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在一起吧
大禹陵,古称禹穴,是大禹的葬地。它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距绍兴城区3公里。大禹是上古时代一位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明太祖洪武年间,大禹陵即被钦定为全国该祭的36座王陵之一。1995年,浙江省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公祭典礼,恢复祭禹传统。[1]1996年,大禹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大禹陵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大禹祭典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为致敬广大医务工作者,景区自2020年2月19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景区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4]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稽山街道二环南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对面中文名大禹陵外文名Great Yu Mausoleum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区中国华东地理位置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南稽山预订门票60.00元起携程旅游提供去订票景点美图 共31张建设沿革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东巡狩,上会稽,祭大禹,登秦望山,眺南海,感叹之余,命宰相李斯撰文刻于石上以歌颂秦始皇赢政,故又名“李斯碑”。碑文字属秦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颁行的文字。 共7张大禹陵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所谓“禹穴”,也就是埋葬大禹的地方。或言大禹陵寝在今“大禹陵碑亭”下面。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年),建禹庙,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是清代重建。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建咸若古亭,由石构建筑,为八角重檐石亭,上刻“咸若古亭”四字,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又称奏乐亭、奏乐亭,是古时候祭祀大禹时乐师奏乐的地方。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立大禹陵碑,选址依据是闽人郑善夫考证禹穴之所在,在庙南可数十步许。在碑上建一亭,是1979年根据明代的原貌而重建。1956年秋,碑石被大台风折成两段,1961年10月重立此碑时,在“禹”字之下,“陵”字之上断裂处,用钢筋和沙浆联接。禹祠历代沿革,几经兴废,现存禹祠是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1995年5月15日,江泽民同志亲临大禹陵视察,高度评价大禹、大禹精神及公祭大禹陵活动,并亲笔题写了“大禹陵”坊额。2003年,大禹陵扩建,神道内原有五对石像牲增至十二对。依次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卧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和应龙十二对石像牲。2007年4月,绍兴文物局确定禹陵享殿建筑的复建。重建的享殿建筑风格布局与禹庙大殿相同,保持明清规制。正殿五间,重檐歇山顶,南北配殿各三间。[5] [6] [7]建筑格局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禹陵在中,禹祠位于禹陵南侧,祠外北侧有“禹穴”碑。祠内有“禹穴辩”碑,大禹陵碑亭北侧,顺碑廊而下即为禹庙。陵区坐东朝西,从大禹陵下,进东辕门,自南而北的建筑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祭厅、大殿。高低错落,山环水绕。[8]
Q471468543
大禹攀爬过的山峰
依然存留着上古的痕迹
洪水曾经到过这里
那岩层中
斑斓的印记
纹路清晰
险峻的山峦翠障遮掩大地
河流弯曲的银带
盘旋着奔流直向大海
曾几何
湮没了世间最秀美的景色
吞噬了人类艰苦创建的家园
洪水肆虐的脚步
毫不停息
汶川的大地在呻吟呼喊
禹帝
一位治水的君主
毅然挑起千斤重荷
与天作战
第一次
你路过家门
只是远望一下屋顶的炊烟
不曾回头
第二次
你路过家门
只是眺望了一眼妻子的身影
不曾逗留
第三次
你路过家门
只是倾听了一声孩子的啼哭
不曾停留
疏通了黄河的古道
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
筑建堤坝
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
牵引恶浪的波头
搬除阻挡江河的山川
合通向四海
让百姓安居乐业
寻回快乐
关于“大禹治水”的诗词有:
1.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____高蟾《金陵晚望》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____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____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
6.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____陆游《金错刀行》
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____杜牧《泊秦淮》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11.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____屈原《国殇》
12.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____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1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____陆游《病起书怀》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____杜甫《春望》
15.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____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1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___屈原《离骚》
17.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____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 《自蜀江至》(白居易)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
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
导岷既艰远,距海无咫尺。
胡为不讫功,余水斯委积?
