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1

babyfaceonlyme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情报质量特性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qq小妹头

已采纳

【1】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和可验证的。而可靠性取决于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1、真实性。所谓真实性就是要如是表达。2、可核性。所谓可核性是指信息可经得住复核和验证。3、中立性。所谓中立性是指会计信息应不偏不倚、不带有主观成分,将真相如实地和盘托出,结论让用户自己去判断。【2】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联,即与使用者进行的决策有关,并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相关性的核心是对决策有用。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是否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1、预测价值。如果一项信息能帮助决策者对事项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则此项信息具有预测价值。2、反馈价值。一项信息如能有助于决策者验证或修正过去的决策和实施方案,即具有反馈价值。【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能够被使用者所理解,即会计信息必须清晰易懂。【4】可比性。可比性是指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与其他企业的同类会计信息尽量做到口径一致,相互可比。【5】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确认、计量的依据”。【6】重要性。重要性要求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7】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时, “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8】及时性。所谓及时性是指信息应在对用户失效之前提供给用户。

会计情报质量特性

168 评论(8)

喵了个咪啊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到使用者的决策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本文对构成会计信息质量的要素、可靠性与相关性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形式多元化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会计也从一个有助于个体经济控制其经营的系统,发展到一个为外部投资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系统。由于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会计信息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决策,还会影响到市场的运作,这就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即决策有用性。决策有用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来说,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者相权衡所得到的信息是对信息使用者最有用的信息。因此,可靠性和相关性被认为是会计信息应具备的两项主要质量特征,而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也被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广泛采纳。一、可靠性(Reliability)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应该是准确的、不偏不倚的。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可靠性是由五个方面的具体特性来支撑的:(一)真实反映“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二)实质重于形式“信息如果要想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三)中立性“信息要可靠,就必须是中立的,也就是不带偏向的”。(四)审慎“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所要求的估计时,在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虚计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五)完整性“信息要具有可靠性,就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完整”。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就提出“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一表述只将真实性和完整性包涵在可靠性之中,而对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则是以单独条款与可靠性并列表述,但没有条款对中立性进行表述。二、相关性(Relevance)相关性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也就是说,具有相关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会影响其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信息要成为有用的,就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信息的相关性受到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其中,重要性是支撑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一个具体特性,“如果信息的省略或误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对相关性的表述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基本一致。虽然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两项重要的质量特征,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总保持一致的。在某些情况下,或者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又较差。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认为:在非理想环境下,编制一份既具有完全相关性又具有完全可靠性的财务报告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交易或事项的确认三、从确认原则来看可靠性和相关性权责发生制是在交易和事项发生时确认其影响,并在相关会计期间进行会计记录和报告;现金收付制则是在收到或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时确认其影响,并在当期进行会计记录和报告。目前,不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中国的会计准则普遍都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原则。因为,在真实反映方面,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信息能够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能够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实质而不是形式。即:同时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可靠性的“真实反映”和“实质重于形式”两个方面。根据权责发生制编制的财务报表,不仅反映了企业过去发生的、关系到现金收付的交易和事项,还反映了企业未来收付现金的权利和义务,为使用者提供全面了解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决策有用的信息,符合相关性的要求。但是由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信息容易随着会计人员的判断和估计而变化,甚至被利用来进行信息操纵,因此,有人认为权责发生制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比现金收付制差;现金收付制是对经济事项的真实完整的记录和反映,具有可验证性,也符合可靠性的要求。现金收付制下反映的会计信息更有利于评价企业的变现能力和预测未来财务状况,也更能直接反映企业的收益质量和投资者的现实利益。对于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一直存在争论。但各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十分重视现金流量信息,因而制定了相关的准则。我国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就是在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将现金流量表作为充分披露信息的补充,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选择决策需要的信息,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和计量密切相关。

197 评论(10)

NDSGGS南都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到使用者的决策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本文对构成会计信息质量的要素、可靠性与相关性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形式多元化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会计也从一个有助于个体经济控制其经营的系统,发展到一个为外部投资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系统。 由于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会计信息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决策,还会影响到市场的运作,这就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即决策有用性。决策有用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来说,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者相权衡所得到的信息是对信息使用者最有用的信息。因此,可靠性和相关性被认为是会计信息应具备的两项主要质量特征,而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也被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广泛采纳。 一、可靠性(Reliability) 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应该是准确的、不偏不倚的。 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可靠性是由五个方面的具体特性来支撑的: (一)真实反映 “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 (二)实质重于形式 “信息如果要想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三)中立性 “信息要可靠,就必须是中立的,也就是不带偏向的”。 (四)审慎 “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所要求的估计时,在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虚计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 (五)完整性 “信息要具有可靠性,就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完整”。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就提出“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一表述只将真实性和完整性包涵在可靠性之中,而对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则是以单独条款与可靠性并列表述,但没有条款对中立性进行表述。 二、相关性(Relevance) 相关性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也就是说,具有相关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会影响其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信息要成为有用的,就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信息的相关性受到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其中,重要性是支撑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一个具体特性,“如果信息的省略或误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对相关性的表述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基本一致。 虽然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两项重要的质量特征,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总保持一致的。在某些情况下,或者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又较差。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认为:在非理想环境下,编制一份既具有完全相关性又具有完全可靠性的财务报告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交易或事项的确认三、从确认原则来看可靠性和相关性 权责发生制是在交易和事项发生时确认其影响,并在相关会计期间进行会计记录和报告;现金收付制则是在收到或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时确认其影响,并在当期进行会计记录和报告。 目前,不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中国的会计准则普遍都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原则。因为,在真实反映方面,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信息能够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能够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实质而不是形式。即:同时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可靠性的“真实反映”和“实质重于形式”两个方面。根据权责发生制编制的财务报表,不仅反映了企业过去发生的、关系到现金收付的交易和事项,还反映了企业未来收付现金的权利和义务,为使用者提供全面了解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决策有用的信息,符合相关性的要求。但是由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信息容易随着会计人员的判断和估计而变化,甚至被利用来进行信息操纵,因此,有人认为权责发生制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比现金收付制差;现金收付制是对经济事项的真实完整的记录和反映,具有可验证性,也符合可靠性的要求。现金收付制下反映的会计信息更有利于评价企业的变现能力和预测未来财务状况,也更能直接反映企业的收益质量和投资者的现实利益。 对于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一直存在争论。但各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十分重视现金流量信息,因而制定了相关的准则。我国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就是在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将现金流量表作为充分披露信息的补充,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选择决策需要的信息,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和计量密切相关。

325 评论(8)

品嵊红木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到使用者的决策和社会资源的配置。

由于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会计信息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决策,还会影响到市场的运作,这就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即决策有用性。决策有用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来说,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者相权衡所得到的信息是对信息使用者最有用的信息。

因此,可靠性和相关性被认为是会计信息应具备的两项主要质量特征,而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也被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广泛采纳。

全面性原则

不论对企业有利的财务状况,还是对企业不利的财务状况,均应有所反映,不允许依照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任意取舍,从而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只有全面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也可以说,不全面的会计信息本身也是不真实,不可靠的。遗漏会造成资料的虚假或令人误解,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会计信息可靠性

339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