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玫瑰人生
高风险与高收益是呈正相关的,ST股票可以赚钱的消息一经传出,炒股新手们也开始蠢蠢欲动,但我还是建议大家,没有彻底了解,就不要轻易尝试投资ST股票!今天我就跟大家讲解一下什么是ST股票,期待今天的科普能为大家带来帮助!在继续下面的科普之前,给大家分享几个炒股神器:炒股的九大神器免费领取(附分享码)一、ST、*ST股票是什么?ST即Special Treatment,意为特别处理--对财务或其它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在简称前冠以ST。ST并不是上市公司受到处罚的标志,这只是为了引导消费者的理性投资而进行的一种风险警示手段。而在这期间内,股票的涨幅需要控制在±5%以内,当公司的进入稳定轨道时,交易也就能随之恢复了。大家会经常会看到*ST,也会看到ST。*ST意味着公司连续三年亏损退市的风险,不出意外的话,下个月一般就是退市的时间(但也会因股而异)。 二、为什么有人热衷炒ST股票?ST股票的投资价值主要是体现在这两个方面:1、摘帽:公司经营状况变好,一般就摘帽,可能股价会变高。故而上市公司被ST时,有些投资者预测,在这之后公司业绩会变好,因此就会预先买进股票,再等着股价上涨。2、股价低:经过长期的下跌之后,ST股票价位已经处在了较低的位置,就到了购买的时候,采取短线操作的投资者,他们能把握股票反弹的机会,达到赚取差价的目的。新手很难获取信息,对ST股票最终整改状况或者业绩是否好转的信息获取渠道非常单一,因此投资ST股风险较大,这里给大家推荐股市播报,及时获取相关信息:【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场一手资讯播报三、ST股票怎么买卖?1、为什么买不了ST?没有买卖过ST股票的小伙伴,首次购买会遇到买不了的情况。ST的股票就表示风险可能会比较大,所以,你需要开通对应的权限以后再购买ST的股票,就意味着,你要签风险协议书。2、如何开通买卖权限?通常在选择ST股票挂单买入之时,就有风险提示的页面跳出来,你既可以直接点“警示板”,打开风险警示权限。也可以在官网或营业部要到柜台签署风险提示书。(温馨提示:卖出持有的ST股票不需要权限,可直接卖出)3、持有的股票变ST怎么办、会怎样?好多股票刚变ST就大幅度下跌,这时被套的情况出现在很多投资者身上,并且需要注意的是,ST个股后期还存在退市这种可能性。要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营性亏损对于有些ST股来说是一个主要的问题,通过加强管理,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扭亏为盈。因此通常在ST公告发出后 ,它们就会被投者卖出,从而造成连续跌停板,且成交量较小。有的股票ST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而导致的,或者有一部分ST股正面临着资产重组这一情况,其实这些股票有很大的潜力。例如,舍得酒业,主要是控股股东没根据规定而占用资金被ST,后处理了问题,虽然股票被ST,然而依据业绩来看近一年来舍得酒业表现还可以。去年9月22日ST,已经复牌“摘帽”了(时间是今年5月19日),ST期间内股价攀升超300%。许多股民怀有迫切判断手中股票行情如何的心情 ,大家可以快速做个诊股,可不要再次错过宝贵的止损时期,免费的诊股通道请戳这里:给你看中的股票一个深度体检:【免费】测一测你的股票当前估值位置?应答时间:2021-08-26,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独角兽z
银广夏公司全称为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现证券简称为ST银广夏(000557)。1994年6月上市的银广夏公司,曾因其骄人的业绩和诱人的前景而被称为“中国第一蓝筹股”。2001年8月,《财经》杂志发表“银广夏陷阱”一文,银广夏虚构财务报表事件被曝光。专家意见认为,天津广夏出口德国诚信贸易公司的为“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品”。以天津广夏萃取设备的产能,即使通宵达旦运作,也生产不出所宣称的数量;天津广夏萃取产品出口价格高到近乎荒谬;对德出口合同中的某些产品,根本不能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提取。(二)疑点(1)利润率高达46%(2000年),而深沪两市农业类、中草药类和葡萄酿酒类上市公司的利润率鲜有超过20%的。(2)如果天津广夏宣称的出口属实,按照我国税法,应办理几千万的出口退税,但年报里根本找不到出口退税的项目。2000年公司工业生产性的收入形成毛利5.43亿元,按17%税率计算,公司应当计交的增值税至少为9231万元,但公司披露2000年年末应交增值税余额为负数,不但不欠,而且还没有抵扣完。(3)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与应收款项保持大体比例的同步增长,货币资金和应收款项合计与短期借款也保持大体比例的同步增长,考虑到公司当年销售及资金回笼并不理想,显然公司希望以巨额货币资金的囤积来显示销售及回款情况。(4)签下总金额达60亿元合同的德国诚信公司(FedelityTradingGmBH)只与银广夏单线联系,据称为一家百年老店,但事实上却是注册资本仅为10万马克的一家小型贸易公司。(5)原材料购买批量很大,都是整数吨位,一次购买上千吨桂皮、生姜,整个厂区恐怕都盛不下,而库房、工艺不许外人察看。(6)萃取技术高温高压高耗电,但水电费1999年仅20万元,2000年仅70万元。(7)1998年及之前的财务资料全部神秘“消失”。
W了然于心