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
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
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
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
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
邈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
疑此苗人顽,恃险不终役。
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
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
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
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
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
疏流似剪纸,决壅同裂帛。
渗作膏腴田,踏平鱼鳖宅。
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
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2. 《禹祠》(陆游)
我昔下三峡,南宾系归舻,渡江谒神禹,拜手荐俎壶。
寿藤枝如蚪,巨柏腹若刳,门庭虽日荒,殿寝犹枝梧。
巴俗喜祷祠,解牛舞群巫。
巍巍黻冕古,食与夷鬼俱。
圣度固兼容,臣愤独不摅。
还乡瞻庙貌,嬴政久已除。
岳牧俨如生,想像闻都俞。
廓清虽可喜,欲退复踌躇。
念昔平水土,棋布画九区,岂知千岁后,戎羯居中都。
老虏失大刑,今复传其雏。
直令挽天河,未濯腥膻污。
夷鬼细事耳,披攘直须臾。
天下雠不复,大耻何时袪?蚩蚩谓固然,此责在吾徒。
挥涕洒庭草,谁怜小臣愚?
3. 《公无渡河》(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被发之叟狂而痴,
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
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4. 《九华山歌》(刘禹锡)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
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
气势不死如腾屳。云含幽兮月添冷,月凝晖兮江漾影。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长在无人境。轩皇封禅登云亭,
大禹会计临东溟。乘樏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
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九华山,九华山,
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
5. 《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布兼寄李吏部、包秘监判》(孟翔)
昔人恣探讨,飞流称石门。安知郡城侧,别有神泉源。
疏凿意大禹,勤求闻轩辕。悠悠几千岁,翳荟群木繁。
奇状出蔽蔓,胜概毕讨论。沿崖百丈落,奔注当空翻。
下如散雨足,上拟屯云根。变态凡几处,静神竟朝昏。
渴贤寄珠玉,受馥寻兰荪。萝茑罥紫绶,岩隈驻朱轓。
方思谢康乐,好事名空存。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从长安往杭州赴任,七八月间经过岳阳楼。时值盛夏大水,一路所见洞庭湖水患灾害,人民蒙受水患之苦,诗人不忘国计民生,幻想大禹再世疏浚江湖,写出了这首诗: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
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导岷既艰远,距海无咫尺。胡为不讫功?余水斯委积。
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
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
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邈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
疑此苗人顽,恃险不终役。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
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
