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岚懒懒
三国将军通常从头到尾,很少轻易改变主公,当然也不想背上不忠的名号。虽然有很多人才,但是放弃了主公,投靠了更理想的上司。张辽、张合、徐晃等人也是如此,被曹操的魅力折服,欣然归顺。曹操是三国中的第一人,但倚天命诸侯,功成环宇。但也有人抛弃曹操,投奔别人。甚至是实力比曹操还弱的主公。就像蜀汉名将王平一样,就是汉水战时弃魏投蜀。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不是王平不忠的错。投靠蜀国是最好的选择。王平出生于巴西爱宕渠,他家境贫寒,被外祖父何家收养,故名何平,长大后回本姓。曹操征讨汉中的张鲁时,王平和该郡少数民族跟随曹操,随他们迁居洛阳,被任命为代理校尉。刘备在定军山斩夏侯渊后,王平在曹操来到汉中抵御刘备、战败投降刘备后,因军功谨慎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益将军等职,开始在蜀汉军队崭露头角。
诸葛亮去北伐时,王平已经成为蜀汉军队的中坚力量。诸葛亮因谨慎而沉重,被任命为副将,与马谯一起镇守街头亭。街头亭之战中,王平劝马谡,但被马谡无视。街头亭最终失守,王平率领的兵马不仅完好无损,还延缓了张合的进攻,为蜀军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为此,王平被诸葛亮任命入伍,指挥精锐的无当飞军,进兵讨伐寇将军,封亭侯。
当时,马谡奉命驻扎街头亭,王平成为马谡军的先锋。这段时间,王平对马谡舍水登山的行为提出忠告,马谡意气风发,自鸣得意,一败涂地,损失惨重。其间,王平率领一千多名士兵击鼓,制定了疑似兵计,让人误以为张合背后有伏兵,不敢追击。王平顺利统一了败军的领导,顺利回归。街亭的败落,使诸葛亮这次北伐的大好形势全面崩溃,之后马谶、将军张休、李盛等人被诛杀,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被剥夺。只有王平临危不乱,所以把部队带回去了。诸葛亮派他参军,率领蜀国王牌军队成为无当飞军,然后把他提升为讨寇将军,封杀亭侯。徐晃应该不知道,黄忠、赵云等人已经计划从两面夹击魏军。结果,徐晃输给敌人大败,魏军淹死了数不清。
晓布丁2011
王平[1],字子均,籍贯[益州]巴西宕渠 [今四川渠县,官至镇北大将军、汉中太守、安汉侯生年不详,据《三国志·王平传》载,王平从小寄居在外祖父何氏之家,先姓何,因此有的史籍又把王平叫为“何平”。长大后复姓“王”。 王平墓,今在四川南充永安镇。王平最初为曹操帐下一员战将,通晓汉中地理,在汉中之战时被任命为徐晃的副将,因受徐晃排挤而投降于刘备。后来,王平跟随诸葛亮南征、北伐,多次受命执行任务,表现十分活跃。诸葛亮去世后,王平在蒋琬的推荐下,到永安防守吴国。
happppylee
在《三国演义》中,王平只不过是一个小角色。出场次数不多,对白也非常的少,除了在街亭之战中还有过几句话之外,基本上都是默默无声,到最后也是静静地消失在小说之中。不过,依靠在街亭之战前的正确判断和战斗后期的妥善安排、沉着应对,就足以让几百年来的读者对王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历史上的王平究竟是怎样的角色呢?幸好陈寿在《三国志》中还专门为他立传,才使得这样一个在三国历史上的名将不至于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来了解一下名将王平的传奇人生吧。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人。早年家境贫寒,被寄养在外祖父何氏家并改姓为何,后来才恢复原姓。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九月,王平随巴蜀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到洛阳,“假校尉”。曹操同刘备争夺汉中之时,王平随曹军出征,并在战斗中投降刘备,被刘备任命牙门将、裨将军。由于当时的蜀汉人才济济,王平又是降将出身,因此王平一直没有受到刘备的重视,默默无闻地生存于蜀汉政权之中,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掌权时,王平在军队中和诸葛亮的心里都没有什么名气可言。然而,街亭之战却完全改变了王平的命运。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三国志�6�1王平传》的这一段记载表明:尽管街亭之战以诸葛亮的失败告终,但是王平却因为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赢得了诸葛亮的高度重视,并由以前的默默无闻变成一鸣惊人,“特见崇显”,加官进爵,成为诸葛亮时代的宠儿。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兵围祁山,王平负责守卫祁山南面的阵地,防止司马懿大军的增援。面对魏将张郃的疯狂进攻,王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出色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魏延作乱。王平率军打败叛军,迅速稳定了局势。(《三国志�6�1王平传》中记载:“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也充分肯定了王平的功绩。)王平因此功劳,被升任为后典军、安汉将军,协助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汉中太守。后来在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进封安汉侯,代替吴壹统帅汉中军队。之后又分别于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和延熙六年(公元243年)晋升为前护军、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等职务。 关于王平的军事才能,除了在街亭之战中有所展现之外,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春天魏大将军曹爽进犯蜀汉一役,更能体现出王平作为名将所具备的胆略和智慧。《三国志�6�1王平传》是这样介绍这场战役的: 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余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 面对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局面,王平力排众意,果断应对,最终击退了曹爽对蜀汉政权的挑衅。这时候的王平已经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之一。史料中亦说:“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王)平在北境,咸著名迹。” 同很多出身贫寒的武将一样,王平没有什么文化知识,“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基本上属于一个文盲将军。但是王平却象同时期的东吴名将吕蒙一样苦学文化知识。虽然史料中没有介绍王平如何进行文化学习的,但从《三国志�6�1王平传》中“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的记载中可以想象:王平在这方面是下了苦功的。 《华阳国志》中是这样评价王平在蜀汉后期的历史地位的: 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陈寿在《三国志�6�1王平传》中对王平一生的评价是:“王平忠勇而严整……咸以所长,显名发迹,遇其时也。”从王平的事迹来看,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