银广夏公司全称为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现证券简称为ST银广夏(000557)。1994年6月上市的银广夏公司,曾因其骄人的业绩和诱人的前景而被称为“中国第一蓝筹股”。2001年8月,《财经》杂志发表“银广夏陷阱”一文,银广夏虚构财务报表事件被曝光。专家意见认为,天津广夏出口德国诚信贸易公司的为“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品”。以天津广夏萃取设备的产能,即使通宵达旦运作,也生产不出所宣称的数量;天津广夏萃取产品出口价格高到近乎荒谬;对德出口合同中的某些产品,根本不能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提取。 (二)疑点 (1)利润率高达46%(2000年),而深沪两市农业类、中草药类和葡萄酿酒类上市公司的利润率鲜有超过20%的。(2)如果天津广夏宣称的出口属实,按照我国税法,应办理几千万的出口退税,但年报里根本找不到出口退税的项目。2000年公司工业生产性的收入形成毛利5.43亿元,按17%税率计算,公司应当计交的增值税至少为 9231万元,但公司披露 2000年年末应交增值税余额为负数,不但不欠,而且还没有抵扣完。(3)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与应收款项保持大体比例的同步增长,货币资金和应收款项合计与短期借款也保持大体比例的同步增长,考虑到公司当年销售及资金回笼并不理想,显然公司希望以巨额货币资金的囤积来显示销售及回款情况。(4)签下总金额达60亿元合同的德国诚信公司(Fedelity Trading GmBH)只与银广夏单线联系,据称为一家百年老店,但事实上却是注册资本仅为10万马克的一家小型贸易公司。(5)原材料购买批量很大,都是整数吨位,一次购买上千吨桂皮、生姜,整个厂区恐怕都盛不下,而库房、工艺不许外人察看。(6)萃取技术高温高压高耗电,但水电费1999年仅20万元,2000年仅70万元。(7)1998年及之前的财务资料全部神秘“消失”。 答案补充 (三)造假与违规情况 2002年5月中国证监会对银广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公司自1998年至2001年期间累计虚增利润77 156.70万元,其中:1998年虚增 1776.10万元,由于主要控股子公司天津广夏1998年及之前年度的财务资料丢失,利润真实性无法确定;1999年虚增 17 781.86万元,实际亏损 5 003.20万元;2000年虚增56 704.74万元,实际亏损 14 940.10万元;2001年 1-6月虚增 894万元,实际亏损2 557.10万元。从原料购进到生产、销售、出口等环节,公司伪造了全部单据,包括销售合同和发票、银行票据、海关出口报关单和所得税免税文件。2001年9月后,因涉及银广夏利润造假案,深圳中天勤这家审计最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会计师事务所实际上已经解体。财政部亦于9月初宣布,拟吊销签字注册会计师刘加荣、徐林文的注册会计师资格;吊销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资格,并会同证监会吊销其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同时,将追究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的责任。 答案补充 (四)造假流水线 据庭审记录,1999年11月,董博接到了广夏(银川)实业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兼董事局秘书丁功民的电话,要求他将每股的利润做到0.8元。董某便进行了相应的计算,得出天津广夏公司需要制造多少利润,进而根据这一利润,计算出天津广夏需要多大的产量、多少的销售量以及购多少原材料等数据。 答案补充 真相-----1)银广夏编制合并报表时,未抵销与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也未按股权协议的比例合并子公司,从而虚增巨额资产和利润。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或报告有关重大虚假问题,违反了《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5号——合并会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的相关要求。 答案补充 (2)注册会计师未能有效执行应收账款函证程序,在对天津广夏的审计过程中,将所有询证函交由公司发出,而并未要求公司债务人将回函直接寄达注册会计师处。2000年发出14封询证函,没有收到一封回函。对于无法执行函证程序的应收账款,审计人员在运用替代程序时,未取得海关报关单、运单、提单等外部证据,仅根据公司内部证据便确认公司应收账款,违反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一审计证据》的相关要求。 答案补充 (3)注册会计师未有效执行分析性测试程序,例如对于银广夏在2000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生产用电的电费却反而降低的情况竟没有发现或报告;面对银广夏2000年度生产卵磷脂的投入产出比率较1999年度大幅下降的异常情况,注册会计师既未实地考察,又没有咨询专家意见,而轻信银广夏管理当局声称的“生产进入成熟期”,违反《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利用专家的工作》的相关要求。 答案补充 (4)天津广夏审计项目负责人由非注册会计师担任,审计人员普遍缺乏外贸业务知识,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严重违反《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计划》的相关要求。