这些画种没有他不擅长的,健在时就被称作“宋画第一人”。虽然他的白描画刷新了先人,但在其他画种层面他也毫无疑问拥有较高的功底。他的美术绘画才可以,最先主要表现在他的主题的多元性上。他善于鞍马、佛象、人物和山水。他在摹仿古人名迹中把握了美术绘画手法,而越出古代人的手法。
李公麟的父亲是那时候的官府高官,十分爱好个人收藏字画及其其他工艺品。因此他从小受爸爸的危害,日日潜移默化。在成长历程中,李公麟赏析与盘玩过的手迹字画、器皿等可以说不计其数,在日积月累中产生了自身特有的造型艺术品味。到现在依然广为人知的《五马图》《洛神赋图》《临韦偃牧放图》《九歌图》,全是他优秀作品中的精典,只是在北宋宫廷藏画着录《宣和画谱》中记述的李公麟的著作就高达107幅之多。
李公麟为官三十年,也是他的造型艺术慢慢完善,变成名画家的阶段:这一时期也恰好是王安石变法维新不成功,转到世称"朋党"之战的阶段。李公麟和王安石的影响非常好,熙宁七年之后,王安石失势,退居金陵,曾与李公麟结伴游,并赠诗四首,但与此同时,李公麟和抵制王安石的苏轼等关联也很紧密。
瑶瑶然然
李伯时,即北宋画家李公麟(1049-1106),号龙眠居士,好古博学,法书名画一览便悟前贤用笔之意,作书于规矩中见飘逸,有晋人风度,而尤能书画相通。善画人物与马,能分别状貌,具体而微,用笔洗练,神采焕发。苏轼称赞他说:“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李伯时发展了“白描”画法,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