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
疏流似剪纸,决壅同裂帛。渗作膏腴田,蹋平鱼鳖宅。
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1. 《三代门夏禹》
唐代:周昙
尧违天孽赖询谟,顿免洪波浸碧虚。
海内生灵微伯禹,尽应随浪化为鱼。
2. 《禹庙》
唐代:李绅
削平水土穷沧海,畚锸东南尽会稽。
山拥翠屏朝玉帛, 穴通金阙架云霓。
秘文镂石藏青壁,宝检封云化紫泥。
清庙万年长血食,始知明德与天齐。
3. 《登少陵原望秦中诸川太原王至德妙用有水术因用感叹》
唐代:吕温
少陵最高处,旷望极秋空。君山喷清源,脉散秦川中。
荷锸自成雨,由来非鬼工。如何盛明代,委弃伤豳风。
泾灞徒络绎,漆沮虚会同。东流滔滔去,沃野飞秋蓬。
大禹平水土,吾人得其宗。发机回地势,运思与天通。
早欲献奇策,丰财叙西戎。岂知年三十,未识大明宫。
卷尔出岫云,追吾入冥鸿。无为学惊俗,狂醉哭途穷。
4. 《咏史诗》
唐代:胡曾
大禹涂山御座开,诸侯玉帛走如雷。
防风谩有专车骨,何事兹辰最后来。
5. 《送萧绾之桂林(时群玉游豫章)》
唐代:李群玉
兰香佩兰人,弄兰兰江春。尔为兰林秀,芳藻惊常伦。
灿灿凤池裔,一毛今再新。竹花不给口,憔悴清湘滨。
一朝南溟飞,彩翮不可亲。苍梧云水晚,离思空凝颦。
我亦纵烟棹,西浮彭蠡津。丈夫未虎变,落魄甘风尘。
大禹惜寸阴,况我无才身。流光销道路,以此生嗟辛。
万里阔分袂,相思杳难申。桂水秋更碧,寄书西上鳞。
大禹
大禹神工著
天书五卷来
江山多娇色
风华夕照裁
祭大禹
黄河滚滚波浪翻,
九曲蜿蜒十八湾;
三过家门皆不入,
后人仰瞻会稽山。
大禹治水(传说中的故事)
大禹治水不进家
新婚三日别乡亲
妻涂山氏送饭菜
鼓声为号莫提前
通山所需禹变熊
粗爪大鼻扒顶拱
不慎踩偏石击鼓
涂山氏闻提饭至
未见丈夫却见兽
惊羞难当化为石
大禹回首急声呼
石妇现洞送子来
土人传鲧治水欲浚漳河南流,凿山势逆水不能下,被殛;禹乃改渠东流,始通。
凿痕今存”。潞城县三池南里有大禹泉,《潞安府志·卷四》:“相传大禹经此,相地穿井得泉焉”。
潞城大禹山,相传大禹治水曾经驻留于此,因以名山;山腰有洞,山巅有石砌大禹庙三间。《潞安府志·卷四》:“大禹山在(潞城)县南十里,高八百九十三丈,北连卢山,南连长治百谷山,上建庙”。
《泽州府志·卷十三·古迹·凤台县》:“邑(今晋城市)东南二十五里太行山北有龙门峡,传为禹所凿,盖丹水所出之地”。【错錾沟】 在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奥治村,相传为大禹治水的一处遗址。
大禹抗天歌 [朗诵诗]——写在抗洪抢险的日子里[引子]天倾东南,淮水横流水魔搅彻万家怨天公强逼人低头[A章]天公知否?你可毁家园,可毁田畴折不断当代大禹脊上的`骨头当厄运飞来,灾祸临头有谁叹息,有谁嚎哭更有谁,向你跪拜乞求?只有那,几万万大禹斗水魔众志成城冲斗牛壮矣哉,抗天豪歌动地吼![B章]天公信否?你塌下,自有顶天柱、擎天手自有一轮红日照九洲看哪——火红的意志,在浪尖上闪烁沸腾的热血,在洪水中奔流巍峨的“长城”,在“八卦阵”中崛起肆虐的龙王,在五星旗下颤抖壮矣哉,大禹歃血谱春秋![C章]天公输否?你逞强施威曾几时是不是大禹的对手?试看今日之域中禹王牵着龙王走遍地臭水入海流家园重建,田畴在修西风又绿古神洲。
哈哈超man
大禹陵位于浙江绍兴。大禹是距今四千余年我国夏朝的创始者,相传他领导人民治理洪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治水英雄,而且他具有极高的品操。相传他“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所以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崇敬。关于绍兴的大禹陵,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曾写道:“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几千年过去了,虽历经沧桑,但此地之为禹陵则无变。绍兴大禹陵,由禹陵、禹庙组成。禹陵位于禹庙之东。庙西有河,上为禹贡桥,过桥向东南行,即禹陵,今仅存一座“大禹陵”碑亭。禹庙的布局很有特点,它倚山就势,南北向中轴线布局:过贡桥即为庙之西南角,有西辕门可入,进入庙内须转一个弯才到庙的中轴线上。中轴线自南向北,地势由低而高,南墙一块照壁,壁前一亭,即岣嵝碑亭,向北为午门,门内又一院落,北首数十级台阶,上为祭厅,其北又一院子,正北即禹庙之大殿,高20余米,歇山重檐屋顶,屋脊上书“地平天成”四字,建筑形态巍峨壮观。殿内大禹塑像,后屏绘有九把斧头,意为他治水开通九条河流(九派)。此建筑最早建于梁代,今存之建筑建于近代。院子左右有东西配殿,今为中国古代水利、治水之展览厅。由东配殿旁出,前有一小山,山上有亭,曰“窆石亭”,亭中立石,高2米,周围亦2米许,顶端有小孔,相传此乃是大禹灵柩下葬时用的平衡物。这是否可信,不得而知。
我豆是我
