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30

糖纸0035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初级会计净损益分录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lyran0910

已采纳

借:主营业务收入贷:本年利润借: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成本贷:本年利润

初级会计净损益分录

154 评论(11)

臭美的小女人

若“固定资产清理”账户为期末借方余额,表示损失,则从贷方转出:(1)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处理损失借: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的损失贷:固定资产清理(2)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贷:固定资产清理

123 评论(9)

iamjiaying

一般损益类的会计科目,月末都要结转。结转期间损益时会计分录做法如下:

1、结转分录:

结转各项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

贷:本年利润

2、期间费用的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成本支出的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

3、税金的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所得税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应付股利

扩展资料:

根据会计制度,可以每月结转损益科目,也可以每月不结转,待年底时一次性结转;

每月结转的方法叫做“账结法”,年底一次性结转的方法叫做“表结法”,采用“表结法”结转损益的,本期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的金额按上期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金额与本期损益表的“净利润”金额的合计数填列。

在线软件目前只提供账结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期未处理”—“高级设置”中有个选项,一是按科目余额的反方向结转系统默认值,将金额转换为正数后再来定义它的余额反方向;例如,财务费用—利息收入,若录为借方负数,在结转时,系统按借方正数结转至本年利润。

二是按科目属性中定义的科目方向进行反方向结转;例如,财务费用—利息收入,若录为借方负数,在结转时,系统按贷方负数结转至本年利润。

用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留意这其中的差异,以免对相关账务报表产生误解。

以试算平衡表为例,若财务费用—利息收入按科目余额的反方向结转,因借方一正一负,合计数为零,在表中不体现;若财务费用—利息收入按科目属性中定义的科目方向进行反方向结转,因借贷方均以负数表述,在表中可直接体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结转损益

250 评论(15)

蜡笔1982

一、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损失,其会计分录为:

1、属于筹建期间的

借:长期待摊费用

贷:固定资产清理

2、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由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其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3、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的处理损失,其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二、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收益,其会计分录为:

1、属于筹建期间的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长期待摊费用

2、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

扩展文件; 《固定资产会计资料大全》

215 评论(14)

大尾巴喵姬

结转固定资产净损失会计分录为借:营业㚈支出贷:固定资产清理结转固定资产净收益会计分录为借:固定资产清理贷:营业㚈收入

272 评论(10)

panasoniccz

销售固定资产净损失,账务处理如下:1、转入清理:借: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贷:固定资产2、收到款项:借:银行存款贷:固定资产清理3、支付清理费用:借:固定资产清理贷:库存现金计提税金:4、借:固定资产清理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结转损益:(1)若是盈余:借:固定资产清理贷:营业外收入(2)若是亏损:借:营业外支出贷:固定资产清理扩展资料资产净损失是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净额+加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待处理资产净损失)+工程物资=固定资产合计数。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是指上市公司在清查财产中发现的尚待批准转销或作其他处理的各种固定资产盘亏抵减盘盈后的净损失。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是指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发现的列支范围尚不明确或责任尚不明确的各种流动资产毁损或盘亏。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文件第十五条“企业申报扣除各项资产损失时,均应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之规定,对于前述固定资产处置损失,企业应提供相关证据予以证明。否则,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文件第五十一条“税务机关对企业自行申报扣除和经审批扣除的财产损失进行纳税检查时,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有关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对有确凿证据证明由于不真实、不合法或不合理的证据或估计而造成的税前扣除应依法进行纳税调整,并区分情况分清责任,按规定对纳税人和有关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罚”之规定,企业将遭受相应的处理和处罚。

197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