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子爵绿子0
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帮员工代扣个税。账一塌糊涂。
我们医院的前任会计,因为跟老板吵架,一气之下丢下工作不来了。
然后现任会计被请过来帮忙。
首先,清理旧账。
因为前任会计不肯交接,只留下一句话:“所有的资料都在电脑里”,现任会计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整理旧账,只为对准年初的财务报表的数字。
因为上任会计原来是银行会计,对企业财务会计估计不算很懂,正常的借贷是有的,但是固定资产折旧和个税代扣都没有。
(之前税务系统监控没有那么严格,四五年没有缴纳个税也没有被监控到。)
二、补缴税款
现任会计来后,就按照正常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个税代扣,因为这个个税代扣的问题,很多一直没有缴纳个税的医生护士就开始有意见了,毕竟那么多年都没有扣过。
再后来,金三税务系统上线,金三系统的强大 ,每个会计都知道。
一下就监测到了我们医院的财务不正常,哗哗啦来了四五个税务稽查人员,一通查账后,计算出补缴税款将近100万,其中个税就将近50万。
一家非营利性医院,年年亏损,年年老板都要垫几十万钱进来,居然要补缴企业所得税,这会计也太厉害了吧。
后来,老板找了熟人,去税务已打听,我们医院的资产,每年可以计提将近两百万的折旧,可是前任会计一分钱都没有计提。
后来,老板天天去税务稽查股报到喝茶,磨了半个月下来,允许我们医院补几年的固定资产折旧,算下来,补交几万块企业所得税,但是个人所得税的欠款,全部要补齐。
这样,一下子五六十万钱没了。
三、扣回补缴的个人所得税税款
已经离职的没有办法了,只能医院负担了,但是还在岗的,全部扣回来。
据现任会计说,有些工龄比较长的,几个月的工资都在扣之前补缴的个人所得税的钱,那段时间财务室可热闹了,天天都有人到财务室拍桌子。
可是不管你怎么拍,怎么闹,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每个公民的义不容辞义务。
四、之后几年,税务稽查都要来查查账,象征性的罚点钱。直到近两年才恢复正常,没有来查账了。
现在会计入职的门槛几乎等于没有,有些老板依旧不重视财务,随便找个熟人做做账就好了,或者把工资压的很低,只能招些似懂非懂的人员。
不出事则没问题,一出事则是大问题。
那年我还在做审计,年报审到一家不大的工厂。这家公司一家大型国有集团的孙公司,年产值不过千万,一直处于微利状态,但存货却不少,第一年是400多万,第二年500多万,第三年变成700万,我是第三年进点的,存货一直这么涨对一家小公司来说显然不正常,之前的主审也没有好好查查(可能嫌小),到我手里总要好好看看。
结果让人吃惊,700万的库存,家里只有200万,剩下的即盘不到实物,账上也不没有明细。问财务主管(他们家只有一个会计,出纳、会计、经理都是同一个人)怎么回事,他说自己也不清楚,因为做账是收付实现制做的(即开票出去就做当期收入,收票进来就做当期成本),所以根本没有库存账,对账也无从对起。
没办法,只能从前三年的账里找,其实也不复杂,连问带猜,不到二个小时就搞清楚了。
这位大侠直接成本是按收付实现制,费用归集却用了权责发生制,从他接手的第二年起,公司每年发生的人工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费一共150万,都被他归集到生产成本里,按说归集后要分摊到当年的产成品里结转呀,他没有,一直放在生产成本里不动,两年就是300万,全在存货里虚挂着呢!
问他为什么?他说忘了,忘了!!!