绍兴历史概述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8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年。 绍兴是夏朝开国之都,春秋五霸之越国首都,两晋的会稽国都、吴越国东都、南宋故都和南明政权首都,夏商周春秋时期成名已久,也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等时期的大都会,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绍兴亦是中国文化第一城,三次士大夫南下的积淀,以至文风鼎盛誉满天下。 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绍兴历史(10张)降越君,以越地置会稽郡,推行郡尉分治模式,怕越国复兴而尉治山阴(因会稽郡是边防大镇,尉治更重要),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20余县。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会稽郡领26县,在今浙江境内有18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郡尉皆治山阴(今绍兴)。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以会稽、东阳、永嘉、临海和新安五郡置东扬州,升任东扬州刺史,州治山阴;隋开皇九年(589)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同时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并余姚、勤、鄮入句章县,设吴州,州治会稽县,领原扬州五郡,辖会稽、诸暨、剡、句章4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吴,以原吴州境置越州,辖境不变。唐代作为东南第一都,设越州总管府、中都督府、浙江东道节度使,管越、睦、衢、婺、台、明、括、温八州;五代设越州大都督府和东都,驻山阴,管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北宋设两浙路、越州大都督府,镇东军节度,大观元年,升为帅府,驻山阴,管越、衢、婺、台、明、处、温七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驻跸越州,升越州为绍兴大都督府和行都,治山阴,管越、衢、婺、台、明、处、温七州;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8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称绍兴路。明、清复为绍兴府。民国24年(1935),设绍兴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设绍兴专区,1952年1月撤销,1964年9月复设绍兴专区。1983年7月撤地建市,设省辖绍兴市。史前绍兴小黄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人员在绍兴甘霖镇小黄山,发现了小黄山文化遗址。从出土文物推断,早在10000—8000年以前,小黄山的先民就开始了定居生活,采集、狩猎所得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大量陶器的出土,使小黄山文化独具考古价值。古越文明绍兴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古代越民族的生息之地,古越文明的中心。专家们普遍认为,东起东海,西至浙西皖东,北到江淮,南达闽粤的辽阔区域,都受到古代越文明的辐射和影响,古越文明的范围涵盖上述地区。开国大典舜会百官、禹会诸侯发生在绍兴,古人曰:“越,舜禹之邦也。古有三圣,越兼其二焉。”《史记》“夏本纪”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又载:禹会诸候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大禹在会稽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是夏朝开国大典之地,并把天下分成九州,九州的扬州东南到海滨,中心在会稽。会稽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海,李斯立石刻颂秦德,这就是著名的“会稽刻石”,又见东南之地有王者之气,因此掘剡山而泄王气。 华夏历史对山脉的崇拜,始于会稽山。《吕氏春秋·有始》和《淮南子·地形》,尊会稽为中华九大名山之首。会稽山也是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公祭大禹陵作为国家级祭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春秋霸都公元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受命兴建越国都城。范蠡先选择在府山兴建句践小城。随后又在小城以东兴建了山阴大城。