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29

我叫金三世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简史书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生萌妹

已采纳

历史背景: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吸取魏晋南北朝数百年战乱之教训,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组织体制着手,试图通过改革确立一种具有一定规模的永久政体,以便革除旧组织体制中的弊端,发挥新官制在政治、经济方面上下一体的控制作用。尤其在财计组织建设方面,隋文帝及其新官制参与设计者综合比较旧制,认定前朝在这方面的可取之处,明确本朝革新之方向,最终确定本朝的财计组织系统,使其面目一新。

隋唐至宋代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会计、审计和国库组织发展到较为完备的程度。会计与出纳、会计与国库、现金出纳与实物出纳、签证单位与财物发放单位,以及审计与会计之间都有了明确的分工,各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

唐代的“度支部”和宋代的“总计司”、“会计司”等专门组织的设置,表明了当时对会计的重视。唐代建立起来的独立的审计组织机构──比部,和行使财计监察的御史台及御史监察制度,以及后来宋代的“审计司”、“审计院”的设置,都反映了当时对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视。

唐宋时期计算各项赋税收入的计帐户籍制度,以“量入为出”为原则的岁入岁出预算制度,财物出纳保管制度,要求自下而上逐级呈递“上计簿”的上计制度,以及监察制度等,已成为封建统治者加强经济控制的基本财计制度。

唐宋时期出现了“四柱结算法”和“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是按照“旧管”(上期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这“四柱”特定的格式,定期结算帐目的一种会计方法。“四柱清册”是以“四柱”为基本格式,以“四柱结算法”为基本方法所编制的一种会计报告。“四柱结算法”的创立、运用和发展,“四柱清册”编报形式的产生、运用,是唐宋时代在会计方法方面的重大贡献。“四柱结算法”是系统反映国家经济和私人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科学方法,它集中归结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是中式会计方法体系的核心与精髓,为中国会计从单式帐法向复式帐法的演变奠定了初步基础。从世界范围讲,“四柱结算法”中的“四柱平衡公式”(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和“四柱差额平衡公式”(新收-开除=实在-旧管)的建立、运用,比西式簿记中的平衡结算法的出现要早得多。

在唐宋时代,会计分析工作也有了进展,如在唐朝的《元和国计簿》和宋朝的《元佑会计录》中,就有计帐、户籍的分析,国家财政收支的对比分析,以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的专门分析。宋代的《太平经国之书》(图8)和《玉海》,则是汇集会计史料的重要著作。在这一时期,中国民间会计也得到了发展,中国早期的金融业──柜坊,典当业──质库,以及为商业服务的货栈──邸店等行业也运用四柱结算法。

在唐朝,征收盐铁税所使用的“令式”及征收商税所用的“印纸”,也属于收入类原始凭证。《旧唐书•食货志》(图9)所记“……依令式收税。如有落帐欺没,仍委按察使纠觉奏闻。”便是指盐铁税收的征收必须按照令式进行记账,如果发现有没有按照令式入账的落账及贪污行为,相应的官员将会受到按察使等监督官员的审查。而“市牙各给印纸,人有买卖,随自署记,翌日合算之”,则是指商税的征收应当由负责商业交易的管理人员“市牙”在统一的官方发放的“令式”上对所发生的商品交易进行记录,以便当天定时进行汇总计算。由此可见,“令式”与“印纸”一类的凭证,具有专用性质。

在《敦煌掇琐》收录的唐代经济史料中,有四件官马管理官员马善昌呈报的关于官马死亡事件的“官马死亡状”,这种“状”实质上也是唐代的一种属于报损之类的原始凭证。

一朝风月绕指柔,满意请采纳~

参考资料:浅谈我国会计史及发展趋势

会计简史书

320 评论(12)