500万找到了300万,还有200万,问题出在第一年。
第一年公司为了完成指标,就人为创造收入。比如A公司买货给B公司,一年能卖个1000万,这时C公司(就是被审单位)出来和两家商量——你们不要直接交易了,A先把货卖给C,C平进平出,再转卖给B,这样对AB两家没有影响,从头到尾C也没碰过货,都是从AB两家直接发货的,C却可以平空增加1000万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
按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当年C从A那里进了1000万的货,也付了款,却只卖了800万给B公司,还有200万变成了C的存货空挂在了账上。明眼人都知道,这200万存货实际是C对A的债权,找A要就行了。
但这位会计界的大侠是按收付实现制做库存的,他根本搞不清自己应该有多少存货,至于存货明细是什么更是没概念,据他自己说,他也纳闷这200万去那了,一直以为是公司潜亏呢,就这样挂着也不找A公司要账,已经放两年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一定认为这货在装傻,故意做假账想捞好处。也许吧,但我还是相信这世界真有水平这么差的人,因为他要有本事装傻装那么像,不如用点心思把账做的再像一点,这么直来直去实在太硬了点。
公司招文员,需要懂Excel的,大专及以上学历,来了个女生,大专学历,会计专业的,做财务3个月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今天来试岗 。我今天拿了一个台账给她,客户纸质资料给她,让她录入这个客户的信息(身份证号,电话,名字,地址,交款金额等),只需要录入,然后调整格式,发现她打字一指弹,录了好几分钟才录完信息,然后调格式(水平居中、自动换行、添加表格边框)都不会,做错了连撤回键都找不到,做完了问我保存键在哪[捂脸] 我录了她的操作视频给人事主管看,主管看了说让她明天别来了[捂脸] 现在的大专生,就这计算机水平,还会计专业,怎么毕业的?她上一份财务工作怎么找到的?
银行存款能出负数
遇到过一个奇葩会计,借贷不分,银行支出做银行存款借方,这样的水准还四处夸耀自己做了30多年账,还有人找其代账,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会计的准入门槛很低,现在连从业资格证都不需要了。尤其是网络化系统化后,ERP的使用,大型公司共享中心的兴起,使得会计的基本功变得不那么重要。没有会计知识的人,也可以在这条流水线上起到很多作用。所以会计水平低不低,真不好说。再说了,水平低不低,别人说了不算,领导说了算。
老板问:15年前我15岁,15年后我多少岁。
答:30岁。
审计和带实习生以来,水平差的会计
1. 货币资金负数
2. 固定资产、长摊费用、存货出负数
3. 银行扣利息费用做其他应付款-某银行 借方
4. 增值税放在附加税费
5.罚款、滞纳金一统都放在附加税
6. 银行单一收付往来款直接做收入和成本费用
…………
有时真滴怀疑她们专业课是去打酱油了
哈哈,我们单位只要是个人,家里有亲戚在哪个哪个局里,哪个哪个部门,这个人哪怕是狗屎都可以来做会计,还能在单位煽风点火……
遇见一个,把增值税计提到营业税金及附加里面做费用,还做了两年……
耶丽芙小熊
基础会计是会计人员的入门知识,也是必备的,我说一下学习方法1)那会计基础来说,初学者,开始学习时,一定要从教材入手,认真理解书上的每一个概念,切记,不能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是学不好会计的。会计的许多名词都是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的,会计基础上的许多都是从定义出发的,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例如负债,字面意思企业欠的债,具体到具体科目,前面一般有应付、应交、借款等,资产也是这样,前面一般有应收的字样,现金和银行不用说了,都知道它是企业的资产,另外产成品,库存商品等,应收账款,表面意思理解就是企业应该收回的款项,定义是企业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应该受到的款项,如果企业借给职工款项,不能是应收账款,因为他不是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应收的款项,应该是其他应收款。我举例说明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有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和控制的经济资源,该经济资源很可能流入企业。比如企业应收A公司一笔款项,A公司现在破产了,无法支付所欠款项,那么该款项已经不是企业的资产,他无法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利益。(2、)理解准则,把握基本公式,所有的账务处理原则都是从会计恒等式出发的,因为他是会计的原理。企业会计的基本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公式应该这样理解,一个企业所有的资产是借钱买进的(负债),另一部分是自己投资的(所有者权益)。(3、)学习中一定要理解并掌握所有的会计政策和制度,会计政策和制度都是为报表的使用者服务的,例如提取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冲销,目的就是害怕企业计提秘密准备,操纵利润。我举一个例子来说,现在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自从公允价值出现后,债务重组,资产减值,长期股权投资等都应到公允价值,那债务重组来说,以前的债务重组收入资本公积,现在计入营业外收入,主要是国家鼓励母公司豁免上市子公司的负债,注入优良资金,是股市想着良性方向发展。