后人赞绍兴城得山水之利而无旱涝之忧,能攻易守而基业可据,堪称古代城建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后吴越争霸,阖闾阵亡,夫差报仇,句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雪前耻,越灭吴,拓地至江淮,疆域包括山东东南部,江苏、安徽的南部,江西东部和浙江福建等,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王侯将相,文种范蠡,越国的奋发图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继舜禹之邦后,会稽再度名扬华夏。此后秦始皇东巡绍兴,留下“会稽刻石”,东汉绍兴成为中国青瓷CHINA的发源地、鱼米之乡。六朝大都魏晋时期,会稽人阜物殷,与建康东西相峙,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上海,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绢、米、纸等物品的交易中心,是整个中国最有魅力的城市,作为繁华的商业、手工业中心城市,号为天下繁剧,一度改郡为国,会稽世家大族的豪奢和富有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出则千骑簇拥高牙,入则列鼎锦衣玉食。同时会稽具有特殊的军事政治地位,王马共天下的时代,栖居会稽的门阀士族人物,其动静出处,在政治上极具影响。晋元帝赞誉绍兴“今之会稽,关河之重”,是晋王朝“皇基所讬”的“泱泱大邦”。绍兴有全国最发达的商品经济,豪奢的庄园,所谓“王公妃主,邸舍相望”;天下名士在会稽竞逐风流,人文之盛、无出其右。东晋后期,会稽占扬州大区人口40%,为东晋第一大郡。 史籍记载,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首都建康在经历苏峻之乱后,破败不堪。当时朝廷提出迁都会稽,虽最终未能成行,也体现了会稽与建康分庭抗礼的地位。南朝刘宋年间,朝廷设置“扬州”,州治在山阴,其后数度称为东扬州,魏晋的绍兴,可以叫山阴、会稽,也可以叫扬州、东扬州。魏晋风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和政治中心南移,大批黄河流域的居民纷纷避乱江南,会稽郡成为世家大族的移民聚居地,王谢家族纷纷定居会稽,十八高士云集沃州,是整个东晋最大的明星聚居地,人文鼎盛,冠于江左。以至于《世说新语》里随处可见会稽一地发生的故事,留下了大量的典故,如东床快婿、曲水流觞、东山再起、乘兴而来等。会稽成为六朝文化中心、山水文化的发祥地,预示一个艺术新时代的来临。六朝会稽名士在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成就卓越,并延续到唐宋时期,成为中国审美的高峰。富甲天下自魏晋以来,会稽大兴,是南方最富庶的地区,又得运河之终点,在隋唐,仍是国际性的大都会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商业中心。大运河的开通也是为了方便对南方经济中心会稽的控制,会稽又是华夏圣都,隋炀帝欲东巡会稽,效法夏禹、秦皇的故事。 隋朝越国公杨素,以越州系其封邑,将郡城加广至周围45里,名曰罗城。作为全国的丝绸陶瓷等产 东南第一都业中心,“绍兴制造”远销海外,是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发源地,作为手工业和重要的商业中心,冶金业、高级丝织品业、青瓷业、造纸业、制盐业、造船业、外贸业均兴盛一时,因经济发达,各地草市甚多,城中商旅往来,络绎不绝,皇甫政形容“城中富商来集,大陈伎乐,百万之众,鼎沸惊闹”,作为东南第一大都市,唐朝中期后,绍兴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关系着全国的经济盛衰,在唐末被称为“雄剧之藩”。白居易说“因思在越,官重事殷” ,孙逖曰“会稽郡者,海之西镇,国之东门,都会蕃育,膏肆兼倍“;杜牧赞“机杼耕稼,提封七州,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崔元翰更称越州“铜盐材竹之货殖,舟车包篚之委输,固已被四方而盈二都”,是唐朝最重要的赋税来源和经济中心。 唐代绍兴繁雄奢华,商贾云集、名流汇集,作为综合性大都会,园林数量、唐诗数量、名流数量均为唐代三甲,也是宗教中心之一,回纥的摩尼寺在绍兴建立、日本数度来绍兴求佛法,有唐一朝,论综合影响力,当推长安、洛阳、越州。唐朝宰相元稹,一再夸赞越州风景的美丽、州宅的宏伟、城市的繁华,写下“会稽天下本无俦”的诗句来赞美越州。诗仙李白四入会稽,百余首诗赞美绍兴,占其诗歌总数十分之一,为最多的城市,吟出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的绝句。 其他400多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崔颢、刘禹锡、贾岛、罗隐、温庭筠、孟郊等,倾慕会稽风华,在绍兴留下几千首宝贵的诗作,文化号召力惟东西二都可比。南宋故都从五代的吴越国东府,到北宋的大都督府,越州“其地襟海带江,方制千里,实东南一大都会”。