(5)对于不符合国家税法规定的异常增值税及所得税政策披露情况,审计人员没有予以应有关注;在收集了真假两种海关报关单后未予以必要关注(例如注册会计师审查的几份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的盖着“天津东港海关”字样的报关单上,每种商品前的“出口商品编号”均为空白,稍通外贸实务常识的人都能发现,这是违反报关单填写基本要求的);对于境外销售合同的行文不符合一般商业惯例的情况,未能予以关注;未收集或严格审查重要的法律文件;未关注重大不良资产;存在以预审代替年审、未贯彻三级复核制度等重大审计程序缺陷,违反《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计划》、《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审计工作底稿》等多项准则的相关条款。 答案补充 结果----造假者受法律惩处 依照现行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造成股东或他人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或致使股票被取消上市资格或交易被迫停牌的,应予以立案追究。2003年9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银广夏刑事案做出一审判决,原天津广夏董事长兼财务总监董博因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同时,法院以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分别判处原银川广夏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李有强、原银川广夏董事兼财务总监兼总会计师丁功名、原天津广夏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阎金岱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至8万元;以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分别判处被告人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加荣、徐林文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二年零三个月,并各处罚金3万元。 答案补充 7.民事诉讼 我国有关部门起草的《关于审理涉及中介机构民事责任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一稿)第4条规定:“中介机构所指派的执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违反执业准则,未尽高度注意义务或者忠实义务的,给委托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当退还委托人交纳的委托费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如果中介机构所指派的执业人员已经严格遵守执业准则勤勉尽责也无法发现虚假成分的,中介机构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个文件说明我国法律界已经重视独立审计准则的作用。 2002年7月30日,宁夏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立案受理来自上海的杨善础等四名股民诉银广夏虚假证券信息披露侵权纠纷案。2004年4月20日,银种市中级人民法院向ST银广夏发出《应诉通知书》,受理公司与陈寿华等33人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纠纷案。这是继2002年7月之后,强调“先刑后民”的银川中院再度受理针对银广夏虚假陈述的民事赔偿案件。 答案补充 案例的版面一般比较庞大~亲还是自己去百度上搜~那样比较详细
hylandstar
财务重述是指上市公司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的行为。许多学者研究指出,财务重述的发生在资本市场上引起负面的反应,造成了资本市场的损失,并给上市公司带来了一系列不利的经济后果;财务重述作为企业盈余操纵行为的表征,其发生反映了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和治理效率的低下。财务重述制度不仅是一个会计处理问题,它还涉及到监管、司法等一系列领域。从根源上看,财务重述可能源于会计人员的疏忽,更可能源于舞弊。公众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迎合证券市场分析师的预期,或为了使自己期权收益最大化,或为了实现融资的目的,往往会夸大收益、低估费用,其结果会推升股票价格。 Richardson et al.(2003)的研究发现,发生重述的公司更试图保持持续的盈余增长和正向的意外盈余。从结果看,财务重述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诸如公司的形象受损、进入资本市场受阻、信用评级降低、股东价值下降、股东提起诉讼,还有可能招致证监会调查以及巨额的费用支出,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引起整个公司的全面破产,像安然、世通一样。财务重述的后果主要包括:1.财务重述的公司股价大跌。GAO以1997年1月1日至2002年3月26日的 689家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为样本,发现宣布财务重述的三个交易日内股票价格下跌大约10%,市值损失累计1 000亿美元。Palmrose et al.(2004)检验了从1995年到1999年403个发生重述公告样本的市场反应,发现在公布财务重述的两天里,平均产生了-9%的累积超额报酬率;Wu(2003)发现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在公布的三天内平均会产生-11.2%的累积超额报酬率,这种显著负向的报酬率从财务重述公布前的169天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布后的85天。