根据营业外收入的定义你可以归纳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项目: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处理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等。再如,公司一笔应收账款5000万元,已经估计可收回500万元,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要提取坏账准备4500万元,你没有提取,假设你的应收账款总额为6000万元,由于你没有提取坏账准备,资产负债表资产虚增了4500万元,实际上只有1500万元,这样会误导使用者,别人以为你的流动资产(应收账款)非常多,足以偿还贷款、购货款等等,另外虚增利润4500万元(一般没有人愿意和亏损、临近亏损企业有经济往)来。(4)重视教材,熟读加以理解。当你把书看到一定程度,不要书也可以知道每一章都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操作,离开了规定制度和政策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关于,会计等式的理解我举过一个例子,企业会计的基本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公式应该这样理解,一个企业所有的资产是借钱买进的(负债),另一部分是自己投资的(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借 = 贷+ 贷只要记住这个基本公式就可以了,不用死记何时借何时贷。下面联系具体业务我在具体说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借 = 贷+ 贷企业用100银行存款购进购进一批原材料(税金省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借 = 贷+ 贷原材料(资产增加)借银行存款(资产减少)-借(即贷)会计分录为借:原材料100贷:银行存款100我说的意思是,只要记住等式的左边增加就是借,右边增加就是贷。当然,你要了解资产分为那些,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分为那些
一点流殇
会计工作即不是吃"青春饭",也不完全是"越老越吃香”。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一系列工作程序,将企业有用的各种经济活动信息,用数字形式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什么会计工作即不是吃"青春饭",也不完全是"越老越吃香”?
会计工作的政策性很强,政策法规变化的很快,会计人员如果不能做到经常和持续的学习,很快就会被淘汰。如2019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的优惠政策;2020年初国家针对新冠肺炎病毒同样出台了减税降费的优惠政策,以及宽松的信贷支持等资金方面的支持政策。
如何用好国家给予的各种政策,就需要财务人员的学习能力和政策转化能力。在新知识的学习和操作层面,年轻的会计人员有一定的优势;而年龄大一些的会计人员的敏感度好于年轻的财务人员,但操作层面的操作能力显然不及年轻人。年龄大一些的会计人员如果不能做到知识更新,年龄不是优势,也会被社会淘汰。
会计工作是一项重复性比较强的工作,每天跟十个数字打交道,财务高手可以从枯燥的数字中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悟出数字背后生产经营的亮点,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年轻的财务人员无法短期内做到的。
会计人员如果要做到“越老越吃香”,就需要坚持不懈,一心一意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用心做、保持专注、你就是专家,就会越来越吃香。
为什么好多中小民营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有年龄限制,因为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多数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都是由软件系统来完成,且会计软件的更新速度很快。
会计处理由软件来完成,那么,对年龄大一些的会计核算人员来讲,确实不具有优势,不论是眼力,还是操作速度,包括各种管理工具的应用都有些力不从心;而年轻人的优势非常明显。
但是,现代商业社会,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不仅仅是记账、算账和报账,会编制会计报表这么简单;而是需要会计人员有更专业的财经知识,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业务流程的综合性会计专业人才。
这样的会计人才在人才市场很抢手,而且也没有年龄限制。还有世界500强好多企业的CEO均来自CFO,阿里巴巴现任董事局主席就有CFO的任职工作经历。
所以,会计工作即不是吃"青春饭",也不完全是"越老越吃香”。要想“越老越吃香”,就不要把年龄当成限制自己接受新事物的理由。不管多大年龄,身处什么环境,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突破思想僵化和认知局限,才能不被淘汰,才会越老越吃香。
stella1135
这个没有标准的,要看公司规模和业务类型的,人数从1个到几百个都不等的。比如小型的公司,如果找一个好的会计,其他人兼职个出纳,算一个或2个都可以的而大大型的公司就多了,像阿里巴巴的财务部是100多个人的。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