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6

weiyiqinww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李锐云会计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水墲月心时

已采纳

沂蒙山小调是小调。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

发展:

1953年秋天, 山东军区文工团要到青岛、烟台一带巡回演出。在准备演出曲目的时候,时任文工团副团长李广宗,乐队指挥李锐云,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三个人商议,要给早在渤海军政文工团时就以擅唱民歌出名的女高音演员王音璇,增加一首民歌风味浓郁的歌曲。

他们对已经搜集到的民歌进行了一番筛选,最后选中了一首山东民歌。认为它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只是歌词不够完整,只有两段,给人有头无尾的感觉。于是由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三个人重新记谱,在已有两段歌词的基础上又补写了两段歌词。

李锐云会计

189 评论(10)

动漫设计师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抗日根据地。

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我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员做下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

1940年6月上旬,根据上级命令,抗大一分校于山东临沂地区的垛庄南山一带参加了反顽战役。校文工团的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主任袁成隆之命,在费县白石屋村借助当地的花鼓调编写了歌曲《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的前身)。

此歌在反顽战役的政治攻势阶段,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建国后,来自渤海区的革命文艺战士,为《沂蒙山小调》续词定谱,使之定型。以渤海人民文工团和渤海军政文工团为代表的渤海革命文艺战士,深入群众,对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戏曲和民间器乐曲在内的渤海民间音乐,进行了广泛搜集,其中包括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在内的众多民间小调。

1950年5月,渤海区被撤销以后,原渤海军政文工团李广宗、李锐云、王印泉、王音璇等人,则被调山东军区文工团工作。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与民间音乐打交道,并对《沂蒙山小调》的定型传唱与走红,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出版的《山东民间歌曲集》中,收录李广宗、李锐云、王印泉三人收集并创作改编的歌曲《沂蒙山小调》。至此,经过来自渤海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沂蒙山小调》被最终定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沂蒙山小调

184 评论(9)

我是梅干啊

没有祁门山小调这首歌曲,有沂蒙山小调这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宣布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之一的曲子,沂蒙山小调诞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位于蒙山高峰望海楼脚下。《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沂蒙山小调》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沂蒙山的民歌和沂蒙山的历史文化一样悠远而古老,《沂蒙山小调》诞生于白石屋村,也在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里面,是1940年的时候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后来在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就成了《沂蒙山小调》。在1999年的时候,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记载《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用以启示后人奋发向上。天蒙山景区不能错过的景点有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望海楼、玉皇宫、360°全景索道、林海滑道等共一百多个景点。《沂蒙山小调》抒发的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出了沂蒙山区美丽的自然风光,歌颂了党和人民的鱼水之情。沂蒙山附近的景点非常多,有竹泉村旅游度假区、智圣温泉度假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红石寨、马泉休闲园、地下萤火虫水洞、沂水地下大峡谷、天上王城、蒙山、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天马岛、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等。

284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