爱思晴儿

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就用符号、图画记录狩猎的收获。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计主要用来管理国家层次上的财政收入与支出,而民间所用的会计一直是比较简单的,直到元朝时,会计在民间的应用才达到可观的程度。会计名称溯源中式会计命名于西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已经出现“会”和“计”这些形状的字体,而且其含义已基本定型。“会”字,上有“合”,下有“曾(古时是‘增’的通假字)”,故其有增加、聚合和汇总之意。“计”字左为“言”,又为“十”。古时直言曰“言”,难言曰“语”,故“计”字包含务必要求准确,不虚假乱造之意。“十”字,由代表东西的“一”和南北的“|”组成;古时,以所在的部落为中心,人们沿着东西南北的方向分别外出狩猎,归时将猎物一起放于中央,汇合加重,进行计算。根据西周的具体情况,“会计”在此时的含义就是既有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终的岁总合算。会计的得名,说明了此时的会计已经从国家职能的附属部分,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事实上,西周时确立的一些会计习惯深远的影响了以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如“入”和“出”作为记账的符号地位此时得到了确认,以后一直沿用了下来。三、 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1. 史前时期的会计在距今10万年到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我国山西朔县峙峪,发现了最早的会计痕迹。在许多骨片上发现了刻画的痕迹,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峙峪人进行计量、记录的遗迹。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原始会计的方式变的丰富起来,有绘图记事和刻画记事两种方式。绘图记事的方法是将狩猎的成果以壁画的形式画出来,比如打了一头鹿,就画一头鹿;打了两只兔子就画两只兔子。这些图形是象形文字的鼻祖。刻画记事是指用特定的符号记录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会计方法有了更多的形式,其表现是:“黄钟黍”计量单位的出现、结绳记事法的运用和“书契记数”的创造。黄钟本是一种用竹子制作的乐器,后来黄帝用以作为长度、轻重、容量的度量。黄钟的长度规定为中等大小的黍粒90颗的长度,以一粒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寸、尺、丈之间均是十进制。这些计量单位尽管实质长度略有变化,但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另外,通过黄钟黍,还确定了合、升、斗、斛等体积计量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出现,使得会计得以从实物统计向数量方面发展。书契记数所谓书契,“书,庶也,记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契,刻也,刻识其数也”。书契记数实际上是数码和实物计量的结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讨论上述各种会计概念时,会计的内容并不是以文字记述的。商周之后,会计才开始用文字来计量。从这个角度来说,会计产生于文字之前,由此可见会计的历史之深远。2. 夏商周时期夏朝时,已经确立了贡赋征收制度,因此推测此时会出现管理财政收入的会计现象。夏设“百官”,其中有监督奴隶耕作的官员“啬夫”,也许担任这个官职的官员就是最早的会计。商朝对会计的一大贡献是数的创造,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从一到十都已经成型。商代的甲骨上,有记录出猎收获的内容,而且对事情的记录比较完整,有时间、地点、种类和数量,用“卯”和“埋”表示支出,用“毕”和“获”表示收入,是会计的雏形。从发掘的甲骨文书契中,出现“册”字的象形文字次数达二十余次,有记录财政收支方面的内容,可见这些书契是我国“账簿”的萌芽状态。西周时期的会计发展对我国会计制度的成型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时期,会计已经从一种从属的地位独立出来,会计籍书、会计科目、记账符号、会计报告都已出现,只不过形式比较简单,有待后世发展。西周的官制中专设了“司会”一职,主管朝廷的财政收支。此时,用于记录会计内容的书册越来越多,开始与其它书册分开存放,并且把它专门成为“籍书”(这就是簿书的来源)。同时,西周也规定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称为“岁入”,总共有九项,称为“九赋”。国家的财政支出被称为“岁出”,也有九项,即“九式”。“九赋”,加上各诸侯王国所献的贡品“九贡”,共计十八个收入项目,九个支出项目,就是今天会计科目的原始形态。西周时期的会计报告分“岁会”、“月要”、“日成”三种形式。日成汇总十日的情况,是一种旬报;月要是记录一个月的情况,相对于现在的月报;岁会对应于今天的年报。3. 春秋战国及秦这一时期对财计理论和财计法规方面贡献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理财名人很多,孔子提出“政在节财”、“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主张节俭的目的在于抚民求安,反对过度奢侈,又批评晏婴用小猪祭祖宗,一件破棉袄穿三十年而不换,有损君子风度。墨子从俭节用的观点也很突出,主张“节俭则昌,淫逸则亡”。这一时期的法典《法经》,在用法律手段规范经济行为方面做了第一次尝试,其中的<杂法>中有一条规定:“负债违契不偿,一疋以上,违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对违反契约的惩罚严重,从古至今,莫不如此。单式记账法在秦朝时趋于成熟,这时的单式记账法的主要特征有:①单入单出,单笔出入之间并无对应关系。②按经济事件的发生日期流水记录,秦时规定不记日期禁止入账。③各本籍书之间也无对应关系,无法相互稽核。秦朝还颁布了《秦律》和《财章》,对经济活动使用法律管理,而且这时的法律相较于战国时期的,规定更细,内涵更为明了。如有规定:“府中公金、钱,私挪用之,与盗同法”。这时已经对公职人员挪用公款、贪污有了明确的规定。4. 两汉两汉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必然对会计有更高的要求。编户制度、上计制度和盈利理论就是这时候出现的,为中式会计之后的发展垫定了基础。编户制度,是按户主、家庭成员、姓名、年龄及家产写在简牍上,编制成册籍,也称“户籍”。国家的税赋征收、徭役征发,均按户籍进行分派征收,主要有田赋、算赋(人口税)、更赋(替换服役的赋税)和户赋(按户征收)。编户制度是唐代计帐、明代黄册的蓝本。所谓上计制度,就是每年自下而上逐级呈递上计报告---上计薄。年终各郡国携上计簿进京,报告一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和人户变动情况。有御史大夫负责审理,最后由皇帝亲自受计,评论功过以定赏罚。