基本上这些研究都发现市场反应的程度与重述发生的程度显著正相关,相对来说,与收入确认、核心盈余和财务舞弊相关的财务重述会导致更为负面的市场反应。2.投资者的信心受挫。正如Lynn Turner(SEC前任首席会计师)所说,“因为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重编财务报表,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意味着更多的投资者损失和对经济的更大影响”。 Wu(2002)对投资者信心与财务重述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他计算了公司发布财务重述信息前后的“盈余反应系数(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发现发布财务重述前季度盈余公告与股票价格显著相关,发布财务重述后,季度盈余公告对股票价格的显著影响消失了,这意味着市场对公司收益质量产生了怀疑,投资者对发生过财务重述的公司的信心已经丧失。GAO还总结了针对投资者乐观指数下降的原因开展的问卷调查,在众多影响投资者信心的因素中,不正当会计行为的负面影响位居首席。2002年2月,70%的被调查者因为会计问题对市场产生不良影响,五个月后,这一比例上涨到91%。34%的被调查对象于2002年2月表示由于不信任会计信息而很可能不会投资于证券市场,五个月后40%的被调查对象抱有同样态度。3.投资者的诉讼行为。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导致的财务重述可能引起共同诉讼和私人诉讼。财务重述在于向投资者宣布,“我们撒慌了”,这为投资者诉讼行为提供了方便。公司宣告重新表述财务报告的新闻稿或8-K格式报告记录了存在重大差错的事项、金额、原因等,因此降低了投资者的举证难度,增加了投资者诉讼获胜的可能性。Michael C.Sullivan(2002)的统计表明,1991—1995年,财务重述引起的诉讼占股东共同诉讼(shareholder class actions)的9%;1996—2000年,这一比例增加至19%。Zoe-Venna Palmrose et al(2000)发现,1995年1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的416家财务重述公司样本中,157家公司(38%)遭到起诉。Palmrose and Scholz(2004)研究了财务重述与集体诉讼之间的联系,发现财务重述金额越大、企业规模越大、最近进行了首次公开发行、前期销售收入增长越大、重述引起的市场反应越大,就越可能招致集体诉讼。Lev et al.(2007)发现导致消除或缩短盈利增长模式的财务重述相对其他重述类型更可能招致诉讼。4.其他经济后果。财务重述还会导致一系列对企业不利的经济后果。诸如财务重述导致资本成本的显著上升;信息风险的上升并影响了股票的报酬率;市场分析师对企业的盈利预测值显著下降,预测值的离差显著上升,这些研究都反映了投资者对于企业盈利的不确定性。Desai et al.(2006)的研究还发现财务重述导致了管理层变更,显示企业的经营者受到了惩罚。
会飞的猪lucky
会计术语——财务重述(Financial Restatement) 财务重述是指上市公司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的行为。许多学者研究指出,财务重述的发生在资本市场上引起负面的反应,造成了资本市场的损失,并给上市公司带来了一系列不利的经济后果;财务重述作为企业盈余操纵行为的表征,其发生反映了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和治理效率的低下。财务重述的经济后果[1]财务重述制度不仅是一个会计处理问题,它还涉及到监管、司法等一系列领域。从根源上看,财务重述可能源于会计人员的疏忽,更可能源于舞弊。公众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迎合证券市场分析师的预期,或为了使自己期权收益最大化,或为了实现融资的目的,往往会夸大收益、低估费用,其结果会推升股票价格。 Richardson et al.(2003)的研究发现,发生重述的公司更试图保持持续的盈余增长和正向的意外盈余。从结果看,财务重述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诸如公司的形象受损、进入资本市场受阻、信用评级降低、股东价值下降、股东提起诉讼,还有可能招致证监会调查以及巨额的费用支出,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引起整个公司的全面破产,像安然、世通一样。财务重述的后果主要包括:1.财务重述的公司股价大跌。GAO以1997年1月1日至2002年3月26日的 689家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为样本,发现宣布财务重述的三个交易日内股票价格下跌大约10%,市值损失累计1 000亿美元。Palmrose et al.(2004)检验了从1995年到1999年403个发生重述公告样本的市场反应,发现在公布财务重述的两天里,平均产生了-9%的累积超额报酬率;Wu(2003)发现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在公布的三天内平均会产生-11.2%的累积超额报酬率,这种显著负向的报酬率从财务重述公布前的169天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布后的85天。基本上这些研究都发现市场反应的程度与重述发生的程度显著正相关,相对来说,与收入确认、核心盈余和财务舞弊相关的财务重述会导致更为负面的市场反应。2.投资者的信心受挫。