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5

多多121015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原则背后的逻辑是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买吃买吃买

已采纳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将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归纳为:客观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性、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和重要性等13项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3.相关性原则

亦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4.一贯性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5.可比性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6.及时性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7.明晰性原则

亦称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8.权责发生制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9.配比原则

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10.实际成本原则

亦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11.谨慎性原则

亦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是指某些会计事项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致虚增账面利润、夸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为准的原则。

12.重要性原则

是指企业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对于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背后的逻辑是

130 评论(11)

吉吉狼外婆小号

会计的基本原则,又称“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概念等会计基础理论之上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应当依据的概念和规则。

会计基本原则对于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基本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8个。

会计原则是会计工作的指导性规范。对财务会计基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比如稳健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实际工作中,会计原则常与会计准则相混用。美国先使用“会计原则”,后流行“会计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即美国的会计规范经历了从“有限的、指导性”的规范(会计原则)发展成“数量可观的指导性和技术性并重”的规范(会计准则)。

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是指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是对财务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将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归纳为:客观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性、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和重要性等13项原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原则

245 评论(14)

周一小姐

具体会计准则体系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各项准则之间确保在内在逻辑上没有冲突,即协调性;二是指所有的准则能覆盖各种现实经济业务,即全面性。本文仅就后一种含义作以下探讨。一、具体会计准则是否应当有一个体系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应当具有协调性,这容易理解。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制定的会计准则都不甚注意其全面性。通常随着经济业务的变化逐项制定准则,且所有的准则都一字排开,没有严格分类。例如,作为现代会计准则的起源地,美国已发布了I00多项"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内容也较详尽,但规格不一一,问题零散无序。至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两个前任机构所发布的会计准则,则被批评为前后不一贯,缺乏协调性,更谈不上全面性。我国财政部认为,由于有长期制定会计制度的经验,又有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已有条件在--个更高的起点上,对具体准则作出系统设计,使其形成一个相对严密的体系。我国的准则作为一个体系,主要表现在按照报表项目分类立项,力求所有项目能涵盖三张基本报表。 笔者认为,为了确定立项的思路和线索,追求一定程度的完整性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是有体系的准则--定优于无体系的准则,成体系化与否并非评价准则质最高低的重要标准。由于现代经济飞速发展,新兴的企业组织形式、新兴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具体会计准则的体系只能是动态的、相对的。应该看到,在体系上的中外分歧,实质上体现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文化注重整体观、主张"一而多",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和机械式组合。对于不同文化,很难简单地断定其优劣,最好是兼收并蓄。进一步看,具体会计准则的体系化程度,实际上反映了理论上追求完善与实务中种种困难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准则建设长远规划与现实急需项目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权衡利弊,有所侧重。如果说,1994年至1996年发布准则征求意见稿时,我们侧重于理论完善和长远规划,而目前正式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则侧重于现实急需,现在的问题在于,必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如何对具体会计准则分类 对具体会计准则进行分类,是体现其体系化的一种重要方法。一般认为,具体会计准则可分为三类:一是各行业共同经济业务的准则,二是有关特殊经济业务的准则,三是有关会计报表的准则。也有提出按"一般(或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或专用)会计准则"两个系列分类的意见。 笔者认为,具体会计准则分类宜粗不宜细。否则,有的准则项目可能既可归为此类,又可归为彼类,而"此"与"彼"区分的实际意义并不大。而且,特殊行业、特殊经营方式、特殊企业组织形式等,实际上是特殊经济业务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特殊"企业中,也并非所有经济业务都特殊。比如,对于应收、应付款项的会计核算,在银行保险业(特殊行业)或合伙制企业(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还是与一般企业相同。因此,仅将具体会计准则分为通用准则和特殊准则两类即可。 三、如何确定具体会计准则立项的原则 准则立项直接关系到准则的体系化。在准则制定之初,财政部会计司确立了"先一般后特殊、先急后缓"的立项原则。另一方面,对于我国法律没有作出规定、或规定不允许的业务,如应收款的出售等,具体会计准则暂不涉及。有关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先一般后特殊、先急后缓"的立项原则本身是矛盾的,可取的只是"先急后缓"的立项原则。从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准则立项来看,也遵循了这样的原则。我国正式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同样体现了"先急后缓"的原则。 从理论上讲,按照"先急后缓"原则立项,既容易导致忙中出错,也可能影响各项准则的协调性。但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相当迅速,几乎有些出人意料。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扩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会计问题,如资产重组、交互持股、资产减值等,都要求尽快加以解决。为了适应现实需要,采取"先急后缓。的立项原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例如,针对开放边境贸易,财政部曾打算制定一个"易货贸易"准则。后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资产置换、股权交换等经济业务,财政部只好对易货贸易准则加以扩张。在制定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对非货币性交易采取了狭义的定义。在交易对象上,它仅指非货币性资产,不包括劳务和非货币性负债;在交易性质上,仅指互惠性的转让(即交换「不包括非互惠的转让如捐赠和受赠非货币性资产「这多少体现了该准则应急的性质。为了规范实务中越来越普遍的、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会计核算,财政部只好又以财会字[1999]43号文件对此专门作出了规定。试想,如果当初不急,而将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有关问题考虑得更为全面周到,那自然会更好一些。 应当指出,美国在早期也曾经历过"救火式"阶段。但我国情况与之相比,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之处有二:一是环境压力,二是理论滞后。其不同之处有三:第一,美国早期的准则制定以实务中既存惯例为基础,是从无到有,而我国是从制度到准则。第二,美国准则制定机构需要面对来自多方利益集团的压力,有时可能不得不放弃自已的意见。而我国政府具有绝对权威,各方利益集团均不足以对准则制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第三,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的准则制定在先,已有几十年的经验。而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避免重蹈覆辙。总之,尽管我国目前也在"救火",但"火警"的级别与美国当时有差异。我们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尽快她从"救火"中跳出来,力求制定出逻辑严密、前后一贯、广为接受的具体会计准则体系。

283 评论(11)

BACCHUS周伯通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会计核算有以下十三个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可比性原则;3、明晰性原则;4、历史成本原则;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6、权责发生制原则;7、及时性原则;8、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9、配比性原则;10、相关性原则;11、一惯性原则;12、谨慎性原则;13、重要性原则。

22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