汉代安定的政治形势、经济的大发展,为各种经济理论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比如司马迁的“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木柴和谷物是单位价值小,重量大的商品,从贩卖的费用和盈利角度考虑都不适合长途贩运,而且因单位体积重量的不同,又有百里与千里之别。到了东汉,已经可以分别出“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付出”和“本期结存”四个项目。这是中式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后代的四柱结算法与此密切相关。5.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这一时期,几乎是年复一年的战火,导致整个经济的发展缓慢,会计的发展也因此减慢了发展速度。不过这一阶段,会计在特定几个方面仍然取得了进步,如:户籍计帐制度的创建和使用以及书写工具由竹简、木牍向纸张转变。户籍计帐之法开始于北朝的北周,由大行台度支尚书苏绰制定,包括计帐和户籍之法。这两者的结合为充实国财、资助军需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北周的计帐户籍之法,不仅为后来的隋朝所集成,更是盛唐时期的户籍计帐的源头。6.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封建经济的繁荣为会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的中式会计也处于自己的一个高峰。唐代继续实行前代的计帐户籍制度,所谓计帐,就是根据户籍资料和国家规定的收入项目,归类计算,是一种具有预算性质的会计账目,是检查和落实财政和赋役项目情况的基础措施。唐代会计的另一个突破就是《长行旨条》的颁布,这是我国财政史上最早的财政预算制度,同时也是中式会计史上最早的全国统一会计科目。《长行旨条》的颁布是针对当时财政预算科目繁多,名目混乱的情况,统一规定了中央各部门,地方各州县以及军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项目。著名的“四柱结算法”也在唐代中后期得以确立。这里的“四柱”指:“旧管”(上期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和“实在”(本期结余)。“四柱结算法”是在“三柱结算法”(入、出、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三柱的好处在于,划清了本期收入和上期余额的界限,克服了三柱的片面性。唐朝的《元和国计簿》是我国第一部财计著作,分析了唐朝的财政经济状况,由史官李吉普所写。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按行政区划分类的户籍统计资料,说明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同时也是财政收入方面的一个预算;第二部分是按国家财政收入项目划分的财政收入状况,与第一部分的预算形成对比,显示问题的所在。到了宋代,经济发展更为繁荣,中式会计在此时,无论是机构设置、账簿的组织,还是结算方式的改进,都比前朝有所改进。宋朝在中央设“三司”,管理国家的财政大权。神宗熙宁七年,设立三司会计司,总考天下财赋入出,总理会计核算事务。全国自下而上逐级汇总核算上报,有会计司统一进行勾考。会计司是我国政府机构首次以会计命名,也是会计作为独立部门存在的第一次尝试。宋代的会计账簿的设置已有“草帐”、流水日记账、总账之分。草帐是一种按时间登记各类经济事项的底本;流水日记账,则是分类按时间登记各类财务收支情况的账簿,反映某一方面的经济业务;总账是在各流水日记账的基础上,按国家规定的收支项目归类汇总的账簿。7. 元明时期元明两朝,中式会计基本上沿用唐宋的会计方法,不过此时民间逐渐认识到会计的重要性,运用的范围扩大。明代的“黄册”和“鱼鳞册”的编报制度,很类似于唐朝的计帐户籍制度,不过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高于后者。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龙门帐”的出现,这是会计理论的一大突破。龙门帐创于明末清初,由山西人傅山发明。龙门账的账簿分为草流、流水簿、总清簿。草流起原始凭证的作用,流水簿起会计分录的作用,总清簿起总账作用。流水簿的账页分上下两方(收方、付方),因此每记录一笔业务都要同时在上下两方记录,而且金额相等,这事实上是一种复式记账法。总清账的账页也分上“收”下“付”,上方包括“进类”和“该类”会计科目,下方包括“存类”和“缴类”。它的登记方法是:本期收入过到进类科目中,是支出的过到缴类科目中;是资产、债权的过到存类科目中;是资本、负债的过到该类科目中。由于流水簿的来去相等,所以分类过入总清账中的来去也必然相等。期末时,在总清账中,用公式“进-缴=存-该”验证账面有无问题。如果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称为合龙门,否则龙门不合。龙门帐的原理在于:任何四个数拍成方阵,如果其中一行的两个数之和等于另一行的两个数之和,那么这四个数的对角差相等。龙门帐的账页格式如下所示:8. 清朝清朝我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同时封建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最高峰,中式会计也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其表现就是四脚账的出现。四脚账的账务处理程序如下图所示:草流起原始凭证的作用。细流起会计分类的作用,是登记账簿的依据。总清账相当于现在的总账。银清簿相当于今天的现金日记账。结册相当于今天的会计报表,其中“彩项结册” 类似现在的损益表;“存除结册”类似今天的资产负债表。这两种结册的格式与总簿账页的格式一样,分上下两部。“彩项结册”表的格式是上方( 来方) 分项列示本期发生的全部收入,下方( 去方) 分项列示本期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及利润( 红利) 。红利= 上方( 来方) 合计-下方( 去方) 合计而“存除结册”表的格式,上方称为天方,下方称为地方。上方( 天方) 分项列示资本、负债和红利( 从“彩项结册”转来的本起红利) 。下方( 地方) 所列示的是各项资产、债权及亏损( 从“彩项结册”转来的亏损) 。此表如果上方( 天方) 合计数与下方( 地方) 合计数相等,称为“天地符合”,也称“天地合拢”。天地不合记账必有差错,应查明原因。总结自此,中式会计的整个发展过程介绍完毕。在做整篇介绍的时候,笔者深深的感觉到会计的发展是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经济得到大发展的时候,譬如秦统一后的中国、唐宋时期,会计发展的就快,而在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整个会计的发展就趋于停滞。不仅在发展速度上,在发展阶段上,也能体会到这一点。历史在进入元明清之后,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开始出现,商品经济逐渐有可观的发展,此时会计在民间的应用才扩展开来,龙门账、四脚账这些复杂的会计形式才得以出现。