正如Lynn Turner(SEC前任首席会计师)所说,“因为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重编财务报表,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意味着更多的投资者损失和对经济的更大影响”。 Wu(2002)对投资者信心与财务重述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他计算了公司发布财务重述信息前后的“盈余反应系数(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发现发布财务重述前季度盈余公告与股票价格显著相关,发布财务重述后,季度盈余公告对股票价格的显著影响消失了,这意味着市场对公司收益质量产生了怀疑,投资者对发生过财务重述的公司的信心已经丧失。GAO还总结了针对投资者乐观指数下降的原因开展的问卷调查,在众多影响投资者信心的因素中,不正当会计行为的负面影响位居首席。2002年2月,70%的被调查者因为会计问题对市场产生不良影响,五个月后,这一比例上涨到91%。34%的被调查对象于2002年2月表示由于不信任会计信息而很可能不会投资于证券市场,五个月后40%的被调查对象抱有同样态度。3.投资者的诉讼行为。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导致的财务重述可能引起共同诉讼和私人诉讼。财务重述在于向投资者宣布,“我们撒慌了”,这为投资者诉讼行为提供了方便。公司宣告重新表述财务报告的新闻稿或8-K格式报告记录了存在重大差错的事项、金额、原因等,因此降低了投资者的举证难度,增加了投资者诉讼获胜的可能性。Michael C.Sullivan(2002)的统计表明,1991—1995年,财务重述引起的诉讼占股东共同诉讼(shareholder class actions)的9%;1996—2000年,这一比例增加至19%。Zoe-Venna Palmrose et al(2000)发现,1995年1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的416家财务重述公司样本中,157家公司(38%)遭到起诉。Palmrose and Scholz(2004)研究了财务重述与集体诉讼之间的联系,发现财务重述金额越大、企业规模越大、最近进行了首次公开发行、前期销售收入增长越大、重述引起的市场反应越大,就越可能招致集体诉讼。Lev et al.(2007)发现导致消除或缩短盈利增长模式的财务重述相对其他重述类型更可能招致诉讼。4.其他经济后果。财务重述还会导致一系列对企业不利的经济后果。诸如财务重述导致资本成本的显著上升;信息风险的上升并影响了股票的报酬率;市场分析师对企业的盈利预测值显著下降,预测值的离差显著上升,这些研究都反映了投资者对于企业盈利的不确定性。Desai et al.(2006)的研究还发现财务重述导致了管理层变更,显示企业的经营者受到了惩罚。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发展历程[1]我国财务重述制度还刚刚起步,它是在财务报表中差错信息更正的会计实践中逐步发展并确立的。如果把会计准则中有关差错更正的规定作为财务重述制度的一部分,那么我国财务重述制度已经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以《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1999年1月1日实施,2001年修订)的出台为标志。该准则首次提出了会计差错的概念,并对其处理作了规定。但该准则只是要求上市公司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会计差错进行披露,实际上导致会计差错信息在披露上的不完整、不突出。这一弊端导致许多上市公司有恃无恐地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相关研究显示,这一期间上市公司发生会计差错的比例非常高,1999年为32.88%,2000年为 32.10%,2001年为47.21%。其中,TCL通讯事件的发生对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发展影响较大。1998年TCL通讯刚刚配过股,1999年出现巨亏,2000年(调整前)有少量盈利。到了2001年,该公司主动对其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公布在2000年少提坏账准备4 392万元、少提存货跌价准备2 556万元事实,并进行追溯调整。事后,TCL通讯2001年实现2 154万元的利润。如果不追溯调整,2001年就要消化上述潜亏,会出现亏损。为了实现盈利,TCL通讯选择了让以前年度大亏的做法。TCL通讯有问题的财务报表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引发了一场有关会计差错更正和审计失败问题的大讨论。第二次变革发生在2003年。证监会在TCL风波后迅速采取了行动,对会计差错作了专题研究,证监会不排除某些公司利用“重大会计差错追溯调整”调节各年利润,以达到融资标准或避免因连续两年亏损而使股票被特别处理的目的。12月1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9号——财务信息的更正及相关披露》。首次提出了公司应当以重大事项临时公告的方式及时披露更正后的财务信息,此时财务重述制度已经初见端倪。但与美国的财务重述制度相比,此时我国的制度中仍然广泛存在会计处理不清楚、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问题,财务重述制度还没有上升到准则的高度。除此之外,利用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仍没有解决。