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5

不懂爱为何物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存货减值准备的会计记录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妞妞love美丽

已采纳

当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企业应当按照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贷: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转回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时,按恢复增加的金额; 借: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存货减值准备的会计记录

286 评论(15)

我的飞飞

2006年12月31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64000-58600=5400借:资产减值损失 54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54002007年1月25日,确认销售结转成本的同时,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 一并结转借:主营业务成本 12800 贷:库存商品 64000*20%=128002007年1月31日:借:存货跌价准备 5400*20%=108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080 希望可以帮助你

206 评论(14)

李吉吉jjj

减值准备的会计分录可以这样做: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坏账准备。要注意的是"资产减值损失"是损益类科目,"坏账准备"是"应收账款"的抵减科目,属于资产类,不要弄混了。到月底结转的时候:借:本年利润,贷:资产减值损失。拓展资料:减值准备是指资产的账面余额超过其可收回金额,判断资产是否减值,应依据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如果存在任何一种迹象,企业应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正式估计。《企业会计制度》对八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披露等内容做了规定。但在有些问题的处理上没有给出明确统一的依据,使得在具体操作上有一定难度。其具体问题如下: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未作统一规定: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然而,对于“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这使企业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随意性,使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相比之下,国际资产减值准则对计提时间则作了明确说明,规定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估计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此规定,避免了操作的随意性,使不同企业具有可比性。需要说明的是:市价是指在证券市场上挂牌的交易价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以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和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从现行的会计制度和颁布的准则内容来看,现有规定对有关资产减值计量模式缺乏统一的标准,因而可操作性差。现有准则中使用的计量基础包括有: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销售净价、市价等多个标准,在实际会计工作中难以掌握与运用。

11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