164 评论(8)

让我爱你

会计史上的名人:

1、毛伯林(1926年3月—2018年年8月3日),男,1926年3月生,四川乐山人,中共党员、民建成员。1947年9月入成华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会计系学习。2018年年8月3日,毛伯林因病医治无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2岁。

著作有《关于财政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会计改革新思路》、《中国会计管理模式研究,以及《会计行为若干问题研究》、《试论会计文化》等多受到学术界关注并收入《会计学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文库》、《今日的辉煌》。

2、易庭源是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曾任教研室主任、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兼任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武汉市会计学会顾问和湖北省成本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著作有《资金运动会计理论》。

3、杨汝梅(1899年8月22日—1985年9月8日),字众先,河北人,会计理论家、会计教育家,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无形资产理论研究的开创者,首位列入《世界名人录》的中国会计学家。杨汝梅堪称中国会计学者进入世界会计领域,成就达到当时世界水平的第一人。

著作有《无形资产论》。

4、李天民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中央财经大学退休教师、原会计学院教授李天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2月19日16时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8岁。

李教授五十余年来,以其奉献和开拓的精神致力于会计、审计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孜孜不倦,勤勤恳恳,积极推动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会计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从1985年至今已为祖国培养出高质量的硕士生32名,其中7名已成为博士生。

著作有《审计学教程、新银行会计教程》,《会计核算原理》。

5、李宝震(1916—1993),江苏昆山人, 1937年毕业于天津工商学院,自1942年起历任天津工商学院教授、会计财政系主任,津沽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教授,天津财经大学会计系教授、首任名誉系主任和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著作有《中国会计简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伯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庭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汝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天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宝震

118 评论(14)