朱莲美(2006)曾对2006年年初沪、深两市74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2005年度财务报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公告进行过归纳、对比和分析,发现自愿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大多公司都调减了以前年度已确认的利润,从而相对调增了2005年度的净利润,并且其相对影响金额占报告期净利润比重很大,往往超过 30%。在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中,以前年度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比其他业绩较好的公司发生的差错多。可以推测,上市公司利用前期会计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比较大。第三次变革以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2007年1月1日实施)为标志,该准则首次正式提出了“追溯重述”的概念,显示会计准则与监管部门法规的配套,标志着财务重述制度的正式建立。对于本期发现前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我们国家长期实行的追溯调整法,而追溯重述法和追溯调整法之间是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着显著的区别的。相同之处在于两种方法都要求调整本期会计报表期初留存收益和有关项目,不必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及相关项目。不同之处在于,追溯调整法不要求重编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虽然已经丧失了相关性和可靠性,但依然可以不加标注的存在于官方信息披露网站上。追溯重述法则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重新编报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修正后的报表和原报表并列于官方信息披露网站,便于投资者进行比较,以避免投资者的信息误判。财务重述动因[2]为什么上市公司会进行毁灭公司价值的财务重述呢?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即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前身,对需要进行财务重述处理的“差错”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计算错误、会计原则应用错误、忽视或误用财务报告公布日已经存在的事实等。显然,这些都只是表面原因。当前研究主要从资本市场压力、经理人薪酬契约等外部和内部视角深入剖析财务重述动机。资本市场压力与财务重述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意味着上市公司将接受更为严格的监督和检查。迫使公司进入并遵循资本市场的各种规律可以有效降低代理成本,因为管理者需全力以赴经营公司才能凭借优良业绩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那么迫于资本市场的压力(比如融资需求、财务预期),公司管理层是否更有可能因为采取激进的会计政策而导致财务重述?融资需求是实务界认为导致财务重述的主要资本市场动因之一,但是学术界对此关注较为有限。当公司资金不足并希望以低成本吸引外部融资时,管理层就可能操纵财务数据(或盈余管理)以改变投资者和债权人对公司价值的预期,进而以更高价格出售股票或是以更低的利率获得贷款。Dechow et al.(1996)研究表明,融资需求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可能性。Richardson et al.(2002)扩展了上述研究发现,在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之前,上市公司管理层很可能通过盈余管理从而向外界描绘一幅乐观的公司发展前景。但是,Burns and Kedia(2006)却没有找到更高的外部融资需求作为管理层盈余管理动机的证据。财务预期(包括公司盈利、成长性等)是导致财务重述的另一个资本市场动因,因为没有达到财务预期可能带来股票价格的负效应,降低公司的声誉,导致公司在业务经营中遭受损失。研究表明,为保持盈利的持续性和公司市值(Myers and Skinner, 2002)以及达到分析师的预测(Degeorge et al., 1999),上市公司面临的资本市场压力在增大。为了迎合财务分析师、市场投资者和管理部门,上市公司可能采取各种激进手段来达到外界对公司的财务预期。Richardson et al.(2003)研究发现,盈余重述公司在未来盈利增长方面承受了更高的市场期望,迫于资本市场的压力,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操纵以维持盈利增长或超过预期的盈利,而为达到上述目的采取激进的会计政策最终导致了更频繁的财务重述.高管薪酬契约与财务重述高管薪酬契约通常被认为是财务重述的第二类重要动因。在一阶代理问题即“所有者-管理者”的代理问题(Denis and McConnel, 2003)里,把高管薪酬与公司价值捆绑在一起可以减少代理成本(Jensen and Meckling, 1976)。值得注意的是,在管理者薪酬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股票期权和其他股票相关收入,虽然使得经理人和股东的利益趋同,却可能激励经理人采取不恰当(有时甚至是违法)的手段来提高盈利和抬升股价来达到自利目的,财务重述作为可能的手段之一备受关注。近期研究主要通过考察财务重述期间高管交易行为和股票相关的薪酬变化来探讨上市公司财务重述是否存在管理者自利行为。