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1129)十月来到越州,以州治为行宫,建都越州,越州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绍兴元年,赵构将越州升为绍兴府,寄托中兴国统之意,以绍兴为行都。绍兴作为帝王的陵寝所在,皇家大族的重要聚居地,大理寺、六宫和宫学均在绍兴,城中还有天庆宫、天长观等行宫和皇室重要建筑,宋理宗等都曾是绍兴市民,也是全国文化出版中心,其地位高出其他各府。在朝廷当时宣布的40个“大邑”中,绍兴名列其首。南宋一代,绍兴仍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谓八百里湖山,十万户人家。每年正月十五的灯市,“傍十数郡及海外商贾皆集,玉帛、珠犀、名香、珍药、组绣、髹藤之器,山积云委,眩耀人目;法书、名画、钟鼎、彝器、玩好、奇物,亦间出焉”。文化巨邦明清时期的五百年,是中华帝国在彷徨中痛苦徘徊,饱受风霜侵凌的五百年。绍兴,也正经历着实现近代化之前的阵阵苦痛。徐渭、王冕、陈洪绶、王守仁、刘宗周等等,他们的文化成就,构成了明清时期绍兴文化的主线,在曲艺、绘画、诗词、文学、思想界等领域都有重要代表人物出现。明清绍兴是全国文化思想中心,明末文艺复兴的萌芽在绍兴产生,经济方面仍是浙东之首、江南地区的富庶城市。1790年朝廷绘制大运河全图《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绍兴是中国大运河的南端,表明在全国城市中的地位。康熙、乾隆等多次游访绍兴。近代风云昏睡百年,龙的子孙在猛然间醒来。风雨如磐,山河破碎。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中,绍兴人民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史称辛亥三杰,他们轰轰烈烈的斗争事迹,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绍兴的光复会,是这个时代中了不起的盛举。民族沉沦,彷徨中迸发出一声有力的呐喊,永不陨落的文坛巨星——鲁迅,成了近代绍兴人最大的骄傲!蔡元培、马寅初、陈建功、竺可桢……绍兴文明的航船,依旧承载着“大师叠出”的自豪。会稽王气绍兴现存三个王陵区:大禹陵、宋六陵、印山越国王陵,另有东吴孙坚墓、吴越国钱王墓等,彰显了绍兴的历史地位、传奇色彩和中华象征。秦始皇不远千里来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出一帝一霸从而兼有“天子之气”和“霸王之气”的会稽表示敬意;历代重量级名人赞颂绍兴可谓多不胜数,比如陆游的“今天下巨镇,惟金陵与会稽耳”!元稹的“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毛泽东的“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李商隐的“昔闻咸阳帝,近说稽山侬”;苏轼的“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东来隐会稽”等。
紫色的花瓶
修建大禹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大禹陵庙、禹祠、窆石以及碑方题刻,禹陵的建筑艺术、文物价值、考古研究、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历史价值。陵区坐东朝西,由禹陵、禹祠、禹王庙三大建筑群的历史遗迹,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艺术和旅游价值,对探寻古代陵墓的秘密,研究古代陵墓的发展演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立国之祖”—— 大禹陵大禹与绍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首先,大禹重要活动地在绍兴。从史书上记载来看,大禹有五件大事都发生在绍兴。一是禹禅会稽。绍兴前人惯称会稽。会稽之名出自大禹,其首义不是会计,而是会祭。《史记.封禅书》记载,“禹封泰山,禅会稽。”这是会稽山得以成名且列为中华九山之首的重要历史事件。这是大禹的一项天才的政治发明,其目的在于通过召集诸侯共同祭祀会稽山,从而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这种政治结盟的形式,在后世叫做“宗庙会同”,实为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会盟”之先河。二是禹疏了溪。大禹改堵为疏,“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在绍兴有许多大禹治水的传说,而最有名的当推“禹疏了溪”。了溪,后称剡溪,为今天曹娥江的上游。三是禹会会稽。大禹在会稽山会诸侯,祭诸神,明君位,示一体,创建中国第一王朝。四是禹娶会稽。大禹与涂山氏的结合,应是在禹“禅会稽”之时之地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