陌陌上阡

(一)、西式单式簿记的崛起10世纪至11世纪,作为中世纪西欧工商业中心的城市兴起,并很快得到发展。11世纪末至12世纪,在十字军东征后,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和中部的托斯坎尼开始控制了东方和西欧的中介贸易。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法兰西的马赛、那劳阿里等城市里的商人积聚了大量资本,并陆续将其投入到工业及银钱业中去,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商业和银钱业的发展。12世纪至13世纪,市民争取城市自治的运动日益高涨,并最终通过激烈斗争建立了一些城市国家,诸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很快便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基地。13世纪至14世纪,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威尼斯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区形成,威尼斯开始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介,它所发行金币“杜卡特”已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至14世纪经营银钱业的商户已达一百多家。与此同时,在13世纪至14世纪,行会在各城市国家中发展起来,而通过行会所结成的资产者同盟,已成为向封建建主宣战的得力组织。上述变化结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在十四世纪、十五世纪,已经稀疏地可在地中海沿岸看到。”这便是借贷复式簿记得以在意大利北部城邦萌芽、产生及获得初步发展,最终促使西式簿记崛起,并取代东方会计历史地位的主要原因。(二)、西方复式簿记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萌芽及生长阶段,产生了佛罗伦萨式、热那亚式与威尼斯式簿记、“三式薄记”的光辉照亮了未来西欧乃至世界会计的发展里程,它实现了世界由古代会计发展阶段向近代会计发展阶段的转变,改写了世界会计发展历史,产生研究复式簿记的光辉文献《薄记论》,并揭开近代会计发展史的崭新篇章。在16世纪至17世纪,德国、荷兰、法国等先后继承与发展意大利的复式簿记实务与理论,最终在欧洲造就“帕乔利时代。”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扫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障碍,进而带来18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这一重大变化使英国会计的发展进入到创新时期。同时,18世纪在巩固兴旺发达起来的公共会计师事业及它在审计、复式簿记原理与早期成本会计方面的贡献,使英国很快成为世界会计发展中心,这一历史地位一直保持到19世纪。(三)、西方复式簿记实现了世界会计发展史的根本性转变。从13世纪到19世纪,在复式簿记时代700年左右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实现了世界会计发展史上的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实现了由古代会计发展阶段向近代会计发展阶段的转变,其间适应早期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要来,逐步以复式簿记的方法体系取代了单式簿记的方法体系,并较为系统地建立了“簿记学”的基本理论。二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产业革命的深刻影响之下,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建立成本会计为立足点,以会计在公司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为基本指导思想,已在实务处理与理论方面开始朝着会计时代的方向发展转变,这一转变在进入20世纪后才最终完成。(四)、西方会计的崛起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方会计崛起是资本主义经济军先在西欧产生、发展之必然结果,其后,它在近代会计发展史上占据支配地位,又是科学技术进步、产业革命在西欧发生与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之必然结果。至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心转移,世界会计中心也就从英国乃至西欧转移到美国。追溯西方会计一千年改革的发展历史,是迅速的,充满了高涨的热情。(五)、西方经济的发展,使传统会计发展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入公元11世纪后,西欧的封建化过程才基本完成,这一历史进程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然而,中世纪的鼎盛时期转眼而至,商业的兴起,城市的建立与发展,约二百年左右,西欧便很快进入到经济专业化的兴旺发达时期,这种演进速度又比中国快了500年左右。公元后第二个千年会计的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拉开了帐幕,此后,东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自然而然两者在会计发展方面的差距也逐步扩大,这是公元11世纪至20世纪世界会计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实。1494年,被誉为“现代会计之父”的巴其阿勒发表了《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复式记账法,这是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8-19世纪间产业革命的兴起,股份公司的出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现代会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30年,美国第一次讨论会计原则,将会计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用来指导实践;为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使传统的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个分支。

348 评论(15)

rachelliu1

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得到完善。其中,会计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

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就用符号、图画记录狩猎的收获。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计主要用来管理国家层次上的财政收入与支出,而民间所用的会计一直是比较简单的,直到元朝时,会计在民间的应用才达到可观的程度。

古代会计阶段

古代会计,从时间上说,就是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会末期的这段漫长的时期。从会计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账簿法和初创时期的复式记账法等。这个期间的会计所进行的计量,记录,分析等工作一开始是同其他计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征的方法体系,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工作。