实证表明,管理层的确存在通过财务重述达到自利性目的的可能性。一部分文献研究支持内部交易者通过财务重述得以溢价卖出股票的动机。Li and Yuan(2006)证实了财务重述公告期间存在内幕交易行为,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在财务重述前抛出股票以减少股价即将下跌带来的损失。Agrawal and Cooper(2007)以美国518家宣布调低盈余的财务重述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高级管理者、高级财务官、所有公司官员、董事会成员和大宗交易者这五类内幕人在会计问题被揭发之前的确有抛售股票的强烈动机。另一部分文献研究财务重述与高管股票期权价值的相关性。Burns and Kedia(2006)研究发现,CEO期权组合对股价的敏感度与财务错误报告的可能性显著正相关,而CEO薪酬结构的其他部分,如长期激励支出、工资和奖金对股价的敏感度与财务错误报告的可能性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表明,持有股票期权的CEO更有动机通过错误报告影响股价来增加个人财富。Burns and Kedia(2007)随后还检验了1997-2002年财务重述的224家大公司高管执行股票期权的情况,在一些财务重述程度严重的子样本中,他们发现重述公司比控制样本公司执行了更多的期权,且财务重述对盈余的影响幅度与高管可执行的期权数量成正相关关系。Kedia and Philippon(2007)同样发现重述公司比非重述公司的CEO执行了更多的期权。财务重述的影响因素[2]通过挖掘财务重述的影响因素,有助于识别财务重述公司的特征以及判断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从而为虚假会计信息的识别提供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影响因素的研究,通常是遵循“选取重述公司研究样本→控制行业、规模、年份等因素选取匹配样本→对研究样本和匹配样本的特征进行差异分析(双样本的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研究思路。从现有文献来看,财务重述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公司基本特征和公司治理两大方面。一、财务重述与公司基本特征Kinney and Daniel(1989)研究发现,与同行业非重述公司相比,重述公司规模较小、负债比例更高、成长性较差,并且面临着更高的不确定性。DeFond and Jiambalvo(1991)也发现,与控制样本相比,重述公司盈余增长较缓慢、股权结构较分散,且这类公司中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比例也较低。然而,Richardson et al.(2002)对盈余重述公司的研究却表明,在扩大盈利的压力下或是为了达到分析师的预测,重述公司似乎有更高的增长,但是他们并没有发现重述和非重述公司在盈利和规模方面存在任何差异。Ahmed and Goodwin(2007)则发现,在同一个行业里,财务重述公司具备较高的增长机会且规模较小。可以说,实证方面并没有取得财务重述和非重述公司在公司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一致证据。Ahmed and Goodwin(2007)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支持公司特征差异与财务重述的相关关系。以公司规模为例,小公司因为会计系统相对不完善而更可能导致财务重述;但是另一方面,大公司比小公司更普遍地利用重述作为信号工具向外界传递公司信息。因此,理论上很难确定公司规模大小对财务重述的影响。不同的样本中,公司规模可能对财务重述有不同的影响,这可能是导致许多研究结果不一的原因。二、财务重述与公司治理财务重述常常被认为是低质量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实践的函数,其背后上市公司治理失效的问题日益凸显(GAO, 2002)。因此,除了规模、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等公司基本特征因素受到关注外,现有文献更多地把视角转向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结构的确对财务重述造成影响,但实证结果迥异。比如,董事会独立性、审计委员会存在与否及其独立性对财务重述的影响。Beasley(1996)和Farber(2005)发现,董事会独立性与财务重述的可能性显著负相关,然而Abbott et al.(2004)以及Agrawal and Chadha(2005)却没有找到相关证据。Dechow et al.(1996)发现,审计委员会的存在能够显著降低财务重述的可能性,但是Beasley(1996)的研究不支持这一结论。Dechow et al.(1996)和Abbott et al.(2004)发现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可显著降低财务重述的可能性,然而Farber(2005)和Agrawal and Chadha(2005)却没有得到这种结果。总体而言,对财务重述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相当不统一。这可能是因为,财务重述的可能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在不能完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研究结果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希望能帮到你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