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7

A明天你好!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电大成本会计机考试题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y2009Jason

已采纳

借:生产成本 1029000 制造费用 105000 管理费用 126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126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214200

电大成本会计机考试题

296 评论(12)

苏州大高中

一、“用于产品生产、照明、取暖的动力费用,应记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用于产品生产的动力费用,计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而用于照明、取暖的动力费用属于间接费用,应先计入“制造费用”,期末再分配转入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制造费用“成本项目。二、说明 1、“生产成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发生的各项生产成本,工业企业一般可设置“直接材料”、“燃料及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其中:(1)燃料及动力。燃料及动力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外购和自制的燃料和动力。(2)制造费用。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如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及提取的福利费、车间房屋建筑物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机物料消耗、水电费、办公费以及停工损失、信息系统维护费等。不能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直接计入成本的费用,需要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2、无论是外购的,还是自制的,发生燃料和动力等各项要素费用时,对于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一般分产品领用,应根据领退料凭证直接计入相应产品成本的“燃料及动力”项目。不能分产品领用的,则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相关产品成本的“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3、”制造费用“科目核算企业生产车间(部门)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车间管理用的照明费、水费、取暖费、劳动保护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差旅费,办公费……等,发生时先记入该科目的借方进行归集,期末,将共同负担的制造费用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

154 评论(15)

苏州齐惠壮士

找试题答案的话,我觉得可以去大象找答案小程序找一下的,这是最近刚出不久的搜题小程序吧,感觉搜题搜答案还行,基本上都能搜到的,希望能够帮到你~~~实际工作中的产品成本是指产品的( )。选择一项:A. 制造成本 B. 理论成本C. 定额成本D. 重置成本实际工作中的成本具体表现为产品的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正确答案是:制造成本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做好的基础工作是( )。选择一项:A. 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B. 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C. 确定成本计算对象D. 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工作 企业应做好的各项基础工作包括做好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工作,做好厂内计划价格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正确答案是: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工作下列各项应计入“管理费用”账户的是( )。选择一项:A. 银行借款的利息支出B. 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C. 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 D. 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账户。正确答案是: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下列会计账户中,年末余额不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是( )。选择一项:A. “财务费用”B. “制造费用” C. “销售费用”D. “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账户的年末余额要转入“本年利润”账户。正确答案是:“制造费用”

111 评论(8)

不想在你身后

一 、单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 下列应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费用是( )。 A. 广告费 B. 租入办公设备的租赁费 C. 生产工人工资 D. 利息支出 正确答案:C 满分:4 分2. 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中,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方法是( )。 A. 代数分配 B. 交互分配法 C. 计划成本分配法法 D. 直接分配法 正确答案:D 满分:4 分3. 成本会计的对象是( )。 A. 产品生产成本的形成 B. 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成本和有关的期间费用 C. 各项期间费用的支出和归集 D. 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 正确答案:B 满分:4 分4. 产品成本是指( )。 A. 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生产费用的总和 B.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耗费 C. 企业在生产过程已经耗费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

221 评论(10)

夜月叶耶也

上面的答案是错的。 动力费用和燃料费,一般都是生产的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如:原材料)一般在科目处理时直接在“生产成本”中归集,而间接成本一般是通过“车间管理费”或“管理费用”再分配进入“生产成本”科目。

130 评论(8)

相关问答