近代会计阶段

近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标志一般认为应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公开出版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此间在会计的方法技术与内容上有两点重大发展,其一是复式记账法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其二是成本会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继而成为会计学中管理会计分支的重要基础。

现代会计阶段

现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目前。此间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 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导致的“会计电算化”,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3年便在会计中得到初步应用,其后迅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软件方面数据库的应用,并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的全面管理系统。从系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的世界会计学会上获得正式通过。

92 评论(9)

立志做渔婆

天津会计网校哪家好,会计培训机构的选择需要考虑几个方面,办学经验,师资力量以学员反馈情况。百练教育为百练会计教育旗下的专注会计教育的培训机构,成立于2011年,为广大学员提供优质的会计教育培训课程服务。{百练网\https://aisite.wejianzhan.com/site/wjz1nrqh/30619891-c05f-4043-91e1-7ddb11782e74}全力打造中国优质的教育培训报名平台。 百练网以其一站式学习服务平台,以便捷在线服务,价格透明,流程操作灵活,服务全面的特点,真正为学员解决了报名环节的各类问题。截至目前,百练网已成功同4188多家优秀培训机构合作,上线课程达12000多门。 百练会计教育,具有健全的学习服务体系和试听、退费制度 年培训人次在2000人以上,有良好的培训口碑,学员认可度非常高。

360 评论(9)

黄先生Simon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会计、审计和国库组织发展到较为完备的程度。会计与出纳、会计与国库、现金出纳与实物出纳、签证单位与财物发放单位,以及审计与会计之间都有了明确的分工,各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唐代的“度支部”和宋代的“总计司”、“会计司”等专门组织的设置,表明了当时对会计的重视。唐代建立起来的独立的审计组织机构──比部,和行使财计监察的御史台及御史监察制度,以及后来宋代的“审计司”、“审计院”的设置,都反映了当时对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视。唐宋时期计算各项赋税收入的计帐户籍制度,以“量入为出”为原则的岁入岁出预算制度,财物出纳保管制度,要求自下而上逐级呈递“上计簿”的上计制度,以及监察制度等,已成为封建统治者加强经济控制的基本财计制度。唐宋时期出现了“四柱结算法”和“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是按照“旧管”(上期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这“四柱”特定的格式,定期结算帐目的一种会计方法。“四柱清册”是以“四柱”为基本格式,以“四柱结算法”为基本方法所编制的一种会计报告。“四柱结算法”的创立、运用和发展,“四柱清册”编报形式的产生、运用,是唐宋时代在会计方法方面的重大贡献。“四柱结算法”是系统反映国家经济和私人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科学方法,它集中归结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是中式会计方法体系的核心与精髓,为中国会计从单式帐法向复式帐法的演变奠定了初步基础。从世界范围讲,“四柱结算法”中的“四柱平衡公式”(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和“四柱差额平衡公式”(新收-开除=实在-旧管)的建立、运用,比西式簿记中的平衡结算法的出现要早得多。在唐宋时代,会计分析工作也有了进展,如在唐朝的《元和国计簿》和宋朝的《元佑会计录》中,就有计帐、户籍的分析,国家财政收支的对比分析,以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的专门分析。宋代的《太平经国之书》和《玉海》,则是汇集会计史料的重要著作。在这一时期,中国民间会计也得到了发展,中国早期的金融业──柜坊,典当业──质库,以及为商业服务的货栈──邸店等行业也运用四柱结算法。

313 评论(15)

送我个时光机

麦金西 美国会计学者 被誉为美国管理会计的创始人著作《预算控制论》(Budgetary control)《管理会计》(ManagerialAccounting)1922年,麦金西出版了美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预算控制的著作《预算控制论》,全面介绍预算控制的理论。1924年,麦金西又公开刊印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管理会计”命名的著作《管理会计》杨纪琬中国著名会计学家。上海松江人,1917年11月出生,卒于1999年2月6日夏育成杨纪琬教授是新中国会计制度的奠基人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在会计法制、会计制度建设、会计改革以及中外会计交流和会计教育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会计界的一代伟人。他去世后仍为中、外会计界人士所敬仰和怀念。为纪念杨纪琬教授,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他的未竟事业,促进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由李勇、冯淑萍、汪建熙、王世定、李爽等同志发起,经财政部领导同意, 2002年2月10日 ,中国会计领域的第一个奖学金 —— “杨纪琬奖学金”在北京设立。夏育成 男,1931年6月生,浙江省上虞市人。浙江国茂会计师事务所,所长,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从1950年起,他长期在浙江省省级商业部门从事财会工作,历任浙江省百货公司财会科长、浙江省商业厅财会处副处长、处长,1986年起,曾任杭州国际大厦理事、总经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财会管理特长,走自己特色的路,1992年退休后继续担任高级财会顾问。他早在1952年,财会工作成绩突出,就被评为浙江省国营贸易系统模范工作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曾多次被评为处级干部先进工作者,1988年评为高级会计师。40多年从事财会工作,精通财务,善于经营、严格管理、事业心强是突出的特点,在浙江省会计界和全国商业系统会计界均有相当知名度。现任中国商业会计学会、浙江省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商业会计学会会长。葛家澍 葛家澍(1921~ ),1921年3月生于江苏兴化市昭阳镇。1940年就读于江苏学院,1942年转学厦门大学,1945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毕业,获厦门大学商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在校内历任会计核算教研室副主任、经济系副主任。1982年成立经济学院,被任命为首任经济学院院长。葛教授由于在会计学领域有较深的造诣,他的会计思想和观念被会计学术界,也被国家教委誉为“独树一帜“。所以,他是我国国家批准的第一批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生导师(仅有两名)之一。也是国务院批准享受专家津贴的第一批专家之一。从1986年至今,他连续连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他还是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第一届和第二届成员,财政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咨询专家组成员。同时是福建省注册会计准协会的名誉会长,并受聘为西南财经大学荣誉教授;南开大学、西北大学、天津财经学院、江西财经学院、安徽财贸学院、中山大学、兰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江苏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谢霖 (1885-1969年)谢霖(字霖甫)教授,江苏武进人,男。我国会计界先驱,知名会计学者,我国会计师制度的创始人,会计改革实干家和会计教育家,中国的第一位注册会计师,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创办者,中国会计改革的先驱 中国会计师制度的拓荒者。除担任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总会计、中央银行秘书长职务外,还先后兼任湖南明德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商学院、光华大学、复旦大学、光华大学成都分校、四川大学、成华大学、川康农工学院、四川省会计专科学校等院校教授、以及光华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主任、光华大学成都分校副校长等重要职务。李端生男,1957年6月生,山西原平人。教授。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会计学系。现任山西财经大学会计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从事会计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在财务、会计、审计理论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先后在《会计研究》、《财政研究》、《生产力研究》、《财务与会计》。《财贸经济》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篇论文入选《中国经济文库》、《中国跨世纪改革发展文献》、《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等。从教16年来,主编专业著作3部、合编、参编著作5部。共有3部著作、11篇论文分别获国内贸易部、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教委、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山西省社科联、山西省会计学会、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山西财经学院等单位的优秀科研成果奖。1996年主持完成了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山西电力建设资产管理问题研究”,提出的方案及建议被山西省计委、省电力局等部门采纳,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中国中青年会计界、山西省会计界具有较大影响。李天民李天民,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中央财经大学退休教师,祖籍四川华阳,13岁就从军,随后前往日本留学,获得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学位。先后在南京“中国日报”任总编辑,国民党“中央军校成都分校”任教。1949年,李天民随溃败的国民政府到台湾。后曾任台湾政大历史系教授,对国学颇有研究。伍中信是我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发起人和重要代表人物,作品被誉为“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奠基之作”,“财权流”已成为我国财务学的主流观点。多次荣获中国会计学会和省部级奖励并积极参与我国会计界和省内的各项社会活动。由于其社会影响和贡献,《光明日报》于2000年11月“名师剪影”作了专题介绍;《湖南日报》2001年11月22日以“用青春写就华章”进行了报道,并转载到中共中央统战部网站;湖南大学校报也以“年轻即是财富”为题作了报道;湖南省委统战部《联合》杂志以“云帆高挂,中国第一位财务学博士后的人生追求”对伍中信作了详细报道。我国会计界权威刊物《财务与会计》于2000年推出的“迈向21世纪中国年轻会计、财务、审计学者第一方阵”中,伍中信是整个方阵30位会计学人中最年轻的一位。潘序伦因兄弟辈中排行第四,故又名秩五,宜兴丁蜀镇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国内外颇负盛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被国外会计界誉为中国会计之父。杨端六对商务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并迅速实现扭亏转盈。郭沫若曾称赞他“在商务管着银柜子”,中国会计界称他为中国商业会计学的奠基人。

27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